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法释〔2012〕21号,2012年11月5日审判委员会第1559次会议
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2年11
月5日由审判委员会第155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
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0日
发布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发布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本站北京12月25日讯今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的解释》,自2013年1月1日起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同步施行。
《解释》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在1998年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他司法解释、规
范性文件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或者有所修改,与审判工作相关,需
进一步明确的有关条文作了解释;同时,对原有关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
集中清理、整合,对经实践证明存在问题的条文作了完善。
《解释》共24章,548条,7万余字,主要就以下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一是对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质证权,充
分发挥庭审功能;二是设专节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程序作出规定,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确保司法公正;三是对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参加主体、功能等问题作了规定,以
保障庭审活动顺畅高效;四是明确了附带民事诉讼赔偿标准,以有效维护被害方合法权益,
确保案结事了,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五是对简易程序的具体适用作了明确和
细化,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基础上,确保简单案件尽可能得到高效处理,促进审判质效整
体提高;六是对二审开庭的范围、限制发回重审、上诉不加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维护
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二审的监督、纠错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七是对查封、扣押、冻结
财物的审查处理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为涉案财物及其孳息的处理提供明确依据,切实维护财
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八是对刑事诉讼法新增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
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强制医疗程序等四个特别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确
保相关案件处理的合法、稳妥。
《解释》是有史以来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
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解释》的制定实施,对于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正确、统一、
严格、有效实施,更加有效地惩罚犯罪,更为有力地保障人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
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法律实施,树立司法公信具有重要意义。
《解释》全文今日在中国法院网发布,单行本和对照表近日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发行。
为指导广大法官准确理解和适用《解释》,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解释》相关规定的具体考虑,
研究室将于近期编辑出版著作,对《解释》作深度解读。
有关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的解释》答记者问
正确适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不断开创刑事审判工作新局面
——有关负责人就《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答记者
问
2012年12月25日,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13年1月1日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同步施行。最高
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谈谈《解释》的起草背景和意义。
答: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
施行。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高度重视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贯彻落实
工作。
为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早在立法修改过程中,即密切跟踪立法进程,同步
开展起草解释的前期准备工作。《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通过后,第一时间启
动了司法解释的起草制定工作,并确定了在以往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基础上进行集中梳理、
修改、补充、编纂,形成统一的刑事诉讼法解释的起草思路。其后,经十个月左右的紧张工
作,经广泛征求、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深入调研论证,完成了解释起草工作。2012
月11月5日,审判委员会经认真细致讨论,通过了本解释。
《解释》分24章,共548条,比《98年解释》增加了181条,共7万多字。《解释》
对人民法院适用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是有
史以来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解
释》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准确、统一、严格、有效实施,规范审判权
的行使,实现程序公正,更加有效地惩罚犯罪,更为有力地保障人权,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
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谈谈《解释》的起草原则。
答:为确保《解释》合法、准确、科学,能够切实发挥规范、统一、明确法律具体适用
的功能,在起草过程中,我们着重坚持了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严格依法解释,反映立法精神。在法律框架内,在把握法律修改的精神实质和价值
取向的基础上,依法、准确解释法律,是我们起草解释所坚持的首要原则;确保解释的每一
个条文、每一项规定于法有据,是我们在起草解释过程中最为注意的问题。尽管有些规定已
沿用多年,符合实践需要,但还不符合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因而也作了修改完善。例
如,《98年解释》规定,因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
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决定延期审理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这一规定有其实践的
合理性,但考虑到刑事诉讼法未作相应规定,由司法解释规定不计入审理期限不妥,遂删除
了上述规定。又如,《98年解释》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辩护人可以不出庭,
在开庭审理前将书面辩护意见送交人民法院。尽管这一规定有利充分发挥简易程序的简易功
能,不少法院仍建议保留,尽管有关方面并未提出不同意见,但为充分维护当事人诉讼权益,
《解释》还是作了修改,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通知辩护人出庭。
二是规范司法行为,保障诉讼权利。《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通过后,一度有人担心,
相关部门在制定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时,会否扭曲立法精神,为本部门扩权争利。对此,
我们高度关注。在起草解释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从严格规范司法
行为、充分保障诉讼权利出发解释法律,确保司法公正,推动法治进步。例如,此次刑事诉
讼法修改新增设了强制医疗程序,但并未明确相关案件的审理方式。为体现程序公正,维护
当事人合法权益,《解释》明确规定,对此类案件应当开庭审理,只有被申请人、被告人的
法定代理人请求不开庭审理,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不开庭。对有关诉讼权利的规
定,如法律已作规定,绝不“打折”;法律未作禁止,则尽量予以扩展。例如,法律并未对
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作出相应规定,为有效维护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
障诉讼代理人履行职责,《解释》规定经人民法院许可,诉讼代理人也可以查阅、摘抄、复
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需要收集、调取与本案有关的证据材料的,参照
适用辩护律师收集、调取证据的有关规定。
三是解决分歧争议,统一法律适用。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幅度大、内容多,对不少新增
的或者有实质修改的规定,在具体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争议或者分歧。解决实际问题,增
强解释的针对性、实效性,统一思想认识、法律适用,是我们起草解释所坚持的又一重要原
则。例如,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对于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但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仅有一款。经认真研究,《解释》对庭前会议的适用情形、参加人员
范围、功能作用等广大法官希望明确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为充分发挥该项制度的功效奠定
了坚实基础。又如,关于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损失内容,能否延期履行、分期履行,认识分歧
也很大。经综合各方意见,为有效维护被害方合法权益,确保案结事了、效果良好,《解释》
明确规定和解协议约定的赔偿内容应当在协议签署后即时履行。
四是汇集各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在起草本解释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听取地方法院,
尤其是中、基层法院一线办案法官的意见。解释稿曾下发地方各级法院征求意见,提交全国
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讨论,在修改完善解释稿过程中,多次邀请地方法院的代表参与研
究,可以说,《解释》集中了全国法院的审判经验和司法智慧。与此同时,为保障解释内容
科学、正确,我们还特别重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起草解释过程中,曾多次听取立法
机关的意见,分别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安全部等中央政法机关的意见,
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众多知名学者参与解释内容乃至文字标点的研究推敲。对各方提
出的意见,均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例如,解释稿在征求各方面意见过程中,律师界曾对有
关法律纪律的规定提出意见,我们高度重视,经慎重考虑对相关规定作了必要完善。因此,
也可以说,《解释》凝聚了全社会的法治智慧。
问:请谈谈《解释》在保障辩护权方面作了哪些新的规定?
答:人民法院历来非常重视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结合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近
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辩护制度的具体实施问题作了进
一步完善:
⒈规定了离任的法院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担任辩护人的回避问题。解释吸收
2011年发布的《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内容,
明确规定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
辩护人。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所审理
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审判人员和人民法院其他
工作人员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不得担任其任职法院所审理案件的辩护人,但作为被告人的
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
⒉明确了同一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有“利益冲突”同案被告人或者犯罪事实存在关联的
被告人辩护的问题。《98年解释》第三十五条“在共同犯罪的案件中,一名辩护人不得为
两名以上的同案被告人辩护”。实践反映,这一限定范围过窄。有的共同犯罪案件,可能作
了分案处理;还有的案件,尽管不是共同犯罪,但有关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存在关联,如系毒
品犯罪的上下家。对这些案件,如允许一名辩护人同时为两名以上的被告人辩护,也会形成
“利益冲突”,会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影响案件公正审理。鉴此,《解释》作了上述完
善。
3.明确了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具体情形及相关工作程序。一方面,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
法的规定,规定对下列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
为其提供辩护:盲、聋、哑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可能
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未成年人;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被申请人或被告人。考虑到死刑
案件的特殊性,特别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
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另一方面,根据审判实践情况,规定对具有下列情形
之一,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被告人已经委托辩护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案件;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有必要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其他情形。为保障被告人
及时获得律师帮助,保障律师有充分时间准备辩护、代理,《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收
到在押被告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转交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
民法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的,应当将法律援助通知书、起诉书副本或者判
决书送达法律援助机构;决定开庭审理的,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以外,应当在开庭十五日
前将上述材料送达法律援助机构。
4.明确了复制案卷材料的具体方式。实践中,对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否以拍照、扫描等
方式复制案卷材料存在不同认识。经研究,我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复制案卷材料的方
式也出现多样化;拍照、扫描等与复印并无本质不同,且有利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节约办
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鉴此,《解释》明确规定:复制案卷材料可以采用复印、拍照、扫
描等方式。
5.明确了辩护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相关证据的程序。为保障辩护人履行辩护职责,保障案件
公正审理,《解释》规定,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
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随案移送,可以书面形式申请人民法院调取,并提供
相关线索或者材料。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应当向人民检察院调取。人民检察院移送相关证
据材料后,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知辩护人。
问:请谈谈《解释》对证据制度的修改完善思路和主要内容。
答: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石,对于准确定罪量刑,实现司法公正,具有关键作用。《解
释》根据法律修改情况,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在“1998年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吸收其他
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特别是我院会同有关部门于2010年5月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死
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合称为“两个证据规定”)的相关内容,大幅扩充和完善了证据部分的规定。修改后的证
据一章共分九节,第一节“一般规定”对审查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证明对象、行政机关收
集的证据材料的使用等共性问题作了规定;第二节至第七节对各类证据的分类审查与认定作
了全面规定;第八节专门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问题;第九节规定了“证据的综合
审查与运用”问题。修改后证据一章共52条,比《98年解释》增加了41条,对于进一步
强化证据裁判原则的贯彻实施,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夯实案件的质量基础,有效防止冤
假错案,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谈谈《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有关规定。
答: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较为全面地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为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利,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解释》设专节对非法证据排除
制度的具体适用作出了明确。
1.进一步明确了“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解释》规定,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
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
述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对刑事诉讼法第
五十四条规定的“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应当综合考虑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以
及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作出认定。
2.进一步明确了申请排除证据的程序。规定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排
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依法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
等相关线索或者材料;并规定人民法院在向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应当告知
其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在开庭审理前提出,但在庭审期间才发现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除外。
3.明确了对取证合法性的审查、调查程序。《解释》规定:(1)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及其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
应当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2)法庭审
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庭经审查,对证据收集
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进行调查;没有疑问的,应当当庭说明情况和理由,继续法庭审理。
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排除
非法证据的申请后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开庭前已掌握非法取证的线索
或者材料,开庭前不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申请,庭审中才提出申请的,应当在法庭调查结束前
一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进行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办理刑事案
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曾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或者庭审中,
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法庭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之后,应当先行当庭调查。”
实践普遍反映,对取证合法性一律当庭先行调查,不适应具体案件复杂情况,不利于提高庭
审质效,同时也易致庭审功能异化。鉴此,综合各方面意见,《解释》对上述规定作了修改
完善。(4)经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
排除。人民法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后,应当将调查结论告知公诉人、当事人和辩
护人、诉讼代理人。
问:请谈谈《解释》关于庭前会议的有关规定。
答: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庭前程序作了重大改革,亮点之一就是设立了庭前会议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解释》对庭前会议的相关问题作了明确。
1.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2)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
复杂的;(3)社会影响重大的;(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2.明确了庭前会议的参加主体。对于召集庭前会议,是否要通知被告人参加,存在不同认识。
经研究认为,庭前会议只是庭审的准备程序,并非正式的审判程序,被告人不参加,并不影
响其诉讼权利的行使;庭前会议是否通知被告人参加,应当根据具体案件情况以及庭前会议
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定,不宜作出一刀切的规定。鉴此,《解释》规定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
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
3.明确了庭前会议的功能。召开庭前会议,审判人员可以就下列问题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1)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2)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3)是否申请调
取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
的证据材料;(4)是否提供新的证据;(5)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
名单有异议;(6)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7)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8)与审判相关
的其他问题。在召开庭前会议过程中,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
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被害人或
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还可以在庭前会议中开展调解和矛盾化解工
作。
问:请谈谈《解释》关于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有关规定。
答:为落实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有关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规定,保障当
事人的质证权,提高庭审质量,《解释》对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相关问题
作了详细规定。
1.明确了证人出庭的范围及拒绝出庭的处理。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
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申请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
作证,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应当通知证人出庭。证人因身患严重疾病、行动不便等客观
原因确实无法在庭审期间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其不出庭,但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
听取其证言。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法庭对其
证言的真实性无法确认的,该证人证言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对符合条件的证人,经院长签
发强制证人出庭令,可以强制其出庭。
2.明确了鉴定人出庭的范围及拒绝出庭的处理。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
鉴定意见有异议,申请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应当通知
证人、鉴定人出庭。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
据。鉴定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决
定延期审理或者重新鉴定。对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人民法院应当通报司法
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
3.明确了证人保护和作证补助的相关问题。审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
性质的组织犯罪、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出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
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应当采取不公开其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或者不暴露其外貌、真实声音等保护措施。审判期间,证人、鉴定人、被害人提出保护请求
的,人民法院应当立即审查;认为确有保护必要的,应当及时决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证人
出庭作证所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补助。
4.明确了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有关问题。公诉人、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法
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的,应当说明理由。法庭认为有必要的,
应当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不得超过两人。有多种类鉴定意
见的,可以相应增加人数。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适用鉴定人出庭的有关规定。
问:请谈谈《解释》关于法庭纪律的修改完善情况。
答: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审判案件的专门场所,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进入法庭,
参与或者旁听案件审理,应当遵守法庭纪律,这是尊重法治权威、保障审判活动正常开展的
当然要求,也是维护当事人诉讼参与诉讼权利的当然要求。长期以来,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一直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绝大部分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能自觉遵守法庭纪律,维护法庭
秩序。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有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诉讼参与人私自录音、
录像、摄影和利用邮件、博客、微博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冲击、
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等情形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有极个
别辩护律师严重违反法庭纪律,经多次提醒、训诫仍不服从法庭指挥,以致被依法强行带离
法庭,引发了舆论关注。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解释》在“1998年司法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法庭规则》(以下简称《法庭规则》)基础上,对有关法庭纪律的相关规定作了修改、完善。
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以下纪律:(1)服从法庭指挥,
遵守法庭礼仪;(2)不得鼓掌、喧哗、哄闹、随意走动;(3)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
录像、摄影,或者通过发送邮件、博客、微博客等方式传播庭审情况,但经人民法院许可的
新闻记者除外;(4)旁听人员不得发言、提问;(5)不得实施其他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之所以规定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庭审情况,主要考虑:实践中,个别诉讼参与人当庭利用电脑、
手机等“直播”庭审情况,试图引发舆论关注、炒作,制造“舆论压力”,这显然干扰了人
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判;诉讼参与人不专注庭审,无疑也有违职业道德,有损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
对未经许可录音、录像、摄影或者通过发送邮件、博客、微博客等方式传播庭审情况的,
审判长可以决定暂扣存储介质或者相关设备。担任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严重扰乱法庭
秩序,被强行带出法庭或者被处以、拘留的,人民法院应当通报司法行政机关,并可以
建议依法给予相应处罚。辩护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被强行带出法庭或者被处以、拘留,
被告人自行辩护的,庭审继续进行;被告人要求另行委托辩护人,或者被告人属于应当提供
法律援助情形的,应当宣布休庭。
需要说明的是,在就解释稿征求全国法院意见过程中,有关法庭纪律的规定曾引发争议,
对此,我院高度重视。经综合考虑各方意见,进一步深入研究,正式公布的解释对其中容易
引发争议的内容作了修改或者删除。
问:请谈谈《解释》对简易程序作了哪些规定?
答: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对所有基层人民法
院管辖的被告人认罪且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案件,均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扩大简易程
序适用范围,保障简单案件尽快审结,进而将有限的审判资源更多用于疑难、复杂、重大的
案件审理中,对于构建科学的简繁分流审判机制,提高刑事审判的整体质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立法规定,《解释》对简易程序的具体适用问题作了明确和细化。相关规定主要把握了
两点原则:一是既鼓励依法充分适用,同时也严格把握适用条件;二是审理程序可以适当简
化,但诉讼权利必须充分保障。
1.进一步明确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前和开庭时均应当询问被告人是
否认罪、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并告知其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只有被告人对指控的
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才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⒉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实践中,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是否有必要通知辩护
人出庭,存在不同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此类案件均是被告人认罪的案件,辩护人出庭并
无实际意义;通知辩护人出庭,恐会导致简易程序的简易性无法充分落实。经研究,我们认
为,辩护权是被告人最重要的诉讼权利,适用简易程序也必须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鉴
此,《解释》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被告人有辩护人的,应当通知辩护人出
庭。
⒊明确了不适用简易程序的具体情形。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简易程序:(1)
被告人是盲、聋、哑人;(2)被告人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
人;(3)有重大社会影响的;(4)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
有异议的;(5)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6)被告人认罪但经审查认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
(7)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其他情形。
问:请谈谈《解释》对二审开庭作了哪些规定?
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完善了二审开庭的有关规定。为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二审
监督、纠错功能充分发挥,《解释》根据法律情况,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对二审开庭的范围
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对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
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上诉案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案件,以及应当开庭审理的其他案件,二审应当依法开庭审理。同时,特别规定:对被判处
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没有上诉,同案的其他被告人上诉的案件,二审应当开庭审理;对被
告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上诉案件,即使被告人并未对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
有条件的,也应当开庭审理;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提出上诉,在第二审开庭后宣告
裁判前申请撤回上诉的,应当不予准许,继续按照上诉案件审理。
问:请谈谈《解释》对死刑复核程序规定了哪些新内容?
答:为确保死刑案件质量,《解释》规定,辩护律师要求当面反映意见的,最高人民法
院有关合议庭应当在办公场所听取其意见,并制作笔录;辩护律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
卷。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的,应当审查,并将采纳情况及理由反馈最高人
民检察院。
问:请谈谈《解释》对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审查处理程序作了哪些完善?
答:刑法第六十四条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对涉案财物的处理作了原则规
定,“1998年司法解释”对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审查处理程序也规定得不够具体,特
别是考虑到涉案财物的判决与处理事关当事人及有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解释》结合审
判工作实际,对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
⒈规定了可及时返还被害人的财产范围。规定对权属明确,可以确认属于特定被害人所有的,
应当依法及时返还,以使被害人得到及时救济;如案件涉及多名被害人,涉案财物的权属又
不明确的,则应当在判决生效后,根据判决按比例返还被害人,以公平保障各被害人的合法
权益。
⒉强调对涉案财物处置的法庭调查。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
其孳息,应当调查其权属情况,对于不能确认系违法所得或者依法应当追缴的其他涉案财物
的,不得没收,以保护财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⒊重视案外人提出的权属异议。规定案外人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提出权属异
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并依法处理。
⒋完善涉案财物的处理程序。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应当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
其孳息作出处理。涉案财物未随案移送的,应当在判决书中写明,并写明由查封、扣押、冻
结机关负责处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属于被告人合法所有的,应当在赔偿被害人损失、
执行财产刑后及时返还被告人;财物未随案移送的,应当通知查封、扣押、冻结机关将赔偿
被害人损失、执行财产刑的部分移送人民法院。
问:请谈谈《解释》对审判监督程序主要作了哪些完善?
答:《解释》对审监程序主要作了如下完善:
⒈规定可以委托律师代为申诉。申诉权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为充分保障公民行使申诉权,弥
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行使申诉权能力的不足,《解释》规定申诉可以委托律师
代为进行。
⒉明确了指令异地法院再审的原则。为切实发挥再审纠错功能,《解释》规定,上级人民法
院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一般应当指令原审人民法院以外的下级人民法院审理;只有由
原审人民法院审理更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纠正裁判错误的,才可以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审理。
⒊明确了可中止原判决、裁定执行的具体情形。为减少错误判决、裁定对被告人的继续损害,
《解释》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可能经再审改判无罪,或者可能经再审减轻
原判刑罚而致刑期届满的,可以决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问:请谈谈《解释》对财产刑和附带民事裁判的执行有哪些完善?
答:罚金、没收财产是刑法明确规定的刑罚种类,对判处的财产刑,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执行;
因犯罪行为而致他人遭受物质损失的,罪犯也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实践中,由于种种原
因,财产刑和附带民事裁判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判决一旦生效、罪犯已入狱服刑,
执行就更加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维护裁判权威,有效惩罚犯罪,保障被害人权益,《解
释》规定,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审查财产刑和附带民事裁判的执行情况,以及罪犯退
赃、退赔情况。罪犯积极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的,可以认定有悔改表现,在减刑、假释时从
宽掌握;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在减刑、假释时从严掌握。
问:请谈谈《解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作了哪些细化?
答: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情况调查制度、前科封存制度等,《解释》主要进行了
如下细化:
1.细化了情况调查制度。《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移送的调查报告以及
辩护人提交的书面材料,必要时,可以委托或者自行调查。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
以及辩护人提交的有关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书面材料,法庭应当审查并听取控辩双方意见,
并可以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针对实践中的困惑,《解释》明确,调查报告并非证明
案件事实的材料,不属于证据;但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成年被告人的主观恶性、
人身危险性和监护帮教条件,对人民法院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庭教育和准确适用刑罚,有重要
参考作用。
⒉细化了前科封存制度。规定对于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除刑事处罚的未成年
人的犯罪记录,应当封存。2012年12月31日以前审结的案件符合封存条件的,相关犯罪
记录也应当封存。《解释》还规定了查询犯罪记录的具体程序,即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向
人民法院申请查询封存的犯罪记录的,应当提供查询的理由和依据。对查询申请,人民法院
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规定对于需要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公开审理、宣判时不得
组织旁听,法庭应当告知旁听人员不得传播案件信息。
⒊强化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的权益保障。针对以往对未成年被害人、证人的权利保护重
视不够的实际,《解释》规定,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经济困难等没有委托诉讼代
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为避免未成年被害人在庭审中受到“二次伤
害”,《解释》规定,对于未成年被害人、证人,一般不得通知其出庭作证。对确有必要出
庭的未成年被害人、证人,可以采取不暴露身份信息、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特殊保护措
施;条件具备的,还可以采取远程视频等方式作证。
问:请谈谈《解释》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了哪些细化?
答: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但仅有三条原则规定。为充分
发挥和解程序功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规范法律适用,防止出现“花钱买刑”等损害
司法公正的问题,《解释》对和解程序的具体适用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主要有:
1.明确人民法院可以主持协商以达成和解。刑事诉讼法未明确人民法院能否主持协商以达成
和解。鉴于当前国情,刑事案件的加害方和被害方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的渠道,且有些还处于
对立状态,缺乏互信,如没有审判人员释法明理,从中调和,双方当事人很难自行和解。鉴
此,《解释》规定,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
分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当事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主持双方
当事人协商以达成和解。这是人民法院践行能动司法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可以解除审判人员
的顾虑,鼓励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2.明确已经履行和解协议的不得反悔。和解协议签署后能否反悔,认识分歧较大。法律、司
法解释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力鼓励、倡导诚信,只要和解协议已经全部履行,原则
上就不得反悔。据此,《解释》明确规定:一是双方当事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已经达成
和解协议并全部履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
不予受理,但有证据证明和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二是和解协议已经全部履行,当
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证据证明和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
⒊明确和解协议应当即时履行。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损失内容,能否延期履行、分期履行,也
存在认识分歧。经研究:根据刑事诉讼规定,和解是重要的量刑情节,如允许延期履行、分
期履行和解协议约定的赔偿损失内容,将会使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的从宽处罚建立在尚不确定
的事实基础上,一旦被告人获得从宽处罚后,拒不履行或者不全部履行赔偿义务,受上诉不
加刑原则所限,二审法院不能加重其刑罚,同时,由于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也无
法强制执行,这无疑会损害裁判权威,也会使被害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鉴此,
《解释》明确规定,和解协议约定的赔偿内容应当在协议签署后即时履行。
⒋明确和解从宽的具体内涵。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对被告人从宽
处罚。对具体如何理解和把握“从宽处罚”,存在不同认识。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慎重研
究,《解释》规定: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符合非监禁
刑适用条件的,应当适用非监禁刑;判处法定最低刑仍然过重的,可以减轻处罚;综合全案
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除刑事处罚。
问:请谈谈《解释》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了哪些细化?
答:《解释》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行了必要的细化,主要有如下内容:
⒈明确了受案范围和条件。《解释》规定,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
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1)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实施了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后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
到案的;(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案件,只要依
法应当追缴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不限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也不限于重
大犯罪案件,均可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⒉明确了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审理方式。《解释》规定,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
应当开庭审理。没有利害关系人申请参加诉讼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并具体规定了没收违法
所得案件的开庭程序。
3.明确了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证明标准及处理原则。虽然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没收案件
的证明标准,但从刑事诉讼理论看,没收案件也应实行“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
即应当“证据确实、充分”。据此,《解释》规定,对申请没收违法所得的案件,人民法院
审理后,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申请没收的财产确属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
产的,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应当裁定没收;否则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4.明确了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审理期限。刑事诉讼法未对没收程序规定审理期限,为了及时
审结案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解释》规定,审理申请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期限,参照
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期限执行。但是,公告期间和请求刑事司法协
助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问:请谈谈《解释》对强制医疗程序作了哪些细化?
答:为确保强制医疗程序的规范适用,使精神病人得到应有的关心、照顾和,避免
未受约束的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防止“被精神病”或者假冒精神病逃避
刑事处罚情况的发生,《解释》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强制医疗程序的相关问题作了规定,
主要有如下内容:
1.明确强制医疗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并应当会见被申请人。为体现程序公正,维护当
事人合法权益,防止“被精神病”或假冒精神病人逃避刑事处罚的情况发生,《解释》规定,
对于强制医疗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理,只有被申请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请求不开庭
审理,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不开庭审理。并规定无论是否开庭审理,都应当会见
被申请人,通过与其直接接触、交谈,了解其精神状况,进而作出正确决定。
2.明确了强制医疗的复议程序。《解释》规定,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
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
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强制医疗的决定。对不服强制医疗决定的复议申请,上一级人民
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并在一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
3.明确了强制医疗的解除程序。《解释》规定,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强制医
疗的,应当向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提出。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提出的解除强制医
疗申请被人民法院驳回,六个月后再次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强制医疗机构提出
解除强制医疗意见,或者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应当组
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并在一个月内作出处理。人民法院应当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将决定书
送达强制医疗机构、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人、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和人民检察院。决定解除
强制医疗的,应当通知强制医疗机构在收到决定书的当日解除强制医疗。
本文发布于:2022-07-30 21:0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47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