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策与法规
教案
2013年9月份
《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设计
本教材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足于实用实效和能力培养,从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好农村
政策与法规,有利于更好地宣传、贯彻和落实农村政策与法规,有利于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出发,
精选了部分主要的农村政策与法规。
教材分三个部分共11个单元。第一部分时导论,是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概述;第二部分法规篇,主
要介绍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农业生产经营法、合同法及农业承包合同;
第三部分政策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农村改革发展政策、农村公共
事业发展政策、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政策。
第一部分导论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关系。
(2)了解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培养在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贯彻实施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能力。
1.1农村政策(理论2课时)
1.1.1农村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农村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农村政策除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外,从其本身性质出发,还具有以下特征:
1.1.1.1内容上的纲领性1.1.1.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1.1.1.3具体应用上的灵活性1.1.1.4政策效力的有限性
1.1.2农村政策的具体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农业产值目标、农村产业结构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农村环境目标以及农村社会
目标。
1.1.3农村政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党在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政策使我国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社会经济活动。
农村政策协调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农村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政策实现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
农村政策规范和约束农村经济社会活动行为。
1.2农村法规(理论2课时)
1.2.1农村法规的本质与特征
1.2.1.1法规有关概念的解释
(1)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在于保护、巩固与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律是指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法的具体形式之一。
(3)法规一般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4)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行政工作,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
等各类法律法规的总称。
(5)地方性法规是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辖区内实施,具有法律效
力的规范性文件。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特点而制定的。
(7)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与行政法规制定、发布、实施于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8)国际条约是指国家之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2.1.2农村法规的概念
农村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农村生产经营活动
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2.2农村法规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任务
农村法规的任务是由我国农业发殿的目标决定的。
我国《农业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
种资源,增加农产品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
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法规的任务就是保障农业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国家干预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任务: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
现农业现代化。
1.3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关系(理论2课时)
1.3.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联系
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在农村的政策经实践证明是成功有效的、通过一定的程序使
之稳定下来,就形成了农村法规。其联系具体表现在:
1.3.1.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广大农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党和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1.3.1.2农村政策是制定农村法规的依据,农村法规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体现和法律保障
农村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组织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1.3.1.3农村法规是实现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形式,又对党的农村政策有制约作用
实践证明:
农村法规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的党的农村政策。
1.3.2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主要区别
1.3.2.1制定机关不同:农村法规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
和普遍约束力。
1.3.2.2实施方式不同:农村法规的实施,除依靠宣传、教育手段处,还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即对违法
行为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给予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
1.3.2.3表现形式不同:农村法规表现为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以国家名义明确规定了人们在农村
经哜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确定了农村经济主体在农村主体在农村经济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1.3.2.4调整的范围不同:农村政策涉及的范围比农村法规要广,它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渠道渗透到农
业和农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1.3.2.5稳定性不同: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农村法规的稳定性更强,因为其
制定、修改的程序比较复杂。
1.3.3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辩证运用的统一
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辩证关系:
农村政策与法规都是党和国家管理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工具,两者既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又有
密切联系,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实践运用中需掌握的原则是;
有法律规定的,应依法办事和执行;无法律规定的,但有政策规定的,应依政策办事和执行;政策与
法规有矛盾或不一致的,应依据法律办事和执行。
在实施农村政策与法规过程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一定的程序,不断进行调整。
1.4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理论2课时)
1.4.1农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4.1.1农村政策的制定
是指党和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农业和农村的具体政策。
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以我国农村的实情为依据,既要考虑到全国农村的一致性,又要考虑
到发达地区农村与落后地区农村的巨大差距,农村政策的制定要贯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农村发展指导思想。
1.4.1.2农村政策的实施
是指农村政策制定出发后,把政策规定的内转变为现实行动的过程。
(1)影响农村政策实施的因素。(2)农村政策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3)农村政策实施的方法。行政命令、经济杠杆、法律手段、思想教育
1.4.2农村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1.4.2.1农村法规的制定
又称农业和农村立法,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行政法规;国
务院有关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农村法规的表现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以《农业法》为例,法律规定的程序为
(1)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2)法律制定的确定阶段
1.4.2.2农村法规的实施:是指国家有关执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及经济单
位、公民等贯彻执行农村一系列法规的过程。
1.4.2.3农业行政执法:是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农业行政机关按照相关法规对农业、农林经济活动实现
监督检、违法处理的过程。可分为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理解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的内涵,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与一般政策和法规相关比较,国家
制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具有哪些特征?
2、分析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部分
法规篇
2农业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2)掌握农业法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规定。
(3)深刻体会农业法对新阶段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意义。
(4)全面理解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5)培养运用农业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1农业法的立法目的与基本原则(理论2课时)
2.1.1农业法的立法目的
根据农业法的立法目的和确立的基本目标,农业法立法目的概括为:
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三农”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农”现代化目标
2.1.2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
2.1.2.1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原则
2.1.2.2保护“三农”利益原则
首先,农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法将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其次,农业法体现了保护农村利益的原则。
第三,农业法体现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此外,农业法确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2.1.2.3农业经济、生态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首先,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农业生态的维持和改善相结合。
其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步,逐步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目标。
再次,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应当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步,实现农民、农村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1.2.4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
是指依靠农业教育和科技进步,全面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使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
2.1.2.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是指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使农业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2.1.2.6社会支持、共同参与原则
基本含义是: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和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形势下,充分
发挥我国政府、社会和个人以及国外的各种资源、共同支持和参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农业法确立了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总体水平的方针,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农业法确立了鼓励社会力量以及国际国力量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
第三,农业法还确立了引导农民自身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投入的政策。
第四,农业法还规定了除财政与资金投入外的其他农业支持措施。
2.2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理论2课时)
2.2.1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制度
2.2.1.1我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度
2.2.1.2我国的土地使用政策
2.2.1.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的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
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印权,转让
使用权。
(1)农村土地流转要明晰所有权归属。
(2)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保持农业用地性质不变。
2.2.2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
2.2.2.1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户家庭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承包经营集体的土地和
其他大型生产资料,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履行上缴义务,其余所行全部归农户所有。
2.2.2.2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2.2.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农村建设
2.2.2.4加快发展多嘴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第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2.3支持农业发展制度
2.2.3.1农业财政投入优先政策
(1)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2)逐步提高财政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3)对政府农业投资监督。
2.2.3.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在实践中,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1)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2)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5)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6)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7)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8)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9)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怎样理解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2、谈谈如何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怎样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3农村土地承包法
学习目标
(1)深刻体会农村土地承包立法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3)熟悉家庭承包经营中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
(4)增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保护和经营权流转的认识。
(5)培养学生依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能力。
3.1我国农村运动场承包经营制度(理论1课时)
3.1.1农村土地的概念
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
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3.1.2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3.1.2.1家庭承包
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公平分配、人人有份的原则,统一将耕地、林地、草地承包给本
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一种承包方式。其特点是:
承包双方当事人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承包对象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
承包期较长,30年
3.1.2.2其他方式承包
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调等方式,
将“四荒”地、养殖水面等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一种承包方式。
3.2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理论1课时)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3.2.1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
3.2.1.1发包方的权利与义务
(1)发包方享有的权利。
(2)发包方承担的义务。
3.2.1.2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
(1)承包方享有的权利。
(2)承包方承担的义务。
3.2.2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
3.2.2.1农村土地承包的总原则
(1)公平原则
(2)公开原则
(3)公正原则
3.2.2.2农村土地承包基本原则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
权利。
(2)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3)承包方案应当按照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
(4)承包程序合法。
3.2.3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
3.2.3.1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
承包期限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续的期间,在这个期间内,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
营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2.3.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1)土地承包合同概念。
(2)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
(3)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
3.2.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3.2.4.1承包期间,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地
3.2.4.2承包人应行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3.2.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2.5.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1)承包
(2)出租
(3)互换
(4)转让
(5)入股
(6)四荒使用权拍卖
3.2.5.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的原则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2)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原则。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
(5)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原则。
3.2.5.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主要内容
3.2.5.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
3.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理论1课时)
3.3.1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主要是指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发生的纠纷,也包括土地
承包当事人与第三人发生的纠纷。
3.3.2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方式
3.3.2.1协商
3.3.2.2调解
3.3.2.3仲裁
3.3.2.4诉讼
3.3.3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法律责任
3.3.3.1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责任
(1)停止侵害
(2)返还原物
(3)恢复原状
(4)排除妨害
(5)消除危险
(6)赔偿损失
3.3.3.2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政责任
3.3.3.3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刑事责任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立法的重要意义。
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有哪些主要条款?
3、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行的原则。
4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掌握我国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理解并掌握森林法的基本内容。
(3)了解我国各类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会利用法律手段对我国的
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4)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法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使学生树立保护资源和环
境的意识。
4.1土地管理法(理论1课时)
4.1.1土地资源
4.1.1.1土地资源的特征
(1)生产性
(2)整体性
(3)区域性
(4)动态性
(5)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
(6)多功能性
(7)面积有限性
(8)不可替代性
4.1.1.2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1)耕地面积锐减
(2)水土流失严重
(3)土地沙漠化严重
(4)土地盐渍化严重
(5)土壤污染形势严峻
4.1.1.3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2土地管理法
土地管理法是指对人们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
以特别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1.2.1土地所有权
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国家土地所有权
(2)集体土地所有权
4.1.2.2土地使用权
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依法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
有限处分的权利。
(1)国有土地使用权
(2)集体土地使用权
(3)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
4.1.2.3耕地保护
4.1.2.4法律责任
(1)非法交易土地的法律责任
(2)非法占用土地的法律责任
(3)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法律责任
4.2森林法(理论1课时)
4.2.1森林资源
4.2.1.1森林资源的概念
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4.2.1.2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1)资源类型多
(2)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3)森林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
4.2.2森林法
是调整人们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
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2.2.1植树造林的有关规定
(1)制定植树造林规划、明确奋斗目标
(2)认真组织,广泛参与
(3)明确造林范围
(4)实行科学造林,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5)因地制宜封山育林
4.2.2.2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关规定
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林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针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
(3)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规定
(4)森林植物检疫的规定
(5)森林病虫害除治的规定
4.2.2.3森林防火的有关规定
(1)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
(2)森林防火工作的职责划分
(3)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规定
4.2.2.4违反森林法的法律责任
4.3其他农业资源的法律保护(理论1课时)
4.3.1水资源保护4.3.1.1水资源
是指由当地降水产生的,可以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各类用途,存在于河流、湖泊、地下
含水层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动态水资源。
4.3.1.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2)用水浪费严重
(3)水资源污染严重
(4)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
4.3.1.3我国水资源的保护
是指对水的质量、功能、水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以及水工程等方面加以保护。
地下水保护、水域保护、水工程保护
4.3.2渔业资源保护
4.3.2.1渔业资源
又称为水产资源,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供渔业养殖和采捕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及其适
于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的总体。
4.3.2.2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
(1)片面追求渔业产量,资源管理意识淡薄
(2)漠视环境污染
(3)渔业资源开发模式落后,发展格局不合理
(4)渔政管理力量薄弱
4.3.2.3渔业资源的法律保护
4.3.3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4.3.3.1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特点
是指除人工养殖、栽培以外自然界在漫长历史演化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有生命的动物
和植物。
物种丰富
物种的特有性高
4.3.3.2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状况及其原因
(1)生物生活环境的丧失与改变(2)过度开发
4.3.3.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立法保护、社会保护、专业保护、国际合作
4.4环境保护法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理论1课时)
4.4.1环境保护法
是国家、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与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令和规定等法规,是调整环境保护中各
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4.1.1环境与环境保护的概念
4.4.1.2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2)环境标准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
(5)排污收费制度
(6)其他制度
4.4.2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及解决
4.4.2.1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环境指的是以农业生物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加剧
(2)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3)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生态系统污染
(4)禽畜粪便污染
(5)农村工业造成的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4.4.2.2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
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业环境质量
设置农村工业园区统一管理
4.4.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4.4.3.1农来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
耕地保养制度、森林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农药使用管理、污染排放管理
4.4.3.2监督管理职责
4.4.3.3法律责任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土地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2、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对我国的水资源、渔业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5农业生产经营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及其许可证办理程序。
(2)熟悉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认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立法背景和意义,正确理解“促进”的含义。
(4)了解并掌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
5.1种子法(理论1课时)
5.1.1种子的概述
5.1.1.1优良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5.1.1.2假种子、劣种子5.1.2种子生产
5.1.2.1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
5.1.2.2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管理:
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管理范围、种子生产许可证的领取条件
种子生产许可证的领取程序、种子生产许可证效期限
5.1.3种子经营5.1.3.1种子经营许可制度
5.1.3.2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管理
种子经营许可证管理的范围、种子经营许可证的领取条件
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领取的程序、种子经营许可证有效期限
5.1.4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种子使用者在购买种子、使用种子时依法应当享有的权利。
5.1.4.1知情权5.1.4.2自由选择权5.1.4.3公平交易权5.1.4.4请求赔偿的权利
5.1.5法律责任5.1.5.1种子生产、经营者违反《种子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1.5.2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违反《种子法》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5.2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理论1课时)
5.2.1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立法目的5.2.2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5.2.2.1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的含义
5.2.2.2《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主要内容: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作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
5.2.3法律责任
5.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理论1课时)
5.3.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概述5.3.1.1农产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含义
5.3.1.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要义
(1)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众根本利益。
(3)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4)有利于依法行政。
5.3.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法律主体的职责和义务5.3.2.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和义务
5.3.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5.3.2.3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5.3.2.4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职责和义务
5.4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理论1课时)
5.4.1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目的5.4.1.1《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含义
5.4.1.2《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的作用5.4.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5.4.2.1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5.4.2.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登记
5.4.2.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5.4.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5.4.3.1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的权利5.4.3.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承担的义务
5.4.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5.4.4.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5.4.4.2财务公开制度5.4.4.3建立成员专门账户
5.4.4.4盈余分配5.4.5法律责任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种子法关于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管理范围、领取条件、领取程序和有效期限等的法律规
定是什么?
2、农业机构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和政策扶持有哪些法律规定?
3、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法律规定的农产品销售者的职责和义务有哪些?
6合同法及农业承包合同
学习目标
(1)掌握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及违约责任等具体内容。
(2)理解我国农业承包合同所包含的内容。
(3)培养运用合同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学会签订农业承包合同,具备无效农业承包合同的确认和处理能力。
6.1合同法(理论1课时)
6.1.1合同的概念:合同法,即有关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1.2合同的订立:是指合同的缔约人就合同的内容取得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
6.1.2.1要约
(1)要约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要约又称为发盘、出盘、发价或报价等。
(2)要约的生效。
(3)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4)要约的失效。
6.1.2.2承诺
(1)承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
(2)承诺的生效和撤回。
6.1.3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
同具有约束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
6.1.3.1合同的有效:类型包括、成立生效、附条件生效、附期限生效
6.1.3.2合同的无效:相对于合同的有效而言,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6.1.4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履行指当事人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地完成各
自承担的义务的行为。
6.1.4.1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6.1.4.2合同履行中的抗辨权6.1.5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6.1.5.1合同的变更6.1.5.2合同的转让
6.1.5.3合同的终止:又称合同的消灭,是指因某种原因而引起合同债权债务关系的不复存在。
合同终止的原因有以下几中情况
清偿、合同解除、债务抵消、提存、免除、混同、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6.1.6违约责任
6.1.6.1概念: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
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所应承担的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法律后
果。
6.1.6.2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继续履行、补救措施、赠偿损失、违约金
6.1.6.3免费条件6.1.6.4预期违约
6.2农业承包合同(理论1课时)
6.2.1农业承包合同概述6.2.1.1农业承包合同的意义
6.2.1.2农业承包合同的法律特征
合同主体的特定性、合同内容的特定性
合同客体的特定性、合同多采用固定格式
6.2.2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订6.2.2.1签订农业承包合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2.2.2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6.2.2.3农业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
6.2.2.4无效农业承包合同的确认6.2.3农业承包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转包和转让
6.2.3.1家业承包合同的履行6.2.3.2农业承包合同的变更、解除和转包的法律规定
6.2.4违反农业承包合同的法律责任6.2.4.1发包方和承包方的违约行为
6.2.4.2承担农业承包合同违约责任的条件6.2.4.3承担违反农业承包合同责任的方式
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2、在履行合同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3、分析农业承包合同的意义,
4、农业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哪些?
第三部分
政策篇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习目标
(1)深刻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3)了解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
(4)增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5)培养和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能力。
7.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理论1课时)
7.1.1关于农村改革和农业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7.1.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和提出的历史背景
7.1.2.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它包括新的生活条件、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农村环境、
新的农村文化、新的农村政治等方面内容。概括地说,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7.1.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7.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7.1.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7.1.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
7.1.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7.1.3.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7.1.3.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7.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理论1课时)
7.2.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
7.2.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
7.2.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7.2.4村容整洁是新农村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客观需要
7.2.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
7.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论1课时)
7.3.1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7.3.1.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7.3.1.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7.3.1.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7.3.1.4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7.3.1.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3.1.6加快发展循环农业7.3.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7.3.2.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7.3.2.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7.3.2.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7.3.2.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7.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3.3.1大力加强膛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7.3.3.2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7.3.3.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7.3.4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7.3.4.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7.3.4.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7.3.4.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7.3.4.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7.3.4.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7.3.5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7.3.5.1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7.3.5.2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分析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3、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8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民负担问题的基本概况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演进。
(2)掌握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具体内容。
(3)能向农民宣传哪些是合理的负担,哪些是不合理的负担,能帮助农民采取正确方式
抵制不合理的负担,维护自身的利益。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8.1农民负担概述(理论1课时)
8.1.1农民的法定权利
8.1.1.1财产所有权
8.1.1.2土地承包经营权
8.1.1.3参与决策和管理权
8.1.1.4拒绝任何摊派和不合理权
8.1.2农民的法定义务
8.1.3农民负担问题
8.1.3.1农民负担含义
所谓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过程中,所承担的向国家、集体及
社会有关部门缴纳税费、财物、提供劳务的总称。
8.1.3.2农民负担过重问题
税收负担
合同内负担
价格负担
制度处负担
劳役负担
8.2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理论1课时)
8.2.1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8.2.1.1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
是取消农业税。
8.2.1.2农村税费改革的几个阶段
试点阶段
全面推广阶段
取消农业税
8.2.2惠农补贴政策
8.2.2.1农业补贴
种粮三项补贴
其他主要农业补贴
8.2.2.2农村教育补贴
8.2.2.3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经费
8.2.3村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
8.2.3.1“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的含义
8.2.3.2“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的议事范围
8.2.3.3“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的程序
8.2.4农村收费政策
8.2.4.1行政事业性收费
8.2.4.2农村教育收费
8.2.4.3农村服务性、经营性收费
8.2.4.4农村、集资等政策规定
8.2.5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制度
8.2.5.1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
具体包括
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
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
8.2.5.2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力度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农民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2、分析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3、分析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历程。
4、减轻农民负担监管五项制度是什么?
9农村改革发展政策
学习目标
(1)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2)充分理解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
(3)系统掌握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和政策规定。
(4)提高解读和实际运用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政策的能力。
9.1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理论1课时)
9.1.1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演进
8.1.1.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改革
9.1.1.2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9.1.1.3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9.1.1.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9.1.2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9.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理论1课时)
9.2.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9.2.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9.2.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
9.3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理论1课时)
9.3.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
(2)完善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3)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9.3.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9.3.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9.3.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9.3.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9.3.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9.4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理论1课时)
9.4.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9.4.1.1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9.4.1.2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政策措施
9.4.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9.4.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9.4.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4.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9.4.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9.4.7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9.5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理论1课时)
9.5.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9.5.2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9.5.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9.5.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5.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9.5.6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哪些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大局的政策?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什么?
3、为了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要建立和完善哪些基本制度?
4、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经有哪些/
5、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要加快发展哪些农村公共事业?
10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政策
学习目标
(1)了解国家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内涵。
(2)培养对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政策宣传、执行的能力。
(3)熟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
(4)培养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政策宣传、执行的能力。
(5)理解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6)了解国家农民培训的总体规划,熟悉农民培训工程的相关管理办法。
10.1农村文化和教育发展(理论1课时)
10.1.1文化与农村文化
10.1.1.1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
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0.1.1.2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域,农民以民族特点、民俗活动等紧密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
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0.1.2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10.1.2.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10.1.2.2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素质不高
10.1.2.3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10.1.2.4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率较高
10.1.3农村文化和教育发展政策
10.1.3.1农村文化建设政策
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10.1.3.2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政策
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目标任务
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
10.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论1课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
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0.2.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0.2.1.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特点
政府财政支持
以大病统筹为主
统筹范围一般以县级为单位
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管理和监管的创新
10.2.1.2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
以收定支,保障适度
积极稳妥,先试点逐步推广
10.2.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内容
10.2.2.1组织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
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
10.2.2.2筹资标准
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
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
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
10.2.2.3资金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
用。
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
10.2.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规定
10.2.3.1农民自愿参加
首先,是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农民缴费参加合作医疗
二是不搞农民参合率的硬性指标
三是不向基层干部搞任务摊派
四是不强迫基层干部、单位以及任何个个代缴资金,等等。
10.2.3.2多方筹集资金
农民个人缴费标准
政府对参合农民给予补助的标准
集体经济扶持
10.2.3.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
要突出以大病补偿为主
对计划用于大病补偿的资金统一安排、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小病的补偿
10.2.3.4以县为单位统筹
以县为单位统一政策
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
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10.2.3.5基金封闭运行
实现专户存储
规范基金支付
健全管理制度
查处违规行为
10.3农民培训工程(理论1课时)
10.3.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10.3.1.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目标
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
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10.3.1.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内容
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
等知识。
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适应与技能。
提高农民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
等。
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10.3.2其他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10.3.2.1绿证书工程
10.3.2.2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10.3.2.3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10.3.2.4阳光培训工程
10.3.2.5农民远程培训工程
10.3.3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保障措施
10.3.3.1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
10.3.3.2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10.3.3.3注重实际效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10.3.3.4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法制化建设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分析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2、目前,我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3、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1农业投入与农业科技政策
11.1农业投入政策(理论1课时)
11.1.1工业反哺农业
11.1.1.1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这里的工业和农业都是历史性的概括性概念,
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农业则涵盖着三农。
11.1.1.2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提出的背景
GDP的快速增加
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
城镇化进程加快。
11.1.1.3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政策
并不是完全是工业产业或工业厂商对农业直接反哺,而是以工业为基础的整个国民经济
所提供的经济剩余,抽出一部分来扶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
和产业发展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政策反哺、财政反哺、公共服务反哺
11.1.2农业财政投入
11.1.2.1《农业法》对农业投入的法律规定
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家逐年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人安排的各项用于家严的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
国家运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生产
经营性投入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投入
国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鼓励企业事烽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设立各种农业建
设和农业科技、教育基金
国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11.1.2.2《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投入的法律规定
11.1.2.3《农业机构化促进法》对农业投入的法律规定
11.1.3农业投入现状
11.1.3.1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11.1.3.2农业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11.1.3.3财政支农投资效益不高
11.1.3.4信贷支农力度不足
11.1.4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
11.1.4.1增加农业投入总量
11.1.4.2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11.1.4.3增加农业投入的重点方面
.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
11.1.4.4完善农业投入的立法
11.2农业科技政策(理论1课时)
11.2.1中央有关农业科技文件
11.2.1.12007年中央1号文件;11.2.1.22008年中央1号文件;
11.2.1.32009年中央1号文件
11.2.2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11.2.2.1指导思想11.2.2.2行动目标11.2.2.3主要任务11.2.2.4重点工作
11.2.3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11.2.3.1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内涵
11.2.3.2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任务目标11.2.3.4农业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
11.2.3.5农业科技示范户技术培训11.2.4农业科技推广法
11.2.4.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11.2.4.2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11.2.4.3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措施
单元小结
思考与实践
1、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2、国家对农业投入有哪些法律规定?
3、近几年中央出台的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分析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农业科技政策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5、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作出了哪些法律规定?
实践课时安排:
思考与实践讲解分11个单元,每个单元1课时,共11课时。
视频学习:10课时
电视新闻(有关农村政策与法规)学习:每周1课程,教学11周,共11课时
社会调查:11课时
探讨活动:5课时
本文发布于:2022-08-13 18:1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72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