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全文及详细解释

更新时间:2024-12-27 20:27:44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8日发
(作者: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

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

制定本法。

1/63

[释义]:本条是对我国行政处罚法立法目的的规定。一、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

施。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给予的制裁措施。行政处

罚有以下几个特征:1.决定并实施处罚的机关是国家行政主管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

和受委托的机关或组织);2.行政处罚只适用于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3.行

政处罚的承受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组织;4.行政处罚是一种严厉的行政

行为,可以直接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因此对行政处罚要规定较为严

格的限制条件。二、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是制定本法的“两保障”之一。

制定行政处罚法以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简单说就是既保障,又监督。三、维护公

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行政处罚法在于使违法行为人承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关于刑事责任,我们

已经制定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20多个补充规定;关于民事责任,制定了民法通则和民

事诉讼法;对于行政责任,我们已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的制定对完善我国行政法律

设是非常重要的。四、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两保障”的另一项保

障。本法严格规定行政处罚的创设权和行使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从法律制度上防范行政

机关的侵权行为,以避免有些行政执法人员用手中的处罚权做交易,以权谋私。

第二条[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的法定原则的规定。一、行政处罚的设定

权是国家立法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严格慎重的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的,不处

罚。行政处罚按其性质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涉及人身权利的人身自由罚;二是吊

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的行为罚;三是、没收非法财产等财产罚;四是

警告、通报批评等申诫罚。我国设定行政处罚权的立法原则:第一,要符合我国的立法体

制;第二,要区别各类行政处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第三,根据法制原则来规范,对现

行某些不规范的做法要适当改变,又要考虑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上原则,本

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在本条强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由本法统一调

整,采取法定原则。本法规定的处罚设定权可以概括为:法律可以设定各种类型的行政处

罚权;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各类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

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二、行政处罚的实施要依本法的规定。实

施处罚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实施的主体,一是实施的行为或实施的原则和程序。即:1.不

2/63

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有行政处罚权,哪些行政机关有行政处罚权,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

对此应注意一点,执法主体应是国家行政机关,但又不都是行政机关,法律开了一个小口

子,规定了授权和委托,但有限制性规定;2.行政机关只能对自己主管业务范围内的违反

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以行政处罚;3.每个行政机关有权给予什么种类的行政处罚,依法

律、法规的规定。对此法律也作了具体规定。

3/63

第三条[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

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

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释义]:本条两款是对实施行政处罚要有法定依据,无法定依据不得处罚的原则的规

定。一、关于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主体适用对象应包括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就是说,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各种组织形式的单位;第二,要具有

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即这种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有事实的侵犯行政管理秩序的违法

行为;第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其含义在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并非全部都应

给予行政处罚,应区分不同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果有的违反行政管理

秩序的行为十分严重,构成犯罪的,就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处罚,而不适用行政处罚;有些极

轻微违反了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构不成本法规定的应予处罚的标准的,则不应给予行政处

罚。二、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法律限定的。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使行政处罚规范化,法律规定:1.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规定

给予行政处罚的,才能依法给予行政处罚;2.只能是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的规定实施,本法

没规定有权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则不能实施处罚;3.实施行政处罚要依照本法所规定

的程序实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三、本条第二款是对法定原则的强调。

第四条[行政处罚原则]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

害程度相当。

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3/63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应遵循的原则的规定。一、必须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正,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对受罚者用同一尺度平等对待。公正原则主要表现在:1.行

政处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实行回避制度,包括执法人

员自行请示回避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回避;3.处罚程序适宜。行政处罚规定普通程序和

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适用也要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进行;4.行政处罚作出以前

要通知被处罚人将要作出的内容、理由以及提出意见的途径、方式和期限,以便使其有陈

述意见、提出反证等参与的机会;5.现场勘查、物品检验要通知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到场;

6.职权分立。事实的调查和作出处罚决定分立,复议、申诉受理与作出处罚决定分立,处

罚决定与处罚执行分立。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对于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规范、执法人员身

份、主要事实根据等与行政处罚有关的情况,除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公民或者

组织的合法权益并由法律、法规特别规定的以外,都应向当事人公开。公开原则在行政处

罚上的主要表现是:(1)法的公开。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

规章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要以适当途径公开,使行政管理相对人有了解的可能;(2)

执法人员的身份公开。执行调查、处罚送达、执行等职务的执法人员必须出示证件或者佩

带标志。受委托执行行政处罚职务的,要出示委托证明;(3)有关文书,除法律、法规规定

限制的以外,允许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阅览、摘记及复制;(4)案例公开,行政处罚形成的

案例以一定形式和途径公开发表。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这种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并

且是已经发生的行为,不能以“可能是”而进行处罚。没有违法事实的,不得给予处罚。

三、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就是说罚要当罚,防止滥罚。

实施处罚要综合衡定以下因素:1.违法行为的事实是否该罚;2.其性质如何,是否属于行

政处罚的范畴;3.情节怎样,区别出是否有情节严重应该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或情节轻

微不够行政处罚的;4.社会危害程度怎样,是严重危害社会还是对社会无大危害。四、本

条第三款是对公正、公开原则的进一步强调和具体化。根据人大代表的意见,法律补充规

定了本条第三款,强调对于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

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如遇此种不公布规定而给予行政处罚的情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可以拒绝接受处罚,也可以以此条为依据对这种处罚行为提起诉讼。本法具体规定了告

知制度、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缺席听证制度等等。

第五条[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

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4/63

[释义]:本条是对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的规定。设定行政处罚,不仅仅是

惩罚违法者,并通过惩罚防止其再次违法,而且是寓教育于惩罚之中,使违法者通过处罚

受到教育,自觉遵守法律秩序,同时也教育他人维护法律,提高法制观念。本法不仅在本

条规定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而且在其他法律条文中为贯彻这一原则具体规定了告

知。通过告知,可以使当事人受到法制的教育。此外,听证制度也是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

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听证过程中通过陈述事实、列举证据、援引法律,给各方面人员都

留下深刻印象,从中受到教育。

第六条[受到行政处罚者的权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

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

偿要求。

[释义]:本条是对受到行政处罚者的权利的规定。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

律规定了受到行政处罚者的各项权利,包括行政处罚行使之中和行政处罚之后,主要有:

一、陈述和申辩权。陈述是指行为人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说明和介绍的一种行为;申辩,

是指当事人为自己的行为申述理由和辩解的行为。这是当事人在行政处罚之中所享有的一

项权利。为了从行政执法程序上保障当事人的权益,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

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时,依本法的规定,有权就行政机关拟对自己的处罚和自己的行为

进行陈述和申辩,证明自己没有违法事实的存在,行政机关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保证

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权的行使。不仅如此,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之前要明确告知当事人

违法的事实、将给予的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使当事人有条件和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陈述

和申辩。二、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这是当事人在受到行政处罚之后所依法享

有的一项权利。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经当事人或有关单位提出申请或请求后,对已做出

的行政处罚决定进行重新审查的一种行为;行政诉讼是指当事人受到国家行政机关的处罚

之后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经向原处分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提出复议后,对

其作出的决定仍有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撤销或者变更原处分或决定的行为。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自上而下的一种法制监督。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对于提出复议

的案件,复议机关要对其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对于具体行政行为明显

不当的,可以变更。法律给予当事人以选择权,可以选择司法监督程序,即不服行政机关

5/63

的处罚,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者经行政复议后,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也

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要求行政赔偿权。这是行政处罚之后已认定行政处罚是错误,

而对当事人进行行政救济的一项措施。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进行行政

处罚时,违法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时,国家对于受害人所给予一定赔偿的行为。行政赔

偿有以下涵义:1.行政赔偿责任的形式是赔偿,即恢复原状或金钱赔偿,行政赔偿责任是

行政侵权责任的一种。2.行政赔偿是国家责任的一种;国家责任是指国家根据国际法或国

内法对自己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国家责任分国际责任和国内责任两种,国内责任即

国家对其公民应负的责任,可分为国家立法损害责任、国家行政侵权责任、国家司法损害

责任与国家民事责任四种。行政侵权赔偿责任,只是国家责任中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对行

政侵权行为所负的赔偿责任。3.行政赔偿产生的原因是行政行为侵权。实施侵权行为主体

可能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可能是被授权为某种行政行为的组织或个人。4.行政赔

偿与行政补偿不同。行政赔偿通常是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受

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违法或不当行为所引起的,而行政补偿则是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的合法行为所引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

损害的,有权依法取得赔偿。但行使这项权利时应注意:(1)这种赔偿的请求,是当事人

就行政机关执行行政处罚而产生的,如果不是行政机关执行处罚则不能提起。(2)这种处

罚是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执行公务的行为(不能是私人行为)。(3)这种执行行政处罚的

行为确实给当事人造成损害了。(4)这种赔偿是由国家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能否给予当

事人赔偿,要通过法定程序,由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裁定;

6/63

第七条[违法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

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违法行为人所应承担的不同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应承担的不同的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一、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

给予行政处罚是当事人因违法而承担的行政处罚的责任,与民事责任属不同的法律责任范

畴,但又是同一种违法行为所引起的。受到行政处罚之人同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

特定的,即行为人因违法对他人造成损害。但要说明一点,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

关,而民事赔偿责任首先是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可以进行调解,如仍达不成一致意见,

可以经法院判决,由司法途径解决。二、关于刑事责任的承担。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如果情节、后果严重就构成犯罪了,为了不放纵

犯罪,法律规定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在将要进行行政处罚时,已经知道违法行为人

的行为构成犯罪了,可以直接移送有关部门起诉,进行刑事处罚,不能以行政处罚代替刑

事处罚。反之已经进行过行政处罚的,则仍有可能进行刑事处罚。只是在进行刑事处罚时

要考虑已进行过的行政处罚。此处要将行政处罚后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与行政处罚中的一

事不再罚原则区别开来。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

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同一事实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同

一依据,是指同一法律依据。但实践中往往同一行为违反了不同的法律规定,即产生规范

竞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处理原则是:1.同一行为违反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时,应

依据不同法律规范分别处罚。2.如果一个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已经给予处罚的,其他行

政机关不得再科以同类处罚。3.在给予其他各类的处罚时,可以考虑违法行为人已受到处

罚的事实,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以后还会详细论述)。

6/63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7/63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种类的规定。本法确定了六种处罚种类:一、警告。

指行政机关对有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告诫,使其认识所应负责的一种

处罚。警告一般适用于那些违反行政管理法规较轻微、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大的行为。一般

可当场做出。二、。指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人(包括法人及其他

组织)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一定数量货币的处罚行为。是一种财产罚。是一种适用范

围比较广泛的行政罚。为了避免的随意性,行政处罚法对进行了一些限定性的规

定。对已经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中没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

章不能增加规定的处罚。为了避免执行人营私舞弊,法律规定作出决定的机

关与收缴的机构分离,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

式截留、私分。的设定与执行要运用适当,罚与过相当。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

法财产。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管理法规,将行为人的违法所获得的财物或非法财物强

制无偿收归国有的一项行政处罚措施。没收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财产罚,其执行领域具有一

定程度的限定性,只有对那些为谋取非法收入而违反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及组织才可以

实行这种财产罚。四、责令停产停业。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工商企业或

个体经营户,依法在一定期限内剥夺其从事某项生产或经营活动权利的行政处罚,属于行

为罚的一种。由于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利益,因此对比较严

重的行政违法行为才适用。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许可证与执照

指行政主管机关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颁发的准许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书

面文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某种权利的凭证。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实行暂时扣留其

许可证或执照,剥夺其从事某项生产或经营活动权利的行政处罚。这是一种比责令停产停

业更为严厉的一种行为能力罚。因此,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能够设定这一处罚。六、行政

拘留。指公安机关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公民,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

罚措施,也是治安管理处罚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行政拘留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种人

身自由罚,也是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处罚之一。由于其严厉性,因此行政处罚法对于此种

处罚的限制规定也是最严格的,只有法律能够规定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罚,其他

如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都不能设定此种处罚。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

行政处罚。上面所列六种处罚只是行政处罚的基本种类,也是运用得最多的种类。为了防

8/63

止现有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处罚的遗漏和今后立法中可能出现了新的处罚措施而设定此

项。

9/63

第九条[行政处罚的设定权]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释义]:本条是法律对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的规定。设定,是指对一项权力的创设和

规定,“设定”不同于“规定”,主要区别在于设定有创新之意。由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首先涉及的是立法权的划分问题,因此各国在行政处罚权的设定上,一般遵循这样几条准

则:一是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集中在代议机关(立法机关);二是行政机关设定行政处罚必须有

法律明确具体的授权;三是行政机关设定的处罚一般都是程度较轻、影响较小的。本条第二

款强调“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这一项特别规定,具有排他性,

即除法律以外,其他任何形式的规范性文件都不得规定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人

身自由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的一项权利,限制人身自由是一种相当严厉的处罚,只有法

律才可以规定此类处罚,即使是法律规定,也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第十条[行政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

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

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规定行政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限的规定。行政法规是由国务

院制定的。对于行政法规设定和规定行政处罚权要掌握两点:第一,除限制人身自由的行

政处罚以外,行政法规可设定其余各类行政处罚;第二,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不能超越

已有的法律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的范围。本法给予行政法规以行政处罚设定权,但同时给了

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包括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一、关于设定权。行政法规不能设定限

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这是一项硬性的原则性规定。除这项排除性规定外,行政法规可

以设定其余五类处罚。二、关于规定权。法律对于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行

政法规如果需要,可以对法律作出具体规定。但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不能超出

原来法律所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也就是说,法律对某些违法行为没有作出吊销许可

证处罚的,而仅作出处罚的,行政法规不能另行增加处罚种类;法律已经规定了行政处

罚幅度的,行政法规只能在其处罚幅度内规定处罚。

9/63

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

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

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地方性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的规定。地方性法规是指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批准的、实施于本地区或某一地区

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本条对于地方性法规设

定行政处罚权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本法对地方性法规的关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作出

了两种不同情况的规定:一、本条第一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

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省级地方人大对本省的特殊问题(如禁放鞭炮、限制养犬

等)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在还没有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如计划生育等)时,可以先行制定

地方性法规。这种法规可以设定除人身罚和吊销企业执照外的各种行政处罚。如果今后有

了全国性的法律、行政法规,那么就要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不符合法律、行政

法规的规定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二、本条第二款规定已经有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

法规可以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但

是,不得超越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哪些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什么种类的行政处

罚和行政处罚的幅度等的规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设定行政处罚权]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

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

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行政处罚。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

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设定行政处罚权的规定。一、关于规章的规

定权,本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部、委的规章可以规定的行政处罚应在法律、行政法规关

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之内。无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规章可以创设

10/63

的行政处罚只限于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为了规范,的具体限额要报国务院

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规定。对于国务院的一些直属局,如工商、海关、税务、新闻出版、技

术监督局等,能否制定规章,从实际看需要,但法律只规定了部、委制定规章。为了解决

这一难题,本条规定,这些机构经国务院授权可以适用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的规定。

11/63

第十三条[地方政府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

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行政处罚。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地方政府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的规定。地方政府规章是指

由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只有那些有规章制定权的政府才能制定规章。这里的地方

政府规章分为两层,一层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另一层是省会市和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制定的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与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在行政处罚设

定权上的规定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既要给予地方政府规章一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又要

严格地控制设定权的行使,形成目前的法律规定,即:关于地方政府规章对于行政处罚的

规定权,第一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省会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

规定的规章,在不超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

幅度内作出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参见第十二条的注释)关于地方政府规章的设定权,第

二款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属于地方政府创制的规章,对违反

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行政处罚。设定行政处罚的地方政

府规章规定的内容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为了切实作好监督,规章

中规定的限额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处罚的禁止性规定]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

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行政处罚的禁止性规定。我国法制体系或称

立法体系是统一的,又是分层次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

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部门规

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省会市、较大的

市的政府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均不能与法律相抵触。与这种立法体制相适应,

我国法律结构呈多层次框架,其构成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

11/63

章等诸层次。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没有立法权的市、地、县区的规范性文件等。实际情

况是越往下的规范性文件越直接关系到广大众的切身利益,即

12/63

“越管用”。为了从立法上解决滥处罚这一问题,本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作了非常严

格的限定:一、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第

九条)二、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中对行政处罚有规定

的,不能超越其范围;(第十条)三、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

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不能超越其范围;(第十一

条)四、国务院部、委的规章可以设定警告、一定数量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

已有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不能超越其范围;(第十二条)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和省会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的行政处

罚,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则不能超越其规定的范围。(第

十三条)另外,本法还明确写明了禁止性规定,即除以上规定之外,任何非上述机构一律

不许在规范性文件中设定行政处罚,否则都属违法。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十五条[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要求]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

职权范围内实施。

[释义]:本条是对实施行政处罚主体要求的一般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例外情况下面

讲),只有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才能实施行政处罚;而且要在法定的范围内实施。首先,

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要具有行政处罚权,这项职权是国家赋予的,有行政处罚权的行

政机关是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这些行政机关具有与其管理对象相适应的行政处罚

权。其次,行政处罚要在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不同的行政机关有不同的职权

范围。

12/63

第十六条[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

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释义]:本条是对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本法规定了

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当然对这种行政机关的授权要求是十

分严格的,要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另外,本

条还强调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样规定是比较严谨的,因为,

在我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属于公安机关,这是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所必须的。

第十七条[授权实施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

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规定。依本条规定,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

组织也可能成为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但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该组织必须经过

法律、法规授权;其次,该组织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第三,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

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委托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

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

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

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

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规定。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或组

织是对实施行政处罚主体的补充。但是为了防止乱处罚的情况出现,必须要对行政处罚的

委托加以限制,本条对进行行政委托的程序及委托机关的责任作了严格规定。一、行政机

13/63

关只能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

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本法第十九条规定:

14/63

“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此条具体内容下面还要讲到)

二、行政机关只能依法在其法定权限内进行委托。行政机关进行委托必须有法律、法规或

规章的明文规定。三、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的行政机关名义

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

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

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的行政机关实际上是代表委托它的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即在委托的权限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如

果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组织违法实施行政处罚权,那么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后果。因此委

托机关要对受委托机关进行监督,这实际上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四、受委托的组织不

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处罚权,

它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是别的行政机关赋予的,它不具有委托权,因此不能再行委托。法定

授权与行政机关委托有明显的区别。授权是法律、法规明确授予非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委

托是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将其行政处罚权委托给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依法授权的

组织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而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只能以委托机关,而不能

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处罚权,这是委托与法定授权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十九条[受委托组织的资格条件]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

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释义]:本条是对受委托组织的资格条件的规定。一、受委托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

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所谓事业组织是相对企业单位而言,一般是指为国家社会

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活动,为满足人民教育、卫生等事业需要而

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本条规定的事业组织应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14/63

二、必须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被委托的组织必须拥有熟悉

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业务的工作人员。这样方能严谨有效地实施行政处罚。三、

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

术鉴定。受委托组织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条件,即必须具有技术检查或

技术鉴定的设备和水平等等。,这是委托与法定授权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5/63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条[地域管辖]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

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地域管辖的规定。地域管辖,也称区域管辖或属地管辖,

是指同级人民政府之间横向划分其和其所属部门(含其他有处罚权的机关或组织)在各管辖

区内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分工。简单讲,就是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

违法行为地包括违法行为着手地、经过地、实施(发生)地和危害结果发生地。受处罚行为

的核心要件是违法。违法行为发现地的行政机关都有管辖权,一般应由最先发现违法行为

的行政机关管辖。一、从行政处罚的目的来看,行政处罚是以行为事实的发生为依据的。

行政处罚的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秩序,即对被破坏了的(关系、过程、财产等)迅速予以恢

复,对良好的予以维持并加以促进,使其发展。这些都必须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对

合法行为予以保护、鼓励来实现。二、从受处罚行为的性质来看,行政处罚的管辖应以行

为发生地为依据。受处罚行为的性质,严格来讲,属于侵权行为的范畴。对侵权行为的处

理,一般都采取属地主义原则。因此,行政处罚法也规定了行政处罚管辖的属地原则。三、

行政处罚管辖的效率原则,也要求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应根据行为发生地来确定。行政

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一)管

辖的区域要适中。(二)管辖与机构设置相适应。(三)与我国行政机关的实际分工有关。只

有那些依法代表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行政上法律关系,并依法获得行政处罚

权,代表国家在某一领域实施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处罚的主体,也只有这

些具有行政处罚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才能获得行政处罚管辖权。同时,为了防止出现管

辖空白,本法规定,如果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的,按特别规定管辖。

15/63

第二十一条[指定管辖]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指定管辖的规定。指定管辖是指上级行政机关以决定

的方式指定下一级行政机关对某一行政处罚行使管辖权。指定管辖实际上也是赋予行政机

关在处罚管辖上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处罚情况。条文中所说的“管

辖发生争议”是指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在实施某一处罚上,发生互相推诿或者互相争夺管

辖权,经各方协商达不成协议等现象。凡是通过双方努力能够解决的争议,争议各方就应

该积极努力加以解决。如果因某些原因解决不了的,就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一个行政机关管辖。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因发生争议各方的关系

不同而不同。第一,如果争议各方是同一政府所属的两个以上行政机关,那么,行使指定

管辖权的机关就是本级人民政府。第二,如果争议各方是不同级政府所属的两个以上行政

机关,那么行使指定管辖权的机关就是争议各方中级别最高的行政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

第三,如果争议各方是两个以上人民政府,那么行使指定管辖权的机关就是这些政府的共

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另外,需要作一下说明的是,上级行政机关指定下一级行政机关对某

一处罚行使管辖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此,上级机关行使指定权时,要

依法作出指定决定,制作指定决定书。否则,难以分清指定者与被指定者的责任,也使被

指定者行使管辖权时,失去法定依据。

第二十二条[移送管辖]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对移送管辖的规定。本条规定的移送管辖是指无管辖权的行政机关

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处理。违法行为如果构成犯罪,根据刑事优先原则,应

首先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

能以罚代刑。这样,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功能,有效地打击犯罪。从概念上来讲,行政违法

行为是行政管理相对人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违反刑事法律规定而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

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

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

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16/63

”。在具体的执法实践过程中,界定行政违法与犯罪主要看该行为是触犯了刑事法律的规

定,还是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

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补救功能]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

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补救功能的规定。行政处罚的补救性功能,主要是通过

阻止、矫正行政违法行为,责令违法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恢复被侵害的管理秩序而体现

的。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要求违法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

使其中止违法行为,令违法当事人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达到与履行义

务相当的状态。行政处罚的目的之一是着眼于行为人的未来行为,并不只是已存在的违法

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侵犯了国家管理秩序,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行政机

关以国家强制力为手段,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处以行政处罚。因此,行政处罚是一种手段,

是为了预防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行为的再次发生。

第二十四条[一事不再罚原则]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

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规定。一事不再罚是行政处罚的重

要原则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

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共同要件,二

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实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即从其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个违法行为的

特征。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据。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应当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

同一违法行为已经受到行政处罚,不应根据同一法律依据再受处罚;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机

关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再给予同一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为此,要明确一个问题,

一事不再罚与并处和不同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进行不同的处罚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处是

同一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给予不同形式的处罚,这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所允许的。同一法

律规范规定不同行政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有处罚权,亦是合法的。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

既要防止重复处罚、多头处罚,又要防止对这一原则作扩大解释,使违法者逃脱应受的处

罚。是行政机关强制违法当事人承担金钱给付义务,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额钱款

的处罚形式。本条规定的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的行政

17/63

处罚,对限制行政机关的随意性,限制和杜绝乱、滥现象,做到公正处罚,使违

法行为与行政处罚相适应,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很大作用。不同法律规范对同

一领域的社会关系进行交叉调整,造成同一行为违反不同法律规范的情形。这种现象在理

论上称为规范竞合。对于规范竞合,刑法中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从规范竞合这

一法律现象出现的原因看,刑法和行政处罚法领域的规范竞合具有共同性,在处罚的适用

上,也应该具有相通之处。但是,与刑法不同的是,行政处罚法所设定的罚种之间不像刑

法罚种那样具有明显轻重不同的等级顺序。本条的具体规定,采取了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

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将这一处罚形式确立在一事不再罚的

18/63

“罚”范围内。而如果其他法律规范规定了其它形式的处罚,则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罚。

第二十五条[责任年龄]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

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责任年龄的规定。责任年龄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法律

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

年人保护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本法规定,十四周岁到

十八周岁的公民属于限制行政责任时期,十四周岁以下属于无行政责任能力时期。不满十

四周岁的人,尚不具备行政责任能力,所以,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

处罚,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条、《中华人

民共和国刑法》都有相关规定。条文中所说的“监护人”是指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以

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依法予以监督与保护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

对此有明确规定。只有在不存在上一项中规定的监护人,或者所规定的监护人没有监护能

力的情况下,下一项中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实际的法定监护人。如果几个顺序的监护人都不

存在或者都没有监护能力时,“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

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

有限制行政责任能力。这一年龄阶段的人,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对自己的某

些行为负责,但毕竞社会知识缺乏,还不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预见

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发生危害的结果,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的法律后果,所以,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

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都有相关规定。行政处

罚原则之一

18/63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说明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应当把处罚的手段

与教育的手段结合起来,保障法律的实施,防止违法和犯罪,维护团结的社会局面。

第二十六条[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

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责任能力的规定。精神病人有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

是以精神病人在行为时的无责任能力状态为根据的。无责任能力状态,是指精神病思者在

精神病发作时,他的正常的精神活动发生了紊乱现象,因而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是法律规定精神病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不负行政责任的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

理处罚条例》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间歇性精神

病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如果精神是正常的,没有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应当

给予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都有相关规定。在处理精神病人,特别是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的行政违法行为案

件时,必须请有关人员进行科学鉴定,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行为人的各

方面情况,特别是实施违法行为前后的精神状态。只有确定违法当事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

确实处于精神病状态,而且,由于这种病症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认

定为无责任能力,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条文中所说的“监护人”是指对精

神病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依法予以监督与保护的人。《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第十七条有明确界定。规定中的各个顺序,是在法定的上一顺序的监护人不

存在或者不具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方可确认下一顺序的监护人为法定监护人。“对担任

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

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如果规定的几个顺序的监护人均不

存在或者均无监护能力,“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不仅是对被监护人应尽的义务,也是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

百三十三条作了具体规定

19/63

第二十七条[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

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

范围内对当事人适用较轻的处罚或者较少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范围内对当事人适用较轻处罚种类。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不予处罚是指对当事人

作有违法行为的宣告,但免除其行政处罚。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实际上

是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权力,便于行政机关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权力。自由裁量

权是指法律赋予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实施的一种权力。行政机关在具体运用

这一权力时,必须遵循行政处罚的公正原则以及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原则。所谓公

正原则,就是公平正直、没有偏私,要求行政机关对违法当事人公正对待,一视同仁,体

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所谓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原则,就是指

行政处罚必须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轻重有度。

条文中所说的几种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中,“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

果的”:这里的关键是“主动”,是违法当事人对实施违法行为的补救,是从主观积极的

角度来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是指在现实生

活中,有些人实施违法行为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强制。这些人从主

观上看是不完全愿意实施违法行为的,客观上在违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小。“配合行

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20/63

”:这种情况是当事人以实际行动对违法行为予以补救的最积极的体现。配合行政机关查

处违法行为,包括揭发检举违法行为,向行政机关主动提供材料和案件线索,积极做有关

当事人的工作,使行政机关的查处工作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

政处罚的”:行政违法行为的形式和种类繁多,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也很复杂,

不可能在法中全部罗列详尽,除上述三种适用倩节外,还有其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的

情节。条文中所说的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是“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

果”。在这里,违法行为轻微、及时纠正与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八条[行政处罚与刑罚合并适用]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

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的,应当折

抵相应罚金。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与刑罚合并适用的规定。条文中所说的拘役,是指短期

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强制进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上,

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

的人身自由,并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

下。数罪并罚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十年。行政拘留,是

指行政机关短期剥夺或者限制行政违法当事人人身自由的处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拘留期限为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行政处罚与刑罚合并适用,

是当行政处罚与刑罚发生竞合时的解决办法。所谓行政处罚与刑罚竞合,是指同一违法行

为同时触犯了刑法和行政处罚规范。如果出现行政处罚与刑罚的适用范围竞合的问题,其

具体规则是:行政机关受理某一案件时,如果无法判断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可以先行

适用行政处罚。当发现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时,应及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将案件移

送到人民法院。当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

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的,应

当折抵相应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就是行政处罚与刑罚合

并适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行政处罚与刑罚所剥夺的权益的性质或者所指向的对象物相同

的情况下,允许刑罚吸收行政处罚。此外均可合并适用。行政机关已经适用了人身罚和财

21/63

产罚,该行政处罚应折抵相应刑罚。对此,曾经作过司法解释。如1957年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拘留日期应否折抵刑期等问题的批复》中讲到,

22/63

“关于人民检察院或被害人对因违警行为而受过行政拘留处分的人又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或自诉的,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予处刑的,法院应予受理。如果被告人被判处

刑罚的犯罪行为和以前受行政拘留处分的行为系同一行为,其被拘留的日期,应予折抵刑

期;如果被判处刑罚的是另一犯罪行为,则其被拘留的日期当然不应折抵刑期。”

第二十九条[追责时效]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

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

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处罚追责时效的规定。行政处罚追责时效是指行政机关追究

违法行为当事人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违法行为已经超过追责时效期限的,不

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本条第一款具体规定了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为二年。同时,针对某

些特殊形式的行政违法案件,本法规定,如果其他法律对时效有特殊规定的,依其它法律

规定的时效执行。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本条第

二款明确了追责时效的起算方法。这里所指的“违法行为发生之日”,即指违法行为停止

之日。所谓“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就是指连续行政违法行为或继续违法行

为。连续违法行为是指同一违法当事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实施性质相同的违法行为。继

续违法行为是指同一违法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实施的处于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

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三十条[查明事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

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应当首先查明事实的规定。一、违法行为,

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只有行为人作出了违法行为,并

且,对该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才能依法对其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二、违法事实,是指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具体违法行为,以及

22/63

其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的重要事实。只有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

凿的,行政机关才能对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行为人的违法事实没有查清或者证据不足的,

行政机关不能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3/63

第三十一条[告知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

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释义]:本条是对告知程序的规定。告知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告知”,

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其法定的权利;而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则是其法定的义务。实施行政处

罚,无论是适用简易程序,还是适用一般程序,如果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告知程序即作出

行政处罚的决定,就违反了本法规定。行政机关履行告知义务,必须是在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之前,这是保障当事人享有的告知权利的需要。如果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后

才予以告知,则属于违反了法定程序。告知的内容包括:告知当事人其违法事实、对其给

予行政处罚的理由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告知当事人其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申请复议、

提起诉讼、请求行政赔偿等权利。行政处罚法第六条已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

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

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释义]:本条是对当事人陈述权和申辩权的规定。陈述,是指当事人表明自己的意

见和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申辩,是指当事人进行解释、辩解,反驳对自己不利

的意见和证据。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无论是适用简易程序,还是适用一般程

序,当事人都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从当事人的角度讲,陈述和申辩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

当事人所享有的重要权利,当事人有权为自己的行为作出陈述、说明、解释和辩解;从行政

机关的角度讲,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在当事人未明确表示放弃此项权利的情况下,未经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不应给予

当事人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包括其没有违法的行为,

不应受到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证据,也包括其违法行为情节较轻,应受较轻的处罚的

事实、理由和证据。

23/63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三十三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

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

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释义]:本条是对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行政

机关执法人员才能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一、违法事实确凿。是指当事人确有违法事实,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证明当事人具有违法行为的证据确实清楚、充分。违法事实没有查清

的,不能给予行政处罚。二、有法定依据。是指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作

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处罚无效。三、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

和幅度。本法规定可以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是:和警告。并且,当场作出

决定的行政处罚还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的幅度,即:对公民处以的数额必须在五十元以

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的数额必须在一干元以下。警告、五十元以下(对公

民作出的)、一千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是处罚程度较轻的一类行政处

罚。对于这一类行政处罚,在当事人的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的前提下,行政机关执

法人员可以当场作出,而不必依一般程序作出。依照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由行

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这一点与一般程序不同,在一般程序中,行政处罚决定是

经调查程序后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其集体经审查后作出的。但必须明确的是,不论是行

政机关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还是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其集体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都是以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其都是在代表该行政机关行使着法定的

行政管理职权,而不是以行政机关执法人员或者负责人个人的名义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24/63

第三十四条[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定手续]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

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

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数额、

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释义]:本条是对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所必须履行的法定手续的规定。

一、表明执法身份。即通常所说的“亮证”处罚。了解执法人员的执法身份,是当事人应

有的权利;当其对当事人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必须向当事人出示其合法的执法证件,

表明其执法身份。执法证件中,应当载明其所代表的行政机关的名称及该执法人员所任职

务等内容。二、填写并交付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行政机关出具的、载明该

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依法给予的行政处罚的有关内容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被处罚

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律上的依据。得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也是当事

人应有的权利。三、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所必须载明的事项。包括: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作

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数额、时间、地点以及作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的

名称。执法人员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四、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

决定后,必须依法向其所在的行政机关备案。执法人员是代表其所在的行政机关履行行政

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负有监督的职责。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当场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

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释义]:本条是对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有权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

讼的规定。如果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其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

起行政诉讼。关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将在第四十五条的[释义]

中作介绍。

第二节一般程序

25/63

第三十六条[调查程序]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

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

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释义]:本条是对调查程序的规定。除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以外,在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之前,都必须经过调查程序。前已论述,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必须查明事实,以事

实为根据。这里的事实,包括行为人的行为违法的事实,以及其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

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的事实。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查清这些违法事实,获得有关证据。

第三十七条[调查程序中的执法手段及相关人员的义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

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

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

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

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释义]:本条是对调查程序中的执法手段及相关人员的义务的规定。一、在调查程序

中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执法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进行调查、了解、询问,以掌握有关

事实。2.依法进行检查。检查,是查明事实和获取有关证据所需要的执法手段。本法明确

规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进行检查。也就是说,只有法律、法规授予

其行政检查权的行政机关才可以依法采取检查手段。3.抽样取证。对于与产品质量有关的

行政处罚案件,抽样取证是比较适当的调查执法手段。4.登记保存证据。在证据有灭失的

可能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对该证据进行登记,并保存于一定地点,

任何人不得予以销毁或者转移。登记保存证据,必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应于七日

内作出处理决定。二、调查程序中执法人员、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

在行使调查或者检查的职权时,必须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在场;并且,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

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表明其执法身份的证件;在进行询问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还应当依法

制作笔录。在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工作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和协助,应当

26/63

如实回答,不作虚伪陈述;不得阻挠执法人员的调查工作;不得销毁或者转移有关证据。三、

调查程序中执法人员的回避制度。执法人员应当回避的事由有以下几种:1.执法人员是本

案当事人或者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2.执法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当事人有直接的利

害关系;3.执法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应当请求回避。如果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具有上述情形之

一,也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要求执法人员回避的请求。要求执法人员回避的请求提出后,

由该执法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决定该执法人员是否应当回避。需要指出的是,对

于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所掌握的个人秘密、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任何人没有正当

理由不得将这些秘密用作证明案件以外的其他目的,不得泄露给其他个人或者组织。否则,

因其泄露行为而给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国家所造成的损失,泄露秘密的人应当依法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7/63

第三十八条[审查程序]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

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

决定。

[释义]:本条是对审查程序的规定。在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中,行政处罚决定的作

出还必须经过审查程序。这也是一般程序与简易程序的不同之处。一般程序适用于违法情

节比较复杂、处罚幅度较重的行政处罚案件,对于这类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必须严格审

查和把关,不能轻率作出。调查结束后,执法人员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送交行政机关负

责人进行审查。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其负责人集体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认真的审查后,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决定:一、对于行为人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

据其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及违法事实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具体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

规的规定,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相应的行政处罚,是指其种类、幅度等与违法行为

和违法事实相适应的行政处罚。二、对于行为人确有违法行为,但是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

社会危害性较小,依法可以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三、对于违法

事实不能成立的即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确有违法事实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四、对

于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处理。1.犯罪是社会危害性最为严重的

一种违法行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只有违法行为的社会危

害性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的,才构成犯罪。2.犯罪是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犯

罪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应当分别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也有一部分侦查权)、检察机

关、审判机关来行使。因此,行政机关负责人经过审查,认为行为人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

性相当严重,已经构成犯罪的,则应当依法移送有关司法机关进行处理,使具有犯罪行为

的人依法受到刑罚的处罚,而不能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需要指出的是,本条规定,

27/63

对于情节复杂或者重大的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由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体讨

论决定。应该明确的是,重大复杂案件,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要由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集

体讨论决定的规定,与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不矛盾。审查程序是一般程序中具体办案与决定

处罚分开的体现。本法规定,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程序的具体工作,由其他执法人员办理。

而审查程序的工作,即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进而作出相应决定的工作,则要由该行政机

关负责人或者其负责人集体去做。应的法律责任。

28/63

第三十九条[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其法定内容]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

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28/63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释义]:本条是对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法定内容的规定。行政

处罚决定书是行政机关出具的、载明该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依法给予的行政处罚的有关内容

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是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行政处

罚的书面证明;是被处罚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律上的依据。因此,行

政机关必须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四十条[当场交付或在法定期限内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

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

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释义]:本条是对当场交付或者在法定期限内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规定。根据本条

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在宣布行政处罚决定后当场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

场的,应当在七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有关送达方式,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

关规定执行。关于送达方式,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了以下几种:一、直接送达。送达诉讼

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

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

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

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

理人或者代收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二、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者他的

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

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

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三、委托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

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四、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邮寄

送达,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五、转交送达。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

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受送达人是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或者劳动改

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是被劳动教养的,通过其所在劳动教养单位转交。六、公告送达。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

29/63

六十日,即视为送达。以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方式,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均可适

用。

30/63

第四十一条[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成立]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

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

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

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对违反有关法定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的规定。根据本条

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没有依法履行告知义务,或

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或者申辩,则属于违反了有关的法定程序,因而其相应作出的行

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一种例外情况。在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中会出

现这样的情况,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已经依法履行了告知当事人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义

务,而当事人自愿、明确地表示放弃该项陈述或者申辩权利。这种情况,不属于行政机关

及其执法人员违反该项法定程序的情况。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四十二条[听证程序]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

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

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以下程序组织:

(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四)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

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30/63

(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

申辩和质证;

(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释义]:本条是对听证程序的规定。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之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由听证程序参加人就有关问题相互进行质问、辩论和反驳,

从而查明事实的过程。听证程序赋予了当事人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为当事人充分维护和保

障自己的权益,提供了程序上的条件。在听证程序中,当事人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

主张,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有权为自己辩解,反驳不利于自已的证据;有权与执法人员

进行对质和辩论。一、听证程序的主持人和参加人。听证程序的主持人由行政机关在本机

关内熟悉业务的人员中指定,但本案的调查人员不能担任本案听证程序的主持人。二、哪

些行政处罚可以组织听证程序。本条明确规定,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较大数额等行政处罚,可以组织听证程序。三、告知程序。本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

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等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其

将受到该种行政处罚,并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告

知程序,未履行这一程序而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等

行政处罚不能成立。四、听证程序因当事人要求而举行。当事人得知自己将受到责令停产

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等行政处罚;并且与行政机关在违法事实的认定

等方面有重大分歧时,其有权要求举行听证。听证程序因当事人要求而举行,对于行政机

关因组织听证而支出的相关费用,当事人不予承担。五、关于听证程序,本条还作了如下

一些具体规定: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期限。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的三日内,向该

行政机关提出要求听证的请求。这里的“三日内”是一个固定期限,本法没有作出可以延

长的规定。2.行政机关在听证的七日前,应当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在行政

组织听证之前,应当给当事人以必要的准备期限,本法将这一期限规定为七日。行政机关

必须履行在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的义务。3.一般情况下,听

证程序应当公开举行。但是,本法也规定了几种例外情况,即出于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

密和个人隐私的需要,凡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听证程序,不公开举

行,不予公告,不允许无关人员旁听,也不允许新闻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国家秘密,是

31/63

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的事项。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

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不愿公开的、与其人身权密切

相关的、隐秘事件或者事实。4.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为确保听证

程序的公正性,本法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该行政机关内熟悉相关业务的、非本

案调查人员的工作人员主持。如果当事人对主持人有异议,那么他有权申请该主持人回避。

如果行政机关认为当事人的异议申请成立,则应该另行指定听证程序的主持人。5.当事人

可以亲自参加听证程序,也可以委托他人参加听证程序。参加听证是当事人的权利,当事

人可以自己行使这一权利,亲自参加听证程序,自己进行陈述、辩解、反驳和辩论;也可以

委托他人代理自己去行使这一权利,由他人代理自己参加听证程序。当事人如果委托他人

代理,则需履行法定的委托手续;代理人代理他人参加听证,则需有委托人的明确授权,也

就是说,听证程序中当事人的代理人必须有合法的代理权。关于代理人的人数,本法规定

限于一至二人。6.举行听证时,当事人有权与调查人员进行辩论和质证。在听证程序中,

针对调查人员提出的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以及作出相应行政处罚的建议,当事人有权

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反驳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有权与调查

人员进行辩论、质问和对证。7.对于整个听证程序,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准

确无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将笔录交予当事人进行审核,如果当事人认为笔录中关于

其陈述、申辩和反驳等内容的记载,与其自己所述的内容不符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

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更正。当事人经审核笔录认为无误的,应当在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六、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依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被处罚人对行政拘留处罚有异议,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机关可以要求被处罚人或者其家属提供担保人或者保证金,被

处罚人或者其家属能够依法提供的,则暂缓执行对被处罚人的拘留处罚。人身权是宪法规

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人身罚(行政拘留)的实施,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实行担保制

度,可以保障公民有一定时间来顺利行使其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32/63

第四十三条[行政机关负责人作出的决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

的规定,作出决定。

32/63

[释义]:本条是对举行听证程序后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作出有关决定的规定。根据第三

十八条的规定,听证程序结束后,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其集体,根据听证程序的调查

结果,分别不同情况,依法作出有关决定:一、对于行为人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的,则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及违法事实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具体情况,依据有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二、对于行为人确有违法行为,但是违法

行为的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依法可以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

定。三、对于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即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确有违法事实的,不得给

予行政处罚。四、对于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以保障公民

有一定时间来顺利行使其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四条[当事人应当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

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释义]:本条是对当事人应当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一经依

法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的期

限,是指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所载明的履行期限。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履行期

限内及时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这是行政管理的效率原则所要求的。但是,当事人如果按期

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可以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延期或者分期履行,经

行政机关同意后,当事人可以延期或者分期履行。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履行行政处罚

决定,也未提出延期或分期履行的申请或者提出的申请未被批准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

取执行措施。

第四十五条[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后,行政处罚是否停止执行]当事人对行

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

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对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后,行政处罚是否停止执行

的规定。一、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33/63

和行政诉讼是行政处罚救济制度的两种方式。行政处罚的救济,是保证行政处罚结果合法、

公正的事后补救措施。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如果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二、当

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后,行政处罚原则上不停止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一经

作出,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即公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公定力,是指对行政处罚决定原

则上推定为合法,在未依法予以撤销或者变更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其效力。拘束力,

是指行政处罚决定在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之前,行政机关和当事人都应当承认该决定有效

并受该决定约束。执行力,是指当事人对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负有自觉履行和按期履

行的义务。行政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公务连续性原则。具体到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问

题上,本条规定,行政处罚不因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但是,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这一例外规定。可以参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

定。行政处罚属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关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因公民、法人或

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的问题,行政复议条例第三十九条

和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34/63

第四十六条[作出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的机构分离]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

应当与收缴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银行应

当收受,并将直接上缴国库。

[释义]:本条是对作出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的机构分离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

除依法予以当场收缴的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

,而应当由被处罚人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

银行应当收受,并将直接上缴国库。这里,关于被处罚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

之日起十五日内缴纳的规定,是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决定的履行期限作出的统一规

定。

34/63

第四十七条[当场收缴的规定]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

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释义]:本条是对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可以当场收缴的规定。执法

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一、罚

款数额是二十元以下的。这种情况下,由于数额较小,实行当场收缴的制度比较切实

可行。二、不当场收缴事后将难以执行的。这是对一些流动经营的人员作出的决

定。针对这种情况,规定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

第四十八条[因当事人要求而当场收缴]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

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

银行缴纳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

[释义]:本条是对因当事人要求而当场收缴的规定。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

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法作出决定后,如果当事人认为由其到指定的银行去缴

纳确有实际困难,当事人可以提出当场缴纳,经当事人要求后,行政机关及其执

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未经当事人提出当场缴纳的要求,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

不得违反当事人的意愿而当场收缴。

第四十九条[当场收缴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合法收据]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

收缴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不出具

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

[释义]:本条是对当场收缴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合法收据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

法人员当场收缴后出具的收据,必须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

如果行政机关或者其执法人员不出具收据,或者其出具的收据不符合法律规定,即不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当事人则有权拒绝缴纳。

35/63


本文发布于:2022-08-28 09:3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90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行政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