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怎样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_文库

更新时间:2024-11-14 23:54:07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0日发
(作者:领养孤儿)

★基本问题: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怎样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理论阐释】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

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

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体会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这些共同说明

了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青少年提高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一般违法和犯罪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

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但是犯罪又具有本身的特点,

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性

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

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应该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遵纪守法和违法犯罪是不同意识产生的结果。青少年自觉抵

制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青少年应该做到知法懂法;其次,

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这是遵纪守法的基础;最后,要防微杜渐。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提倡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使青少年明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并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意

识,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知

法懂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增强,有利于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切忌空洞的说教,应以鲜活的案例作为支撑。教师可以用“以案说法”的方式,选

择典型案例,在讲解案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还

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案例,同时指导学生判断此种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同时,

在讲授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时,也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第二、切忌片面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学生法制观念,而使学生

远离违法犯罪行为。只有明确了违法行为的含义,才能做到远离。对于违法行为,

1

很多人会想到法律禁止的行为,但是,违法行为应该还包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的行为。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违法行为。

第三、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本课的核心是使学生远离违法犯罪,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

帮助学生树立必要的观念,使学生从内心接受遵纪守法的思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

达成行为的落实。尤其是在行为的落实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要以学生不断

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

【案例1】尖刀扎到了自己身上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本,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含义,对二者进行区分。

2、教师提问学生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加以纠正、讲解

3、教师出示案例:

某中学学生丁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初二,家长的严厉

控制下,他无法在家玩电脑,为了去网吧上网,花完了零花钱就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

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网上损友,一起在社会

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成重

伤,丁某受到刑罚处罚。

(1)指出上述案件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丁某从违纪到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5、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6、讨论:结合以上案例,请学生分析,丁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如何远离违

法犯罪?

7、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提升

【案例1解读】

该教学案例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层层分析,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第一、所选案例非常精当。所选案例不仅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在一个案例中包含

了一般违法与犯罪两个点,非常适合帮助同学理解二者的区别及联系,而且通过此案例也可

以告诉同学们,一般违法如果不注意去避免的话,很有可能造成犯罪。犯罪行为不仅会对社

2

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第二、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是单纯讲授,而是将知识融入

到案例和讨论当中,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最后的答案。这样学生会印象深刻,

也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教师提升,落实目标。无论是案例之后的教师的总结还是讨论之后的教师提升都是非

常必要且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讨论的基础上,他们的认识还是主要停留在感性

认识的程度,经过教师提升,能够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入,落实教学目标。

【案例2】你来判案——学生解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课程片段节选)

师:刚才我们已经结合书中的案例给同学们介绍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含义。那么下面我们来

看一个案例,你来做法官分析,以下这个真实的案例中,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

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案例:

2011年4月16日,在北京南站的进站口附近,北京南站派出所民警在执勤时,发现一辆丰

田越野车违法停在路边,且没有悬挂后车牌。在现场等待10分钟后,民警等来了丰田车司

机。

民警对其进行盘查,要求其出示驾驶证等证件,但遭到司机拒绝,其不顾民警手臂还在车中,

便突然加速,在拖带民警5米远后逃逸,。

后男子孙某到北京南站自首,他自称当日是去给家人送行的,自知违章停车。警方称,孙某

已涉嫌妨碍公务罪。

生1:我认为这名司机把车停在不能停车的地方和不悬挂后车牌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而他不听从民警的命令,拒绝接受检查的行为和突然加速导致民警手臂及臀部刮伤的行为属

于犯罪。(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是他们不知道具体依据哪部法律,仅是凭感觉)

师:好,这是这位同学的意见,那么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1:因为后面的社会危害性比较大

师:还有吗?结合我们所讲的判断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标准,还有其他依据吗?

生1:司机不让民警检查,还导致民警受伤的行为应该是违反了《刑法》了,但是不知道具

体的。

3

师:好,这位同学的分析非常到位,那么我们来一起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司机的行为。司机违

章停车和不挂后车牌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但是还没有触犯《刑

法》,所以这两个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不接受民警检查并导致执行公务的民警受伤,

则犯了妨碍公务罪,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了妨碍公务罪,其中第一款规定:以暴力、

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

金。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所

以我们不能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那么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呢?

下面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有的青少年会违法犯

罪,第二个问题是青少年怎么样远离违法犯罪。

最后由教师提升,落实目标。

【案例2解读】

该教学片断中,教师运用了案例对学生进行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知识点的讲解,一个案例包含

两个点,易于学生理解;另外,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能够发挥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仔细分析,跟案例1相比,还是有一些缺点的。

第一、所选案例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因为此片断中,司机妨碍民警执行公务的案例是

本教学片断的主案例。这个案例,一则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不利于学生对

于自身行为的思考;二则此案例涉及到一些超纲知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

交通安全法》,这个法律学生不是很了解,但是讲太多了就属于超纲知识了,讲的不

多学生不理解,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案例利用的不够充分和立体。跟案例1对比,案例2利用得不够立体和充分,在讨

论的环节,不再讨论案例2相关内容了,对案例2挖掘不够充分,或者说因为所选

案例不合适的原因,导致讨论部分显得非常干瘪,缺少鲜活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用最有用的知识充分利用来启发学生思维。

4


本文发布于:2022-08-20 10:3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81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