《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2-09-30 11:58:05 阅读: 评论:0
《浪淘沙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词:
刘禹锡(唐朝)
原文: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简介: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演绎神话传奇,其次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提醒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特别纯粹,无浮华之词。
翻译:
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赏析:
《浪淘沙》本为六朝民歌的题目,唐代成为教坊乐曲。刘禹锡据此创作的《浪淘沙》组诗,单篇为七言绝句。
一、“日斜”和“晚霞”———从盛世不再到才人移位。
《浪淘沙九首》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日高照如同沐浴浩荡的皇恩。“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当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厄运。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其四:鹦鹉舟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翦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李白有诗曰:“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王琦注:“虎眼转,谓水波旋转,有光相映,若虎眼之光。”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刘禹锡用虎眼之炯炯有神、圆转好玩,鸭头之油油泛绿、春意盎然来摹写汴水和淮水的波光粼粼、绿如翡翠。鹦鹉学舌,甚是聪慧,但亦会招人怨恨。河中有浪因而舟不得平安行驶,浪卷沙更让人心情沉闷。燕子争相归舍,闺妇仍在思夫,诗人用比照奇妙地传达出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本无过错反遭贬谪横祸,心中难免会有不平。人们常用锦绣比方文才之高妙。濯锦江因濯锦而得名,锦在水中洗过之后会更鲜艳、光荣照人。诗人经受贬谪后更糊涂地思索人生,创作才能也由此被大量激发。女郎织锦,文人创作。前者用自织的锦比天上的霞,胜券在握;文人却用呕心沥血之作使那些造谣生事如种桃道士的朝中新贵汗颜惭愧。这几首诗中透露了诗人的信息,“其二”是说,诗人对突如其来的贬谪令有很大的心理触动,由于改革受挫,主见革新者被下放。“其三”的后两句有禅意,更蕴含哲理。刘禹锡年少时曾受到诗僧皎然和灵澈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指导,并以之为师。他在贬谪的生活中,又常与弘举、方及等诗僧朋友来往,或多或少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如普渡众生等等。其实,改革正是为了使黎民百姓生活得更好。刘禹锡对劳显示出了很大的怜悯,他歌颂劳动人民的制造,赞美其技艺超群,赞美人民才智之宏大。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刘禹锡善用语言作画,制造诗画结合的意境,描写中渗透着诗人的哲思。既有可观之物,又引发读者主动思索,参加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押韵工整。首句入韵,偶句叶韵,韵律美丽。从语言方面看,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特别纯粹,无浮华之词。运用比照,使诗中抒发的感情凸显出来。既有动静的刻画,又有颜色的`细染,反观有色之景,却不见绘色之词,这正是高妙之处。写春天之景,日正必斜,花开定谢。好像胜景将尽,但又无凄凉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暖和,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总体看来,诗人的感情是平和的,虽有小小的波动,但又归于安静。
二、“淘金”和“淘沙”———从民间风情到自然变化。
刘禹锡被贬谪后,能够英勇地面对现实生活。《浪淘沙九首》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淘金是夔州的地方风情,此为民间劳作。浪淘沙是自然景象。劳力者淘金于江中,劳心者高居于朝廷。无罪而被贬谪者,由高至低,心有牢骚,由于遭受了不公的对待。但自然现象不同,“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七)“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其九)。钱塘江八月涨潮,潮水遇到障碍碰撞出响声,连续前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临时后退是为了积蓄力气,后浪之力必能赛过前浪,由于社会在传递着正能量。政治改革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改革是正确的。一时的被疏远并不能转变革新者驱除积弊、造福苍生的社会抱负。流水总会给人前进的力气,观自然宽阔之景可以荡涤心中的不平之气。故诗人的写作视角从民间风情转向自然风景。刘禹锡在偏远的地区苦苦等待,他能主动借助自然之力调整内心的冲突,思想为之开阔,心情变得乐观,诗歌也转向豪放。诗人也想尽快缩短流放的生涯,但从不向宦官低头。清人何焯说“梦得生平可谓知进不知退”,也有几分道理。诗人一边写夔州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另一边写社会高层不直接参加劳动者。他关怀虽然艰难劳作但在社会地位上不占优势的群体,同时对上层权贵亦流露出批判挖苦之意。对钱塘江的描写,或许是诗人依据回忆中的情景创作出来的。这是刘禹锡的作诗方法之一,他常据对方的表达,心有所动,成诗于纸张。金子和才人不会被永久埋没,由于世事是变化进展的。诗人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颜色,在此可见一斑。刘禹锡靠一股精气神儿活着,其诗也因之有了力气。诗中之景呈现动态,好像要驱散内心的郁积之气。即使是哀叹,节奏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激扬大方的。明朝胡应麟认为“梦得之雄奇”可赞可叹。《四库全书总目》说刘诗“含蓄缺乏,而精锐有余”。这几种观点均有相像之处,表达了刘诗昂扬、豪放、外张的诗风。
三、“天际”和“到”“家”———从浪漫情思到人生抱负。
刘禹锡被弃置于距京都遥远之地,转了几转,最终盼来了让人欣慰的消息。《浪淘沙九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际。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像。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抱负永不转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大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概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胡震亨说:“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宋朝诗人刘克庄在《十月二十二日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来宾集》诗中说:“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坐对遗编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森严似听元戎令,机敏如看国手棋。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今人洪迎华说,刘克庄用“森严”和“机敏”两大特点来概括刘诗,继承并进展了前人的“诗豪”之评。此言得之。
拓展内容:浪淘沙(其八)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这首诗的赏析急啊要完整一点啊感谢啊最好有写作背景语文七情HNJL2022—11—12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解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方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觉的。淘、漉:过滤。
【古诗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犹如凶狠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惊,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似乎泥沙一样永久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犹如惊涛骇浪一样深不行测,不行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似乎泥沙一样永久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决语气说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定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患病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终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说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傍,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转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流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顽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详细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行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详细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