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用法(已整理)

更新时间:2022-09-30 06:16:53 阅读: 评论:0

意动用法(已整理)
2
文言文复****意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的特征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所以,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宾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认为(觉得)……羞耻”。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把……作老师”。(韩愈《师说》)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二、意动用法的种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用法两类。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
3
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4、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5、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乐(之):法,“”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7、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8、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耻:以……为耻,贤:以……为贤。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益→使……得到好处)(《烛之武退秦师》)
洁其居。(整洁→使……整洁)(《勾践灭吴》)
美其服。(美丽→使……美丽)(《勾践灭吴》)
饱其食。(饱→使……饱)(《勾践灭吴》)
9、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悦)(《兰亭集序》)
10、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快乐)(《兰亭集序》)
11、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乐:以……为快乐)(《谏太宗十思疏》)12、川泽纡其骇瞩。骇(吃惊、害怕):对……感到惊奇)(《滕王阁序》)
1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越过别的国家来攻打管理远方的国家,你知道有多困难,《烛之武退秦师》)
14、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15、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患:以……为忧患(人担忧的是志向不立,为何忧虑美名不扬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1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以……为羞耻。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是耻辱的;③不以相师为耻。) 
17、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
1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
19.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20.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2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22、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仍然保持这种用法。如:不耻下问是古非今不远万里厚古非今
判断方法:形容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文言文复****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例: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第一种情况: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
1.文嬴请三帅。《秦晋殽之战》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2.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第二种情况: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5
2.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4.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5.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第三种情况: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1.蹇叔哭之。《秦晋殽之战》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2.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3.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泣臣:对着我哭泣。
4.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誓之:对她发誓。
5、念悲其远,亦哀之矣。(悲伤:为……悲伤)(悲伤→为……哀伤)(《触龙说赵太后》)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躯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如: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6

本文发布于:2022-09-30 06:1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02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意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