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7期
2020年04月
Vol.11o.7
April2020
浅析网络暴力成因
——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何文博
(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虚拟空间中,网民非理性化的表达空间也在升级发展。虚拟空间中
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即“网络暴力”。近年来,网络暴力充斥着信息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暴力现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其原因不仅仅浅尝辄止于表
面因素,还在于信息传播模式5个环节对其的影响,即Who(传播主体)、SaysWhat(传播内容)、In
WhichChannel(传播渠道)、ToWhom(受众)、WithWhatEffect(受众反馈)。只有对网络暴力成
因进行深度剖析,才能对网络暴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5W”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225-02
一、文献综述
在C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中,以“网
络暴力”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检索内容庞杂,中外
文献共1746条结果,中文文献共1734条结果。笔者就
中文文献进行整合、分析,以便清晰了解学界对网络暴
力的研究点和关注点。其主要研究主题方向大概有以
下6种:
一是关于网络暴力概念、特征、成因、治理对策的
研究。比如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
机与影响因素分析》,王天楠、谢鹏《网络暴力发展趋
势分析及治理路径》,赵懿纯《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
对策》,李华君、曾留馨、滕姗姗《网络暴力的发展研
究:内含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于2012—
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等。在《网络暴
力的发展研究:内含类型、现状特征与治理对策——基
于2012—2016年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分析》中,作
者对2012—2016网络暴力事件样本进行分析,总结了
样本区域分布和发展趋势的特点,并对抵制网络暴力
提出可行性对策。该类网络暴力的研究大部分成因
只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入分析,成因多为网络匿名性、
网民体心理、网民媒介素养和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
薄等。
二是关于网络暴力事件与社会体方面的研究,
其研究关注点多为中小学生体和大学生体。例
如,王位《网络暴力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引
导策略》,马秀兰《初中生网络暴力游戏沉浸体验对愤
怒情绪的影响:自控力的调节作用》,荣格《新媒体环
境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解读》,操学诚、牛凯、赵
曙光、王玫玫《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研究预防》等。
在《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研究预防》中,作者通过
文献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到国内青
少年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范围和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
态度与认知,分析了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的行为,并提
出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对策建议,为净化我国
青少年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决策性思考。
三是关于网络暴力与伦理、法律法制方面的研究。
例如,张宸赫《网络伦理建设研究》,潘春梅《网络暴
力伦理问题研究》,刘泽仁《浅谈网络语言暴力的刑法
规制及对策研究》,姚丽芳《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及法
律对策》等。随着现代化进一步加快,我国由伦理社
会步入法理社会。因此,该类研究多表现为伦理与法
制法规的结合。笔者在查阅文献中发现,该类研究多
为通过国内外经验总结的网络暴力的治理对策,运用
法律法制方面的知识,加强立法治理网络暴力现象。
四是针对某一网络暴力失范现象进行的网络暴力
研究,如曲红《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研究——以重
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葛莹莹《公众议程设置下的
网络暴力——以陕西产妇坠楼事件为例》,王晓玲《到
底是谁“杀死”了崔雪莉》等。在《到底是谁“杀死”
了崔雪莉》一文中,作者针对崔雪莉事件对韩国网络
暴力的原因进行探析。通过分析韩国近几年的经济、
就业状况和女性文化等,作者认为网络暴力是韩国社
会心态的投影,是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产物。在《公
众议程设置下的网络暴力——以陕西产妇坠楼事件为
例》中,作者由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整个事件,最后提出
公众议程设置在网络中越来越重要,其力量不可忽视。
该类型研究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仅究其原因,并未
涉及治理对策。
五是关于网络暴力现象中“”方面的研
究。比如张钰灏《“”的特点、成因及管理》,
李广《社交媒体时代的再思考》,米彦泽、张
昊《“”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等。在《社
交媒体时代的再思考》一文中,作者摒弃了
过去该问题研究者使用的方法,而是从新的立意角度
分析,认为是一种人际传播的行为,
基于中国人信任模式的三层金字塔进行分析。在《“人
肉搜索”启动原因及流程分析》中,作者结合“议程
设置”“沉默的螺旋”等传播学理论和“体极化”
现象,对的启动原因和流程做了分析。作者
认为,由于事件违背常理激起民愤,网民站在道德的立
场进行网络审判和网络中的匿名性导致。其
原因分析较为片面,从网民行为的外部原因
展开探析,而忽略了内部因素,如网民自身媒介素养和
责任感等。
六是以新颖的视角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其呈现多
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如姜碧华《话语与权力:网络暴
力的社会学分析——以“李天一事件”为例》,闫倩倩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暴力现象》,刘子源《基于经
225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文化传播
济学视角的新型“网络暴力”行为分析》等。还有以
独特视角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如王晓鹏《网络暴力:言
论自由的异化——基于民意合法性视角分析》,张狄薇
《从奥威尔<1984>中的“极权主义”浅析网络暴力现
象》等。
总体来讲,网络暴力的研究方向广泛,研究成果丰
富,在学术界呈现百花齐放的客观景象。但随着5G时
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网络暴力进一步发展。学界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尚
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网络暴力原
因停留在一般层面,没有深入挖掘。网络暴力研究初
步开始于2006年,研究时限较短,研究网络暴力治理对
策空洞,可行性不强,研究视角基本停留在传播学、社
会学、心理学。
二、网络暴力定义
文化的发展与形态不仅与传播媒介对应,还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传播媒介。随着传播技术快速发展、
互联网推广普及、社交化媒体广泛使用,社交网站、微
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在互联网的沃
土上蓬勃发展。其不仅制造了热门话题,还为实施网
络暴力提供了互动平台。由此,网络暴力可以被视为
媒介发展的文化产物。
网络暴力是一种依托虚拟网络平台,兼具实在暴
力因素的网络失范行为。根据《辞海》的解释,“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