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及其内涵

更新时间:2025-01-10 02:50:39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8日发
(作者:萧山纵火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及其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科

学立法的思想继承完善了传统法律文化“立善法于天下”的内涵;关于严格执法的思想汲

取了传统法律文化“法在必行”的合理部分;关于公正司法的思想发展超越了传统法律文

化“法不阿贵”的主旨要义;关于全民守法的思想彰显了传统法律文化“人法相维”的精

华所在;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和领导干部保障作用的思想借鉴了传统法律文化“奉法者强则

国强”的理性要素。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

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

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历史飞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

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

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一、“立善法于天下”

法的运行自立法始。“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

“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与中国古代法学家推崇顺时势、察国情的

立法原则相契合。《商君书》中写到:“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从战

国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到明代的张居正变法,都是在社会发展状况变化的情

况下,把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起来,使新法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在

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内容,是根据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马克思

认为,“特别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和人民众必须废除旧法体系,排除其

剥削阶级的内容……”

“法治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核心的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立法目的之所在。“民主立

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二、“法在必行”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

实施。法律实施是法律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执法是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法立,有犯

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这是中国古人对严格执法的设想,与“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的内涵相一致。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

律的活动,其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将法律中的国家意志落实到社会生活之中。行政机关作

为执法的主体,必须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捍卫法律的权威,因此政府必须始终贯

彻严格执法、切实履行职责。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落实“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点。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法治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首要步骤。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法治文明发

展的重大进步。“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步骤。“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

监督,都可能被滥用。”

三、“法不阿贵”

司法公正是司法实践的最高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

公平正义”

司法平等主要是指任何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特权和差别对待的存在。“刑

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于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

不应因为被执行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其超出法律的特权。司法不公、法外特权不仅破坏了

法律规则,更损害了法律的公信力。古人常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不施于尊者”的情况才是常态,这就导致了古人对诉讼敬而远之。“平等是社会主义

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深化司法制度改革是司法平等的重要保障。提升当前司法能力需要优化司法权的配置及其

内部运行机制,其前提是司法独立。司法的根本规律是司法权独立运行,马克思指出:

“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四、“人法相维”

“治人者,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维,上安下顺。”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

古代法治实践早就注意到法律实施的成效要看人民是否认同法律、遵守法律。由于阶级和

历史局限性,人民众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人民众的权益难以

得到法律保障,在法治实践中的参与度不高。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这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的,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在法治中国建设这个系统工程里,需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

时统筹推进,其中法治社会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法治社会要求

公民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法治信仰。

普法活动是增强民众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

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五、“奉法者强则国强”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

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的最后两项原则,体现了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人才支撑的

重要保障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想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必须要重视法治工作人

员的素质,对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

治国家,需要政法工作队伍纪律严明、雷厉风行,面对不正之风勇于亮剑,捍卫宪法和法

律权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建设法治工作队伍的目标要求。《论

语·为政》篇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法治工作队伍应

当注重人才的选拔,推选任用贤明正直的人,才会使民众信服,使法治更具公信力。法治

工作队伍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从职业道德出发,将公正廉洁作为座右铭,恪守纪

律、服从法律、执法如山;在根本政治方向上,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

律。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过硬的法治专业素养。我

国法家学派主张“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这一原则被统治者所采纳,我国古代关于官

吏的选拔、录用、考核、监督等方面各有举措,用制度对官员修养和能力做出更高的规定。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在法

治实践中做表率、打头阵,才能得到人民众的信赖。古人常言“以吏为师”,在当下广

大人民众法治思维、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要提高自身法治修养,

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领导干部

以权代法、用权压法的行为。党中央严格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推进反腐正风,完善党内相

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对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魄力和决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吸收了传

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文化底蕴使习

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当下的法治实践扎根于中国社会

的沃土之中,使法治中国建设更具中国特、更显大国自信。


本文发布于:2022-08-28 17:33: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903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继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