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剑》之两种语境差

更新时间:2022-09-27 15:29:41 阅读: 评论:0

《越女剑》之两种语境差
杨伟忠摘要语境差是修辞学一个新概念。大量存在文学作品之中。具体分析作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境差这一概念并发展之。本文以《越女剑》为例,冀把握和发展语境差的概念。
关键词语境差越女剑主客观语境差
一、语境差的概念
语境差是新概念,也是发展中的概念。李苏鸣在《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说:“我们把相对于一定创作成品来说,制约创作者语言形式选择的语境因素与制约鉴赏者对创作成品赏析的语境因素之间的差异称作语境差。”此处语境差是客观的人文差异所致,是创作语境与读解语境的龃龉,犹如置身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的对话,相互间必然充满误解。李氏指出古诗词的语义到如今发生了变化,不了解的当代读者自然要误会,于是产生了语境差。这里的语境差与其说是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不如说是时代和语言发展的结果。李苏鸣把作品内部的问题搬到了外部来讲,讲的是作品所代表的一时代之语言与读者当下的语言的差异。
祝敏青在《小说辞章学》道:“语境差即各语境因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它可以存现于作品中各语境因素之间,也可以存现于作品人物与读者语境之间,还可以存现于创作语境与读解语境之间。各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可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效应。”《论文学语境差效应》:“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制约着言语代码的选用,也伴随着读者读解鉴赏的全过程。在语境参与过程中,既有语境各因素间的平衡,也出现了语境各因素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我们可称其为语境差,即各语境因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各语境因素间的不平衡可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效应。”祝敏青把问题的讨论拉回到了作品内部。
两家在承认语境差的基础上,揭示了语境差之间仍有所不同。
二、主客观语境差
《小说辞章学》从人物对话分析了信息差的成因。归纳如下:
信息耗损和信息冗余造成的语境差;缺乏共知前提造成的语境差;言语代码具有“言外之意”的多义性巧合造成的语境差;人为有意造成的语境差。
语境差不是现成的,它是一种活动,有了交际才有语境差。因此代表主体间交际的对话体最易表现语境差。从祝氏所指出的四种语境差我们可以归纳成两种语境差:
一种是天然的语境差。不同主体有着语言、时空、经验、知识等主客观方面的天然差异,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们通过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客服这些天然的差异而达成共识;也可能永隔不同的语境,望洋兴叹,我们称之为天然语境差。其中一是客观的天然语境差。因为交际过程中信息的耗损和冗余是主体意愿之外的、无法避免的。二是主观的天然语境差,由于主体知识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语境差。最后三语言的一种巧合,其实也可以归为客观的天然语境差。
另一种是人为的、有意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写作者有意为之,以达成反讽或幽默等的艺术效果。
三、《越女剑》对天然语境差的处理
首先,在文学作品里时代要素是很重要的,但若是细细考校起来且想要完美地仿拟那个时代的语言、人文乃至整体是不可能的。作家只能做到粗略的摹仿、以达到暗示作用。《越女剑》里对吴越两国剑士比剑的描写,便不会固执于剑士的具体服饰的考古式的探究,对春秋剑器也不会做严格的考察,这些都是可以忽略的天然语境差要素。毕竟文学作品就只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对这些考古做策略性的回避忽略,并不是将时代等天然因素完全置之不理,复制时空那是作家能力之外的。同样是在比试一环中,金庸侧重表现的是比剑的形式和礼节,如开头就是两位剑士厮杀前的行礼:
“‘请!’‘请!’两名剑士各自倒转剑尖,右手握剑柄,左手搭于右手手背,躬身行礼。”
虽然最后是决出生死的较量,但剑士们都不会轻侮比试的礼数。金庸着重表现的就是春秋战国古人武风的庄严隆重甚至有点刻板和可笑。这在今人恐怕不易想象。但作家就这么暗示了那个时代,和读者合作一同表出了那个时代的“神韵”。从对话看,作者不必也不可能完美仿拟春秋战国时的对话,却只需要通过带点文言味道的对话,暗示出人物所处的时代比较古即可达成时代设定的目的。
四、《越女剑》对主观语境差的处理
这一种语境差,在《越女剑》表现为人物有意隐藏言语代码,甚至编制假代码,造***为的信息差现象,从而产生视角的不平衡;其中一方处于全的有利的视角,另一方处于偏的不利地位。比如,夫差跟勾践形成偏全的不平衡:勾践不断向夫差输出假信息,表示自己并无侵吴之心,实际上正逐步展开复仇之路。勾践和范蠡形成视角偏全的不平衡:范蠡有意隐藏自己辅助勾践侵吴乃是为了一己之私,只表现出战争的目的是国家的复仇。文种和范蠡又形成一对视角的偏全关系:在文种看来战争是他和范蠡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却不知道范蠡已经改变了战争的意味,范蠡向文种隐藏了这一信息。在这个层面上范蠡是全视角,其他人都是偏视角。
而范蠡和阿青是另一个层面的一对偏全关系。在战争方面阿青是偏,范蠡是全;在感情方面阿青是全,范蠡是偏。正是作品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视角的不平衡推动了《越女剑》的情节不断发展,以至于有最后吴王的馆娃宫的一幕。
在文学作品这一人为的创造中,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天然的语境差,(比如古人使用的语言、古人的思想)而将关注放在人为的语境差,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考察人性。对两种不同语境差的处理在最大限度上表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越女剑》对两种语境差的不同处理方式最大地生产了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
五、结语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显豁了作家如何巧妙地使用语境差这一修辞手段,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自我,创造出具有感人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苏鸣.文学创作与鉴赏的矛盾焦点———语境差[J].阅读与写作,1994(2).
[2]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3]祝敏青.论文学语境差效应[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9).23386914

本文发布于:2022-09-27 15:2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187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两种   语境   越女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