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出优厚条件,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
高校毕业生
选调生在基层:定向选调,名校标签淡定看
【核心阅读】
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国家政策板块,对定向选调这样
定义:定向选调是指地方省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
一定范围的高校定向选调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
基层工作。
据了解,目前,甘肃、新疆、重庆、广西、河南、吉林等省区市
相继开展了定向选调工作,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一般是列入“985”、
“211”的大学。为网罗更优秀的干部后备人才,各地开出一些优厚
条件,比如,优先提拔、提高职级等。其中,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
届毕业生,自然更是受到各省区市定向选调的青睐。
为什么从名校定向选调?
干部后备人才配置,不能完全靠市场
对于地方组织部门采取定向选调引进干部后备人才的方式,清华
大学研工部副部长黄晟认为,一方面,虽然我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
是人才的流动,不能是完全靠市场的逻辑,如果完全靠市场配置,会
出现人才扎堆、人才荒漠现象。就目前干部后备人才状况来讲,优秀
1
人才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特别
是基层需要充实大量的高素质干部。通过定向选调这种方式,让更多
的优秀人才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基层,使干部后备力量的配置更合
理均衡,需要地方和高校合作推进。
另一方面,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名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地
方自然会对名校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通过一些优惠政
策以及制度创新,来吸引他们进入当地基层工作。
许多关注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注意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
地市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引进清华、北大等“985”、“211”高
校的优秀毕业生。
于镇静,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参加了今年新疆来北京大学
的定向选调,很快就要到喀什工作。面对为什么只有清华、北大等名
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定向选调的问题,他说,之所以能成为定向选调
生,就自身而言,与自己长期努力分不开。这种努力不能仅局限于毕
业求职时的考试、面试,应该把这种努力放到自己求学成才的整个过
程当中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自己争取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过
程。
定向选调生是否“特殊”?
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基层干部平等竞争
定向选调生和其他选调生有什么不一样?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有
名校的光环,这些定向选调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基层之路?
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坤,参加了广西的定向
2
选调,因为读研之前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他被分配到了南宁市政
府办公厅工作。他坦言,在最初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经历了身
份转变,也有过“身份症”的困惑。他说,由于贴上了“清华”的标
签,自己就得多自我提醒,就要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来到这里工作以
后,领导同事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工作
中一方面要坚持“清华人”身份,踏实、勤奋、严谨工作;另一方面
要忘掉“清华人”身份,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
张继春,2010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任职于
四川绵阳市委组织部,之前在北川县永昌镇政府工作。他在自己的感
悟文章《行在北川》中这样写道:“角转变和环境对比的落差以及
不适应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很少想起这些,更准确地讲是没有时间,
周末和假期已经成了曾经的记忆。”
据一些定向选调生介绍,他们的提拔晋升、锻炼发展的机会确实
比其他的选调生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向选调生一定能优先获得提
拔。在许多地方,遇到考调遴选、公开选拔,定向选调生要和其他选
调生以及当地符合条件的基层干部一起平等竞争,并不享受什么“特
殊照顾”。
地方和高校如何“对接”?
合作协议保障互动选才,避免地方单方选人
定向选调,不是地方组织部门到名校把人带走了事,实现这项政
策的初衷,需要地方与高校、选调生之间有效的、制度化的协调沟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如清华、北大,通过
3
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引进人才的各种配套政策,完善
人才引进后教育管理的制度,这种校地合作的形式,避免了地方单方
选人的缺陷,形成了地方和学校互动选才的格局。
清华学生每年寒暑假期都会有就业实践,其中一部分有选调意向
的学生,就会去和学校有合作协议的地方实践。据黄晟介绍,实地了
解会增加认同,到西部等地参加过就业实践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参加
定向选调。
定向选调是为了培养干部后备人才,是否可以从大学入学就确定
一些学生定向培养?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吕媛认为,对于
选调生,组织部门不会一开始就圈定一个人,这种做法难度比较大。
因为对选调生专业性的硬素质要求很难量化,更多的是对软素质的要
求,而软素质在一定时期又是会变化的。如果过早培养某一个学生,
到后来发现他不合适做选调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成本。
此外,考虑到地域性文化差异等因素,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开始
注意引导有定向选调意向的学生,把回家作贡献与祖国需要结合起
来,把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结合起来,让同学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
能兼顾社会利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潘俊强王冠男)
4
本文发布于:2022-07-30 17:0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3/47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