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者之定位

更新时间:2024-11-07 13:45:34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7日发
(作者:征收反倾销税的条件)

论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者之定位

摘要:值班律师“法律帮助者”之定位是辩护供需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牺牲个案辩

护质量以换取整体辩护效果的理性之选,也是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配套认罪认

罚从宽制度与速裁程序运行和发展的实用之选。然随着实践中值班律师“见证人化”“无

效帮助”等问题愈演愈烈,“辩护人化”思潮推至峰顶。事实上,“辩护人化”主张不仅

不治“无效辩护”之顽疾,反增多重负面效应,与域外经验不符且受诸多现实因素桎梏。

为激发服务热情、提升辩护质效、节约司法成本、推进诉讼进程,建议增设值班律师转任

制度。为此,亟需在明确值班律师转任条件的基础上规范值班律师转任程序,重构转任律

师权利义务。

1引言

2006年,我国以个别试点的形式引进值班律师制度。然自本土化以来,值班律师的身份定

位就饱受争议,涌现了“特殊法律援助律师说”“法律帮助者说”“辩护人说”“准辩护

人说”“辩护人化说”五种主要观点。学界虽众说纷揉,但争议之焦点无外乎值班律师是

否(或应否)承担辩护职能。2014年,值班律师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速裁程序一道被

纳入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工作框架之中。以此为节点,顶层设计者对值班律师的身份

定位开启了较为曲折的探索——从2016年“两高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

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办法》中的“法律帮助者”到刑事诉讼法第三次

修订二审稿中的“辩护人”,再到2018年刑事诉讼法中回归“法律帮助者”。值得称赞

的是,2019年10月《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认罪认罚指

导意见》)与2020年8月《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值班律师工作办

法》)两部法律相继出台,细化了值班律师的职责范围,丰富了值班律师的权利配置,充

分体现了顶层设计者对该制度的高度重视及全面落实司法人权保障的决心。基于立法者之

期望,值班律师至少要同时扮演“权利告知者”“释法解惑者”“程序选择建议者”“量

刑协商参与者”“处理意见提出者”“具结程序监督者”等多重角。

但令人遗憾的是,立法者之“殷切期望”却被“以偏概全”的实践逻辑所禁闭。有学者通

过调查了解到,在认罪认罚案件中仅有18%的检察官认为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效果明显;

超过50%的检察官表示法律帮助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毫无效果。同时,约有73%的检察官表

示值班律师根本无法实质参与认罪协商过程

随着实践中值班律师“形式化帮助”“见证人化”乱象频出,“辩护人化”之热度并未因

值班律师制度入法而消减,反而愈演愈烈。例如,樊崇义教授认为如果值班律师职责仅停

留在法律帮助层面,无法成为辩护律师,其作用将非常受限,对有效辩护的贡献也相对较

是坚持立法者“法律帮助者”之主张,还是普遍推行“辩护人化”之思潮?抑或尚存两全

之策?值班律师的身份定位直接关切到我国辩护体系的未来格局及司法人权保障的定力与

动力,值得学界审慎思考。

2理性之问:值班律师应否“辩护人化”

2.1制度初衷:维护辩护权底线公平,配套司法改革现实之需

辩护权作为一项基本的诉讼权利及宪法性权利,其保障程度如何,是评价一个国家民主法

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顶层设计者推行值班律师制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配套认罪认罚从

宽制度和速裁程序的运行和发展。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认罪认罚案件占比约达85%

2.2比较研究:异于域外实践,贫于本土经验

值班律师制度并非中国创造,它本身是件“舶来品”。英国作为值班律师的发源地,早在

500多年前就有了值班律师制度的雏形,并于1988年在《英国法律援助法》中将值班律师

计划法制化

实际上,英美法系国家值班律师制度设计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律师在场制度的顺利运行。

利用值班律师及时、便捷的特点,保证每个被拘禁者都可获得底线意义上的法律帮助。反

观我国,2006年,才以个别试点的形式开始探索值班律师制度。但因当时法律援助制度正

兴,学界对其关注甚少,一度呈“偃旗息鼓”之势。直到2014年,乘司法改革的“春

风”,值班律师制度才重新回归顶层设计者的视野。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值班律师制

度才在我国运行了短短7年之久。较之域外少则几十年多则数百年的制度实践,我国本土

化经验明显不足。若不考虑域外成熟之经验,盲目将值班律师“辩护人化”,实乃冒进。

2.3效果纠偏:不治“无效辩护”,反增负面效应

法律援助制度一度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法制史上“最重要的革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出庭辩护是社会律师行业的首要服务,也是其主要的营利途径

之一。如果推行值班律师“辩护人化”,试问还有多少经济条件允许的被追诉人选择委托

社会律师呢?这无疑对律师行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外,经济学理论认为服务质量与产

品价值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同时与价格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当律师收入(价格)下跌时,

服务质量也必然呈现下降的趋势。进一步说,当值班律师的收入远不如社会律师的收入时,

强制性地增加其辩护义务,反而更易滋长值班律师的抵触与反感。同时,参照马斯洛需要

层次理论,当值班律师连自身的生存问题都难以保障时,很难要求其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追

求。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值班律师“辩护人化”实则是国家借助政策手段(强行)对

律师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倘若值班律师全部被赋予辩护职能,一方面国家需投入更多的成

本为该项服务买单;另一方面社会律师收入的减少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财税收入。如此

“一增一减”“一正一负”,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恐怕很大概率上会加重我国的财政

负担。

2.4幻境抽离:颇受现实桎梏,短期恐难落地

法学研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也非搭建“空中楼阁”。若想解决中国现实之问题,务

必考察中国现实之情况:

第一,律师资源稀缺。

据统计,目前美国律师占有比(国家(地区)人口数/执业律师人数)约为200∶1,而我国的

律师占有比约为2745∶1,仅为美国的7.3%。同时,我国律师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

北京、上海两地区的律师占有比约为750∶1、854∶1,但甘肃、宁夏两省的律师占有比约

为9328∶1、8720∶1,而云南省律师占有比甚至为19570∶1。由此可见,我国执业律师

大多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省市,中部及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十分薄

弱。因此,在律师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值班律师“辩护人化”去实现

“刑辩全覆盖”多少脱离现实。

第二,经济支撑孱弱。

据统计,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最高的财政投入比例(法律援助工

作投入/财政总支出)仅为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最低投入比例的10%左右

第三,配套机制粗略。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值班律师的全面覆盖,但相关配套机制才刚刚起步:

(1)薪资补贴标准偏颇。

虽然目前《认罪认罚指导意见》已经赋予了值班律师完整的会见权和阅卷权,然没有充分

的薪资激励,权利反而异化成了“义务”甚至是“负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笔者于2020年8月至12月,在线访谈了来自20个省市的100名值班律师得知:

进驻看守所的值班律师收入是按天补贴,每天一般为150~500元不等;而在检察院坐班

的值班律师收入是按件补贴,每起案件补贴为150~350元不等。然而,驻检察院的值班

律师有时一人一天可“见证”10余起案件,如此算来收入就十分可观了。甚至实践中还出

现检察官为了“营造”具结程序合法化,“命令”值班律师在若干空白的具结书上签字的

现象。令人难过的是,还有大量的值班律师(特别是年轻的执业律师)把“怪状”当“商

机”,哪怕“铤而走险”,也乐此不疲。因此,科学制定值班律师的薪资补贴标准,确保

在不同进驻单位值班律师的薪资分配相对均衡势在必行。

(2)选拔培训机制阙如。

笔者检索立法关于值班律师的准入制度的要求,发现《值班律师工作意见》第18、31条

有所涉及,但也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直接导致实践中各地方无从参考,各地区的准入

标准也参差不齐。故有必要尽快出台法律解释,为值班律师的准入标准提出一个最低限度

的要求,以便为各地方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此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未建立专门的

值班律师培训渠道。即使有,也往往与法律援助律师一同培训。鉴于值班律师与一般意义

上的法律援助律师存在诸多差异,混同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一是建立

独立的值班律师培训机制;二是培训后采用测试进行二次筛选。规定只有经过培训并通过

测试的律师方能注册成为值班律师,从源头上保证值班律师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

(3)监督考核制度缺位。

实践中,值班律师考核评估机制较为初级,各地对于服务态度、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较好

的值班律师并未构建奖励机制,反之亦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惩罚和退出机制。奖励机制和负

面评价机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

恶性循环。日前,福清市法援中心已经探索在不同诉讼阶段制作相应内容的工作评估表,

构建了案卷评查与随机调查制度,即待值班律师完成法律帮助后,由三部门案件主要负责

人为其打分,并将三份考评结果汇总成值班律师工作表现档案,以此作为值班律师考核的

总依据,并形成补位进入与末位退出机制。同时,允许值班律师对具体考核情况提出异议

3待解之谜:值班律师能否向辩护律师转化

值班律师制度作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最新创举,为巩固和落实我国司法人权保障起到了

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然任何一项改革,借鉴、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立足于实际。变法易,

实施难——“辩护人化”思潮愿景虽好,但在目前律师资源稀缺、实践经验不足、配套机

制初步、经济实力受限的情况下盲目推行,难免囿于“东施效颦”、欲速不达之困境。那

可否另辟蹊径,探索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将值班律师转化为辩护律师,使其结合前

期工作为被追诉人提供更加有效的辩护服务?

3.1制度内涵

所谓值班律师转任制度,也称值班律师转任化辩护

值班律师转任化辩护与值班律师“辩护人化”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在坚持值班律师“法律

帮助者”定位的前提下,在受援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将值班律师转任为其法律援助律

师;在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允许值班律师接受受援人的委托,成为委任律师。

增设值班律师转任制度对值班律师自身的独特性并无损害。后者,则是推翻值班律师本来

的制度范本,将值班律师全部转化为法律援助律师。当然,随着值班律师与传统法律援助

律师角的不断混同,值班律师制度的独立价值也会渐渐消弭

3.2制度意义

3.2.1激发服务热情,提升辩护质效

值班律师向委任律师转任程序的建构,将形成一种变相激励,催促值班律师在先前工作中

勤勉竭力,以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实践中值班律师的聘任方式往往是司法部门与

当地的律所形成承包合同,规定一定的服务期,由此律所承担此服务期内向看守所、检察

院或法院值班律师工作站(也称法律援助中心)派遣律师作为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律所

出于成本考虑,一般会指派工作经验较少、业务不甚娴熟的年轻律师或律师助理。有了转

任制度,就意味着值班律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受援人,而是一片潜在的客户市场。借用营销

学的理论思考,当前期的服务与“后续的案源”挂钩,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一定

程度上将得到提升和保证。

值班律师向法律援助律师转任程序的建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刑事辩护的覆盖面和辩

护质量。坦言之,经济力量薄弱与司法资源稀缺是阻碍值班律师“辩护人化”的两大重要

因素。值班律师“转任化辩护”一不会像全盘“辩护人化”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二不会因律师资源的缺乏而无法普遍推行;三不会影响我国目前“三位一体”的刑事辩护

格局。值班律师转任制度的增设,将产生几乎与值班律师“辩护人化”相同或相近的辩护

效果,岂不是两全之策。

3.2.2节约司法成本,推进诉讼进程

在无值班律师转任制度的条件下,值班律师在侦查阶段或审查起诉阶段为被追诉人提供法

律帮助后,就意味着其工作的完结。与此同时,被追诉人也将陷入“无人帮助”的境地,

还要再次申请值班律师、法律援助律师或委任辩护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或辩护。当被追

诉人(新的)值班律师、法律援助律师或委任律师到位后,还要重新阅卷、重新开展调查工

作、重新与被追诉人核实证据等。而有了值班律师转任制度,这种“重复劳动”可以有效

避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节约了司法成本。此外,由于减少了衔接阻滞,对案件的诉讼进

程也将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当然,这也必将在减轻被追诉人诉累、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

大有裨益。

3.3制度可行性

3.3.1立法尚且留有缺口

刑事诉讼法虽未赋予值班律师出庭辩护职责,但对值班律师的身份转化问题也未提出明确

反对或禁止。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由“两高三部”新发布的《值班律师工作办法》

删除了2017年8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的意见》(已废止)中“值班

律师严禁利用值班便利招揽案源、介绍律师有偿服务”的规定,说明立法者对值班律师的

身份转化问题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甚至是留有余地。此外,《认罪认罚指导意见》第

13条也规定前一诉讼阶段的值班律师可以在后一诉讼阶段为被追诉人提供法律帮助。为此,

我们似乎可以揣测顶层设计者的立法意向——基于法律帮助的连续性、有效性及司法资源

的充分利用性等多重考量,没有理由不希望值班律师可以转化身份为被追诉人继续提供辩

护服务。

3.3.2现实具有可操作性

与域外国家相同的是,我国值班律师的工作模式也多为兼职性质。依据《值班律师工作办

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值班方式可以采用现场值班、电话值班、网络值班相结合的方

式。现场值班的,可以采取固定专人或轮流值班,也可以采取预约值班,即“坐班式”和

“待命式”两种现场值班方式。“坐班式”值班律师是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安排,在

固定的时间驻守于由看守所、检察院、法院分别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待受援人的求

助。但其也并非全部工作日坐班,而是在一个星期内选择自己意向的1~2个整天或几个

半天值班。而“待命式”值班律师则并不强制要求坐班,而是“随时待命”,仅在收到受

援人求助通知后再到达相应单位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因此,无论从服务内容相似性还是工

作时间可协调性来看,值班律师都有向辩护律师转化的可能。

3.3.3域外早有类似探索

诚如上文所述,即使是法治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值班律师也一般不提供出庭辩护之服务。

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将值班律师转化为法律援助律师或委任律师出庭辩护的先例。

譬如在新西兰,值班律师通常不能代理案件,但当事人可以在自己的申请表中告知法律援

助署自己所接触的值班律师是合意的,法律援助署很可能指派该律师代表当事人出庭

3.3.4国内实践初见端倪

福建省福州市早在2017年就开始探索值班律师向辩护人的转任机制,对被追诉人可能判

处3年有期徒刑以上的认罪认罚案件,指派值班律师出庭辩护,收效甚好

4现实之问:值班律师如何向辩护律师转化

4.1明确转任条件

由于值班律师转任制度涉及到值班律师向法律援助律师转任及向委任律师转任两个面向,

下面对这两种情况的转任条件分别展开论述。

4.1.1向法律援助律师的转任条件

第一,被追诉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没有委托辩护律师。实践中,被追诉人符合法律援

助条件,而选用值班律师,往往有两种情况:①在法律援助律师还未到位时,选择值班律

师作为过渡。正如上文提及,法律援助律师较值班律师而言,申请条件、审核程序较为复

杂,服务往往稍显滞后;②被追诉人对法律援助制度和值班律师制度不甚了解甚至出现混

淆,而选用公安司法机关大力推荐的值班律师。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认罪认罚案件中。法律

援助律师和委任律师均属于辩护律师,两者不可兼容。被追诉人已经委托辩护律师的,即

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也认为其主动放弃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但如果被追诉人不知情,

其近亲属、监护人为其委托了辩护律师的,依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51条规定,由被追诉

人选择一种辩护方式。

先前,依据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我国法律援助辩护的范围只限于被追诉人是未成年

人,盲、聋、哑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及可能判处无期

徒刑、死刑的案件。可喜的是,2020年12月,刑事诉讼法解释第47、48条中又将高级人

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的案件、共同犯罪中其他被追诉人已委

托辩护人的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抗诉案件、被追诉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案件列

入了法律援助的范围。即便如此,与法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法律援助范围还是

显得过于狭窄。即使构建了值班律师向法律援助律师的转任制度,也很难保证大多数被追

诉人都能获得实质性辩护。鉴于我国近5年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占比高达80%

左右

第二,值班律师同时具备法律援助律师资质或受援人明示该值班律师为合意的法律援助律

师。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律师的基数较少,实践中有相当数量的值班律师同时也在法律援助

律师名册(库)里。这种先天的优势,就为转任工作本身提供了便利。当该值班律师本身不

具备法律援助律师资质,但受援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明示其为自己合意的法律援助律师时,

根据“刑事诉讼最有利于被告人”“被追诉人有获得有效辩护之保障”原则,只要征得该

名值班律师同意亦可启动转任制度。

第三,征得该名值班律师同意。鉴于法律援助本身的公益性,实践中被追诉人往往不能选

择(或指定)某一值班律师或者法律援助律师为其提供服务,而是由法律援助中心根据值班

律师的坐班时间或者参照法律援助律师名册随机调配。申言之,当被追诉人符合法律援助

条件,且值班律师同时享有法律援助律师资质,除有正当理由外,一般不需要经过被追诉

人同意,仅经值班律师单方同意即可启动转任程序。当然,如果值班律师无法律援助律师

资质,还需要双方同时同意方可启动转任程序。

第四,值班律师先前的法律帮助不属于无效帮助。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被追诉人可以拒

绝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选择自行辩护。同时,2019年12月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

讼规则》第44条规定,被追诉人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但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

法律援助律师辩护。依据当然解释,这里的“正当理由”应包含“无效帮助”。无效法律

帮助制度类似于美国的无效辩护制度,其运作机理就是通过对律师法律帮助的有效性进行

评定,对无效性的律师介入给予程序性的制裁,从而使案件回到无效辩护前的原始状态

4.1.2向委任律师的转任条件

第一,被追诉人不满足法律援助条件,且委任辩护律师不超过1名。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33条之规定,被追诉人可以委托1~2名辩护人。当被追诉人不符合法

律援助条件,且委任辩护人人数不多于1人时,可以将该名值班律师转任为自己的辩护律

师。

第二,值班律师具备转任资质。

待转任律师必须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准,否则,受援人不仅得不到有效辩护,反而

易导致“误认”“误选”等灾难性事件发生。故法律援助中心和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从执

业经验、责任操守、业务能力等方面对值班律师做出综合评估,严格筛除不适格代理刑事

案件的值班律师。鉴于实践中值班律师体表现为执业年限较短、执业经验不足、业务能

力偏弱等倾向,笔者认为,可以将值班律师向委任律师转化的门槛定在具有3年以上工作

经验,至少办理过10件以上刑事案件较为合理。对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值班律师,禁止启

动转任程序。

第三,双方达成合意。

根据契约的平等、自愿原则,值班律师不得以威胁、引诱、欺骗等手段迫使被追诉人接受

要约,以促成委托合同的达成。即值班律师不得利用被追诉人信息不畅通、法律知识匮乏

及承诺期待利益(实现概率较小)诱骗受援人接受委托,亦不得以言行对受援人威胁、逼迫。

此外,公安司法机关还应履行一定的关照义务,例如可就待转化律师的日常表现、评估结

果等方面向被追诉人提出参考性意见或建议,以便被追诉人可以做出理性决策;或至少应

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为律师代言,积极催促转任合意的达成。

4.2规范转任程序

4.2.1权利告知程序

“权利告知是权利保障的基础性措施,也是权利的启动程序”

4.2.2转化与衔接程序

当公安司法人员发现被追诉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没有委托辩护律师,同时该名值班律师

隶属于法律援助律师库时,应及时向值班律师征求是否同意转化为其法律援助律师的意见。

若该名值班律师同意转任,除上述禁止性条件,应及时将该名值班律师转任为被追诉人的

法律援助律师。如果该名值班律师不具有法律援助律师身份,但被追诉人明示其为自己合

意的法律援助律师,此时,经值班律师同意,也可以启动转任程序。当然,若值班律师不

同意转任,值班律师则有义务及时引导或帮助被追诉人申请法律援助。

当被追诉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明示自己有意愿想委托该名值班律师为辩护律师。此

时,公安司法机关应对该名值班律师转任条件的适格性进行审查。若值班律师符合转任条

件,且与被追诉人达成合意,应允许其成为被追诉人的辩护律师。若经审查该名值班律师

不符合转任条件,应及时向被追诉人说明情况,必要时可向被追诉人出示判定依据。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刑事诉讼法第174条第1款规定,被追诉人应当在辩护人

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当被追诉人有法律援助律师或者有委任

律师,检察机关是否可以直接通知值班律师参与具结过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的

“或”并不是当然性解释为“只要有辩护人或值班律师见证具结过程,具结程序就是合法

的”。基于辩护的优先性和被追诉人权利最大化原则,对于被追诉人已经委托辩护律师的,

检察机关应积极与辩护律师沟通确定具结时间。对于辩护律师不能到场的情况下,检察机

关不能直接跳过辩护律师,通知值班律师参与认罪认罚具结程序,除非经被追诉人本人同

意。

4.2.3及时报备程序

对于值班律师向法律援助律师转任的情形,若值班律师恰好具备法律援助律师身份,经该

名值班律师同意后,公安司法机关应及时通知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由该中心为该名值班

律师发放法律援助律师派遣证明。若该名值班律师不具有法律援助律师身份,但被追诉人

明确表明该名值班律师是自己合意的法律援助律师,只要该名值班律师同意即可启动转任

程序。此时,公安司法机关应当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由法律援助

中心将该名值班律师添加至法律援助律师库,进而完成相关后续派遣工作。对于值班律师

向委任律师转任的情况,值班律师和被追诉人应及时将转任情况告知相关办案机关。同时,

双方当事人应依照相关规定签署委托协议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委任书副本交予办案机

关存档。

4.3重构权利义务

值班律师转化为法律援助律师后,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援助律师无异。援助费用由国家财

政承担,经济补贴可以参考我国各地区法律援助律师的补贴标准。值班律师转任为委任律

师后,依照协议规定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同时享有与一般意义上的委托律师相同的诉

讼权利。当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委托律师的相关费用还是有必要由受援人

承担。待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给被追诉人以费用折扣或者国家承担部分费用。此外,法

律援助机构或其他财政部门可视情况停发或少发该名转任律师的经济补贴。若该名转任律

师还兼任进驻单位的其他任务,相关部门不得对此项报酬予以克扣。

在值班律师收益与责任、风险极不相匹配的状态下,让值班律师积极会见、认真阅卷、实

质磋商、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难免强人所难。但有了转任程序,值班律师的权益将大幅度

增加。根据权利义务的对等性原则,转任后值班律师的现实义务也应相对性地呈扩张性趋

势。值班律师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履行会见、阅卷、调查、辩

护等义务。若出现无效辩护等情形,该名律师也将面临、执业处罚乃至不利法律

后果。

综上,笔者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如下三款规定: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法律援助

条件的,可以在征得值班律师同意的前提下,将值班律师转化为其法律援助律师。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与值班律师达成合意的,可以与值班律师形成委托,

由其提供辩护服务;②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应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一次讯问或

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向其告知并释明值班律师转任制度的各项规定;③值班律师完成转任

程序后,其权利义务适用于本法对于委任律师或法律援助律师的各项规定。

5结语

一项复杂、精密的系统,离不开各个环节、各项制度、各种程序间的相互作用、倾力配合。

为了实现值班律师制度长效健康发展,确保转任制度平稳落地,有必要增加法律援助的资

金投入、加大值班律师制度宣传、制定科学的薪资补贴标准、扩宽法律援助的辐射范围,

并优化值班律师准入、培训、监督、考核等各项配套机制。同时,还可考虑将人工智能等

高科技手段嵌入值班律师的日常工作之中,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服务质效。此外,若想

进一步凸显值班律师的应然价值,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应是加速探索构建中国式律师

(包含值班律师)在场制度及值班律师实质参与协商机制。诚然,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值

班律师“辩护人化”并不可行,可待未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条件成熟后再做考虑。

深化司法改革本就任重道远,稳中求进才是最好的经验法则。


本文发布于:2022-08-27 17:58: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894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