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15 06:32:25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1日发
(作者:沈阳市养老保险中心)

法学专业调査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査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

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

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而发展创造良好

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

了于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

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

神,为全而、准确掌握全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为领导部门决

策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和转化工

作,结合正在开展的“和谐平安”建设,必须预防青少年犯罪•学习期

间我对本区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为了多角度、尽可能翔实地对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相关性

事实进行调查,实行问答式方法进行,问题为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

(身份、年龄、押前职业、住所地、婚姻状况、学历、家庭岀身;罪

名、初犯、累犯、多次犯罪、共同犯罪、集团犯罪、

犯罪地点、对后果认识、悔改表现、犯罪动机、心理)、犯罪人员

的犯罪事项调查(农村青年在城里有无住住所、父母感情及上网情

况、有无烟酒嗜好、是否有过犯罪史、是否受过处罚,是否在校生

犯罪,是否辍学及辍学原因)等。为更真实掌握犯罪的原因及便于

分析,最后借鉴犯罪学研究成果,这次问题内容分别征求了律师、

公安、检察、法院及部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查阅了部分相

关资料,从各方而反映来看,普遍认为这次调查是可行的。

我通过和多名法院工作者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

的情况,通过整理,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内容:一、关于调查项目的

研究背景、目的、调查方法(-)研究背景和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全而、准确掌握全市青少年犯罪

的基本情况,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更好地做好青少年犯

罪的预防、教育和转化工作做指导。另外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

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

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

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

种种原因,却陷入

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

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

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

(二)调查方法

为了多角度、尽可能翔实地对青少年犯罪情况和相关性事实进

行调查,实行问答式方法进行,问题为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修份、

年龄、押前职业、住所地、婚姻状况、学历、家庭岀身;罪名、初

犯、累犯、多次犯罪、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犯罪地点、对后果认

识、悔改表现、犯罪动机、心理)、犯罪人员的犯罪事项调查(农

村青年在城里有无住住所、父母感情及上网情况、有无烟酒嗜好、

是否有过犯罪史、是否受过处罚,是否在校生犯罪,是否辍学及辍

学原因)等。为更真实掌握犯罪的原因及便于分析,我们最后借鉴

犯罪学研究成果,这次问题内容分别征求了律师、公安、检察、法

院及部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从各方

而反映来看,普遍认为这次调查是可行的.

二、问题探究

(一)青少年犯罪特征

1、犯罪类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

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

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青少年男女比例为7:1,男青

少年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青少年无一例

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2、涉案金额0^果):涉嫌盗窃罪的青少年们下手的目标都

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

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

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

绝大多数为轻伤;

3、侵害客体:青少年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

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彖。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

(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4、强制措施:青少年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

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5、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

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6、犯罪主观故意这些青少年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

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

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彖。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首先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

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

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

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

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其次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们虽然已经属于

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

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

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

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

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

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社会后,思想

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青少年案发后都后悔

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㈢犯罪青少年心理原因分析第一、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青少

年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

犯盗窃罪的青少年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

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

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青少年多是头脑发热、一

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第二、受心理失衡感、失落

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多为青少年,心理处于未成年

人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

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

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0)诱使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诱使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

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青少年以可乘之机。

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

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青少年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

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青少年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

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关系21世纪中国的命

运,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青少

年违法犯罪问题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但

必须承认,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相对于般成年犯罪来说,二者之间

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而的表现进程和形式不同而

已。另一方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地

域、形势的不同而不同,不能用静止、僵化的眼光进行考察与分析•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必须将之放于犯罪的整体中形态中进行分析

和论证,要把握好各种不同层次的关系。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未

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造性。从某种意义上

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责任。

打击仅是低层次的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防治未成年人犯

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而,只有社会

各方而力量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

利进行。

三、针对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措施

(一)家庭方而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

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

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

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

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

和而对人生。

匸)社会方而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

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

在的噴”、“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

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

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另外,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

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

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

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三)教育机构方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

育和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

理想.

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

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

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0)犯罪执行机构方而

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

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

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

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2013年10月20日


本文发布于:2022-08-11 00:4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8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