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这些文化常识80%你不知道!不背就丢分!
五礼
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
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1)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
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
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
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
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
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
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
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
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
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
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
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
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
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2)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
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
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
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
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
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又称“及笄”“笄年”(古
代女子满15岁结发)。
合卺:结婚;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
媵: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文定:订婚;
(3)宾礼: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
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
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
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朝觐: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
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
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
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
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
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
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
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
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
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
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
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
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
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
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
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
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
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沁园
春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
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
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免胄:诸侯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
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封禅,斋戒: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中的说辞,后用来代指行礼;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
(4)军礼:军旅之事
(5)凶礼: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如:古代的“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
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
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
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
它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
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
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
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
越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
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
中表现。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
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三纲五常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
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三从四德”: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辈分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
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
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
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
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
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
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古代位次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
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
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
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
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
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
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
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
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
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如图
所示:
12
34
56
78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
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
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古代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①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
山陵崩:天子去世;
②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
③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
④不禄:士之死;
⑤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
⑥没(殁):嫔妃之死;
⑦殇:未成年人死亡;
⑧殒:泛指死亡;
⑨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
⑩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但非普通信众,通
常指正式修行在寺院(庙)的宗职者。;
11羽化、登仙:道士之死;
12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之死;
13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
14寿终:老年人死亡;
15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
16归主:基督教徒之死
17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
18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
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本文发布于:2022-08-11 12:4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9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