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道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
(1)道德的起源
①道德起源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
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
a.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
提。
b.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
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c.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2)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主要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
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
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
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功能
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①认识功能
a.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b.道德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准则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
的规律、原则、义务和责任,正确选择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善良道德品质。
②规范功能
a.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
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b.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的实践精神,也就是
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③调节功能
a.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
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b.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
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c.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是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调节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使
个人、社会与他人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
d.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法律
和纪律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
功能、激励功能等。
(2)道德的作用
①含义
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及实际效果。
②表现
a.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c.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d.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e.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③反对两种极端看法:“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a.“道德万能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
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b.“道德无用论”则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
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的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经济基
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
④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
a.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
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b.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
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3.道德的变化发展
(1)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
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
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2)道德发展规律
①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②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
②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③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①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在
“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义勇为。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从仁爱精神出发,强调社会和
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
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
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提倡“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确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能够转化成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提倡
“修身”“慎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善养吾浩然之气”“察修身”“存养”
“克治”“知耻”等。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两重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
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a.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
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
b.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