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暴力成因

更新时间:2024-11-07 06:35:40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9日发
(作者:阳城在线)

第11卷第7期

2020年04月

Vol.11o.7

April2020

浅析网络暴力成因

——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何文博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虚拟空间中,网民非理性化的表达空间也在升级发展。虚拟空间中

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即“网络暴力”。近年来,网络暴力充斥着信息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暴力现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其原因不仅仅浅尝辄止于表

面因素,还在于信息传播模式5个环节对其的影响,即Who(传播主体)、SaysWhat(传播内容)、In

WhichChannel(传播渠道)、ToWhom(受众)、WithWhatEffect(受众反馈)。只有对网络暴力成

因进行深度剖析,才能对网络暴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5W”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225-02

一、文献综述

在C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中,以“网

络暴力”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检索内容庞杂,中外

文献共1746条结果,中文文献共1734条结果。笔者就

中文文献进行整合、分析,以便清晰了解学界对网络暴

力的研究点和关注点。其主要研究主题方向大概有以

下6种:

一是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特征、成因、治理对策的

研究。比如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

机与影响因素分析》,王天楠、谢鹏《网络暴力发展趋

势分析及治理路径》,赵懿纯《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

对策》,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网络暴力的发展研

究:内含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

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等。在《网络暴

力的发展研究:内含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

于2012—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中,作

者对2012—2016网络暴力事件样本进行分析,总结了

样本区域分布和发展趋势的特点,并对抵制网络暴力

提出可行性对策。该类网络暴力的研究大部分成因

只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入分析,成因多为网络匿名性、

网民体心理、网民媒介素养和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

薄等。

二是关于网络暴力事件与社会体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关注点多为中小学生体和大学生体。例

如,王位《网络暴力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引

导策略》,马秀兰《初中生网络暴力游戏沉浸体验对愤

怒情绪的影响:自控力的调节作用》,荣格《新媒体环

境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解读》,操学诚、牛凯、赵

曙光、王玫玫《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研究预防》等。

在《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研究预防》中,作者通过

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到国内青

少年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范围和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

态度与认知,分析了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的行为,并提

出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对策建议,为净化我国

青少年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决策性思考。

三是关于网络暴力与伦理、法律法制方面的研究。

例如,张宸赫《网络伦理建设研究》,潘春梅《网络暴

力伦理问题研究》,刘泽仁《浅谈网络语言暴力的刑法

规制及对策研究》,姚丽芳《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及法

律对策》等。随着现代化进一步加快,我国由伦理社

会步入法理社会。因此,该类研究多表现为伦理与法

制法规的结合。笔者在查阅文献中发现,该类研究多

为通过国内外经验总结的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运用

法律法制方面的知识,加强立法治理网络暴力现象。

四是针对某一网络暴力失范现象进行的网络暴力

研究,如曲红《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研究——以重

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葛莹莹《公众议程设置下的

网络暴力——以陕西产妇坠楼事件为例》,王晓玲《到

底是谁“杀死”了崔雪莉》等。在《到底是谁“杀死”

了崔雪莉》一文中,作者针对崔雪莉事件对韩国网络

暴力的原因进行探析。通过分析韩国近几年的经济、

就业状况和女性文化等,作者认为网络暴力是韩国社

会心态的投影,是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产物。在《公

众议程设置下的网络暴力——以陕西产妇坠楼事件为

例》中,作者由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整个事件,最后提出

公众议程设置在网络中越来越重要,其力量不可忽视。

该类型研究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仅究其原因,并未

涉及治理对策。

五是关于网络暴力现象中“”方面的研

究。比如张钰灏《“”的特点、成因及管理》,

李广《社交媒体时代的再思考》,米彦泽、张

昊《“”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等。在《社

交媒体时代的再思考》一文中,作者摒弃了

过去该问题研究者使用的方法,而是从新的立意角度

分析,认为是一种人际传播的行为,

基于中国人信任模式的三层金字塔进行分析。在《“人

肉搜索”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中,作者结合“议程

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理论和“体极化”

现象,对的启动原因和流程做了分析。作者

认为,由于事件违背常理激起民愤,网民站在道德的立

场进行网络审判和网络中的匿名性导致。其

原因分析较为片面,从网民行为的外部原因

展开探析,而忽略了内部因素,如网民自身媒介素养和

责任感等。

六是以新颖的视角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其呈现多

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如姜碧华《话语与权力:网络暴

力的社会学分析——以“李天一事件”为例》,闫倩倩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暴力现象》,刘子源《基于经

225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文化传播

济学视角的新型“网络暴力”行为分析》等。还有以

独特视角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如王晓鹏《网络暴力:言

论自由的异化——基于民意合法性视角分析》,张狄薇

《从奥威尔<1984>中的“极权主义”浅析网络暴力现

象》等。

总体来讲,网络暴力的研究方向广泛,研究成果丰

富,在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的客观景象。但随着5G时

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网络暴力进一步发展。学界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尚

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网络暴力原

因停留在一般层面,没有深入挖掘。网络暴力研究初

步开始于2006年,研究时限较短,研究网络暴力治理对

策空洞,可行性不强,研究视角基本停留在传播学、社

会学、心理学。

二、网络暴力定义

文化的发展与形态不仅与传播媒介对应,还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传播媒介。随着传播技术快速发展、

互联网推广普及、社交化媒体广泛使用,社交网站、微

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在互联网的沃

土上蓬勃发展。其不仅制造了热门话题,还为实施网

络暴力提供了互动平台。由此,网络暴力可以被视为

媒介发展的文化产物。

网络暴力是一种依托虚拟网络平台,兼具实在暴

力因素的网络失范行为。根据《辞海》的解释,“暴力”

泛指通过武力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而网络暴力发展至今,已不局限于网络上的利益损害。

李华君等人在《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含类型、现

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2016年30起典型网

络暴力事件分析》中对“网络暴力”界定如下:一定

规模的网民体借由网络媒介技术,通过人机界面实

现感官化功能,对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的、非理性的攻

击,对当事人身心、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的实质性损

[1]害,影响社会价值观并干扰社会管理。

三、网络暴力成因

网络暴力现象本身来看是一种传播过程的结果。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

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

后来人们称为的“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的

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

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

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

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5W”模式表明,传

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

目的。网络暴力传播过程最后一个环节“传播效果”

是网络暴力的结果,包括对受害人身心严重的伤害和

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其传播过程的

前4个环节对网络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传播主体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传播信息并对信息起把关

性作用的是大众媒介。受众只是信息传播的一小部分,

舆论引导的主体仍是主流新闻媒体。因此,新闻媒体

对网络暴力的影响不可小觑。

第一,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

他认为,拟态环境是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

226

境。媒体是信息环境的营造者。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

站在一般大众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因此,媒体报道

新闻事件有时会偏向弱势体,强化受众的弱者思维,

使受众对新闻事件中的弱者产生同情。在“体极化”

现象下,受众产生同情的情绪,并迅速传染,网民此时

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强者,由此产生网络暴力

现象。媒体在强化弱者思维的同时,受众产生了仇富、

仇官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例如,新闻媒体在报道城

管与小商小贩的矛盾时,报道则会偏向小商小贩这类

弱势体。由此,受众会受普遍社会价值判断的影响,

对城管产生仇视心理,并对其展开语言攻击。在“虐

猫女”事件中,新闻媒体报道角度倾向小猫,它在事件

中是弱者。网民激烈地抨击视频中的女子,对其造成

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第二,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一面提示”或“两

面提示”的传播技巧理论。“一面提示”具有极强的

说服性效果和较强的偏向性,因此,媒体在新闻报道中

多选择运用“一面提示”,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具有片面

真实性。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受到媒体报道“一面提

示”的影响,无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加之“沉默的螺

旋”和“体极化”现象的双重作用,受众极易产生

网络暴力的倾向。例如赵丽华事件,媒体在报道赵丽

华事件时报道倾向明显。《人民日报》曾刊登标题为

《在近来的一连串恶搞事件中,诗歌沦为大众娱乐的噱

头——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一文,对赵丽华进行

批评;作家韩寒写出《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怎么还存

在》一文,在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受众大都受到媒体

影响,“万人齐写梨花体”在网络上仿写、恶搞的狂潮

迭起。

(二)传播内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

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

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

[2]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随着信息技术

的快速发展,进入“快餐式”的社会,受众更喜爱娱乐

化、碎片化的信息,娱乐化的信息使受众更易接受。因

此,大众媒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为了追求更多经济

利益,发布煽动性的标题来吸引网民的眼球。其传播

内容以夸张、煽情等方式表现,制造噱头,来引起受众

的关注。甚至有些媒体利用网友水军对相关内容进行

操作,对网友非理性的舆论推波助澜。传播内容的非

真实、不可靠性,使得网络暴力现象频繁发生。

(三)传播渠道

网络暴力现象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手段多种多

样,独具特,常见的传播手段有、公开隐私、

侮辱诋毁、轻蔑嘲笑、威胁恐吓等。但近年来,随着互

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暴力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

方法与攻击渠道翻新。例如,午夜发贴清晨删、点穴式

循环发帖、高级黑营销、波浪式诱导热点、歪漫画攻击、

暗讽式攻击等,正成为网络暴力的新手段。“除了文

字、图片短信等传统传播渠道外,音频、直播、短视频、

弹幕等显性平台,以及圈、VR(虚拟现实)、收

费互动等小众化隐性平台,正扮演戏份更重的攻击角

。”这使网络暴力变得更为立体、复杂、多元,也使被

攻击者的伤害程度更深。网络暴力治理(下转第253页)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第11卷第7期

2020年04月

Vol.11o.7

April2020

VR(虚拟现实)、H5等,并将其运用到信息开发和传

播中,这样会极大地增强融媒体中心的作用。硬件设

施对构建融媒体中心非常关键,是基础性因素。因此,

构建融媒体中心应重视技术投入,加强技术开发和应

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从而形成媒体融合的新样态。

以无人机为例,无人机在拍摄内容方面有着巨大作用,

可以将节目内容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节目

内容的吸引力。

(三)发挥人才造血功能,实现融媒体中心深度创新

打造融媒体中心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技术的应

用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只有充分激活人力因素,才

能真正发挥人才的造血功能。人才已经成为媒体发

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面对人才发展困境,各级媒体应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做好人才储备

工作。一方面,做好在职人员保留工作,利用培训方式

提高其媒体素养,并适当提高职工待遇,实施人性化管

理;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为原有队伍增添新

的发展力量,可以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进人员尽

快熟悉工作模式,同时大力激发新进人才的创造活力,

为其营造创新的有利环境。

(四)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就构建融媒体中心而言,革新管理体制是根本性

内容,各级媒体应将其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首先,重

新整合组织机构,实施精准化管理,增强管理的灵活

性,将管理责任落实在个人头上,坚持“点对点”的

管理方式。其次,防止出现管理孤立的现象,避免出现

交叉作业无人管辖的情况,加强职工之间的联系,通过

构建融媒体平台深化交流和合作。最后,在运行机制

创新层面,应注重完善采编程序,针对以往采编存在的

弊端,利用新媒体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应从媒体记

者、应用平台、内容设计、传播途径4个方面抓起,在传

统运转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五、结语

由此可见,构建融媒体中心不仅仅是各级媒体的

事情,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融媒体中心建设还需

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还有很多的道路要走,只有坚持正

确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

合,才能加快媒体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室空间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元新

闻话语研究[J].新闻大学,2019(11):11-22+121-

122.

[2]董毓华,钟丽军.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高质量建设

融媒体中心[J].中国电业,2019(12):78-79.

[3]谢本荣.新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经营管理转型与发展

[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35-37.

作者简介:李刚(1971—),男,重庆开州人,本科,主任记者,

研究方向:记者编辑。

(上接第226页)的任务更加艰巨。

情绪化、易冲动,在网络上自我约束力较差。因此,发

表不当言论成为常态。(四)受众

四、结语

第一,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

近年来,网络暴力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虐猫

勒庞指出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

“罗一笑”事件,2012年“微笑表哥案”,

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

女”事件、

,2015年“毕福剑不雅言论”事件,

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

2014年“郭美美案”

“王宝强离婚案”,2017年“江歌案”,2018年“南

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

2016年

到2019年“崔雪莉自杀”事件,网络暴

成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

京摔狗”事件,

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

力成为网络文化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其不仅严重伤害

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网

网络中,网民对某一事件所产生相同的心理和情绪,

被施暴者的身心,

极端化方向发展。如今,通过政府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在暗示下迅速传染,由此一个新的

络文化也向不健康、

媒体的自省自律、网民的理性化表

网络体诞生。在集体思维中个人的智力被削弱了,

立法执法并驾齐驱、

三方联动呼吁,网络暴力的治理能力逐步

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无个性化标签”使网

达层次提高,

网络环境逐渐改善净化。但是,我们对于网络暴

民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他们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抨

增强,

击他人,甚至贬损他们,然而却不知自己已经脱离了

力的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

维系道德的初衷。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

得网民仅用虚拟的ID就可以上网。匿名性使网民不

参考文献:

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网络暴力的发展研究:内含类必承担责任,那些总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会消失殆[1]

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2016年30起尽。由此,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发出侮辱、粗鄙、极端的

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09):言论。

140-145.第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IC)发布第

常宇星.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读《乌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2]

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新闻世界,2011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但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

(07):215-216.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体占比仅为10.5%、9.7%。可

见,以学历划分,近九成网民没上过大学,网民整体素

何文博(2000—),女,宁夏银川人,本科在读(大质较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辨别网络信息。以年龄划分作者简介:

,研究方向:新闻学。来看,我国网民呈现低龄化、年轻化,他们阅历尚浅,易二)

253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08-09 08:5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5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