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话题作文x
更新时间:2022-09-29 01:23:01 阅读: 评论:0
德与才话题作文
德与才话题作文
【篇一:公务员考试2016年申论范文:德与才】
为您整理“公务员考试2016年申论范文:德与才”,考生们一起来学****申论写作吧。对干部“德”的考察,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当然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
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
(2)为政不移公仆之心。***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3)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篇二:话题作文】
作文辅导之——话题作文
编稿:于坤审稿:李家声责编:徐冬杰
一、话题作文特点
1、命题的开放性。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范围、写作的内容指向,不限立意,不限取材,不限表达方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态势。
2、创新的导向性。
话题作文是语文考试命题认识的更新和理论上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旨在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活考生的思维,激励并培育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思维的发散性。
命题作文和命意作文都是封闭性的,而话题作文则以话题为定点向四面发散,话题是触发点,是引爆点,引发考生做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分聚等多方向思考。
4、文体的多样性。
命题作文和命意作文往往只限一种文体,不准这不准那。话题作文的文体则丰富多彩。从阅卷来看,多达十几种,除要求中学生掌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可写应用文,如书信、新闻、特写、报告等;写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剧本者比比皆是;写杂文、寓言故事、童话的大有人在。在诗歌中有写自由诗的,甚至还有写格律诗的。
5、行文的自主性。
材料作文(命意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引议联结,话题作文则不拘一格。立意自定,考生可围绕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文体自选,考生可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适合自己的文体;标题自拟,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推销自己,考生可自拟文章标题。
二、话题作文审题误区及原则
(一)审题误区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
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
“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
判断通常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原话题“生活”变成了“选择”或是“失败”。再比如以“面对拥有”为话题,许多同学只看主项“拥有”而忽略了“面对”,写成怎样追求理想,怎样实现成功等。
6、偷梁换柱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远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再如以“课桌文化”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把课桌文化放到校园中去考察,这本是正确的,但是,后面则由课桌文化不自觉地写成校园文化,大谈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却回不到本题“课桌文化”上去。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屡见不鲜。
(二)审题原则
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走向成熟的体现,从话题作文命题思路看,命题者一般从宏观角度出发设置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多角度联系、引申,写出与话题相关的作文,能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个性,表现出感悟生活的能力,这种命题思路大大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考察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和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在话题作文审题构思阶段往往思维迟滞,视野狭窄,或者立意缺少新意,不能有效利用所给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选取新颖的角度,写出对自身或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审题构思是作文的起始阶段,一篇文章内容是否新颖、深刻,如何审题构思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虽然话题作文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但如何审题构思还必须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在审题构思阶段应该注意两个原则要遵循:
1、神思飞扬,化一为万
话题作文的特点之一是命题者一般从宏观角度出发设置题目,并且这类题目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能让学生有陌生的熟悉感,使他们在经过一番思考后能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文章来。
因此,话题作文不会让学生没内容可写,也不是让学生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学生应该
面对话题飞扬神思,驰骋想像,多侧面、多角度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认识,由面到点,把一个大话题能细分为无数个小范围,即能化一为万。所谓“一花一叶一世界”,话题就是让学生能依据话题生发联想,洞幽烛微,深入发掘,透过日常的现象挖掘本质,进行巧妙构思,在叙事、写景、议论、感悟中写出对人生的独到认识。
比如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那么在审题时,可以对“美”进行分类联想生发:“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自然美是客观世界自然物的美,这些自然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物的美常表现在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综合美等几个方面;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除自然美之外其他社会现象的美,如人的美、劳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等。如进一步细化“人的美”又可分为人体美、人的语言美、人的思想(品格、情操、才华)美等几个小类。再深入分析,“人体美”还可继续分为相貌美、姿态动作美、肌肤色彩美等。“艺术美”是指蕴含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如绘画的美,音乐的美,雕塑的美,建筑的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美等等。如此联想生发,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具体,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涌。
以上为审题立意构思的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找依据话题找写作角度和写作材料。但有了写作的角度和材料后,并不代表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有不少同学往往在想到一个角度后就匆匆动笔,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或缺少新意构思平庸,或缺少鲜明的个性特点。那么,在有了写作材料后,还应怎么做呢?
2、彰显个性,化万为一
学生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可能会有多个写作角度,但一般来说,并不是每个角度都可以构思成文,因为有些角度虽然你能想到,但并不是你熟悉的写作题材,或者在写作过程中难以把握好,这时候如果勉强为文,就容易犯空洞或平庸的毛病。这时候你应该选择最有把握的角度,最能体现你的写作个性来写。
什么是个性?从心理学上讲,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文章个性不是搞怪或者故意与众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文章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指能自主写作,能写出真实情感的文章,写出有所创新的文章。文章中应体现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着力表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文中写的是“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等等,写“我”的喜怒哀乐,“我”的独特经验和真切体验。同时重视独立思考,不入俗套,不人云亦云。
比如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作文,如果大家写议论文时都引用关于日本对历史的认识态度问题的材料,并且内容上大同小异,几乎都是电视报纸上的内容和语言的翻版,那就看不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带有个性化的思考了。
这种“大题大作”的文章,往往是因为学生对相关问题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不会“化万为一”,不能找出自己最能把握好的角度来写,就只能人云亦云,空洞无物了。
三、话题作文审题类型
1、独词型(只有一个词语构成的话题)
这种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词语,或者是名词,如“母爱”、“家园”、“财富”、“家庭”、“位置”、“秋”、“书”、“水”、“窗”、“网”、“大海”、“误会”、“镜子”、“荣誉”、“朋友”、“人生”、“生命”、“记忆”、“苏轼”、“文化”??或者是形容词,如“诚信”、“宽容”、“残缺”、“勇气”、“美”、“寂寞”、“坚韧”、“脆弱”、“幸福”、“执着”、“平凡”、“高贵”??或者是动词,如“比”、“等”、“选择”、“尊重”、“创新”、“喝彩”、“理解”、“拼搏”、“感激”、“感动”、“欣赏”、“寻找”、“忏悔”、“醒悟”、“探索”??这个词语就是话题的核心,它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但是又给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因为它的中心并没有确定,它的材料也没有确定,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感悟提出中心。这种话题类型的核心词语就是展开写作思考的出发点,但你必须能够准确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然后你就可以通过联想选择最佳素材。你可以关注现实,就现实中某一个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社会问题展开你的构思;你也可以关注你身边的人,就他们中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事等展开构思;你可以关注历史,就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