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解读第六条: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
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
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
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解读】本条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
过错责任是指造成损害并不必然承担赔偿责任,
必须要看行为人是否有过错,有过错有责任,无过错
无责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结果责任在归责原
则中占据统治地位。结果责任不考虑行为人实施行为
时是否有过错,谁造成损害谁承担责任,在责任方式
上呈现同态复仇特点。这种在任何领域不问行为人有
无过错都要其承担责任的做法是不公平的,动辄得咎
极大地限制了行为自由,且这种以野蛮的同态复仇作
为责任方式的归责原则是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表现。随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过错责任原则
逐渐取代了结果责任原则,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错责任取得了统治性地位。把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原
则写入法典的代表作是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法
国民法典》第1382条:“任何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
因其过错致使行为发生的人,应当对他人承担赔偿责
任。”其后的《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瑞士民
法典》等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中,均规
定了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契约自由以及私权神
圣是资本主义国家民法的三大支柱,共同为资产阶级
的崛起提供了法律武器。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
是个人主义哲学,即个人有权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
自由行事,相应地,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以过错作为主要的归责基础可以较好协调“个人自由”
与“社会安全”的关系。行为人若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就没有过错,即免除侵权责任。这样个人的活动自由
可以得到保障,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活
动得以顺利进行。若人人都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社会
安全也会得到维护。
我国于1986年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
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
确认了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本条继承了
民法通则的规定,重申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
基本归责原则。这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为更有效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教育
公民、法人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预防和减少损害的
发生,化解社会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本条
规定,在过错责任原则制度下,只要同时满足以下条
件,行为人就应承担侵权责任:、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某
一行为。若无行为人的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
在现代社会,“不侵害他人”是任何一个民事主体所应
遵守的普遍性义务,没有合法依据或者法律授权,不
得损害他人的民事权益,否则就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
后果。这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在多数情况下,
行为人都是因为对他人的民事权益实施了积极的加害
行为而承担侵权责任,例如殴打某人,毁坏某人的财
产,散布某人的谣言等。本法规定的侵权责任也大多
是因为行为人的作为而产生的。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行为人不作为也有可能产
生侵权责任,这是现代侵权责任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即在特定情形下行为人还负有积极保护他人的义务,
例如根据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宾馆、商场、银行、
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众性活动
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不作为侵权是行为人应当履行某
种法定作为义务而未履行该义务而产生的,若没有法
定作为义务,行为人的不作为并不构成侵权。这种法
定作为义务可能是某一法律明确规定的,可能是某人
先前的危险行为产生的,还可能是基于当事人约定而
产生的,等等。
二是行为人行为时有过错。在过错责任原则中,
过错是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的核心要件,也
是人民法院审理侵权案件的主要考虑因素。行为人的
行为造成损害并不必然承担侵权责任,必须要看其是
否有过错,无过错即无责任。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曾说:
“正如使蜡烛燃烧的是氧气,而不是光一样,使行为
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不是其行为,而是其过错。”过错就
是行为人行为时的一种应受谴责的心理状态。正是由
于这种应受谴责的心理状态,法律要对行为人所实施
的行为作否定性评价,让其承担侵权责任。需要指出
的是,过错仅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制度下的侵权责任,
对于一些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侵权责任,过错并非必
要条件。对此,本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
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
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受害人和
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由双方分担损失。本法明确规定了一些不以过错
为要件的具体侵权责任,如第五章的产品责任,第八
章的环境污染责任,第九章的高度危险责任。但是需
要强调的是,本法第七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无过错
责任和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是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形。
只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以过错为要件的,过错仍是
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要件。
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
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损害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后果
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因疏忽或
者轻信而使自己未履行应有注意义、务的一种心理状
态,其是侵权责任法中最常见的过错形态。故意与过
失的主要区别是,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损害后果的追
求、放任心态,而过失表现为行为人不希望、不追求、
不放任损害后果的心态。故意是一种典型的应当受到
制裁的心理状态,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
在实践当中,通过对行为人行为的调查可以认定行为
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理状态,例如某人点着火把往另
份人的房屋上扔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为人具有
故意的心理状态,受害人没有必要就行为人是否故意
再承担举证责任。
如何判断某个人的过失,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主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
心理状态,这也叫主观判断标准。这需要分析特定行
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或后果的理解、判断、控制、认识
等方面的状况及能力,从其意志活动过程来确定过失。
但是这导致受害人证明行为人的过错很困难,不利于
本文发布于:2022-08-18 09:5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78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