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9 14:37:14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9日发
(作者:网约车双证)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

学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要求,“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本着课堂教学与实

践教学应围绕同一目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进行应相互衔接、

相互交错、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思想,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

个不同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项目把课堂内的教学

内容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相贯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构建既具有

一定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

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对当前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困惑的一种反思和回应。“项目主导、统分结

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推进大学

生内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规范和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为目标,在设计和实践运用中解决了教学内

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的健全等问题。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要求,思想政治理

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

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

的效果。然而,目前国内各类高校中的“思修”课实践教学没有统

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内容和相关的教学评价标准尚处于各高校

教师自我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数量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另外,

虽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探索出有效可行的课

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模式,但“思修”课教学还没有形成科学合

理、易于操作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普遍存在着实践

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这已成为影响高校“思修”课教学实效

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绝大部分学校都按教育部

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思修”课教学计划,课程都按一定

比例合理分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甚至制定了包

括实践教学的专门组织领导体制、教学投入、基地建设、教学组织

等完整的教学计划,虽然形式完备但从实践运行来看,但内容空洞,

务虚成分大。主要表现在:

(一)“思修”课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组织方法不科学、实施效

果不理想

05新方案的实施以来,目前高校“思修”课的实践教学形

式,大都限于参观、考察等认识层面的实践方式,或者把军政训练、

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都视同于“思修”课的实践

教学,这种模式使任课教师不能够完全跟踪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致

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思修”课的实践教学目的达不到。

(二)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价值得不到充分发

目前高校“思修”课实践教学资源为教学机构和以学工部、团

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的分别占有,由于不同机构的岗位职责和

工作任务的不同,加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教学机构拥有的师

资队伍、学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与学生管理工作机构拥有的组织资

源、活动经费和校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得教学机构难以将“思

修”课的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而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校

园社团活动也不能与“思修”教学机构主导的理论课的协调起来,

导致教学资源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三)“思修”课的课堂教学班级规模庞大,难以有效实现控制

和指导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在校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受

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不足等的影响,一般采取合班上课,有的合班

人数超过百人。这么大规模的教学班,教师要组织教学,只靠传统

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度非常大,组织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更不可能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体系不严格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一般仅凭社会调研论文

以及实践单位出具证明,这种方式难以杜绝弄虚作假,其根本原因

就在于缺少对实践过程的描述以及实践效果的认定。

要改变“思修”课上述这些不理想的局面,顺应“思修”课

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对

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教

学创新。

二、“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现代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本质的理

论为“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的建构过程,教学策略是以学

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

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

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

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过程。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思考和学习是积极的社会过程。人们

通过与另一些人相互作用比单独学习更可能思考和识记。当参与者

通过完成共同任务,比较和批评不同观点,在相互提出的解决方案

确立解决方案,体中工作会促学习。

“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

合,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内课外的各种活动,经历感悟、体验、发现

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符合现代学

习理论的要求。

三、“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们

对教育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育活

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

教育行为。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修”课的教学要尊重和接受学生的态度、习惯、信仰、需

要、观念等个性差异,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

兴趣、意志、欲望和价值选择等多元要求,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

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引导学

生积极向上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坚持实践优先的理念

教学手段是实现特定教学目的的重要技术性支撑。在“思修”

课中除了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外也应鼓励学

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某些手段,因为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学过程交互性、教学信息

大容量存储和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的特点。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的综合运用增大了“思修”课教学信息量,拓展了学生了解社会的

渠道,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使“思

修”课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具体、

生动、丰富和有吸引力,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1.课堂教学模块

对于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

自发产生,仍然需要通过自觉的学习、接受教育、用于实践,才能

在头脑中确立起来,形成思想政治素质。只有通过教育和自觉学习,

才能逐步实现对个人、家庭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超越,充分认识

并重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充分认识并主动承担社会历史使命,

自觉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和更高的实践阶段发展,因此,教师应充

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理论讲授的形式来阐释教材的思想观点,使学

生可以通过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实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

实现思维和智慧上观点的碰撞。

2.课内外小组项目实践活动模块

这个模块遵循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让学生融入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更积极、有目

标地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与技能训练。其核心就

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模块的设计要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

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明确实践项目主题。在实践项目的设计上“思修”课教

师应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对实践项目方向的把握和内容的确定。

实践项目的设计要与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内容应紧扣“思修”课的

主体内容,同时要坚持实践项目的开放性,由学生自主设计和选择

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们在设计实践项目时会

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并发现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

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机会和条件。由于实践项目或由学生自

己选择或由自己设计并在与学生合作中共同实施,学生既是方案的

设计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组建项目活动小组,制定项目活动计划书。项目活动小

组在确定题目后,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围绕项目任务开展讨论学习和

交流活动,在通过学习、查阅资料,获取大量信息以后,在老师的

指导下,活动小组按照工程化的方法制定项目计划书,解决任务分

解、分工协作、完成期限等等问题。

再次,具体实施实践项目任务。活动中,学生以项目小组工作

的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共同

完成整个项目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沟通交流,观察

体验生活、收集资料,借助校内校外各种学习资源完成实践项目。

最后,课堂环节展示、讨论、点评。活动结束后,一般采用分

组展示成果和讲解,学生间可以提问或做出评价,这一过程是观念、

经验、智慧和成果的分享阶段,可以澄清学生的模糊观念,修正其

错误观点,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3.课堂模块和小组项目活动模块的整合

第一,结合点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每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想

用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教

师把握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结合点通过对学生课外小组活动的

设计,扩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首先,与学校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具体而

言,可与校内开展的辩论赛、演讲赛、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

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价值。

其次,与现有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

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结合手段的选择

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和

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必须用更多的手段和创意,让课堂教学

和实践教学实现紧密融合。

项目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得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较广,难

以按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应多采用现代化教育方法与手

段,鼓励同学将作品展示、提问、评论等环节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中

的沟通通过人人网、qq等网络实现沟通、互动,通过网络化沟通交

流,突破课堂的时间限制,扩展教学空间。

学生们各项目小组的成果展示和对其点评、讨论过程既是同学

们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反馈也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料的丰富,影像可

以使教师实现对学生课外活动真实、动态、即时的了解和对课堂教

学的及时引导,也可以扩展教师课堂教学视野,丰富了“课堂”教

学内容。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为“项目主导、统分结

合”教学模式构建立体的、多方位的教学动态体系。

四、“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考核评估体系的健全问题

及其对策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实践的成

果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标

准和体系,教学就可能走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项目

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

支持,构建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确保“项目

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实效的重要条件。

首先,明确过程性、导向性和实效性的考评原则

考评一是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核,既要考查学

生是否积极参加参与了小组的活动,是否完成了自己所担负的任

务,又要考查是否和他人有合作和沟通;二是要体现导向性原则,

即考评要能体现出考核的目的即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成长;三是要

突出实效性原则,即考核实践项目的选题内容和完成质量,在科学

性、创新性、实效性、针对性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其次,改革考核体系

在考核评定方式上,变期末为主的单一卷面考试为贯穿在全

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多项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

合的方式。实践项目实施后,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老

师分别考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重于实践项目的目标、过程、成

果三个方面。在评估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以获取知识为本位,忽视

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以及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避

免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作品和小组发言报告作为评价的主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依据。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评价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侧重于交流借鉴和评价的客观性。只有师生两个层面互动、互补才

能客观、公正地评估出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和成果。另外,理论知

识考核的分数权重要有所降低,考试权重为50%即可,实践项目的

考核权重要达到50%。

结语

“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

为主,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

活动。它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起

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渠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解

决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脱节,教师授课与学生思想、现实问题脱

节等问题。“项目主导、统分结合”的模式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如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无法把握理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

连续性;另外,“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还需要较好的软

硬件支持。因此,“项目主导、统分结合”教学模式还必须继续探

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

1版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

学出版社,2001.

[4]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2月第1版

[5]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本文发布于:2022-08-29 09:3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91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