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第⼀条全⼼全意为⼈⺠服务。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
⼈⺠⼼声统⼀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意统⼀起来,把坚持正⾯宣传为
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众的桥梁纽带作⽤。
第⼆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劲、正⾯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
能量,不断巩固和壮⼤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把真实作为新闻的⽣命,努⼒到⼀线、到现场采访核实,
坚持深⼊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客观。
第四条发扬优良作⻛。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综
合素质,抵制不良⻛⽓,保持⼀身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坚持改进创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
裁、形式、⽅法、⼿段、业态等,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六条遵守法律纪律。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作纪律,
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第七条对外展示良好形象。努⼒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
国声⾳,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展现真实、⽴体、全⾯的中国。
虚假新闻(原因、危害、预防)
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产者为了不正当⽬的⽽有意炮制出来的各类“新闻”或者因
疏忽导致的新闻失实,他们在道德失范程度上和⽅式上各有不同。
虚假新闻传播特点:
1.技巧越来越⾼,使⼈难以分辨真假
2.利⽤社会热点话题,引起轰动效应
3.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
4.⽹络成为虚假新闻产⽣的主要源头和传播途径
5.新闻报道的翻译和“编译”版,出现“跨国蒙”的情况
虚假新闻产⽣的原因
客观原因:
1、党⻛和社会⻛⽓不正。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
3、受众特殊的⼼理需求——猎奇⼼理。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品怀上霍
启刚⻣⾁欲离队》。
主观原因:
1、新闻从业⼈员政治理论修养⽋缺。
2、利益驱使记者。
3、新闻从业⼈员社会责任感缺乏。
4、媒体⾮正常竞争。
危害:
1.虚假新闻给报道对象和相关产业带来负⾯影响
2.虚假新闻危害新闻媒体的公信⼒
3.虚假新闻侵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
治理措施:
1.要始终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2.把关⼈要严格把关
3.要提升新闻⼯作者的素养和职业道德
4.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性
5.要加强新闻法律法规的建⽴和完善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新闻传播从业⼈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定费⽤的活动。
具体表现:
1.提供有偿的版⾯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报道。
2.新闻传播从业⼈员利⽤⾃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报道对象提供的种种优厚
待遇,甚⾄向报道的对象索取现⾦、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有偿不闻:指违法乱纪的单位或个⼈本该在传媒曝光,但他们搞“有偿”,且“到
位”,⽆良记者就可以充⽿不闻,噤声失语。
实质: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新闻的实质都是新闻报道权⼒寻租
新闻权⼒寻租:实际上是某些新闻传播从业⼈员将国家法律赋予新闻机构传播新
闻的权⼒作为个⼈的私有商品⾮法出卖了。受惠的是参与这种交易的个别⼈,损
害的则是国家、媒体及受众。
产⽣原因:
1.嗅觉越来越灵敏的商家越来越垂涎于新闻带来的公信⼒和美誉度,⽽不再满⾜
于那些叫卖吆喝之声的⼴告
2.⼀些政府部⻔的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把“⻅报”、“出境”“⼴播”当作沽
名钓誉、升官晋级的资本,满⾜宣传政绩、业绩的需要
3.新闻媒体的经营体制和经济利益的构成
措施:
1.新闻传播⾏业、有关具体单位加强对记者的教育,使记者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
切实履⾏新闻⼯作职责,以及在坚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所在。
2.在⽬前现有机制体制的基础上,进⼀步加强针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制度的建设,
可以包括具体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以及责权明晰的责任制度。
3.加⼤外在的监督⼒度,积极发动⼴⼤的受众对媒体进⾏监督,让那些职业道德
缺失的新闻记者没有空⼦可钻。
4.记者要明确⾃身职责,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独⽴思考。
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法。”
隐性采访的原则
1.公益性原则。这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采⽤这种特殊⽅式的最根本原则。如果采访对
象没有侵犯重⼤的公共利益,没有重⼤的违法犯罪⾏为发⽣,隐性采访活动就不宜采⽤。
否则⼀旦涉诉,也不能作为对抗侵权诉求的抗辩理由。
2.善意性原则。新闻⼯作者在使⽤隐性采访的时候,应该本着⼈道主义的精神,善意
地报道新闻事件,避免恶意伤害新闻当事⼈的⼈格及其他合法权益。隐性采访坚持善意
性原则,这不仅是对新闻当事⼈的尊重,也是对整个受众体良好舆论导向的⾼度负
责。
3.真实性原则。在隐性采访中,记者最重要的是将⾃身放在第三者的⻆度,避免直接
参与事件之中,尽量不去⼲预或促成事件的发展。因为⼀旦记者本身参与到事件的进程
中,就会成为新闻事件的成因之⼀,有可能影响最后报道的事实的客观性和舆论导向正
确性。
4.适度性原则。在新闻事件采访的过程中,隐性采访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能避免使⽤
隐性采访的应尽量不使⽤。如果不兼顾适度性,采访中缺失适度机制约束,其结果很有
可能是各个媒体为了追逐利润,对⼀件事进⾏过度的介⼊式、诱导式、⼲扰式采访,甚
⾄利⽤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为。
5.法制性原则。就隐性采访本身,很容易触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遭⼈质疑,现实⽣
活中由此引发的新闻诉讼以及相关知情权、隐私权、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等争论⼀直不
断,在实践应⽤中应当严格把握,⼀般显性采访能够达到⽬的的,不宜使⽤隐性采访⼿
段。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权利
(⼀)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写作权、传递权
采访权即记者获得新闻素材、获得事实证明的权利,这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确
保报道成功的基本条件。
写作权即记者有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字等符号形成新闻作品的权利。
传递权是指记者有将⾃⼰采访、写作完成的新闻作品通过可能获得的物质⼿段
(如邮寄、电话、电报、传真或电脑信息⽹络等)传递给新闻媒介的权利。
(⼆)编辑对新闻稿件的编辑权(p132)
1.根据编辑⽅针组织报道,实施报道计划权。编辑要始终把握住报道的全局,注
意各类报道内容之间的⽐例,控制报道量,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对报道内容进⾏
合理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编辑有组织稿源、选稿、改稿等权利,以确保其业
务⼯作的正常进⾏。
2.编辑有对稿件的配置权和对版⾯、节⽬时间的安排权。
3.编辑有通过配评论、加按语等⽅式来表明编辑部或编者意⻅和思想倾向的权利。
(三)对新闻来源保密的权利
保守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定时间内只限⼀定范
围的⼈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1.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新闻记者管理规定
1.规范新闻发放、使⽤及管理
(1)按照“统⼀核发、分级管理、责任到⼈”的原则,进⼀步明确各级新闻出版
⾏政管理部⻔、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新闻机构对新闻核发、管理各⼯作
环节的职责。
(2)关于新闻的发证范围和申领资格。新的管理办法规定,申领新闻记
者证,必须是新闻机构内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具有⼤专以上学历并具备国务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