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的继承和移植看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摘要:法的继承和移植是法的演进过程中的两种重要形式,民法的法典化 是民法演进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民法典的制定离不开对先前存在的相关法律的 继承,同时一部符合时代发展的民法典也需要对同时期其它国家先进的法的借 鉴和移植。本文试从法的继承和移植这两方面对正在讨论的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作一探讨。 关键词:继承;移植;民法典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 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民法典的制定离 不开对历史上存在的相关法的继承。同时,由于我们身处一个日趋“国际化” 的以开放特征的世界,我们周围有许多比我们更为发达的国家,所以民法典的 制定需要对域外法律的进行借鉴和移植。这些都已在法学界达成共识,而真正 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怎样继承和移植,才能有利于制定一部符合我们国家实际 情况,又能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民法典。 一、继承中的本土与西化之争 法的继承,是指法在演进过程中,新法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或沿用旧法 中合理、适当的因素,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现象。法的继承的 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外的,被誉为人类共同文化结晶的那些成果;另一个是 民族的,即本国历史上存在并得以传承的。无论是国外的还是民族的,只要是 合理、适当的,都应当积极的加以继承。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立足本土 资源还是基本采用国外的法律制度,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 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去探讨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问题,日渐增多,充 分体现了其时代特的话语霸权。我们也不妨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民 法典制定中的继承问题。诚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 基础和文化土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往往这种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对法治 的推行的影响远远大丁•外来法律思想的影响。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传 统, 而传统则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理 想追求,都是植根丁•他们所身处的文化传统的,似乎不存在着任何超越和独立 于传统的关于理性和道德的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没有了传统或者脱离了传统, 我们便没有可能进行思考和对事物赋予意义。[1]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权力, 忽视个人权利;传统法律文化要求个人服从集体,漠视个人自由;传统法律文 化维护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 忽
视平等 这些都是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相符合的, , 。 更是与民法自由,平等,权利的价值理念直接相悖,格格不入的。试想,连基 本的价值理念基础都不符合法的继承的要求,又如何在其上构建民法的大厦呢? 再则,从具体制度层面,中国传统法律历来重刑轻民,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没 有专门的民事法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诸多法典其实质都是刑法典,与民事有
x0c关的法律条文都零散的包含在刑法典当中,其调整手段也是用刑法的调整手段, 所以更不可能从制度层面对本土资源加以继承。所以无论从价值理念还是具体 制度层面,中国民法典的制定立足本土法律资源都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民法典 的制定应当全面吸收西方近代的民法价值理念和制度构架,从而确立自己的民 法体系。 也许有人会说,以西学为基础的民法典,将会丧失我们的优秀的民族传统, 完全体现不出中华民族的特。然而,民法典的制定需要的是理性的精神,而 不是盲目的民族自豪感的冲动。不可否认,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 自己卓越的贡献,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但在近代法律文 明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贡献微乎其微。对外国法律文明的继承与移 植并不是数典忘祖,而是为了民族的更加繁荣苍盛。近现代日本的法律文明也 正是建立在明治维新时期对外国法律全而继受的基础之上的。耶林在其著作 《罗马法的精神》中所说的那段话是民法人耳熟能详的:“外国法律制度的接 受问题并不是一个国格问题,而是一个单纯的适合使用和需要的问题……只有 傻子才会因为金鸡纳树皮并不是在他自己的菜园里生长出来的为其理由而拒绝 接受。” [2]要融入世界,要与时惧进,承认自己的不足,比盲目的高呼口号更 符合法律的理性精神。 在民法典草案的制定过程当中,有人提出要求法律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实践成果,吸收一些具有中国特的东西,有人还提出要注意调查民间的传统 习惯,这些提醒都是非常中肯和必要的。法典都肩负着反映时代的使命,法国 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无不如此。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潮流中,选择和体现特点务必慎重。务必 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万不可为特而特,草率贴标签。还是听 听德国人自己的经验之谈:“BGB (德国民法典)生效以来的一百年中,谁都强 调自己的特点,自行其是,终于人人自危。因此,在经过这百年大乱后的今天, 我们并不觉得 BGB 没有德国特是 BGB 的缺点。”在中国制定民法典草案的讨 论中,
特的发掘和光大是否有必要尚难定论,但经济生活现实的某些实践活 动被“摸着石头过河”的立法写进法条,却在以往的法律法规中屡见不鲜。比 如《民法通则》里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机关、事业单位法 人”、“联营”之类,此类法律术语和概念“特”倒“特” 了,但连民法的基 本语法都不符,结果破绽百出,不堪运用。更糟糕的情形,是将所谓“中国特 ”作为自己不愿改变的陈规陋习的幌子。那样的特,就真该彻底摒弃了。 二、移植中的兼容并包与择一而从 这是移植当中的另一个问题,答案确乎是肯定的,因为理性的立法毕竟不 同于感性的山盟海誓。即使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说,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也是 当然的抉择。但问题似乎又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 “学谁”以及怎样学,可能比“学还是不学”更难决定。好比做菜,把所有好 吃的东西都一锅烩了,根本不讲究材料搭配和烹饪技巧,弄出的东西未必让人 咽得下口。世界上民法典移植成功的例证里,表面上的吸收借鉴其实往往掩盖 着骨子里的专一。迄今为止的历史表明,英美法的推广主要是依仗殖民势力而 非引进国的自主选择,这和大陆法的情形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除去文化上
x0c的原因不谈,一般认为是由于制定法主义的大陆法较之判例法的英美法而言, 其规范的抽象化、体系化使得内容上的全面把握较为便宜,因此容易被接受。 而大陆法的移植中,不同流派的选择也颇耐人寻味。法国和德国均属大陆法系, 但却是大陆法系里不同法律派别的成员。日本先效法法国,后改学德国,虽然 变来变去,但始终未脱大陆法系,而且始终有个确定的主要跟踪对象;最终形 塑为以德国五编制为基础框架,同时融合了德国和法国民法的概念及制度的法 典。我固然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即,不能以大陆法尤其是德国法的体系来考虑 中国民法典,应该尽量容纳英美法中好的东西。或者,更直接点说,不能迷信 德国法、德国体系。但是,任何移植都必须考虑所扎根的土壤,英美法乃建基 于特别的法官产生机制、法官的较高素质以及独特的陪审团制度的法律体系, 脱离这些因素简单照搬,移植的东西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或者橘化为枳。虽然英 美法的某些规范和法律思想具体来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作为整体,鉴于其特 殊的结构,其实是不适宜为新制定的民法典作榜样的。[4]法律的借鉴绝非将法 条或制度照搬过来即可,以判例法(case law)和法官法(judge made law) 为特的英美法与以所谓 civil law 作范本的大陆法之间并不能实现直接
的对 接。这个道理应该不是太复杂,但好像偏偏没人在乎。比如,研究英美法的相 关制度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英美法乃判例法系,其法律渊源乃至审判方 式均不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在学说上甚或在具体审判实践中,借鉴 某一项理论或某一种方法来作出解释或者判断固然可以,但这和直接将其变为 成文法上的规定是完全不同的。举个例子,我国合同法中大胆引进了英美法的 根本违约制度,但是,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最终是一个由法官解释合同并依 其裁量权加以判定的事项”,[5]由于这些制度在英美法中可以透过卷帙浩繁的 判例加以具象,因此在其理解及适用上不会成为问题。但是如果把依靠判例才 得以存活的制度或者规则“开创性”地转正为成文法的条文,而且不作构成上 的细化,那么实际操作中的疑惑就难以避免,何为“根本”违约成为现在困扰 法官的一道难题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合同法确立了判定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的 标准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而究竟什么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如何区 分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仍然是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35 —1882)曾在他那个时代发牢骚说存在一种 “权威的有害影响”,这就是,当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经过一段时间便 会在公众的头脑中固定下来。新的从业者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现行的技 术或思想,并且在某一种操作程序中获得一种既得的满足。尽管这是一个自然 的进步,但所接受的思想可能会变成教条;由这些教条主义而产生的智力僵化, 以及对相反观点的不宽容,会阻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6]这样的情形是具有普 遍意义的。实际上,对惯用的法律制度的怀疑以及对经典的逆反,很大程度是 来源于对“权威的有害影响”的恐惧和矫正。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百花齐放 才凸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功用。但怀疑须建立在事实之上,而逆反更可能是一 种可怕的感情用事。 参考文献: [1]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1998. 169. [2] 转引自(德)Ko 茨威格特,H •克茨。
x0c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 4 (中译者序)。 [3] ( 德)弗兰克•闵策尔。求大同:德国民法典立法的成果和错误。载 《中外法学》2001 年第 1 期。 [4] (德)克劳斯一威廉•卡纳里斯。欧洲大陆民法的典型特征[M].郑冲
译, 载孙宪忠主编:《制定科学的民法典:中德民法典立法研讨会文集》,法律出 版社 2003. 3. 33. [5] 期。 [6] 美)小罗伯特• B •埃克伦德等著。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1.324.
本文发布于:2022-08-28 17:5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90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