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11-07 13:31:09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8日发
(作者:收容教养)

浅论正义与法律的关系

一、正义的内涵

在中文里,正义即公平、公正、公道。人们在经验上,或者在直觉上,

可能很容易体会到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特别是当一个人受到

歧视性对待时,当人们为他讨回公道时,什么是公道、公平、正义,

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虽然在感觉上,

内心道德评价中能给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观念下定义。但是很难说出大

众普遍接受正义到底为何物,就象我们天天生活在时间中,却难以给

时间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西方学者认为,正义意味着各得其所。这是一种平等的正义观。平等

的正义观的思想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提

出了非常经典的一种看法:他在平等的意义上分析正义问题,认为正

义就是平等的人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1]。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平等,

不是一种普遍的人人平等。比利时法学家佩雷尔曼也提出过一种平等

的正义观。他强调形式上的平等,提出不管人们出于何种目的,在何

种场合使用正义的概念,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在受同一法律规

范指导的一系列案件中坚持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的正义原则,这是佩雷

尔曼所主张的。他的这一思想在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中得到了很好

的体现。形式上的平等,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官先入为主而形成的

偏见,致使给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害。他的理论给司法者提供了理论依

据。

二、法律和正义的关系

正义是法律的精神与理论依据。法律不能违背正义的精神,背离正义

的法不配成为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应符合正义的精神。正义作

为法律的核心思想起着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作用。

法律是保障和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和工具。没有法律强制和威慑力,

仅靠道德力量和人们自发的约束行为,维护正义之权威是不可能的。

(一)正义观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义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但作为统治阶级,他们不能背离大众的,

普遍的正义观念去制定法律。背离正义的法律,有法律之名,无法律

之实。无正义之精神的法律,社会成员对之失去信心,无人尊敬它,

服从它。没有正义的精神蕴含在其中,法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古至今,正义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从原始的正义观,发展到

现代成熟的正义观,社会进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法律精神的发展。正义

观的进化带动法律的进化。法律与正义观的矛盾是法律改革的契机。

当社会正义观变化时人们就用一种崭新的主观思想来看待旧时的法

律制度,发现诸多不合正义理念的因素,要求废止旧法,制定公正、

合理的法律。这种要求推动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正义是衡量法律优劣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衡量法律优劣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义的要求是

评价法律优劣的重要标准。如果一项法律在社会多数人看来是不正义

的,不论立法者认为它多么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数人的反对。因此,

一项不正义的法律,虽然从实证主义的标准看,仍然是一项有效力,

但却不配称为法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一般法律所具有的效果和作用。

[2]


本文发布于:2022-08-08 14:1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3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