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玲论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0:43: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0日发
(作者:重婚罪追诉期限)

周口师范学院

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对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系别汉语言文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3级

姓名贾晓玲

指导教师

2015年2月8日

摘要

在中国通俗小说领域中,张恨水先生的文学创作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

成就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土壤上,传统文学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而这其中又

以《红楼梦》对他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方式的选

用和梦境描写等方面对张恨水先生的文学创作影响表现最为明显。

关键词:红楼梦,张恨水,人物性格,表现方式,梦境描写

Abstract

InthefieldofChinesepopularnovels,enshui’sliterarycreationhasplaya

decisiveroleposition,hisliteraryachievementsarebuiltonsolidsoiloftheChinese

traditionalliterature,traditionalliteraryinfluenceonhisliterarycreation,whichhastheeffectsof

hisadreamofredmansionsinthemostsignificant,especiallyintheshapingofthecharactersin

adreamofredmansions,

Henshui’sliterarycreationinfluenceismostobvious.

Keywords:Adreamofredmansions,ZhangHenshui,Character,Expressions,Descriptionsof

dreams

目录

一、前言………………………………………………………………………………1

二、人物性格的“红楼”模式………………………………………………………1

三、小说表现方式中的“红楼”笔法………………………………………………3

四、梦里人生与梦境描写……………………………………………………………4

致谢……………………………………………………………………………………6

参考文献………………………………………………………………………………7

一、前言

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不仅形成了一个不争的审美奇观,而且还是一座开发不尽

的艺术金矿;不仅形成了一块璀璨的审美天地,而且还是一棵经久不衰的常青树;不仅是

个很大的艺术命题,而且还是条永不衰竭的艺术长河。张恨水从十二岁开始就广泛地接触

《红楼梦》、《西厢记》、《水浒传》、《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并

且“除了对故事很感兴趣外,我便慢慢注意到文章结构上去”。这种难得的阅读习惯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他后来走上小说创作的道路,也使得他的小说不可避免地打下了中国古典文

学的烙印,这其中,尤以《红楼梦》对他的影响最为显著,他说:“我收拾了一间书房,把

所有的钱,全买了小说读”“第一件事,我就是把《红楼梦》读完”。又说:“《金粉世家》之

是何命意?都可不问矣。①有人曰:此颇似取径《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由

此可见,《红楼梦》对其写作影响颇深。首先以《金粉世家》为例,笔者还能从两个方面

说明,一、在《金粉世家》中,作者不断借人物之口提及《红楼梦》里的人和事。如在第

七回就有这样的对话:佩芳道:‘十六七岁要什么紧?我来的时候,你大哥就爱使唤丫头。’

燕西笑道:‘那倒是真的,那个时候,老大有些红楼迷,专门学贾宝玉。’其二,学者以及

那些专门研究的人员也都认为《红楼梦》对《金粉世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早在40年

代的时候,有人称赞《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此外,张恨水还不止一次的肯定《红

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要遗弃的东西,不然,《红

楼梦》、《水浒传》、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并从时代的高度论述了自己坚守章回小说创

作并立志要改良它的原因。当然,这些方面也可能只是些表面性的现象,更具内在性的影

响是在人物性格、表现方式、还有梦境描写等方面②。

二、人物性格的“红楼”模式

笔者认为,在小说创作中,最能够吸引读者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还是人物

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灵魂。所以说,真正的经典都离不开经典的人物形象,真

正的集大成者的作家都能以塑造成功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宗旨。《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让

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就是因为它写出了很多很多典型的人物,并且让这些人物构成了

一个巨大的人物形象系统。《真假宝玉》是张恨水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创作于1919年,并

①张恨水.红学之点滴【】.世界日报,1927-09-03:62

1

在当年发表在了上海的《民国日报》上。作为张恨水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虽然谈不上较

高的艺术成就,但对其后期成熟的小说,却有不容忽视的经验和意义。顾名思义,我们就

会发现这部小说与《红楼梦》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特别是体现在了人物性格塑造上。

《真假宝玉》虽然仅仅是一篇片段式的短篇小说,人物也只能局限于二三人而已,但人物

性格却几乎与《红楼梦》完全一致,如果不是内容与《红楼梦》相比太过于摩登,我们即

使在《红楼梦》原著中个地方将之插入也未必能够引起初读者的怀疑。小说一开始写晴

雯见宝玉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便说:“仔细冷着呢。又要……”此时宝玉不以为然,她

又嗔道:“呀,我晓得了,没有这个人(指袭人)在屋子里,你就不高兴哩。我们的话,只

是耳边风”。当麝月出来说动宝玉起床后,她又没好气的说:“怎么样?我们的话一千句,

还抵不了人家的一句呢”。③短短三句话,第一句体现出晴雯对宝玉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和体

贴,第二三句又显示了她掐尖要强,尖酸刻薄的性格特征。这种心比天高而又明快爽朗的

性格,以及字里行间也能够显现出她对宝玉的关心和爱护,这与《红楼梦》中的晴雯几乎

完全一致。另外,《金粉世家》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是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了整体而又

系统的模仿,作品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到他们的原型,这也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很少见的。这种具有谱系式的人物系列是以“大家庭”这个结构关系作为前提的,它首

先包括家庭内部成员以及其他周围的成员或者角。比如祖辈和父母辈、兄弟、媳妇、小

还有一些丫头侍从。器材还有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家庭成员,包括姨妈姨舅,表兄弟,堂

兄弟,还有表妹,堂妹,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的一些成员,比如朋友、师生、戏子、

道士、等等。在这样一个家庭式的结构中,《金粉世家》和《红楼梦》是具有同构性

的。其一,在祖辈和父辈里,两个作品的人物都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比如,金太太就像

贾母和王夫人一样,表面上看上去都想一些大慈大善的老好人,可会是他们显然都是家里

的独裁者,是“家长制”的代表,相当的专制和独裁;而是在兄弟辈里,两部作品里都写

了一堆吃喝玩乐无所不能而又一无所能的纨绔子弟,都是一些依附于封建家庭的“寄生

虫”。比如金家四位少爷特别像贾珍、贾琏、贾宝玉和贾蓉!在第43回中作者运用冷清秋

的话说金燕西:“看你是这样清秀,原来是个银样蜡头。”④其三是在描写媳妇们方面,

两部作品简直是如出一辙,比如大少奶奶吴佩芳就像李纨,三少奶奶王玉芬酷像王熙凤。

其四,在小那里,金家小个个是才貌双全、聪明伶俐,不由让人想到贾府那些小,

比如梅丽像贾探春。其五,在丫头这些形象中,《金粉世家》中的小怜的真诚还有心高气

傲还有那种敢于反抗的精神特别像《红楼梦》里的晴雯,只是小怜的结局要比晴雯好得多;

张恨水.真假宝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53:54

张恨水.张恨水文集·金粉世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3-85

2

而《金粉世家》中的秋香在苦难身世、单纯善良和懵懂上面又特别像《红楼梦》中的香菱,

但是结局美玉偶香菱那么悲惨。还有《金粉世家》的翠姨很像《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一

样的自私自利,一样的阴险和狡诈。从金燕西与冷清秋印证“玉”和“项圈”这些信物上,

可见请求就是薛宝钗的影子,也都有宽厚与容忍的精神。但是严格点来说,清秋更像林黛

玉,因为她们一样的聪明伶俐、爱读书、喜欢安静而且多愁善感。最突出的就是在《金粉

世家》中多次写到清秋“落泪”,简直是将清秋写成了“还泪”的黛玉了,这种多愁善感、

触景生情、看见花就落泪的性情最能看出林黛玉的神韵。金燕西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

玉,见一个爱一个,不专一。贾宝玉不仅爱林黛玉,薛宝钗,还爱袭人和晴雯;金燕西不

仅爱白秀珠,爱冷清秋,还爱戏子,连丫头也爱。

三、小说表现方式中的“红楼笔法”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红楼梦》对《金粉世家》影响也特别显著。最明显的就是章回

体的运用,双句诗文的点醒主题,都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独具匠心之处。在叙事方式上,

《金粉世家》和《红楼梦》一样,都不重视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而是将笔锋全部集中在

家庭之中,特别是注重描写家庭里发生的细枝末节,以此来反映强烈的内心冲撞,达到“以

小写大”的艺术效果。而且。与《红楼梦》写大家庭的由盛及衰一样,《金粉世家》也是

写偌大一个总理之家转瞬间灰飞烟灭落地为泥了,这个家庭破灭的结局是必然的不可逆转

的,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有着客观规律性。这种结构方式具有历史文化论的时间流程,也

具有生命流转的象征意义,它本质上更是隐含着封建制度最终破灭,古代文化思想必将由

盛而衰。

把上述内容上升到理论上来说,《红楼梦》完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由外向内,由反

映社会重大矛盾向透视家庭琐事的真正转变,它将关注社会风云的眼光尽量收缩,并聚焦

在家庭这个细胞上面,这种转变不仅是空间变换,更是观念更新,即通过最熟悉、平淡和

琐细的家庭人事反映社会人生。这种由小处着眼,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写出“神韵”和画出

“灵魂”的描写方法,往往具有“绣花针”的穿透力,也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效果。

张恨水的小说就是模仿的《红楼梦》这种笔法,尤以《金粉世家》更为突出。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红楼梦》经常采用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

来安排人物出场。为了显示王熙凤的泼辣,作者是这样写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

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着时,只见一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

3

房门进来”。这种写法更有助于显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在《金粉世家》里,张恨水也常用

这一艺术技巧,而且运用得相当广泛和娴熟。⑤在第14回中,作者这样写三少奶奶王玉芬:

“敏之还没答话,只听门外一阵笑声,有人说道:‘这谁长得这样标致?把秀珠妹妹比得这

样一钱不值。’在这说话声中。玉芬笑着进来了”。一边“笑”,一边大声地说话,这多么

像王熙凤的性格。而《真假宝玉》中麒麟童的出场则是这样写的:“那美人一句话未了,

只听见桃花石背后,破锣似的答应了一声‘来了。当时用目瞧去,……就象喝醉了酒的焦

大一般”。果然是个如芳官所说“哪个不骂他”的人物。

在一些小说的情景设计方面,张恨水的作品简直可以说是与《红楼梦》的类似情景异

曲同工,如《春明外史》第22回写梨云临终时情景:“梨云将杨杏园的短棉袄一拨,

看见他腰上系着一根古铜的丝带,说道:‘你这根带子颜很好,我很喜欢,你换给我

罢。’说时她伸手到被窝里去,将自己一条宝蓝的丝带拿了出来,给杨杏园。杨杏园明

知她的用意,连忙就将带子换了,把自己的交给梨云,梨云也拿进被里去系上。”⑥我们再

看看《红楼梦》第77回:“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

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

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象还

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

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

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⑦两者对照之下,一条丝带、一件红绫袄,将有

情人生离死别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同是有情有意,临终却不能尝夙

愿的恨别,两部小说对同样的情景的表达如出一辙,这里显然也有《红楼梦》对张恨水潜

移默化的影响的因素。

四、梦里人生与梦境描写

不管曾经遭遇过怎样的质疑,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所提出的空观还是让

许多红学研究者深信不疑的,顾名思义,《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名字就是一个最恰当不过

的隐喻──人世的繁华不过是红楼一梦而已。而对于张恨水,美国学者麦克莱伦曾经指出

其小说中有一种“如梦的彩”和“浪漫的感伤主义”,“给现实涂上一层如梦调,意在

安慰读者,而非激发、鞭策他们”。⑧《金粉世家》快要结局的时候金太太的那番感慨正好

印证了这种观点,当寂寞地在西山别墅度其残生的金太太回首热闹繁华的北京城时,她不

张恨水.金粉世家·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69-72

张恨水.张恨水文集·春明外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5

⑦曹雪芹.脂本汇校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89

⑧麦克莱伦.从梦幻浪漫主义到噩梦现实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08

4

禁感叹道:“我们在那里混了几十年了,现在看起来,那里和书上说的蚂蚁国招附马,有

什么分别?哎!人生真是一场梦”!《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在抗战时期的一部讽世力作,这

部作品由作者的十三个“梦境”构成,这些“梦境”虽然在表面上毫不关联,却在思想上

构成了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的不正常现象的讽刺。如果抛开思想上的因素,仅仅从形式

的角度来给二者作一下比较,《真假宝玉》简直就可以成为《八十一梦》中的“第十四个

梦境”。两者的相似同样源于《红楼梦》对作者的影响。《红楼梦》每当写到宝玉梦入“太

虚幻境”时,并不是刻意地写主人公怎样走进梦境,而是让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其中。如《红

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这样描写宝玉进入梦境:“那宝玉

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

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

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正胡思之间,忽听

山后有人作歌曰……”⑨这样,读者初看上去,并没有意识到作者是在写梦境、幻境,而

是习惯性地认为主人公进入了一个现实世界的真实领域,最后又通过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幻

境的展示来提醒读者,让读者最终明白这是个梦境。这样一来,梦境与真实之间相互掺杂,

造成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作者那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慨,最终

明了作者以虚构的小说来讽喻生活的现实的良苦用心。

⑨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89-125

5

致谢

本次毕业论文准备中,我通过查阅学院图书馆丰富的资料,对相关的知识了解的更加

透彻,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视野也更加开阔。通过本次论文写作,对《红楼

梦》和张恨水小说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专业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论文准

备过程中,在资料搜集、文献参考等方面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

感谢。

6

参考文献

[1]张恨水.红学之点滴[].世界日报,1927-09-03.

[2]麦克莱伦.从梦幻浪漫主义到噩梦现实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3]张恨水.张恨水作品经典·散文与杂文[M].北京:众出版社,1997:7-8.

[4]张恨水.张恨水文集·春明外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5.

[5]张恨水.真假宝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6]张恨水.林黛玉[].立报,1935-10-01.

[7]曹雪芹.脂本汇校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8]张恨水.张恨水文集·金粉世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张恨水.金粉世家·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10]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11]范伯.张恨水研究与中国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J].通俗文学评论,1994(4):23-25.

[1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


本文发布于:2022-08-10 12:2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7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