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示范课件2

更新时间:2022-09-30 02:18:50 阅读: 评论:0

原句:无论是学生们举办的樱花诗歌邀请赛,还是他们身着汉服,与樱花树下体验“一樽酒,一弯月,一衣飞花”的迷人风光,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的再挖掘和再创造。
改句:学生们举办樱花诗歌邀请赛,学生们身着汉服,与樱花树下体验迷人风光,都是一种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传统底蕴的再挖掘和再创造。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温故而知新
(1)原文用“无论……还是……都”的条件关系的句式,强化了再“樱花节”上所举行的累死活动都是一种再挖掘和再创造。
(2)引用古诗词,使表达更具有意蕴和文学彩色,吸引读者。
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题
【题型起源】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这道题型之先河。此后,2021届实行新高考地区纷纷效仿这一题型。目前,这一新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学****目标】
1、通过典题与熟题回顾,总结句子表达效果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2、能够熟练运用总结的答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3)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解题模式】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读透原句,找出其本身之美: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根据针对原文之美整合答案,答出原文的妙处。总结的答题角度,
注意:
1、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2、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题钥匙】
一、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份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例1: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意足”。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
例2: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姿态、动作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2-09-30 02:1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201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句子   课件   效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