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大作文文章结构系列之二:主体段与结尾段

更新时间:2022-09-27 23:47:00 阅读: 评论:0

第2页/总页数3页
雅思大作文文章结构系列之二:主体段与结尾段
在雅思大作文开头段结束之后,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了主体段的结构当中。首先,关于段落分配的问题,也有很多老师建议五段式的写法。与四段式的写法相比而言,五段式写法的区别就是它将支持正方的两个分论点分开了,分成了两个自然段。专家认为这并不会对考生的作文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水平较低,在写雅思作文过程中经常遇到没有什么思路的情况的学生来说,建议仍然使用四段式。因为很多考生在构思某个雅思话题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两个分论点。很有可能导致的最终情况就是一个观点想到了很多内容,而第二个支持的分论点则很难想出来。在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一个分论点写作100多个单词,而另一个分论点就两三句话,看起来非常不对称。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四段式的方法来进行雅思作文的写作。
雅思作文当中的第一个主体段需要支持自己的总观点。在这个段落里,考生总共需要想出两个分论点从而写出一百多字的文章。按照一般学生的英语表现水平,这个段落总共需要十句话。那么基本上来说就是一句话十到十二个单词左右。按照两个分论点平均分配的原则(这个并不一定,要视题目而定。如果第一个分论点比较大的话,考生可以适当缩小第二个分论点的内容),平均每个分论点需要五句话。基本上来说,第一句话都需要将分论点做一个概括,然后后面四句话提供支持和展开。
根据往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四句话就是困扰烤鸭们的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是觉得无话可说,从而导致文章写不完或者字数不够。究其原因,考生的问题是并不清楚这四句话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其实,这四句话的证明无非就是起到以下列出的两个作用:
1.证明分论点的正确性:很多考生在主体段的写作时,通常抱有一种错误的态度,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分论点是正确的,没有什么争议的。但事实上,自己的分论点往往是值得推敲的。所以,考生在后四句话展开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的分论点是正确的。比如说题目是问车有哪些好处?很多考生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车很方便。大多数人对车能带来方便这个观点所持有的态度是takeforgranted.但真的是如此吗?现在停车位已经越来越难找;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交通堵塞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车并不见得能给人带来方便。那么,在这个部分,就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的支持和论证。
第2页/总页数3页
2.举例说明和论证。议论文的论证需要有例子来进行支撑。很多学生都喜欢用例子来充实自己的主体段。但事实证明,考生们并不清楚使用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其实,议论文当中穿插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准确性和说服力的。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是为了举例而举例,很多例子跟这个分论点毫无关系,甚至说是相违背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起不到支撑的作用了。所以,例子必须要为分论点而服务。还有很多考生会犯的错误就是喜欢枚举很多例子。其实,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考生的思维是说的越多越好;而雅思考官的想法则是要么就别说,要说就说的详细,仔细,具体。所以,这里专家建议考生每个分论点只举一个例子,但是要说详细。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了第二个主体段。这个段落的主要意图是要考虑反方的观点。可能很多考生会纳闷,为什么要考虑反方观点?其实道理很简单。考生在议论文的论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出思想的成熟度。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考生的论证只是从一方面出发,那就说明考生的思维很片面,并不能完整的考虑一个argument.所以考生在这个段落中引出反方的分论点以及反方的论证。整个段落大约只需7080个单词左右。
最后是结尾段。一般来说,考生到了这个部分,已经将要临近尾声了。即便是这个部分有再多的内容要写,恐怕时间也已经不允许了。所以,专家们提出了以下构成结尾段的两个部分:1.总观点概括,做到前后呼应。2.展望未来。在最后一个部分,只要考生就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情况作出一个预测,或者是展望都可以。结尾控制在3040个单词即可。
以上就是雅思大作文观点类话题的文章的行文结构,可以说这个结构基本把一篇议论文分割到了最小的单位。只要考生按照这样的结构一步一步的进行练****相信拿到自己想要的雅思写作分数将不是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2-09-27 23: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189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雅思   结尾   主体   结构   系列之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