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x
更新时间:2022-09-29 01:04:50 阅读: 评论:0
文档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大纲:翻译目的论是今世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弃取,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供应新的视角。本文经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系统进行梳理议论,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要点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议论
一、序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今世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场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要打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样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样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
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供应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看法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
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依照翻译目的
来拟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以能与原文完好保持一致,那么
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终归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
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
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面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
文档
到译文的预期收效,因此无疑可以填充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研究又增添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第一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提出。1971年她初版了《翻译责怪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公布相关主张。
尽管赖斯仍以同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以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同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同等,由于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样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第一应试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同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打破了同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公布的《一般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根源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一般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作基于原语文本的变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可以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其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
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重申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重视解析了翻译活动参加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加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若是说赖斯为翻译
目的论的出现供应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重申翻译过程的行为、参加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满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议论标准
(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文档
1.目的原则(skoposrule)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依照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希望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坚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生活);(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其他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别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平时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依照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2.连结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结性(coherencerule)指译文必定吻合语内连结(intra—textual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可以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结一致(inter—textual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1oyaltyprinciple)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弊端:首
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样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样的看法;其他,
若是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妄图恰巧相反,那么我们就
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反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
异及翻译行为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
责任,必定向他们讲解自己所做的所有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
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敬爱原作者,协调
译文目的语与作者妄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
文档
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加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依照“功
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满了该理论。
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根源则,但是连结性原则和忠实性
原则必定遵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二)目的论的议论标准
至于翻译的标准,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议论译文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吻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向看法。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不同样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
际功能。等值可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态看法。从上述解析中我们认识到,连结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实不是宽泛合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导,用合适作为议论译文的标准。
四、对目的论的议论
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它提出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或同或
异,译者的任务就是以原文本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创立出满足译文接受
者的希望的译文。而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本当作翻译的出发点,要求在译文中完
整再现原文。但是忠实地再现可是一个理想化的看法。因此,目的论更加合用,
同时也摇动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将译者从传统的等值理论的拘束中解脱出来。
(潘平亮:2006)
目的论试图从译者的角度来讲解翻译行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视
角。第一,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作用,它启迪我们用多元标准来做翻译和议论翻译。其次,目的论为那些原来被视为违反翻译标准但是却产生令人满意收效的译文供应了理论基础,并惹起了对诸如删减和改变等翻译策略方法的重新议论。
文档
其他,目的论从三个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第一,它否认翻译是纯粹的语言层次的变换,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并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第二,目的论提出了客户、委托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这反应了其对翻译行为参加者的关注。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同样的参加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样的作用。第三,弗米尔说过,纯语言学是无法解决翻译问题的,翻译不可是是一个语言过程,我们得从别处搜寻方法。这里的“别处”指的是“文化”。目的论把翻译放到了一个弘大的文化语境中,把研究
焦点从纯语际变换过程变换到了动向的文化翻译过程,并把文化语境和价值观考虑进去,以便客观地认识和议论某种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自然,除了众多优点之外,目的论也有其不可以防备的弊端。第一,目的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误导性:由于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有时在必然程度上限制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译文内容和形式可能与源文实情差甚远,不利于译文读者认识异国文化。其次,目的论简单被误会为一种小而全能的理论,夸
大了它的功能。近来几年来,目的论可以讲解多元系统派、阐释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提出的理论和技巧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结束语
目的论的应用范围十分宽泛,不但合用于笔译,也合用于口译,特别对当前口译研究产生了不可以预计的影响。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目的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拘束,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看法。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弃取,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范祥涛,刘全福:2002)诚然,翻译目的论成为今世德国最
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但它其实不是翻译的最后标准,而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给异态纷呈、互相共存的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方法。
文档
参照文件:
[1]Venuti,Laurence(eds.).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M].London&
NewYork:Routledge,
2000.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ful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lMShanghai:ShanghaiForeignIangnageEducationP
ress,2001.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1).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