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1:59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9日发
(作者:表决)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网络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有利地促进了教育、科技、文化、

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

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权利人利益与网络应用所带来的公共利益

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关于网络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纠纷,其他涉及网络的违法案

件也有发生。国际上发生的网络纠纷在我国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年前我国

各种类型的网络纠纷已经出现,对网络服务商是否具有管理职权、能否移除不当

内容及停止服务都颇有争议。我国网络事业正处在发展阶段,网络行为既需要规

范又需要引导促进。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不少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北京的

某报社的网络报纸未经许可登载了另一网站发表的文章而引起诉讼。对这类纠纷

正确处理与否,不但会影响网络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知识产权的依法保

护。国内外的法律、技术专家和社会管理部门已经从法律和技术等多层面、多角

度考虑这个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行为规则,维护社会的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表现

目前给网络环境带来的法律问题最多的,是信息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拷贝、

利用等。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传输的普及和应用,为著作权人实现自己的权利带来了困难。著

作权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谁利用了,如果利用了,利用了多少次,也无法发

放许可并收取报酬。法律即使规定了作者有绝对权,个人也无法实现。

(2)网络环境下现有著作权作品的扩大。目前各国及各种国际公约中所涉

及的“著作权作品”,一般均未包括多媒体作品。由于不同种类作品的规定存在差

异,著作权法有必要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准确而有效地保护多媒体作品。

(3)当作品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播时,各类作品之间的界

限变得相当模糊,数字化作品的特殊性及相应的著作权保护形式,值得著作权研

究者深入探讨。

(4)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复制速度和难易度、作品的修改、复制品的信息含

量等问题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它对作者的最主要经济权利即复制权产生根本性的

冲击,因而“复制”的概念,“复制品”的概念,都需要进一步拓宽。

(5)数据库保护问题,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系统,数

据库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代表。因此,数据库的法律保护问题实质上是信息高速

公路与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网络作品的法律性质问题

首先,明确信息产品数字化的法律性质

数字化是将传统作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这同以往采用的摄影、

录音等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不具备产生新作品的基础,但是这样做,很明

显会影响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认为作品数字化是“复制”行为,却可以得到更多

的支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的伯尔尼公约提出的条款与美国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工作组(IITF)发表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

书都规定“作品数字化属于复制”。另外,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规定,

“数字化是复制行为”,“复制,是把软件转载到有形物体上的行为”。所以,可以

认为将传统信息作品转移到新型传播媒体上应视为复制。

其次,信息作品的网络传播法律行为的界定

数字技术的发展,几乎可以将所有的信息移置到网络上,并得以广泛地传播,

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何使信息所有者的权利得到合理的尊重,首先要确定

信息传播的性质。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有人认为是发行行

为。但是这种发行行为同著作权法规定的发行行为不完全相同。通过网络传输提

供给公众的作品,不涉及固定作品的有形物体,因此也无所谓作品的原件或者复

制件,复制件是由用户自己复制的,不是网络提供的。只是在客观上,网络传输

起到了公众复制作品的可能。网络传输是一种发行行为的问题还在于:首先,到

目前为止,根据通常的理解,发行是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而

信息数据在网上的传输,有可能通过被用户的卸载而形成一个复制件,也有可能

仅仅只被用户浏览一下而已。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属于类似广播的公共传播行为。

因为网络传播同广播传播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庭录制设备出现后,同样遇到网络

传输所遇到的复制问题,但并没有将广播权解释为发行权。我国《著作权法》对

广播的定义是“无线电波、有线电视手段传播作品”,而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传

播作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网络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所以网络上的作品传

播,可以理解为更广泛的公共广播传播行为。

另一方面,法律应处理好对信息的保护与用户对信息的合理使用的关系。“个

人使用”长期以来属于合理使用。如:作为个人使用的复制,各国法律都予以认

可,这是根据当前国际公约上允许保留复制权的规定做出的。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手段

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开发者权益保护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法律手段;

二是技术手段。技术方面的保护是易于理解的,例如我国大都采用的附带加密狗、

加密卡或加密盘、对软件拷贝或使用进行限制等技术措施,而法律方面大多数国

家都是通过版权法来提供知识保护的。采用技术手段虽然可以较为有效地保护开

发者的利益,但也给开发工作增加了负担,同时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技术保护措施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尤其

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得诸如美国白宫及五角大楼等等一些机构的绝密数据

库,频繁地成为“电脑迷”们一试身手的对象,而这种“进入”本身,如果并没有造

成其它的侵权行为,则并不违法。是否“个人使用”在传统的知识保护体系中是违

法与不违法的界限,但计算机联网的发展,诸如“黑客”这样的人物,是有可能通

过网络接触到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机密数据的,此时哪怕仅仅是“个人使用”恐怕

也并不是件有益的事。“个人使用”概念的区别变得更为困难。

四、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

数字化信息利用互连网很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使用,国家和地区的

界限在网络中逐渐淡化,这对法学界长期认同的知识产权时间性、地域性特征提

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各国对信息产品的保护标准、保护水平差异很大。这种

法律冲突会导致网上侵权行为、执法主体等的难以确定,同时势必会阻碍成果的

传播和使用,挫伤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的知识

产权保护必然要突破一国或几国立法的地域限制,保护标准也将逐渐趋于国际化

的统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若干条约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五、我国关于网络法律问题的研究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我

国也应把握时机,立足本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国

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对网络上知识产权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并

没有进行专门立法,目前只有关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方面的暂行规

定,对信息的传播与网络管理作出了一些具体规范,如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

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

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

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淫秽情等有害信息;发现有害信息应当及时向有关主

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不得使其扩散等等。对于立法层次上的知识保护

问题依然没有涉及。关于更为广泛的网络信息立法,也仅处在讨论酝酿的过程之

中。

所以,在传统知识产权范围探讨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

的。然而,仅仅局限在这一范围就很难使网络中的秩序合理和公正。拓展知识产

权保护范围,引出新的知识产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网络立法应基

于现行法律的修改、补充及解释。


本文发布于:2022-08-09 08:2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5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