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
第2期总第259期
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inIdeologicalEducation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从网络暴力谈网民道德培育
安丽梅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它反映出网民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
培育网民道德,可以依据网行为方面的偏差,反映了网民的道德失范。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络暴力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澄清“虚拟”认知偏差,培养网民责任意识;
二是发挥网络思政平台作用,引导网民道德情感;三是加强网络管理与监督,培育网民道德行
为;四是发挥法律惩戒作用,约束网民行为失范。
[关键词]
网络暴力;网民道德;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707(2016)2-0092-04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网民数量范,从而会对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失
不断增长,网络在人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范行为发生在网络这一特定虚拟空间时,“网络暴
地位。与此同时,网络开放交互、匿名免责的特性力”随即产生。目前学界基本认同网络暴力是一种
导致了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如自2006年“铜须网络失范行为,“网络暴力是网络技术风险与网下
门”“虐猫女”开始的网络暴力事件,一直层出不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
穷。网络本身并不产生暴力,产生暴力的是网络背叠,继而可能致使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
道德后的网民。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在道德意识、
权益受损的一系列网络失范行为”。[2]但是至今学
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反映了培育网民道
界对于网络暴力是何种网络失范行为并未做出明
德、规范网民行为的重要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
确区分。
占领网络阵地,应重点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而
既然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失范行为,必然有
培育网民道德是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目
“范”之标准,这种标准主要指社会规范,如道德规
因标。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范、法律规范、行业规范等。根据违背社会规范的
此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网民道德,从而规
法律失类型不同,可将失范行为划分为道德失范、
范网民行为,可以依据网络暴力反映出来的问题,
范、行业规章失范。同理,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网络
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失范行为,可以划分为网络道德失范、网络法律失
范、网络行业规章失范。纵观“虐猫女”“铜须门”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北京女白领自杀”等网络暴力事件,较少涉及网
络犯罪等网络法律失范行为和网络行业规范失范
贫富分化、官员腐它们往往集中于婚外情、
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失范行为。根据《辞海》
行为,
败、社会不公等热点事件。这些事件多聚焦于社会
的解释,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
道德领域,网民则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当事强暴行为;在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则指一种具
[1]可见,“暴力”主要作有强制性力量的体行为。”
人或当事组织进行道德谴责。由此,笔者认为,网
为一种行为而存在,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基本规
络暴力可以理解为网民针对未经证实或者已经证
本文为北京市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
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079)阶段成果
92
2016年2月
第2期总第259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样化网络平台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集中性与迅
速性,加剧了网路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实的关涉婚外情、贫富分化、官员腐败、社会不公
侮辱谩骂、等热点事件,在网络上通过道德谴责、
传播谣言以及、侵犯隐私、现实攻击等方
式,给当事人及其亲友带来身心伤害尤其是巨大
心理压力的网络失范行为,其实质是网络道德失
范行为。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暴力,也不等同于网络
舆论监督。一方面,网络暴力虽然与现实暴力都具
有强制性的特征,例如,迫使当事人自我反思,有
所改进,等等。但是前者主要表现为通过道德谴
责、侮辱谩骂、侵犯隐私、娱乐恶搞等方式给当事
人制造心理压力,而非赤裸裸的流血冲突的现实
暴力。它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
间更短。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也不等同于网络舆论
监督。后者是网民言论自由、政治民主的充分实
现,是保障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
如2015年“青岛天价大虾”事件,网民通过网络将
这一事件发布到网上,促使相关部门及时妥善解
决,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也反映了政府部门对社
情民意的关注,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网络
暴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网民非理性情绪的表达,违
侵犯隐私、现实背了网络规范,是通过传播谣言、
攻击等“恶”的方式达到“善”的结果的非正义、不
恰当的行为。因此可以说,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暴
力,而非网络舆论监督。
深入理解网络暴力还应明确其基本特征。首
先,网络暴力具有伪善性。网民往往站在道德的制
高点对当事人进行正义谴责,而较少全面客观地
考察该事件,同时又以不道德的方式攻击当事人,
因而具有明显的伪善性。其次,网络暴力具有体
性,是一种体极化行为。互联网时代网民更易就
关注话题发表意见,然而其重点不在于讨论交流,
而是谈论既定倾向里的已有想法,在听到更加志
同道合的意见后,沉默的少数人也随波逐流逐渐
加入到多数人的阵营中去,由此在网络上形成极
网络暴力端的观点,继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再次,
具有强制性。它通过给当事人制造心理压力,迫使
当事人必须反思自身行为,以省察改过。此外,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参与平台更加多样
化,不再局限于天涯、猫扑等社交论坛,而是与时
俱进渗透到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多
二、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的道德失范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反映
了网民的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
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
[3]。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网民的道德失范是指网民对既有道德规范的无视
与违背,表现为网民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
为等方面的偏差,既有道德规范不能对其产生有
效的约束力。网络暴力集中反映了网民在这些方
面存在的道德问题。
(一)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责任意识的缺乏
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以责任意识为主的道德
意识的缺乏。按照网民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将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