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专业学位全解析

更新时间:2024-11-08 02:53:5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2日发
(作者:深圳市交通违章)

硕士专业学位全解析

专硕、学硕各占半壁江山的研究生总体格局正在形成。面向应用与实践的40种专业学位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以就业工作为导向的广大考生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学位上来。对于专业学位,很多考生仍不了

解,为此,研途网整理出以下部分专业学位的解析,包括专业介绍、招生对象、学习方式与年限、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等相关介绍,望广大考生对专业学位有更进一步了解,从而做好

择校择专业的考研目标定位。

硕士专业学位全解析

提示:点击名称即可跳转到对应位置

金融硕士

教育硕士

保险硕士

体育硕士

资产评估硕士社会工作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

兽医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

城市规划硕士

林业硕士

法律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

会计硕士MPACC

专业学位解析:金融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

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与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4、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二)考评方式要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

告等。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四)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1/32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一)先修课(适用于本科非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

1、会计学原理

2、经济学原理

(二)公共基础课(5学分)

1、外语(3学分)

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12学分,培养单位任选4门)

1、金融理论与政策(3学分)

2、金融机构与市场(3学分)

3、财务报表分析(3学分)

4、投资学(3学分)

5、公司金融(3学分)

6、金融衍生工具(3学分)

(四)选修课(16学分,培养单位从以下课程中任选,或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2学分)

2、财富管理(2学分)

3、固定收益证券(2学分)

4、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2学分)

5、私募股权投资(2学分)

6、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2学分)

7、金融营销(2学分)

8、金融危机管理案例(2学分)

9、金融企业战略管理(2学分)

10、金融法(2学分)

11、行为金融学(2学分)

12、金融史(2学分)

(五)专业实习(4学分)

在金融机构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金融工作岗位实习不少于3个月,应届本科生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6

个月。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着眼于实际问题,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

品设计等。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金融

硕士专业学位。

2/32

专业学位解析:保险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保险学理论和风险管理与保险业务基础,能够从事风险管理、保险实务和保险监管

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保险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应

用风险管理及保险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保险相关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高

层次人才的资格认证要求。

3、掌握一门外语。

4、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进取精神。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由校内导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导

师组,或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安排企业与行业组织或监管部门的专家承担部分课程。

(二)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三)加强实践环节。

(四)注重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

(一)先修课(适用于本科非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

1、经济学原理

2、会计学原理

(一)必修课程(15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1、政治理论类课程(2学分)

2、外语(3学分)

3、保险学研究(2学分)

4、保险法律制度与监管政策(2学分)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的三门专业必修课。

建议培养单位将宏观经济政策、合同法、风险管理研究、保险财务分析、保险数理基础作为专业必修

课。

(二)选修课程(16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6学分)和任选课(10学分)。

3/32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方向及院校特自行设置三门课程均为2学分的限选课。任选课应根据培养目标要

求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系列课程组合的菜单式课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鼓励培养单位将我国保险及相关行业中高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课程或国际保险业及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

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作为开设任选课的选择范围。

(三)专业实习(4学分)

学生应当在保险、金融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实习不少于三个月,应届本科生实习实践时

间不少于半年。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要体现学生运用保险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

式鼓励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业务设计等。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

核,授予保险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解析:资产评估硕士

一、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

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定

位来说,应该是应用型高级人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突出其应用性和操作性,但应用性和理论性并不

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应用型高级人才定位的含义,一是突出其应用性;二是应当保证硕士生

的专业水准。专业硕士依然是硕士水平,培养水准不能够降低。

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的去向来说,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去向主要是:

1.中介机构及中介管理机构。包括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事务所、房地产和土地估价事务所

以及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投资银行(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公司等。会计师事务所对资产评估人才的需求会越

来越大。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管理的各类评估协会,承担资产评估管理和规范的重要职责,需要大量的资产评

估专业人才。

2.企业。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资本运营中对资产评估的利用。企业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

对资产评估的需求。

3.政府管理部门。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是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以及土地评估的政府管理部

门。各地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资产评估的最大需求方。此外,随着物业税等的开征,税

基评估又是一项重要业务,相关部门对于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又会有更大的需求。

4.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评估机构和行业显然是最大的需求方。目前,全国共有资产评估事务所

3000多家,资产评估从业人员8万多人,注册资产评估师3万余人。房地产估价机构近5000家,房地产

估价从业人员30万余人,有3.9万人取得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其中3.3万人注册执业。全国共有

29065人取得了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其中13860余名土地估价师分布在全国2618家土地估价机构中执

业。

4/32

除资产评估机构之外,政府部门、企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同样有着广泛的需求。

2006年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

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

用,是企业会计准则的一项重大突破和改革。对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为了确保公允价值的

可靠计量,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规定了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

(1)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2)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3)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上述规定中,显然,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与评估工作关系更为密切。工作范围的明确,对于我们正

确研究和把握评估技术,提高评估工作针对性具有重要作用。

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师应当理解和掌握

资产评估的原理、方法,这样在利用注册资产评估师工作中才能更有效的工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如果公允价值由会计师自行做出,注册会计师就必须关注其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的计

量,不仅对于注册资产评估师来说增加了新的业务,对于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来说,掌握资产评估理论和技

术成为一种客观的要求。

在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更多依托于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产评估机构,因为行业水

准是衡量专业水准的标志。因此,研究行业特点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框架,有助于资产评估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二、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过去的专业硕士以非全日制的为主,实行全日制的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改

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

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次改

革,是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实的判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与全日制普

通硕士(或称学术硕士)教育并驾齐驱、各具特的培养形式。预计到2015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培

养规模将占到研究生规模的50%。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处于相同层次,培养风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也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以专业

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

职业背景的工作。资产评估应用性强,但面临大量的创新业务,需要研究和职业判断。由于服务于众多需

求,客观上需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专业人士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专业硕士与传统学术硕士的区别在于“去学术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不直接回

答,因为该观点解释会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观点,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都应该宽基础,重学术,

素质培养依然要倚重,专业硕士依然需要构建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与传统学术硕士相比,它更注重学术性

与职业性、应用性的紧密结合。

另外,全日制专业硕士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不同点在于:

(1)培养方向方面。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被培养者根据设置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宜自身的方向,

全日制专业硕士只是假设的培养方向,与未来工作是否相符、一致,还很难讲。因此,宽基础教育依然很重

要。

5/32

(2)就业方面。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不存在就业的问题,全日制专业硕士需要考虑就业问题。这一差别

表明,在培养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就业的需求;在就业寻的时间上要有一定的保证。

(3)生源与培养方式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区别,不仅在于培养时间方面是全

日制培养,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培养,而且,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来源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其选

择的学科与其工作是密切相关或者说是一致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也是一种继续教育。全日制专业硕士

的来源则包括应届生和往届生。应届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往届生尽管有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但同样面临

通过学习重新就业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来说,是供给决定并创造需

求。

三、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方式及考试科目

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均与普通硕士(或称学术硕士)招生相

同。从考试科目设置来说,包括101思想政治理论、外语(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或204英语

二)、303数学三、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和外语满分分别是100分,数学三和资产

评估专业基础满分分别是150分。前三门课程全国统一命题,资产评估专业基础课程由资产评估硕士教指

委指定大纲,各学校自行命题。资产评估专业基础课程由经济学、资产评估学、财务管理构成,其中经济学

占40%、资产评估学占30%、财务管理占30%。。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

本原理和基本分析工具;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类资产评估的基本内容;掌

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

四、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

在课程设计上,一是根据资产评估培养方向设计,例如,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方向下,除了开设企业价值

评估课程,还应当开设与之相关的企业会计与会计准则、企业财务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二是根据培

养目标设计,考虑供需,兼顾专业性和全面性,在总学分既定的前提下,多开设选修课,增加课程开设数

量,降低每门课程学分;三是强化基础,对于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予以强化。

关于全日制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方式。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学制为2年,在两

年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培养,总体来说,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强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改革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

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纵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教学共同探讨的过程。

二是开设实践性课程。资产评估业务领域广泛,新兴业务多,业务过程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基本理论知识课程,还要开设资产评估实务与案例分析课程,聘请行业内具有理论水

平高、研究能力强、业务水平优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师,把业内最前沿的业务、最新的行业动态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融入资产评估行业之中。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不仅在时间上应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经历,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计划性,制定

科学有效的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是实践环节系统化、计划化,并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实行双导师制,第

一导师是校内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第二导师应是从社会各界,主要是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行业管

理部门中聘请的业务水平高、有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业内享有一定威望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和

行业管理专家。第二导师从研究生入校开始即全过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此外,建立资产评估教学实习

实践基地,强化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6/32

四是实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等,采取多样化分类培养的模式。同

时,实行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

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的改变,对于参与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的教师、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教师和导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是从事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担任导师的校内教师,要有计划的参加实践活动,把握行业动

向,提高实际工作经验和水平。另外,聘请校外专家,担任教学任务,有的外聘专家直接作为第二导师,全

过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聘请的校外专家要有一定标准衡量,会做并不是基本标准。研究生教育不是一般职业

教育,并非只是教他们如何做,而是实践经验总结下的教学,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为什么做、如此做的原因。

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相关规

定,符合条件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

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

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ofSocialWork”,缩写为MSW。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

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

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

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非全日制学习。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期限为

2—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

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获得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2、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

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

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发挥学校督导与机构督导的双重作用,提高

实习教学水平。

7/32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

收社会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

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六、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2.外语

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

1.社会工作理论

2.社会研究方法

3.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4.社会工作伦理

5.社会政策

(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以下课程只做参考)

1.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2.家庭与家庭服务

3.贫困与发展

4.社会服务管理

5.社会项目管理

6.社会工作评估

7.中国社会政策

8.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福利思想

10.比较社会福利制度

11.社会统计分析

12.儿童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社会工作

14.老年社会工作

15.女性社会工作

16.残疾人社会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务

18.学校社会工作

19.医务社会工作

20.社会矫正

21.企业社会工作

22.农村社会工作

8/32

23.由各个学校根据需要开设的其他社会工作类选修课

(三)、社会工作实习(必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少于600小时,其他学生不少于800小时,6学

分)

实行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可分成同步实习、集中(团块)实习两部分,在两年内完成,分别计

学分。

(四)、毕业论文:2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可以是项目设计与评估、实务研究或政策研究,经答辩通

过和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获得学位。

专业学位解析:教育硕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

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

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

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3学分)

2、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9/32

4、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

4、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

5、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

6、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7、学科文化(1学分)

8、学科发展史(1学分)

不同学科可视具体情况加设2~4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

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

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

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

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

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

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

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专业学位解析: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38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2005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共有4个培养领域,分

别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共有63所院校

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目前有全日制攻读、在职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种形式,与现有的体育学科

学学位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

10/3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体育学硕士科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的学位类型。体育

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都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

密结合,更强调面向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二、培养目标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具有明显差异。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

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工作

的能力。

(三)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三、培养方式及特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

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

式。

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

座。

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培养单位可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

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长期从事体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

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科目

招生对象为符合《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

考试的报考条件的人员。

入学考试时间与全国科学学位研究生统考时间一致。考试科目为三门,分别为:

第一单元:政治理论,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二单元:英语二,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三单元:体育综合,总分150分,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考试范围涉及三门课程,分别为运动生理

学、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学。

五、在校生管理与待遇、奖助制度

在校生的管理与待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参照全日制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制

度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

六、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就业前景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

择”。由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强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体育实践能力的培

养,实践教学时间长、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加上“双导师”的指导,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具

11/32

备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就业前景将更加宽广。随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专业学位解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

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

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

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

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

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

(1)核心课程(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2)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

(3)训练课程(4学分)

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2、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

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

(1)综合基础课程

(2)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

12/32

(二)课程与学分结构

1、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

政治(2学分)

外语(4学分)

(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2学分)

中华文化与传播(2学分)

跨文化交际(2学分)

2、拓展课程(8学分,分为三大模块)

(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4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偏误分析

汉外语言对比

课程设计

现代语言教育技术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

(2)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2学分)

中国思想史

国别与地域文化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

礼仪与国际关系

(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2学分)

外语教育心理学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教学设计与管理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3、训练课程(4学分)

教学调查与分析(1学分)

课堂观察与实践(1学分)

教学测试与评估(1学分)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1学分)

4、教学实习(6学分)

5、学位论文(2学分)

(三)教学方法

13/32

1、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

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2、50%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六、专业实践

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各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

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一)教学实践方式

1、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二)教学实践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

2、实习期间,培养学校应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

3、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

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要吸收国际汉语教学第一线(尤其是中小学)具有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参与论文指导。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

和标准。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学位授

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专业学位解析:应用心理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

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知识和技术,并能综合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领域包括

(但不限于):组织行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与公共危机应对、工作压力管理、人员选拔与

测评、市场营销、经济决策与投资管理、广告策划、心理与咨询、情绪调节与训练、心理危机干预与防

御、灾害救助与心理康复、工业与工程设计、产品质量评估、环境设计、体育心理训练、艺术与传媒、军

事、儿童青少年及特殊人员教育、家庭与职业辅导、人口健康管理等。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14/32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

负责,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注重与社会单位及行业协会的交流,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

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

(四)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同时须完成学位论文。必修课的考核

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的科目数不得低于总科目数的75%。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18学分)

1、政治(3学分)

2、英语(3学分)

3、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分)

4、高级心理统计学(2学分)

5、高级心理测量(2学分)

6、发展心理学专题(2学分)

7、社会心理学专题(2学分)

8、应用心理学专题(2学分)

(二)专业选修课(8学分)

选修课程科目由各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及本专业特点按大类设定,每大类课程可由2-4门课程组成。

课程大类可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类、经济与公关营销类、临床咨询类、工程与产品

设计应用类、司法与犯罪类、教育类、艺术与传媒类、军事及体育类等。每门课为2-3学分,须修满8学

分。

(三)专业实习(4学分)

具体实习学时数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各专业方向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应届本科生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

学期。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应用心理学实践进行选题。论文可以采取专题研究、调研报告、项目设计、典型案

例分析等形式。内容应具有创新性或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

委员会审核,授予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解析: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15/32

培养掌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文博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文博专业技术

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求真务实

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文物与博物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并胜任文博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

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3.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

4.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或掌握古代汉语以具备阅读古文献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在职人员考生须具有3年以上

文博行业或相关专业工作实践经历。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

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到3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跨专业考生因须补修基础课而可考虑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半年到1年的时间修读学位课程,完成全部课程修满学分者,进入第二阶段——实践实习并撰

写学位论文。

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到3年(最长可以延长至5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1年到2年

的时间修读学位课程,完成全部课程修满学分者,进入第二阶段——回原单位在职撰写学位论文。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学位培养方式须兼顾应届生和在职生的不同特点。

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生,原则上应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偏重职业素养与技能

的提高,宜采用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从而

使学生获得对口就业或创业的能力。

对具有实践经验的在职生,原则上应以课程教学形式为主,宜采取前沿讲座、自主学习、问题讨论相结

合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学和反思能力,组织咨询辅导;注重专业眼光的扩展和新颖方法论应用的引

导,从而使学生获得职业提升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宜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文博行业的专家。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24学

分(课程学分计算方式:大于等于18课时为1学分)。具体学分设置如下:(一)公共课(4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2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6学分)

16/32

专业基础课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水平,汲取先进方法论的营养,加深专业知识、拓宽专业

视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和个性发展空间。学生可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由此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

(四)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共8学分)

1.学术活动(2学分)

在学期间参加本专业前沿讲座不少于10次。

2.实践环节(6学分)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需结合学位论文选题,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方式,在文博单位或相关行业部门

实习实践不少于6个月,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说明:本培养方案修订稿仅仅是带有原则性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具体到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专业特

点和师资条件设置课程体系,而且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须分别制定培养方案。

六、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论文内容要与专业实践紧

密结合,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报告、

修复报告、规划设计、管理方案、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重在考察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论文应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阅。专业学位论文评

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

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解析:城市规划硕士

一、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

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

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

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

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因此,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规划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规划实践

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

学方法上,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二、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

17/32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专业价值

观,系统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规划管理和

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实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规划专门人才。

三、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5年),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学

位论文并重的培养方式。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导师组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中会吸收城市规

划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

四、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规划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

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

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

五、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

学位培养计划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1、专业课程学习1-1.5年,各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管理和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务能力;

2、专业实习0.5-1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规划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六

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

3、学位论文工作0.5-1年,学位论文应当面向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或与较为重要规划设计项

目相结合,着重体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由两位具

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规划设计机构中具有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三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

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城市规划设计机构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

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

1、“政治理论”,全国统考。

2、“英语一”,全国统考。

3、“城市规划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

史、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

4、“城市规划设计”或“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由招生院校在两个科目中选择一个科目组织命题和考

试,其中未被选择为初试的科目则作为复试阶段的考试内容。

(1)“城市规划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城市局部地区(用地范围一般为20-30公顷)的

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三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

18/32

(2)“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内容,根据招生院校的专业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在以下三

种类型中选择一种类型组织考试,考试科目名称与具体内容由各招生院校制定招生简章时确定,但应符合以

下类型划分中的相关科目要求:

类型一:以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为主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类型二:以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和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类型三:以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生态学等为主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七、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用人单位是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和城市规

划管理部门。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时期,城市化进程规模巨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数量尚难以满足

需求。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但其中通过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人数约为

11700人,仅占规划从业人员总数的12%。在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专业人员短缺问题更为严

峻。

就城市规划教育而言,今后本科学历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博士学位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硕士

生则分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教育将大力发

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正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与注

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

专业学位解析:农业推广硕士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

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

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

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

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

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

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

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

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19/32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

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

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

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

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设置要求由各领域协作组确定。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

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

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

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

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

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20/32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

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专业学位解析:兽医硕士

兽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由过去单一为养殖业服务,发展到为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提供技

术支撑。其内涵也由过去单一的动物疾病,发展到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

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的招生是我国兽医教育主动适应兽医体制改革,提高我国兽医技术

人才水平,推动我国兽医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兽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我

国兽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是一种主要面向全国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

等部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

督、管理、开发等工作。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与兽医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都是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

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属于应用型,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兽医任职资格相联系;而后者属于学术型,

侧重兽医理论研究的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具有的特点是:综合性:知识结构全面宽广,相关知识

丰富;实践性:培养过程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与用人部门密切结合,特别注意动手能力、业务实施能力、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用性:应用是最终目的,培养原则具有适应我国现代畜牧生产、人民生活

和公共卫生需要的特点,突出兽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突出对付发病、流行病的防疫、检测以及动物

产品的卫生监督能力的培养;职业性:具有特定兽医职业背景,且与现代化畜牧业大生产,国家卫生防疫,

国家进出安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

兽医专业的特殊性和招生对象的专业性使得兽医专业学位教育从设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要求。办

出特,办出水平,树立“精品”意识,培养“精品”人才,是兽医专业学位教育一贯以来追求健康、可持

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培养目标

面向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

培养从事兽医资源管理、技术监督、市场管理与开发、兽医临床工作和现代化兽医业务与管理的应用型、复

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特

(1)课程体系着力强化应用,实践性强兽医专业学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因此,全日制兽医专业学

位研究生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完成均安排在实习基地,实践时间要求原则上不少

于一年。培养单位与行业和企业共建合作是兽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教学内容先进、充实、针对性强兽医专业学位教学内容安排特别强调以满足兽医职业需求为目

标,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重视理论、强化应用、提高能力的原

则。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现代兽医基础理论知识,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奠

定基础;疾病诊疗、疫病防控等专业核心理论与技能,为学生成为一名高级执业兽医奠定基础;食品安全、

兽医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适应我国兽医人才多方面需求奠定基础;实践知识,

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2

(3)教学方式特明显,注重案例教学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因其专业性强,案例丰富,操作性强,非

常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教学授课方式更

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实地考查与调查研究的方式,教学方式特鲜明,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分

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及考试方式

2009年,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目前,有资格招收全日制兽

医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全国只有36所。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兽医及相关领域人

员。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报名、考试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一时间进行,但是两种不同生源类型的考试科目

和命题不同。采取“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进行,按照“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

的原则设置。考试科目和内容考试内容突出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初试科目有四门,分别为科目1政治;科目2英语(或俄、日语等);科目3兽

医基础;科目4兽医专业。其中科目1、2均为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制

订;科目3、科目4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四、培养过程

(1)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有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注意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课程

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兽医实践四大类。

(2)兽医专业学位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兽医专业学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设置,如要

求开设介绍学科实际应用方面重要进展的课程,开设兽医法律部法规等结合实际的内容。教学方式也比较灵

活多样,案例教学,兽医调查与实践,到培养单位实地考察等授课方式都是必须开展的教学方式。

(3)培养过程科学规范

为保证培养质量,兽医专业学位有着科学规范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学习年

限一般为2年。培养环节由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研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实行学分制。课程考

核、评价方式和标准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实际能力。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送审,答辩过程等环节

都必不可少,并且严格把关。

兽医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其选题要求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

确的兽医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也灵活多样,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

发、管理决策、政策分析和研究论文等。

五、奖助体系和管理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待遇和管理,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所设定

的奖助体系和管理工作进行。

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纳入全校资助工作范围,在政策措施、经费投

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与兽医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按照规定标准,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

位国家任务研究生按月发放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并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时为符合规

22/32

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其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问

题。

六、就业政策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合格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

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的就业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建立有专门的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关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办理派遣、报到等相关就业手

续。

七、职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兽医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并将与国际接轨,兽医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技能的职业,正在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应,兽医体制改革使我国兽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对人才的知识

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兽医专业学位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培养兽医专门人才的学位类型。多年来,在

打造精品的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兽医专业学位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兽医专门人才,兽医专业学位已得到

兽医及相关行业的认可,社会评价较高;兽医专业学位获得者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在各自的岗位上

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我国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目前,兽医专业学位培养的规模比较小,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兽医体制改革

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兽医专业学位就业需求的空间非常大,就业前景比较良好。另外,兽医

专业学位就业渠道比较广,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兽医卫生监督、动物药品生产与管理、

动物检疫等都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理想部门。

今后,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将积极探索加快推进专业学位与有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工作,兽医专业学

位获得者参加职业兽医资格考试将免试部分科目。这一措施将促进兽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专业学位解析:风景园林硕士

一、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

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中国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爱国敬业,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风景园林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具备承担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风景园林、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由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主要环节组

成。

23/32

(二)采取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并推荐实践部门的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副导师。

(四)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管理工作,可参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进行。

五、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

(一)必修课程(不低于14学分)

1、政治理论(2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2~3学分)

4、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4学分)

5、植物应用与技术(2~3学分)

6、生态学专题(2~3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4类课程)

1、风景资源管理类课程

2、园林植物类课程

3、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类课程

4、园林文化与艺术类课程

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类课程

6、旅游类课程

(三)必修环节

1、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2、开题报告

3、中期考核

六、学位论文(设计)

(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当是风景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或者是具有一

定规模和功能要求的规划设计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学位论文(设计)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三)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不少于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

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

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专业学位解析:林业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24/32

培养具有系统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

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奉

献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精神。

2、掌握现代林业基础理论,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林业技术应用、管理和研发的能力。

3、具备林业行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基本执业能力。

4、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专业外语(3学分)

3、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2学分)

4、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2学分)

5、科技创新方法(1学分)

(二)专业课(6学分)

根据需要,从以下几类课程中选择设置2-3门课程。

1、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2-3学分)

2、森林灾害防控技术及应用(2-3学分)

3、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2-3学分)

4、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2-3学分)

5、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2-3学分)

6、现代林业信息技术(2-3学分)

(三)选修课

培养单位可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学校办学特从以下几类课程中选择设置。其中全日制

研究生不低于8学分,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低于12学分。

1、经济政策与项目管理类

2、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类

3、资源监测与评价类

4、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类

5、林业装备与信息技术类

6、技术推广与传播类

(四)专业实践(4学分)

25/32

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林业生产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

作。专业实践结束后需撰写实践报告,考核通过者取得学分。

五、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林业和生态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研究

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技术研发论文、管理策划、项目规划与设计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问题的能

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应至少由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论文答辩形

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林业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

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林业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解析:药学硕士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增1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与现有的药学科学学位相比,它具有以下特

征。

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类型。药学硕士专业

学位旨在根据医药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

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该专业学位的

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医药职业背景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具有明显差异。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

目标是培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应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硕士

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药学及与此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能够分析本领域内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胜任

本领域的实际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特

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培养过程中坚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采用学位授予单位与实践部门合作培养的

模式,第一阶段在学校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实践部门进行实践学习。

提倡采取双导师制,即在校内与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

习,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

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导师由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学

科和实践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四、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科目

26/32

招生对象为符合《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

考试的报考条件的人员。

入学考试时间与全国科学学位研究生统考时间一致。考试科目为三门,分别为:

第一单元:政治理论,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二单元:英语二,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三单元:药学综合,总分300分,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考试范围建议涉及五门课程,分别为药物

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事法规。各招生单位可根据本招生单位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考试题

型采用以选择题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为主。

五、在校生管理与待遇、奖助制度

在校生的管理与待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参照全日制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制

度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

六、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就业前景

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

择”。由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强调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毕业

生有着一定的实践经历,使毕业生具备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就业前景将更加宽广。

专业学位解析:旅游管理硕士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

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2、掌握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旅游领域管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思维、实践能力与实施

技巧。

3、具备开放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引领特定行业某一领域的创新发展。

4、具备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管理技能,能够开发潜在资源,创造综合效益。

5、具备前瞻性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把握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解决旅游运行中出现的关

键问题。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并具有3年或以上实践工作经历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提倡高等院校与旅游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结合旅游业实际情况和

特点,培养方式可灵活多样。

(二)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

为研究生授课。所聘请的教师不仅具有在旅游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并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

27/32

还应当具有为国内外一流旅游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担任顾问等或管理咨询的经验。还可聘请来自国内外知

名旅游企业的领军人物、资深高管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生授课。

(三)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重视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实际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

创造性思考。

(四)加强实践环节。对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实习要有明确要求,并考核成绩。实习形式要根据研究生的

实际情况做多种安排。

(五)学习成绩应以考试(包括口试)、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方面综合

评定。应聘请实务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座。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

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应吸收旅游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管理职位的人员参加。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核心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3学分)

2、专业英语(3学分)

3、旅游产业经济分析(2-3学分)

4、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2-3学分)

5、旅游营销(2-3学分)

6、旅游规划与战略(2-3学分)

7、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2-3学分)

8、服务管理(2-3学分)

9、旅游信息系统(2-3学分)

(二)方向选修课

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生源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特,选择自己的专业方

向,围绕专业方向开设方向选修课程。如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景点)

管理等方向的系列课程。选修课学分由各培养单位确定,建议每门选修课在1-3学分之间。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要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案例研

究报告。对论文的评价主要考核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看其使用

价值(如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贡献)。

学位论文的评阅人中,须有1名实际工作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要有

在实际部门工作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管理职位的专家参加。

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

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8/32

专业学位解析:工程管理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MasterofEngineeringManagement,简称MEM)是2010年新设置的一种专业学

位。其目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

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人才质量。

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包括: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

策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

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

理等。随着现代工程出现了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涉及技术种类众多、组织结构庞大、历时漫长、参与

人员众多等趋势。工程管理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

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

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管理硕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

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

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

报考条件和入学考试要求见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等,各校各有特,有

意者请向招生单位咨询。

专业学位解析:法律硕士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改变法律高

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的状况,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在全面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

基础上,并经专家充分论证,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

服务与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法律专业硕士与现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该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

坚实和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掌握较宽广的法律实务知识,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与能力

结构,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地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和

有关管理工作。

三、法律专业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具有不同学

科、专业背景(主要是财经、外语、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生源报考法律专业硕士。对法律本科毕业和非法律

本科毕业的学生,要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分班招生和培养。重视案例教学和法律实践。对已有一定法律实践

经验的在职生源,则应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改善知识结构。

学位论文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其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重大疑

难案例的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等。课程考试合格和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法律专业硕士学位。

29/32

四、为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职位(岗位)的任职资格或任职条件适当衔接起来,建议中央

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或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

方面有一定的考虑。司法部已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

经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律师资格。最近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

法》也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可直接取得相应的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

此项工作授权学位办公室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报考条件

全日制攻读

非法学: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

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

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

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基本条件二:

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

毕业生不得报考)。

法学:

基本条件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

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30/32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

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

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基本条件二:

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

毕业生方可报考)。

非全日制攻读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法

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报考中

国政法大学与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联合培养的考生,同时必须具备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资格或

具有处级(含)以上行政级别的法院、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并经所在单位政治部门推荐。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法系统考生,持经本单位同意和省级主管部门审查盖章后的资格审查表进行资格审查;

其它部门人员的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非政法系统考生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

专业学位解析:会计硕士

设置方案

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特设置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ProfessionalAccounting,英文缩写为MPAcc。

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其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

和能力结构等应遵循面向会计职业的原则。

四、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

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

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打好素质基础。

五、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两

年以上者。

六、教学内容要学以致用,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实习等多

种形式。

七、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会计实务。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

应体现学生运用会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等分析与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31/32

九、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全日制攻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

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

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

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非全日制攻读

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

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2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32/32


本文发布于:2022-08-12 06:4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70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