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理证券、期货、国债市场中委托理财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上)

更新时间:2024-11-13 04:18: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5日发
(作者:婚假多少天2021年新规定)

关于审理证券、期货、国债市场中委托理财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上)

编者按:

委托理财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各地法院普

遍反映,对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合同和保底条款效力、责任承担、监管

责任以及账户内资产权属等问题难以把握。虽于2001年正式

立项起草关于委托理财法律适用问题的司法解释,但因理论界和实务界对

重大问题存在分歧,且有关部门亦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

故该司法解释稿尚处于继续论证阶段。《关于审理证券、期货、国债市场

中委托理财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一文,对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若干疑难

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阐释,对于委托理财案件的审判实践具有

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现分三期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自2003年以来,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委托理财类合同纠纷案件(以

下简称委托理财案件)大幅上升。由于这类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

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面广,导致审判实践普遍面临诸多疑难法律适用

问题,主要是,委托理财合同的定性、委托理财合同效力和保底条款效力

的认定、合同无效后责任的承担、监管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委托理

财账户内资产的权属认定以及证券经纪账户质押的性质及效力等。对于上

述问题,无论是理论界抑或是实务界皆存在较大争论。诸种理论上的争论

和实践中的模糊认识,造成审判实践在委托理财案件的处理方面结果各

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案件裁判标准的严肃性和统一性。鉴于不同

见解所引致的法律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所面

临的若干疑难法律问题进行详加探究并予以必要厘清,以期为统一裁判尺

度、促进司法公正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审理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指导原则

人民法院在审理委托理财案件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四个指导原则:

其一,权益平衡的原则。委托理财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商事法

律行为,在案件审理中应始终贯彻民法的公平原则,确保程序公正和实质

公正,避免出现民事责任承担上的畸轻畸重。尤其应注意考虑中小投资者

与较大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之间在信息、资金、技术方面的不对称问题,

公平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和民事责任。

其二,稳定金融秩序的原则。根据当前委托理财的主要特点和当事

人之间的约定,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益出发,以民商事法律的基本原则

和精神为依托,本着规范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

金融市场发展之宗旨,公平稳妥地解决纠纷,避免给金融市场带来负面影

响。

其三,统筹兼顾的原则。应充分考虑金融法的公共政策性,注意将

法律适用和政策运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程序

公正与实体公正等有机结合,避免机械地适用法律。在追求民商法的私法

自治、权利本位、平等保护等理念之同时,尚应兼顾国家经济政策、金融

市场监管和社会影响等因素,以使社会利益冲突最终得到平衡和化解。

其四,着重调解的原则。实践证明,委托理财案件通常并非某一方

当事人单独过错所致,而多因市场走势变化所引发,因此这种矛盾纠纷本

身并非不可调和。通常而言,只要当事人认识到金融交易规则特性以及委

托理财资金亏损原因,就应追求合理的诉讼预期,而不致于固执地坚持合

同约定。有鉴于此,民商事审判法官应以足够的知识、技能和耐心,尽量

采用诉讼调解机制解决纠纷。

二、关于委托理财法律性质和相关法律程序

(一)委托理财案件的法律特征

委托理财案件是指因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委托人将其资金、证券

等金融性资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在一定期限内管理、投资于证券、

期货等金融市场并按期支付给委托人一定比例收益的资产管理活动所引

发的合同纠纷案件。委托理财案件属于金融纠纷案件的一种,其法律特征

主要有四:

其一,在投资领域方面,通常是投资于证券类、国债类、期货类资

产等金融性资产,并因证券、国债、期货市场领域中的委托理财行为而引

发纠纷。当事人因非金融性资产委托投资管理而引发的委托理财合同纠

纷、公募基金份额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的基金合同纠纷

以及因直接投资设立公司所产生的股权诉讼等,不在此列。

其二,在合同主体方面,通常是因以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

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各类投资管理公司、理财工作室、一般的有限公

司以及自然人作为受托人的委托理财活动而引发的委托理财纠纷案件。储

户与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签订的具有委托理财性质的储蓄合同纠纷、投

保人与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签订的具有委托理财性质的保险合同纠纷

等,亦不在此列。

其三,在合同内容方面,委托理财合同或补充协议中通常订立有保

底收益条款;但实践中也有不少未订立保底条款但因委托资产被挪用而与

受托人、证券公司发生纠纷的委托理财案件。

其四,在纠纷起因方面,通常因委托资金遭受损失或因赢余分配而

引发委托理财纠纷。

(二)委托理财案件的法律性质、类型、案由和法律适用

1.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关于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无论理论界抑或

是实务界,均存在较大分歧。最大分歧在于:委托理财是委托代理关系还

是信托关系?笔者倾向于认为,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宜定位于委托代理关

系。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实践中绝大多数委托理财更符合委托代理法律关系的特征。

委托理财的主要构成内容就是委托人通过与受托人订立委托合同,由受托

人代为在证券、期货、国债市场上管理资产,因此其基本符合民法通则和

合同法所规定的委托代理法律关系之特征。此外,因该委托合同通常都授

予受托人自行决定股票、期货的买卖品种和方式之权利,故多属于全权委

托代理行为。

其二,绝大多数委托理财行为与信托行为的构成条件相去甚远。根

据信托法及相关法规之规定,在信托行为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应转移至

受托人,受托人应以其自己的名义从事受托行为,委托人不得参与或者干

预受托人的具体经营行为,信托财产与其他财产分离,受托人应为经人民

银行批准具备法定资质的信托机构,以及应该进行信托登记等。而就委托

理财的实践而言,涉案受托人及其受托行为大多不具备上述条件,且委托

理财适用信托法所规定之信托行为时,涉及监管部门审批、信托机构资质、

以信托方式从事委托理财活动的资质等系列问题,故不宜将委托理财定性

为信托行为。

2.委托理财案件的类型、案由及法律适用。鉴于当事人合同约定样态

甚多,委托代理关系尚不能完全涵盖现实中的委托理财纠纷类型,导致委

托理财合同的名称形形,受理法院所确立的案由亦随之多种多样。例

如,委托理财合同通常被冠以“委托理财协议”、“委托投资管理协议”、

“委托管理协议”、“资产管理协议”、“合作投资协议”等名称;受理

法院所确立的案由也包括“股票交易代理纠纷”、“期货交易代理纠

纷”、“委托合同纠纷”、“证券合同纠纷”、“期货合同纠纷”、“借

款纠纷”、“返还财物纠纷”、“财产权属纠纷”、“返还不当得利纠纷”

等。这致使案由缺乏明显的层次性和准确性,严重影响了对此类案件的科

学定性。为此,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应根据委托理财案件的法律关系类型,

依照《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通知》关

于“第一审法院立案时可根据当事人的起诉确定案由。当事人起诉的法律

关系与实际诉争的法律关系不符时,结案时以法庭查明的当事人之间实际

存在的法律关系作为确定案由的依据”之规定,在立案时以“委托理财纠

纷”暂定案由,在具体审理委托理财案件过程中,进一步区分不同权利义

务约定以界定其法律关系并确定案由。具体而言:

(1)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委托人以

自己的名义开设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从事投资管理的;或者

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或实际上借用他

人名义从事投资管理的,应认定双方成立委托理财合同,并以委托理财合

同纠纷确定案由。

(2)委托监管合同案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其分支机构接受委

托理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或资产委托人之委托,承诺对委托资产的交易账

户进行监督管理的,应认定成立委托监管合同关系,并以委托监管合同纠

纷确定案由。

在委托理财合同案件和委托监管合同案件中,在法律适用方面宜遵

循如下思路:首先,应主要以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商事基本法律作为法

律适用依据。其次,从证券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金融法律、法规

中寻有关证券、期货等交易规则,作为处理案件之依据。再次,从中国

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制订的相关金融行政规章中援引有关营业资质、禁

止性交易行为等规定作为判案之参照依据。目前这类参照依据主要包括:

中国证监会证监机构字[2001]265号《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

的通知》、证监机构字[2003]107号《关于证券公司从事集合性受托投资管

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2003年中国证监会第17号《证券公司客户资

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等。最后,对于具体案件中出现的疑难新型法律问

题,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综合运用委托理财案件审理原则、

民商法基本原则、原理和法律解释学的方法予以分析和处理。

(3)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委托人将资产

交由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受托人无论盈亏均保证委托人获得固定本息回

报,超额投资收益均归受托人所有的(即约定保证本息固定回报条款),

属于“名为委托理财、实为借贷关系”之情形,应认定双方成立借款合同

关系,以借款合同纠纷确定案由,并适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

的规定。

(4)合伙协议纠纷案件。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委托人将

资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提供专业理财服务,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应认定双方成立以委托理财合同为表现形式的合伙关系,以合伙协议

纠纷确定案由,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相关规定。

(5)信托合同纠纷案件。在委托理财合同实践中,若合同约定委托

人将其资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并以受托人自己的

名义进行管理,委托资产与委托人资产和受托人的固有资产相互分离,以

使委托人或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获得收益,且受托人具备法定资质的信托

投资机构等信托法所规定的信托行为构成要件的,应认定成立信托合同关

系,并以信托合同纠纷确定案由,并适用信托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

司法解释的规定。

鉴于委托理财司法实践以委托理财合同纠纷和委托监管纠纷为最常

见之类型,因此,笔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对该两类合同纠纷的分析和处

理而展开。

(三)委托理财案件的管辖和当事人确定

1.案件的管辖。委托理财案件的管辖问题,是审判实践中比较突出的

问题。由于委托理财是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上的一种投资管理活动,而

金融市场并非一个地域概念,因此委托理财交易难以确定一个客观存在的

具体履行地点;尤其是委托理财案件比较复杂,各地法院司法标准不一,

导致判断合同履行地或侵权行为地比较困难;此外,审判实践通常将证券、

期货等金融机构的住所地确认为合同履行地,而委托理财案件被告多为证

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其住所地与合同履行地发生重合。为此,

我们认为,在委托理财案件中,应以“原告就被告”为一般原则(被告住

所地并不限于其机构总部所在地),不宜规定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为

案件管辖法院;被告为数人的,原告可以选择一被告所在地起诉;当事人

可以约定争议解决之管辖法院,但应以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范围

为限。

2.当事人的确定。由于委托理财案件涉及委托人、受托人、监管人等

多方当事人,较其他合同关系而言,更易产生多数当事人诉讼之状况。从

民事诉讼目的出发,为便于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实和一次性解决纠纷,防

止当事人规避法律,更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认为,可以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当事人。具体而言:(1)委托人分别以委托理财

合同和委托监管合同向受托人和监管人同时提起诉讼的,可将两案合并审

理,并将受托人和监管人列为共同被告。(2)委托人以分支机构受托人为

被告提起诉讼的,可将该分支机构的法人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但考虑

到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分布全国各地的客观情况和诉讼成本问题,金融机

构法人可以除外。(3)委托人单独起诉受托人或监管人的,可将监管人或

受托人追加为第三人。

(四)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在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是否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

规则以及如何倒置,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重要问题。

我国民法体系中,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由过失责任原则和严格责

任原则构成;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由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和

公平责任原则构成。过错推定在本质上属于过错责任原则范畴,并主要适

用各种特殊的违约和侵权行为场合;其与传统过错责任最为明显之区别在

于:过错推定责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虽然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

定“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但委托理财的现实情况是,

在证券、期货市场上,就受托人而言,委托人将资金等金融性资产交由受

托人进行组合投资,通常是基于对受托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的信赖,

对于资本如何运作和如何升值完全由受托人操作,委托人通常对受托人如

何实行资本运作不加限制,受托人掌握委托人的资金和全部交易记录,在

受托人为证券、期货公司之场合,更是如此。就监管人而言,委托人通常

委托证券公司或期货公司进行监管,亦是出于对其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尤

其是监管条件的信任;与委托人相较而言,受托人或监管人对于交易的信

息、记录等情况,完全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对证券、期货业务具有更强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委托人的资金等金融资产均存放于受托人或监管

人账户内。因此可以说,在现代信息时代的委托理财领域,受托人或监管

人具有更强的举证能力,要求委托人对受托人或监管人之主观过错及其与

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确显苛刻。此外,在股票、期货交易

领域,多年来的民事诉讼实践大多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重新分配当事人

之间的证明责任。综合考虑金融领域中委托理财活动的特殊性,以及举证

责任倒置之“为避免在特定情形下受害人因举证不能而使权利得不到救

济”的制度目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在委托理财案件中,在归责原则方面,

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规

则。具体而言:

1.举证责任倒置的主体:因受托人和监管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故举

证责任倒置的主体应是:委托理财合同或者委托监管合同中的受托人、监

管人、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

2.举证责任倒置的对象:虽然过错推定原则主要是针对过错的认定问

题,而不应包含因果关系的推定,但由于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以因果关系

的存在为前提,“在因果关系不确定的情形下,因果关系本身也需要通过

推定予以认定”(参阅王利明:“论过错推定”,载于《民商法研究》第

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89页)。因此,举证责任倒置的对象亦

应当包括过错和因果关系两个事实要件。

3.举证责任倒置的分配:受托人应对其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存在过

错、其过错与委托资产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监管人应

对其在监管过程中不存在过错、其过错与委托资产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

系承担举证责任。

(五)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的释明问题

在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人民法院可行使两种释明权:其一,当事

人的列置;其二,诉讼请求的变更。

1.当事人的列置。原告在起诉时未将受托人列为被告的,人民法院

可从法律关系的构成和案件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原告将受托人追加

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在作为企业法人的受托人已停业的,人民法院可

要求原告将受托人企业的出资人追加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2.诉讼请求的调整。很多案件的原告从保全诉讼利益出发,往往向

有经济实力的被告提起诉讼,或者要求负有账户监管责任的证券公司承担

全部的资金亏损赔偿责任,或者要求证券公司与受托人一起承担连带赔偿

责任。对于此类情形,不宜简单地予以支持或者驳回,而应根据法律关系

的构成和具体情况向原告释明:在原告追加受托人为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基

础上,要求受托人与证券公司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或者在受托人与

证券公司均有过错的前提下,要求受托人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由证券公

司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通过行使释明权来调整诉讼请求,既符合法律的规

定,又能保证原告诉讼利益的实现。

三、关于委托理财合同的效力

(一)三种代表性观点

关于委托理财合同效力问题,不仅理论界见解不一,实务界亦众说

纷纭。分歧主要围绕着委托理财是否为金融机构专营或者是特许经营之业

务、受托人是否必须具备资质这两个因素而展开,并形成否定说、资格说

和区分说三种观点:

1.否定说。该观点认为,鉴于委托理财业务应是一项需要获得行政许

可的金融业务,有必要对受托人的身份进行适当限定,并对受托人提出一

定的准入要求。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委托理财活

动,但从政策引导和规范发展及防范风险的层面出发,不宜将上述主体的

委托理财活动合法化。

2.资格说。该观点主张,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乃合法行为,并

已建立起基本规则和秩序。实践中一些证券公司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出

现若干偏差,实属发展过程中之正常现象,并不影响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

理业务的合法性,亦不能改变委托理财合同之性质。资产管理业务乃特许

业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证监会的监管规定,证券公司从事委托

理财业务应取得业务资质,否则应认定合同无效。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风

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规定,绝对禁止分支机构(即营业部)从事资产管理

业务,故分支机构在未经授权情形下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应被认定无效;

否则,可能形成分支机构可以从事委托理财业务的误导并削弱证券公司对

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权力和风险控制的能力。

3.区分说。该观点认为,应依据受托人的情形将委托理财划分为两类:

金融机构法人委托理财和非金融机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理财。在受托

人系金融机构法人之情形,因证券法明确禁止证券公司全权受托理财,且

央行和证监会对金融机构法人委托理财业务存在资质方面的要求,故未获

得资质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法人从事的委托理财业务,应认定无效。在

受托人是非金融机构法人(或自然人)的情形中,由于现行法律、行政法

规并未对其从事委托理财活动作出禁止性规定,且依据行政许可法等相关

法律之精神,将委托理财认定为金融机构专营或特许经营的依据并不充

分,因此,对金融机构之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从事的委托理财业

务,不宜轻易认定合同无效。

(二)笔者的倾向性意见

笔者认为,在合同法颁布施行之后,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

应充分尊重当事人之契约自由,在认定合同效力方面更宜慎重。只有在当

事人缔结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时才能认定合

同无效。然而,就委托理财合同而言,虽然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并无明确

的禁止性规定,委托理财合同在原则上似不属于法律禁止之范畴,但鉴于

实践中的委托理财大多发生在证券、期货领域,且基本上被视为一种新生

金融品种,成为一种衍生金融业务;尤其是我国历来对金融采取严管政策

并实行金融业务特许经营,故应将委托理财在金融品质上纳入特许经营范

畴。由于目前法律尚未对委托理财活动进行专门之规制,故而对于委托理

财合同之效力,宜结合我国金融政策,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市场交易安

全之间慎重权衡,并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对待。具体而言:

1.关于委托人主体资格问题。原则上,凡是依法具有独立民事主体资

格的法人和自然人都可以作为委托人签订委托理财合同;但从维护国家金

融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考虑,以下三种情形中委托人所签订的委托理财合

同应认定无效。

(1)机构投资者未取得“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在中国境内证

券市场投资委托理财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

法》(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12号令)规定,机构投资

者在中国境内证券市场投资委托理财必须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该办法所称

“合格机构投资者”,是指符合该办法规定条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

中国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据

此,若未取得“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境内

从事证券市场投资委托理财,直接违反我国证券监管规定。这种游离于有

效监控之外的证券投资委托理财活动,将给国际游资肆意投机制造机会,

极易引发国内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因此,该类投资者作为委托人的委托

理财行为,已构成损害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秩序之行为,应属于合同法第

五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所规定之“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范畴,委托理财合

同应归于无效。

(2)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其他企业

法人,委托自然人进行投资理财的。就经纪类证券公司而言,其委托自然

人理财之行为不仅超出了其核准的业务范围,亦构成向客户融资之行为;

就综合类证券公司而言,其行为亦构成向客户融资之行为;就信托投资公

司而言,其委托自然人理财行为不仅违反核准的经营范围,而且依信托制

度设立之目的,其应恒处于受托人地位;就其他企业法人而言,其不委托

有资质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法人却委托风险承担能力极弱的自然人从

事理财活动,明显违背交易常理,多属违规入市投机行为,会对正常的金

融市场秩序造成冲击,损害公共利益。有鉴于此,根据《关

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关于“当

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

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之规定精

神,以及现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之“损害社会公共利

益”无效情形,应认定合同无效。

(3)通过委托理财行为从事活动。《金融机构反规定》(中国人

民银行2003年第1号令)明确要求接受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

依照国家金融监管规定认真履行反义务,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依法

协助、配合司法、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活动,且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妨

碍反义务的履行。据此,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委托理财行为从事活

动,明显属于现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所规定之“一方以欺诈

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情形,合同应认定为无效。

2.关于受托人主体资格问题。受托人乃委托理财活动主体方面规制重

点。

(1)受托人为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法人

之情形。2001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

理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只有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才

有从事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资格。该规定意味着,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

务开始受到监管,已从“自由业务”演变为“特许经营”。同时,根据证

监会关于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规定,禁止分支机构(营业部)从事资产

管理业务,因此,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法人没有取得委托理财资质的,或

者其分支机构在未经授权的情形下签订的委托理财合同,应根据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

关于“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

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之规定,认定合同无效。

(2)受托人为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等非金融机构法人之情形。由于证券

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仅针对金融、证券以及基金管理机构从事委

托理财业务予以规制,而且相关主管部门多以特定对象确定监管范围,因

此导致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公司、一般公司乃至事业单位等非金融机构

法人的委托理财行为处于无规可寻的灰地带,委托理财活动出现市场监

管真空。为此,民商审判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同时根据审判中发

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必要的司法建议。当前情况下,人民法院尚

不宜轻易否定该类情形下委托理财合同的效力,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

(3)受托人为自然人的情形。自然人之间的委托理财行为虽然范围较广

且数量不少,但因其过于分散尚不致对金融市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只

要其不违反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国家金融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尊重当事

人意思自治即应受到尊重,其委托理财合同亦应认定有效。但若审理中查

实该自然人有在同一时期内共同或分别接受社会上不特定多人委托从事

受托理财业务,特别是进行集合性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情形的,因该行为显

然与其身份和资质不符,故应认定合同无效。

应当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情形,在委托理财案件审理中,有证据证

明当事人假借委托理财之名从事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均应根据现行合同

法第五十二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认定委托理财合同无效。

――人民法院报


本文发布于:2022-08-25 19:0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867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特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