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与法律规范
摘要:经济时代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相衔接,互
联网的发展壮大,互联网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侵害,随之
监管纠纷的互联网法律应运而生,而由于我国对互联网发展
监管的经验不足,力度不够,所以我国对互联网相关立法要
积极汲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网络监管和相关的司法
救济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法律保护;司法救济
随着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
大众的视野,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获
取知识的方式;互联的出现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
们学习和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能力,降低人们获取信息和
商业交易的成本。我国的互联网是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引进
时间较短,发展迅速但是经验不足,遇到纠纷问题不能完美
解决,法律监管存在许多漏洞,法律保护与监察对互联网的
发展望尘莫及。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总目标是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作为全面依法治国
的重大任务提出[1]。出现两种观点:一是提倡网络社会的自
我规制,认为只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和公民的自律就足以维护
互联网的秩序,如互联网理论学家米尔顿?米勒认为:“互联
网最好由用户和专家来管理而不是由政界人士和政府来管
理”。二是认为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相应的控制和干预,
“以保护无差别的平等的网络使用权”。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中,将互联网规制和保护分
为两部分。一是《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大法为基础
对互联网的规制和保护作出一般规定。另一方面是则是针对
互联网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技术给予法律的特殊保护[2]。
一、互联网发展的法律缺陷
由于互联网的监管受到法律特殊规制,从1989年至今,
中国根据《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基于基本大法的精神,
先后制定了80多部法律条文和保护互联网上的自由表达。
虽然我国有基本大法来规制网络的发展,但是经验不足,具
体的法律条文没有达到精确的地步,我国针对互联网规制的
法律条文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法律条文过于简陋,在中国一个汉字中语义的表
达多种多样,所以如果不加以具体精确很容易会界限模糊,
表达不清,给犯罪分子法律漏洞以侵害他人权益的机会[3],
比如我国最根本大法《宪法》第35条规定:“言论、出版、
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来指代表达自由,其界限模糊,
概念不是太清晰,同时互联网的规制没有具体明确,仅仅规
定了公民的自由权利。第二,没有具体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除了基本法以外,目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立法只有2000
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其他80
多部都是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颁布的一些行政法规和部委
规章,大体上缺乏统一性、具体性和权威性。当然,随着2011
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成立于运行,上述行政法规
和部委规章将得到有效的规制与规范。
二、中国对互联网发展的进行保护对策
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对互联网发展
进行规制与保护,是保护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一,对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精准的、统一
的划分,避免模糊不清,规范过于宽泛,不利于网络发展的
保护和规制有效的网络秩序。我国在立法的过程中,同样也
应该对互联网发展作出明确限制和定义概念,规范具体的范
围,并且要做到各类法律法规有条不紊,整齐划一的编排,
首先在理论上做到合理可行[4],再应用于实践中。
第二,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网络特征与特点,逐步加强
对网络规制的合理保护,互联网与传统的自有媒体相比,具
有较强的自由性,网民具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己,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大多数网民在大多数时间是理智的,
非常珍惜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网络立法不仅要考虑网络自身
的规划问题,还要维护他人、社会和国家的权利。
第三,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我国在网络
言论的法律法规的缺陷与不足,不断填充我国有关互联网法
律法规的空白之处。汲取外国先进的法律法规经验,与世界
接轨。虽然现在国际上没有系统的统一的国际法律法规来规
范网络发展,但是一些国家的不断尝试和一些国际重要的文
件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三、互联网发展的司法救济
人们通常所说的司法救济是指:“当宪法和法律赋予人
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作
有效的补救,对受害人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
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
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司法救济是维护当
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救济方式,是社会救济中最终的救济方
式[5]。解决互联网问题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同时互联
网侵权纠纷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对于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保护的司法救济而言,主要有几
点建议:
加强互联网监管的相关司法解释,在目前缺乏对互联网
侵权行为立法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当在司法实践活动中积
极收集相关问题,及时向立法机关和通报问题
情况,通过司法解释的完善过程逐步过渡到未来对互联网侵
权行为专门立法的模式。
在我国实践活动中,指导性案例制度是由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确认颁布的,指导性案例不是司法解释的
一种形式,而是与司法解释相并列的一种方式存在。指导性
案例是对法律规范的强调和重述,就是通过个案的裁判过
程,将法律概念和定义应用在具体的案例中,将其具体化、
系统化。案例指导性制度是对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将法
律原则、规则及法治精神运用到具体实在的案例中,不断扩
大互联网法治的内容。
法律的保障还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其健
康迅速地发展,面对尚未确定的网络社会,“良法善治”尤
为重要[6]。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6(6):1-2.
[2]刘乙,李长喜.互联网法律规制模式的探讨.北京:北
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2):25-27.
[3]胡颖.中国互联网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制与保护.北京:
国际新闻界,2012(9):22-24.
[4]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北京:国家行
政学院学报,2015(3):42-43.
[5]郭珂琼.互联网新兴权利保障研究.吉林:吉林大学,
2016(6):78.
[6]胡凌.网络安全、隐私与互联网的未来.中外法学,201
(2):391-394.
本文发布于:2022-08-07 13:5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61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