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2-09-30 11:42:25 阅读: 评论:0
《鹤鸣》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词:
佚名(周代)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当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惊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构造完整,通篇运用比方,富有艺术感染力。
翻译: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欢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洪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欢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方,语言也相像,只是押韵不同。
朱熹在分析第一章时,将诗中四个比方,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进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其次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晰。
《诗集传》释其次章结句引程子(程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行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经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并不能完全确定。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动身,将诗中全部比方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惊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构造非常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布满了诗意,诱发读者产生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