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懂得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感受法治对我们生活的保
障,积极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思维,崇尚法治精神,
2.我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当他人的行为触犯法律
时,会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识到法律保障你我
他的生活。
3.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积极参
与国家法律政策的讨论,感受法律保障国家、保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感悟到奉法者
则国家强。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范、尊重法律的意识,感受法律的尊严,自觉做一
个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
2.能力目标:能够增强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
己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
教师:对于中学生而言骑摩托车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实现吗?
学生:略。
教师:法律为什么要禁止呢?
学生:略。
教师:是的,法律的这个规定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从而保障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学习《法律保障生活》这一框题。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愉快的歌曲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法律保障生活。
1.知识解读——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是一部地
方性法规,通过观察图片,请说说这部法律是由谁制定的?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法律。我们再看看
《民法典》是又由谁制定的呢?
学生:略。
教师:看来,法律并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展示相关链接:制定或认可。
教师:你认为哪些人需要遵守这些法律呢?
学生:略。
教师:所有人具体指的是谁?比如在我国生活或工作的外国人是否包含在内?
学生:略。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是有法律依据的。让我们看看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如何
规定的。
展示宪法第32 、33条的规定。
教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全体社会成员就是指
在我国领土居住的所有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还包括在我国长期生活或工作的外国人。
过渡:既然全体成员都应该受到约束,那么不遵守法律规定的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呢?
最近我采访到了班级孙同学爸爸单位的工作人员孙警官,听听他怎么说。
播放采访视频1(内容为关于不戴头盔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师:有人说,戴不戴头盔靠自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呢?
学生:略。
教师:自觉不具有强制性,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如警察、监狱、法庭、军队
等都属于国家强制力,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过渡:当相关要求上升到法律层面后,戴头盔的情况有没有明显的改善呢?让我们继续听听
吧。
播放采访视频2(内容为有法律后戴头盔数据的上升)
教师:数据告诉我们,戴头盔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了,但是施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同
的声音。
展示不同网友对待戴头盔的态度
教师:你如何看待网友的不同评论?
学生:略。
教师:法律一方面规定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提供
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另一方面,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
法权益。戴头盔看似是种约束,实则是对我们生活的保障,所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现
实生活中按法律办事才能更加彰显法律的作用。
播放视频3(交警举例金先生的遭遇,因为戴头盔挽救了生命)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有了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作用,你我他的生活才可以
更好地得到保障。所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
者,治之端也。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及问题串的追问形式完成本课重点知识的澄清。首先,法
律是由谁来制定?其次法律制定后试用的对象有哪些?第三,法律在适用过程中是靠自觉还
是国家强制力来执行?最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产生的效果。从而达到层层递进的
目的。
2.生活感悟——法律让生活更美好
过渡:通过刚才案例的探讨,相信同学们对法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让我们通过“高空抛
物”的前世今生来感悟法律的美好。
展示案例:
2000年5月11日,重庆市民郝先生被高处落下的烟灰缸砸成重伤。经公安机关侦查后,未
能查到具体的加害人。2000年的时候,我国对于“高空抛物”类的侵权案件还缺乏明确具
体的法律规定,法院只能根据谁可能是这起事故的过错方来审判,最终判决24户居民中的
22户共同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原告最终胜诉,但该案执行时间跨越近20年。
教师:你如何看待法院的审判呢?
学生:略。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还想问问同学们,这个案件原告虽然胜诉,为什么
会跨越近20年呢?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但是科学立法是前提,所以我们国家积极出台、完善相关法律
治理社会存在的这些乱象。
展示法条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第1252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
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2021年3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订案(十一)》第三十三条: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
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教师:法律在不断健全,有法可依让高空抛物案件的处理更为高效。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个案
例。
展示对比案例:
2021年3月31日,重庆万州法院宣判:被告人钟某某为泄私愤将椅子、花瓶、电饭煲、电
视机等从12楼扔出窗外,致楼下停放的4辆车不同程度受损,被法院以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
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入刑即宣判。
教师:为什么20年后类似的案件能够高效地解决,入刑即宣判?
学生:略。
教师:有了法律,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生活。你有没有感受到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课前老师布置了小组任务,下面请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课前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我们身边的法律并说说这些法律保障我们哪方面的生活?
2.每个小组可以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
3.小组指定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看来,法律无处不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不仅保障我们每个人的生
活,还保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家安全等。因为有了法
律的存在,让我们有了更为美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 “高空抛物”案例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价值,通过小组活动引导
学生感悟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3.释疑解惑——为什么法律能保障生活
过渡:通过前两个部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就带着我们已掌
握的知识进入第三部分的学习。
小组活动:
民法典编纂前后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有425600多人参与提供意见,总数达102万条。民
法典的编纂过程,既是在立法过程中深入贯彻众路线的过程,也是寻求人民众法治意愿
最大公约数的过程。
问题1:结合老师提供的素材及两个案件的推进,请你说说为什么法律能够保障生活?
问题2:通过案例的对比,法律有时滞后现实生活,你还认同它对我们生活的保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