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规保护版权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侵权问题不断出现。网
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主体之一,其侵权行为和责任归属问题,开
始受到国内外立法的重视。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我国也对网络服务提供
者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经验不足,司法实践复杂等因素影响,我国的
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制度表现出诸多不足与缺陷,需要在借鉴他国成熟经验和深
入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行为.法律责任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英文简称ISP,一般称为网络服务商。从广泛意义上来讲,
指一切提供网络服务的个体和组织。它包括两类主体:网络内容提供者和网络技
术提供者。网络内容提供者(ICP),是指“经过有关机构认可的、有目的地选择
信息(网络版权法律关系中专指作品),并利用网络向不特定对象提供的主
体。”…在网络传播作品的过程中,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职能是负责编辑和处理作
品,在网络作品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另一类是网络技术提供者,它与
网络服务内容提供者不同,仅按照网络用户的选择传输或接受作品,并不对作品
的内容做任何改变。包括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IAP)和网络平台提供者(IPP)。
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侵权,要看该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三个
构成要件,即:有无网络版权违法行为、有无网络版权损害事实发生、违法行为
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上海
步升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诉百度侵权纠纷一案,原告诉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
其经营的网站上向公众提供胡彦斌、许巍、花儿乐队等歌曲的文件下载,侵犯了
原告的合法权益,给原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这起案件中,被告的行为即符合
侵权的三个要件。首先,从违法行为上来说,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和授权,擅自在
其网站上提供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歌曲的下载服务,并在明知侵权的情况下却仍把
歌曲提供给了网络上不特定的公众,侵犯了原告的录音制作者权益,因而确认被
告的行为是违法的这~点毫无疑问;其次,由于被告提供的免费下载服务影响了
原告传播其作品的市场效益,给原告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产生了确定的损害事
1
实,而这一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也是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因此,被告的侵权行
为成立。最终法院作出了要求百度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民事责任的
判决。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两类:即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
则,它们以当事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为区分标准。目前从网络司法实践来看,对
网络技术提供者,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是基于平衡社会利益和权利人利益
而言的。如果对仅是提供网络技术服务的技术提供者采取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
会阻碍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但是对网络内容提供者而
言,则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网络服务商无过错责任是指网络环境中在特
定的环境下侵权行为的成立,不以网络服务商的行为是否有过错为要件,就损害
的发生,网络服务商虽然没有过错,也要承担责任”。之所以要对网络内容提供
者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由于网络内容提供者是网络信息传播的“过滤者”和
“守门人”,它对信息内容具有编辑和控制的能力,因此为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
合法权益,需要对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行为加以限制。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形态及责任认定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形态
依照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实施是否直接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可以分
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种侵权形态。
1.直接侵权
“直接侵权”的概念是与构成著作权权利内容的一系列专有权利密切相关
的。每一项专有权利都控制着一类特定行为,如复制权控制复制行为,发行权控
制发行行为,表演权控制表演行为等等。如果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缺乏合理使
用、法定许可等抗辩理由,而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即构成‘直接侵权’.
这就是说,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直接侵权,关键就在于这一行为能否受到专有权利
的控制以及是否存在免责的法定事由。在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诉搜狐一案中,
被告非法传播原告的电影作品,其行为即构成了对原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2项,已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作为一项重
要的著作权财产权利,同时我国相应的行政法规中也给出了详细的对信息网络传
播权的法律规定,原告所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受到法律的直接保护的,被告
2
对此项权利的侵犯即是构成了直接侵权.
2.间接侵权
“‘间接侵权’是相对于‘直接侵权’而言的,它是指即使行为人并未直接
实施受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如果其行为与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之间存在特
定关系,也可以基于公共政策原因而被法律界定为侵权行为。”‘间接侵权与直
接侵权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该特定侵权行为是否直接受专有权利的控制。间接侵
权所指向的行为并不在著作权专有权利的范围之内,只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
间接侵权中,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的要件。如日本一家计算机游戏生产
销售企业,指控美国某经营公告板的公司在其公告板上,设有未经原告许可即可
下载原告公司产品的区域。而被告辩称下载原告的软件是用户行为,并不是被告
直接所为。在这个案例中,虽然被告的行为不是直接受专有版权的控制,但是被
告明知存在侵权,却仍主动为用户侵权提供条件,构成了间接侵权。
(二)国际上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1.美国
美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问题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法案中:(1)1998
年2月的《在线版权损害责任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网络服务提供
者的利益,避免因用户侵权而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担过重的法律责任。
(2)《数字版权和技术教育法案》,该法案中规定,除ISP在收到著作权侵权
通知指控其侵权外,没有编辑、控制传输内容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单纯提供联
线服务的网络技术提供者,都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3)1998年10月的《数字千
年版权法》,该法案中新增的512节主要是关于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
2.欧盟
2002年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共同体内部市场的信息社会服务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若干法律方面指令》(简称《电子商务指令》),该指令对网络
服务提供者进行了明确规范和协调。首先,对在线网络服务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其次,在序言中概括性描述了信息社会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信息社会提供者,包
括信息存储服务提供者,在注意到非法行为时,必须迅速删除所涉及信息或阻止
他人访问该信息。
3.英国和德国
3
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英德根据欧盟的指令,都对网络版权问题作出了法律上
的调整,其中也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一些相关规定。2003年英国按照欧盟的
指令修改了本国的版权法,通过了《版权法修正案》,该法案主要对信息网络传
播权的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包括对网络服务商行为的规范。法案按照欧盟《电
子商务指令》的要求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包括相应的通知
和反通知程序。德国则在其《电信服务使用法》中,规定电信服务提供人就其本
身和他人提供(明知或者足以制止他人将该资料内容上传的范围内)的资料内容
承担法律责任。
三、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制度的立法构建
近年来,在规范和保护网络版权方面,我国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其中大量
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一些问题,对于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有着重要意
义。但由于这些相关法律规范在我国仍是探索阶段,难免存在瑕疵,有待于我们
在借鉴他国成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立法状况
1.2000年《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的第四、五、六、七条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如解释的第五条规定:“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通过网
络实施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或者经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警告,但仍不采
取移除侵权内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权后果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
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该网络用户的共同侵权责任。”
2.2003年有关司法解释
根据2001年新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的规定,于2003年对2001
年的《解释》作了相应修改。其中《解释》涉及到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
任问题,归责原则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的条件
和范围也作了明确规定。
3.2005年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该规章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其中规定了互联网接入服务
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协助义务以及各自的担责、免责情形及处罚规
4
定。同时在该《办法》中,为协调著作权人与互联网内容提供者之间的利益,首
创了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通知和反通知制度。
4.2006年国务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该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都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首先,该条例在第十四、十五、十七条详细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其次,
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需承担责任的情形。如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
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或拖延提供涉嫌侵权服务的姓名、等资料的,由著
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没收主要设备。再次,规定了网络服
务提供者的免责情形。如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搜索、连接服务的,在接到权
利人通知后立即断开与侵权作品的链接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二)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相关规定的完善
1.立法模式
“中国的立法模式表现为大法管小法,小法管规章,法与法之间级别分明;
国家法律只作原则性规定,具体适用问题由实施细则解释,实施细则解决不了的
由部门规定解决。这种模式往往造成实施细则与部门规章不能很好的解决国家法
律中的问题,使一些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中国的立法修正采取
阶段性修改的做法,修法往往以重大事件出现为必要条件,而且要等若干年的时
间。这种做法导致了立法不能及时出台,而仅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来补充,无法
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如我国的《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迟迟不能出台,而仅
以2002年、2003年的司法解释来做说明,致使关于网络设链者的法律责任问题
长期未能解决。在这点上,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及时修法的精神。
2.立法体系
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规定,目前仅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条文中,
尚未形成体系,在民事、行政、刑法上都缺乏相应的调整。从民事角度而言,我
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问题存在瑕疵,而欧洲国家这方面的立法对我
国立法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欧洲法律将网络上发生的非法行为产生的责任与网
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分开处理,这样就避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不必要的责
任。从刑事调整角度而言,难以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违法行为给予实际的刑事处
罚。我国在《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中规定,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情节严重,
5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与此相应的罪名。从行
政调整方面来看,保护力度不足。如在《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中,适用
范围存在不合理,仅局限于对网络技术提供者的行为。
3.立法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首先,内容中缺乏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法律地位的认可和对其
合法权益的保障。无论是两个司法解释还是2006年的《信息传播权保护条例》,
都涉及到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及责任的规定,但是却未对其法律地位和权利作
明确的规定,这样的法律缺陷会大大挫伤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阻碍网络媒
体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首先应当重视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传媒者
的法律地位,并在相关条款中明确其合法的权利。其次,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
归责原则,从我国法律解释来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主要是过错责任原则,
以无过错责任为辅。但是这一做法是无法满足网络司法实践的要求的。比较合理
的做法应当是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原则,即对网络内容提供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
则,对网络技术提供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6
本文发布于:2022-08-13 16:29: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72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