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之冷思考

更新时间:2024-11-06 07:36: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8日发
(作者:衡阳市交通违章查询)

关于“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之冷思考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也称“法不禁止

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它出自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

法谚,是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私鸠的《论法的

精神》这两部著作中相关思想表述的提炼与延伸。

法不禁止即自由是针对私权利主体而言,指法律没有明

确禁止公民去做的事就应该视为允许,政府就不应干预。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每个人,只要他不违

背正义的法律,就应允许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

益。”毕竟,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

知情权……都是“天赋”的、与生俱来不言而喻的合法权利,

除非受到代表“公意”的法律的明确禁止,否则公民的行为就

不应当受到任何限制与干预。

法无授权不可为是针对公权力主体而言的,指国家公权

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授权,凡是未经法律明确授权,公

权力机关就不得行使该种行为,越权无效。实质上,法无

授权不可为是西方古典形式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即公民

是国家主权的享有者,政府只能通过公开的,经过公民授

权制定的,代表公民意志与利益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

律进行统治;凡是作为主权者的公民没有授予的权力,为

公民自身所保留,政府不得享有和行使。正如卢梭所说,

政府“尽管可以随自己的意思规划自己的内部政策,但是除

非是以主权者的名义,也就是说除非是以人民本身的名

义,政府是决不能号令人民的。”哈耶克更明确的指出,法

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以外不得对个人实

施强制。

然而迄今为止,“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只

是一个法学理论上的概念,在我国法律、法规、规章以及

其他规范性文件当中,都没有明确的引用。并且,“法不禁

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本身也是相对的。从私权利角

度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变动性,使得国家为维护社

会秩序,在不少制度领域已对“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进行了

突破。譬如,在行政许可领域,公民只有获得了行政机关

的许可,才能从事相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法无

授权不可为”;民事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无疑也是对“法

不禁止即自由”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就公权力角度而言,一

方面,现代社会治理任务日益繁杂,法律理性是有限的,

法律不可能就所有公权力行为都作出明确而详尽的规定。

公权力主体在其职权的行使与职责的履行过程中,必然需

要结合具体的情势对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诠释,对具体的

公共事务进行必要的裁量性或应急性处理。以致于哈耶克

也承认,“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必须受制于确定

的规则;其次在政府等级的每一个级别上,上级机构也都

必须赋予下级机构以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即便

是法律禁止、法律授权本身,也可能存在违宪或不当的可

能。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形式法治理论下的产物,“法无授权

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本身就存在相应的局限性,片面

形而上的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很难适应现代我国法治建

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即便机械的套用“法不禁止即自

由,法无授权不可为”也很难让私权利获得充分的保障,公

权力得到有效的规制。

因此,在强调“法不禁止即自由,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一

形式主义法治基本立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质法治的内在

要求;在强调法律规则对权利的保障及对权力制约的同

时,也要注重法律原则与法治精神对法律规则失灵的弥

补。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法治框架下,我们应当注重权利

主体与权利主体间的平衡、互动与合作,而不能一味在形

式法治意义上强调二者的对立;并通过合作机制的建立来

促进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制度的完善。当然,相对于社会

生活本身,法律只是一种底线性规范,其并非万能的。在

当下的中国,我们在推进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

视道德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宗教、文化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2-08-08 13:4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3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