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干旱”的诀窍x
更新时间:2022-09-30 05:31:39 阅读: 评论:0
抵挡“干旱”的诀窍
[大纲]梁峁遍布、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山区旱耕地“十年九
旱”、“十田九旱”,农民勤奋奋作一年,种地的收入基本取决于天
年的雨水多少。在没有人工补水(灌溉)的条件下,干旱年份要在旱
耕地上获得更多的产量,只有依靠天然降水,而且保住天然降水,就
能保住产量。而要保住天然降水,第一要想方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
雨水在地表流失。
[要点词]抵挡干旱诀窍
梁峁遍布、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山区旱耕地“十年九旱”、“十
田九旱”,农民勤奋奋作一年,种地的收入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
少。一般天年,收成一般;天年大旱,收成大减;天年特旱,就是绝
收,属典型的靠天吃饭。
经测定,旱地生产一斤豆子需水580~744斤;生产一斤谷子需
水400斤左右。亩产400斤豆子需水116~149方,亩产400斤谷子
需水80方左右。旱地作物需要的水分全靠天然降水补给。而在旱作
物生长的4~9月份,降雨量在正常年份——平水年为310毫米;多
雨年份——丰水年为400毫米;干旱年份——枯水年为200毫米。每
亩旱地可采纳天然降水在平水年为206方,丰水年为267方,枯水年
为133方。若这部分降水能被充分利用,则可在干旱的枯水年份,也
可满足亩产谷子400斤(80方)和亩产豆子400斤(116~149方)
的水分要求。
但实质情况是枯水年份在旱地谷子、豆子产量仅为几十斤、超不
过百斤,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降在地面的雨水被太阳大量蒸发了,在坡地还有一部分被流
失了。查阅气象资料得知,黄土丘陵山旱地的水面蒸发是1124毫米,
是降雨量的2.53倍,陆面蒸发为392毫米,也是枯水年降雨量的1.9
倍。谷子、豆子之因此有几十斤产量,是因一部分没来得及蒸发或流
失的雨水被作物吸取了。
这样问题就明确了,在没有人工补水(灌溉)的条件下,干旱年
份要在旱耕地上获得更多的产量,只有依靠天然降水,而且保住天然
降水,就能保住产量。而要保住天然降水,第一要想方法减少土壤水
分蒸发和雨水在地表的流失。
在传统耕作方式中,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是中耕松土,破坏
了土壤的毛细管,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这就是农谚“锄尖底下三分
雨”的道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旱地推行深翻改土技术,是将
耕作层以下的生土翻松,这样有利于雨水快速下渗,能采纳更多的雨
水,地表流失的雨水也大大减少了。八十年代推行的水平沟耕作技术,
特别是在旱坡地能更有效地将地表雨水拦蓄在水平沟内,基本控制了
雨水的地表径流。将坡地修成梯田后,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将三跑
田(跑水、跑土、跑肥)改变成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而且
方便了农田作业,提高了产量。
但是上述措施均未能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遇到枯水
年份,就是在梯田上,谷子、豆子仍在100斤左右。怎样才能减少土
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呢?
近来几年来,在黄土丘陵旱梯田地推行的双沟覆膜技术,能将土壤水
分蒸发降低到20~30%,雨水利用率提高到70~80%,谷子、豆子产
量在平水年可达300斤,在丰水年可达到400斤以上,就是干旱的枯
水年也可达200斤。这是怎样的技术呢?
该技术要选择在梯田、塬地和小于5度的缓坡地上推行。早春大
地解冻后,每亩施足一吨有机肥后深翻25厘米,耙耱保墒。播种前,
先开沟将所需化肥(碳铵80~100斤、普经过磷酸钙60斤)条施深
施在耕作层内,随即用人力(畜力)开沟覆膜机,边开双沟边覆膜。
覆膜带型为1米,膜下双沟深4~5厘米,沟距40厘米。地膜用厚
0.005毫米、宽70~80厘米为宜。膜要覆紧,膜边要压实。用穴播
机在膜外双沟内转动播种。豆子宜选鸭嘴距27~33厘米的穴播机,
谷子宜选16.5厘米的穴播机播种(谷子每穴留双株)播后在双沟间
的膜面每隔2米压一铣土。
双沟覆膜技术能将膜面雨水齐聚于膜沟,并从膜沟流入膜孔(种
植孔)。这样即可将一场对露地来说的无效雨(小于10毫米)经膜面
齐聚后,浸透膜孔,变成有效雨,加之地膜覆盖作用,聚流入孔的雨
水很少被蒸发,增强了作物抗旱能力。经试验,一场10毫米的降雨,
落在露地后,3天就被晒干,3天后作物仍旧受旱。如落在双沟覆膜
的膜面上,经过聚流浸透孔内的雨水是1~1.2斤,孔内作物有了这
么多水分,足以饱墒,加之地膜的保墒作用,可连续抗旱20多天。
因此,减少地表雨水的流失,在坡地应用深翻和水平沟抗旱耕作
技术,修梯田、建筑小平原是最好的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
水分无效蒸发,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必定推行双沟覆膜技术,这是目
前最好的抗旱耕作措施,也是黄土丘陵旱耕地抵挡干旱的诀窍。
作者简介:李惠峰(1972-),男,陕西神木人,助理农艺师,主
要从事农技推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