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工门”事件看消息源保护与司法公正之争

更新时间:2024-11-08 22:50:32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9日发
(作者:销售利润率公式)

新闻与法EWSWORLD

从“特工门”事件

看消息源保护与司法公正之争

○安焱家

【摘要】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机构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匿名消息来源虽然能够揭幕一些不为人知的轰动

性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会是虚假新闻的温床。在美国,记者拥有的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争

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特工门”事件探讨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争思潮的演进,梳理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并介绍

其现实影响。

【关键词】消息源匿名权司法公正特工门

为消息提供者保密,与忠于事实、客

观公正等一样,是西方新闻界甚至是国际

①源身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权利。二、争论焦点——

—记者特权和司法公

正孰轻孰重

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力图保护其资料

和秘密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法院需要获得

②相关的材料,两者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

新闻界的一条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1954

.htsReserved.

年制订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第三条规

定:“关于消息来源,应慎重处理。对暗中

透露的事件,应当保守职业秘密”,1954

年《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也宣称:“对秘

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

英国1994年《英国新闻工作者行为准

则》、1868年查尔斯·达纳接办《纽约太

阳报》时制订的13条规约、美国广播电

视新闻主任协会2000年《道德和职业行

为准则》等都对这一问题有相关阐述。

法律层面,记者不履行保守秘密的承

诺可能导致侵权民事责任,且法官如果不

能获取重要的证据信息将无法做到司法公

正,所以记者同样应该接受法院的传唤。

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间的争论

由来已久,虽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有保护新闻自由的规定,1972年美国最

高法院在审理“布莱兹伯格”案件中拒绝

了给予新闻记者以特殊保护,不过大法官

之一的刘易斯·鲍威尔在两年之后的“萨

克斯诉《华盛顿邮报》案”中也强调,最

高法院对于“布莱兹伯格案”的判决是非

常狭隘的,记者并不是不享有保护消息来

发生在2005年的“特工门”则是新

近的关于这种争论最典型的案件,从中可

以看到各方论证,并从中得到西方新闻传

播界的一些启发。

一、案情介绍

2003年7月14日,美国专栏作家罗

伯特·诺瓦克撰文披露美国前驻伊拉克大

使约瑟夫·威尔逊的夫人瓦莱丽·普莱姆

是中情局秘密特工,美国司法部开始展开

调查。虽然泄密的“消息来源”一直未知,

但联邦法官在2005年7月6日裁决,把

拒绝向大陪审团说出消息来源的《纽约

时报》记者朱迪斯·米勒关进监狱,罪名

是蔑视法庭。卷入这起泄密案的另一名记

者—《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珀同意出

庭向大陪审团作证,米勒成为唯一入狱的

“特工门”案牵涉记者。

米勒入狱两个多月,因为其他记者已

经指明泄密者是切尼副总统办公室主任

利比,而利比也表示米勒可以公开同他关

于普莱姆情报员身份的谈话。9月16日,

米勒在《纽约时报》公布了她三次采访利

比的经过,并答应9月30日出庭向大陪

审团作证,9月29日,被拘禁85天的米

勒被释放。

1、记者匿名权

新闻工作者认为,当他们的作证有悖

于他们的职业道德义务或对他们采集新

闻的能力产生负面作用时,法律应该赋予

他们在传票的强迫下不予作证或拒绝出

示有关材料的特权。

(1)朱迪斯·米勒。一方面,她强调为

消息来源保密既是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

也是新闻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职业准则。

如果新闻工作者不保守秘密的话,就不能

被信任,这样的后果就是新闻工作者不能

③行使职责,就不会有新闻自由。

建立在个

人良知基础之上的非暴力反抗的权利对

我们系统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在历史上

受到尊敬的;另一方面,独立的媒体之于

社会的健全运作能起到监督作用。自由和

公平的社会不仅仅是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还应该包括那些独立的媒体,通过公布那

些政府可能不会想让公众知道的消息来

④保证政府的负责任状态。

(2)新闻界。针对米勒入狱一事,新

163

EWSWORLD新闻与法

身份,所以对于米勒后来再一次求助相关

授权时表示吃惊,而米勒的观点则是必须

亲口得到利比的允诺才肯作证。

(2)媒体机构。《时代》首席编辑诺

曼·珀尔斯坦最终交出了库珀的采访记

录,虽然他称此为“在新闻行业的36年

中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但他同时说

《时代》有义务遵守法律服从规则。“作为

一个以指控别人(的非法行为)而引以为

豪的组织自己是不能破坏法律的”,“宪

法保护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要求遵守法院

⑦最后判决。”

闻界轰动一时。有人指出以“新闻自由”

自诩的美国,法律上却存在着这样大的纰

漏,要求议会尽快制定法律,保护记者为

消息源保密的权利。

《纽约时报》董事长亚瑟·苏茨伯格

力撑米勒的专业操守:“米勒选择了这个

行动向消息来源兑现保密承诺,她跟我们

一样,相信自由的讯息对于公民的知情权

是十分重要的”。《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辑

比尔·基勒和出版人阿瑟·塞尔伯格也发

表声明,对米勒女士的决定给予称赞。

美国国家新闻俱乐部主席邓纳姆也

狠批将一名坚持职业操守的记者收监是

个灾难,是“正义的堕落”。无疆界记者组

织则说本案的判决“是美国新闻自由与

世界新闻自由最黑暗的一天……。美国的

这种做法,对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非常恶劣

的讯号。”

(3)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马克

说:“虽然这次事件情况特殊,但如果媒体

不能为消息源保密,将使那些意欲揭发不

正当利用权力的当权者的人裹足不前。”

在美国法律中,有一个长期确立的原

则,即公众有知晓每个人的证据的权利,

换言之,即法庭具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可以

传唤任何一个对某案件有任何直接知识

的人到庭作证。

(1)法官及律师。汤姆斯·霍根大法官

认为这样的传统不应该受到尊重,并表示

米勒进监狱并不是她所说的为捍卫新闻自

由而战,因为她一直声称要保护的政府消

⑤息源已经解除了她保密的承诺。

米勒之所

了之。

米勒和《纽约时报》都坚称对消息源

的保密原则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你在一个

案件中妥协,那么就是对整个新闻界的一

种侵蚀。最终,米勒从《纽约时报》辞职。

1、保护消息来源与司法公正之争在某

种程度上是国家、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相互

博弈

《华盛顿邮报》在论及此次事件时评

论道“不是立法者对媒体特别钟爱,而是

当涉及到推进自己的政治目标时,他们将

会是世界级的泄密者,可能会像记者一样

失去很多。”⑨媒体和政府消息源之间存

在着某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当媒体由

此得到的消息触犯了国家了某些法规之

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在1972

年的“布莱兹伯格”案件中,虽然最终确

立了是否要强迫记者作证时需要考虑斯

图尔特大法官的“三步检验法”,但关于

其中如何界定

“证明记者掌握着与具体

违法行为有明显相关联的信息、其中包含

着令人非信不可的和压倒一切的利益”

等还需要以上三方相互争辩。

2、新闻职业道德需要媒体和记者共同

维系

“特工门”事件中有消息披露米勒和

《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茨伯格是

很好的朋友关系。当其他的人也认为米勒

应该受到责备时,苏茨伯格则表示支持。

《纽约时报》历来都以自己从高层消

息源获得独家新闻而著称,这些独家的消

息来源是否正当也许在这起事件中得到

体现,米勒曾因匿名消息源问题备受诟

病,那么在她再次涉及相关问题的时报纸

内部为何没有相应的审查或制止机制?难

怪一位前《纽约时报》工作人员会说“这

就是他们所需求的,也正是米勒能提供给

他们的,归根结底是苏茨伯格说了算,别

⑩人不敢说什么因为报纸是他的。”

其他媒体针对米勒之前在伊拉克战

争中的一些报道开始诟病她,米勒之前曾

因为在伊战中的报道获得过普利策新闻

奖,很多来自匿名消息源的信息最终被证

实是虚假的。所以,针对这起事件,很多人

也在猜测米勒是在故伎重演。

三、公众对于秘密消息来源的看法

调查表明公众支持对秘密消息来源

的使用,不过也担心那些依赖秘密消息来

源的新闻的准确性。

判决发生之后的一项调查显示,59%

赞成记者应该为消息源保密,即使是在被

法庭要求透露的情况下;19%的人说记者

应该始终交代消息源,以便使公众理解秘

密消息源带来的社会效益。

同时,公众对以来秘密消息源可能造

成的潜在影响表示担忧。皮尤民众与媒体

研究中心的意向调查显示,约52%的人认

为让新闻机构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是很冒险

的,因为这将导致错误或者不可信的信息。

但是44%的人认为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89%的认为在涉及匿

名消息来源时,有必要怀疑新闻的准确性。

最后,大约55%的受调查者支持通过

一部联邦新闻保护法,而这在新闻记者中

⑧的支持率为87%。

2、依法作证是每一个美国公民的义务.htsReserved.

以敢蔑视法庭还因为受到了别人的误导,

其中包括他的发行人,这让她以为把自己

置于法律之上的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检察官菲茨杰拉德指出结束这起案件

的主要障碍就是新闻记者。法律需要她作

证,陪审团被赋予要求获得每个人证据的

权力。他的调查建立在1982年的一部关于

在某种情况下揭露特工身份是犯罪的法

⑥律。

他还强调新闻记者没有被授予可以为

四、关于此案的思考

美国绝大部分州都有关于保护记者

消息来源的相关法规,被称为“盾牌法”,

但是没有一个联邦性质的法规对此项权

利作出保护。2006年,众议院和参议院仍

在争论联邦新闻保障法能够保证记者享

有保护秘密消息源的特权,2006年2月

这些议案由委员会听证,但结果仍是不了

3、媒体和记者要避免因为匿名消息源

被利用

在美国,匿名权成功运用的最经典案

例是“水门事件”,不过有反对意见指出

那些证据是由政府而不是记者弄到的,记

者只不过充当了别有用心的人的传声筒。

所以在涉及匿名消息源时,需要谨慎处

消息源完全保密的承诺的权利,美国社会

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这样的权利。

消息源(利比)的辩护律师也说他的

客户很久以前就授权米勒可以揭露他的

164

新闻与法EWSWORLD

双管齐下培养法制新闻人才

○武运波

【摘要】法制新闻报道着重传播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弘扬法治精神,强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功能和对公众权利的保

护。法制新闻应与法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治现象和法治问题。因此,法制新闻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

要,本文论及法制新闻工作中的困局、法制新闻人才以及培养途径。

【关键词】法制新闻人才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党的十八大提出,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

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

法制媒体管理制度、推动法制新闻发展带

来重要契机。在新形势下,法制媒体如何

抓住这一时代契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

法制新闻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法制新闻工作中的“两张皮”

每年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毕业生,

踏遍各家新闻单位的门槛,却不到合适

的工作,而新闻单也经常抱怨招人难。对

主要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招法

律系的还是招新闻系的毕业生呢?这确实

理,并尽可能的获得多方信息,唯此长久

的公信力才能使一家媒体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①唐·R.彭伯著,张金玺、展江译:

《大众传媒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59

②韦恩·奥弗贝克著,周庆山等译:

《媒介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85

③JulianBorger.(2005,ovember

10).JudithMillerdepartsewYork

rdian.

是个问题。

有一名法律系本科毕业生,在新疆法

制报社见习6个月,法律问题拿捏得尚

可,但稿子一塌糊涂,不能顺利转正。而一

名新闻系毕业生,做了七八年记者,在最

近的一篇稿子中,把“起诉”写成“上

诉”,把一次诉讼的一审二审,写成“两场

官司”,还有其他法律术语错误。这两种

现象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专业新闻人还是

法律人,都会觉得很尴尬。前者的问题是

作者缺少新闻表述的基本功,后者问题的

出现显然是作者缺乏法律基础知识。好的

法制新闻作品,应该是充满浓郁的法律

味,又读来有趣生动。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闻队伍中非新

④AdamLiptak.(2005,July7).Re-

porterJailedAfterRefusingtoa-

YorkTimes.

⑤MillertestifiestoCIAleak

inquiry(2005,September30).TheGu-

ardian.

⑥MichaelScherer.(2005,July8).

hington

Post.

⑦Whentogiveupasource.

(2005,July11).Time

⑧ewspaperpublicattitude-

闻传播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占68%,这些从

业人员缺乏系统的新闻基础理论学习,有

些新闻作品缺少必要的新闻理论支撑,难

以获得提高。笔者从全国省级法制报社长

(总编辑)会议上获悉,法制媒体从业者

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也不足20%。隔行

如隔山。我们经常所称的专业教育,对法

制类媒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法律和新

闻两张皮,理论和实践脱节。

没有接受过法律科班教育的新闻人,

无论年长还是年轻,其实都面对同一个挑

战。专业知识的缺乏会使记者在采访一线

缺少准确掌握报道要领的能力,缺少与法

律人士对话的能力,也缺少对报道内容的

足够判断力。

2006annualreport-confidentialso-

earchCenter’sPro-

jectforExcellenceinJournalism.

⑨7,

2005

⑩SupportforMillerexposesr-

iftatewYorkTimes.(2005,ovem-

ber4).TheGuardian.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为完善

.htsReserved.

165


本文发布于:2022-08-09 17:0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6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新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