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公正的相对性司

更新时间:2024-11-08 23:50: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4日发
(作者:个人一等功待遇)

论司法公正的相对性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勃兴和法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司法工作的关注和对司法 公正的渴盼也与日俱增。但是何谓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标准是什么?我国现 行法律制度并未给一个准确的答案,不同职业阶层之间也并未形成一个统一而 完整的认识。因此,科学界定司法公正的本质内涵,理性解读司法工作的运行 规律,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对司法公正的相对性原理作一 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廓清人们对司法公正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司法公正相对性的内涵及表现 尽管绝对的、完全的正义一直是人们崇尚和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由于司法审判 有着自己特殊的支宪规律和制度要求,它不同于人们基于一般的道德情操和朴 素的伦理标准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司法公正是相对而言的。从整体上看, 司法公正相对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间具有相对性。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构筑司法公正的 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一定意义上讲,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 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点,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反映和体现。但是,程序正义 与实体正义也并非不可分割,过程的公正也并非一定导致结果的公正。这是因 为:程序正义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一,程序正义具有体现个案正当 性的法律后果。“程序正义的观念即使不是赋予审判正当性的唯一根据,也应 当被认为是其重要根据之一”。在办案过程中,法官不能主动地追诉和过于积 极地调斉案件事实,而应当把这些职能交给其他有权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去完成, 否则就有可能越俎代庖,偏离正确的法律立场,使法官成为追诉者或事实上的 一方当事人,从而最终导致损害实体正义。其二,程序正义能够对社会整体产 生栽判正当化的法律效果。社会公众判断裁判结果的正当性虽然并非完全建立 在程序公正的基础之上,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从制度上评价程序是否得到了 遵守。如果正当法律程序得到了切实的遵守,那么法院的裁判也就可能获得公 众的信赖,产生极大的权威。程序正义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它最大限度地防止 了 “黑箱操作”、权力滥用和专横擅断,摆脱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了诉讼 过程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从而使当事人比较愿意接受栽判的结果。其三,程 序公正并不是实体公正的唯一前提,实体公正除了依托于科学、合理、公正的 程序保障外,也仰赖于实体法规定的完善程度和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论的效 果,同时,法官的素质、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会导致栽判结果

的失当。因 此,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 免的 程序公正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可以是绝对的和独立的, 。 , 而实体公正则相对而言的,是具有依附性的。 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具有相对性。以客观真实取代法律真实曾经一度成为 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的判案标准,这不仅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混乱,而且也误 导了广大众,使人民众视法官为神的化身、正义的化身,对法官寄予了过 高的期望。事实上,要求人民法院的判决完全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既不现 实,也不可能。审判方式改革的趋势要求不断淡化法官的职权主义彩和调查 取证职能,对案件事实的再现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活动,而当 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所反映的案件事实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法院所接受和采

x0c纳 又受到各方而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 为我国各项工作的总的指导原则,可以在各种事务中发挥其导向作用。但是, 如果将其作为一项具体的判案标准运用到司法工作上,运用到证据制度上,则 具有明显的不合理笥,同时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 鉴于司法活动的后天性、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诉讼规则的确定性,法院只能根 据现有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予以裁判,对于虽然发生过但缺乏证据佐证的事实法 院是无法加以认定的。因此,法院通过证据的运用所查明的案件事实只能是法 律事实,它与普通民众基于一般的感性认识和道德情感而建立起来的那种朴素 的客观真实观是有所不同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我国诉讼 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中作为定案根据的事实也只能是通过诉讼程序和证据 规则证明的法律事实,而不能是客观事实。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司法公正也 是相对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既可能存在重合的一面,也可能存在冲突的一 。 裁判结果之间具有相对性。在过去超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主导和实事求是、一 切人实际出发工作原则的指引下,我国传统的理论一般认为,法院对同一案件 的裁判结是应当是唯一的和确定的。事实上,对同一性质的案件,不同法院、 不同法官的裁判结果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甚至会存在相对矛盾和冲突的现象。 即使在排除任何外界干扰和人为因素牵制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得出裁判结 果唯一的正确性,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法律规定的疏密程度、法官自由裁量权 的运用等都会造成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对同一性质的案件,不同 法院、不同法官之

间的裁判能否达到完全一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不可能是 唯一的和确定不变的。 二、司法公正相对性的成因 引起司法公正具有相对性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事实认定上的相对性。案件事实是法官据以定案的根据和基础,案件 审 理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案件事实的过程。但是,从审判活动的要求来看,法院 判决的依据应当是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客观事实能否进入案件审理过程具 有一定的或然性。这是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人们对真理的发现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案件的案理过程中,由于案件事实的发 生已成为过去,审判人员只能根据现有的证所材料来加以推断。而现有的证据 材料往往由丁•时这境适而在数量和质量上遭到破坏,显得不够充分和可靠, 如 有的证据可能已被毁损,有的证据可能被改和伪造,有的证据可能被掺杂使假 等,这都会给案件事实笼罩上重重迷雾,给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带来困难,影响 法院最后的裁判。 2、证据规则的限定性。诉讼活动的进行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法律规定的诉 讼 程序和证据规则的严格限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证据规则对裁判结果的形成 尤为重耍。首先,举证责任的分配将导致实际法律后果承担的不平衡。例如,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双方当事人必须对各自的主张承 担举证责任,在一些特殊的民事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被告对原

x0c告的诉讼请求否认的,必须对其否认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导致不利于 自己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都会对裁判结果产生实质 性影响。当事人不能举证证明的事实将被认为不存在,但从客观上而言,这种 事实未必就真的不存在。其次,举证期限的规定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实体处理 结果将产生重大影响。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必须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 内向法院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材料,否则将导致该证据失效的法律后果。因 此,客观上存在但未在法定期限内及时举证证明的事实不是法律上的事实,也 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后,证明标准的不同也钭导致案件裁判结果的不同。 尽管我国三大诉讼法都规定了 “证据确凿、充分”的证明标准,但无论从理论 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在不同性质的诉讼中,证明的标准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刑 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来说其证明标准要求较高,而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则相对较 低。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件中刑事审和民事审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便是明 证。 3、法律适用的不确定

性。首先,从法律适用的主体即法官来看,由于法官的政 治背景、业务素质和感情偏好各不相同,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也往往因人而异, 而且在我国的许多法律条文当中,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法言法语的使用也往往 比较模糊,这就给法官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使得不同法官对同一性质的案 件在法律适用上往往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裁判结果的不同。其次,从法律适用 的客体即法律规则来看,也容易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第一, 法律规则一般比较抽象和原则,要把这些规则运用到具体的、千差万别的案件 中去,在实践当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对于案件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法律可 能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或者规定得不甚明朗等等,这就需要法官根据法律原 则和精神,从中抽象出某一具体规则适用于案件事实,而这个过程却是因人而 异和变动不居的。第二,法律规则是对已有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的总结,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倾的,原有的法律规则可 能已不能适用于当前的案件喧就需要对法律规则灵活地运用,而不能只是机工 地照搬。第三,在同一个问题上,前法与后法、此法与彼法的法律规则之间有 时丰承矛盾和冲突,在法律修改不及时、法律解释机制不健全的法治转轨时期, 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也给法官适用法律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4、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尽管法律赋予了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的独立审 判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事实上,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除了受到法律的规制外,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学说理 论、宗教文化、伦理道德、国家政策等因素也是隐藏在审判背后的重耍影响力 量。在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对同一性质的案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裁判,也可能因社会变适和人们评价标准的变化而产生 不同的价值判断,如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公正的裁判,在另一时期就可能被视 为是不公正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国家政策对法院审判尤 其具有影响力。即使在法治水平比较发达、法律规定比较详尽的西方国家,国 家政策也常常是法官判案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毫无疑问,国家政策在我 国的司法实践当中仍将长期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司法公正相对性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程序外监督的合理性和适当性问题。近年来,对司法的程序外 监督特别是人大和媒体的监督不断升级。程序外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司

x0c法过程中的一些腐败

现象,但是,由于程序外的监督大多是从普通的生活逻辑 出发,而司法的过程却是严谨的和理性的。程序外的监督主要关注的是实体结 果的合乎正当性,而司法却更注重审判过程的合乎正当性,这就使得司法人员 与其他社会主体在法律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差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监督司 法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出和对立,损害了司法权威。如有些地方人大实施的个案 监督,使得人大成为凌驾于法院之上的另外一种审判力量;一些媒体对案件的 过度炒作,使得法官在审判时常常不得不屈从舆论的压力,等等,笔者无意否 认监督司法的重要性,笔者只是认为,司法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外界在关注司法的时候,不应当过分注重判决结果的合乎正当性,更不应当从 生活的逻辑出发对判决妄加评论,发泄私愤,干预司法,而应当关注一下审判 过程的正当性,对于在正当法律程序上产生的判决,应当加以尊重,维护司 法 应有的权威。当前尤其应当矫正人大和媒体对司法的监督,确保法院审判的独 立性。首先,从人大的监督来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对法院整体工作而 非个案的监督;二是对人而非对事的监督;三是事后而非事前的监督。其次, 从舆论监督来看,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应当通过立法禁止新闻媒体对法 院尚未审结的案件进行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禁止对法院的裁判进行恶意 攻击,以防给法官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妨碍法官独立判案。 思考之二:关于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协调问题。人民法院办案的法律 效果与社会效果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致。但是,在办案过程中,如有些案抢 占在知家长法律上是正确和适当的,但由于法官缺乏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导 致在实呈中的社会效果并不好。司法公正的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法院在 办案过程中耍注意把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 协调统一。但是对于现阶段一些地方为实施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借提高司法 的社会效果为名,片面理解甚至故意歪曲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把局部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思考之三:关于审判公正和审判效率的衔接问题。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 工作的主题,公正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效率是公正的保障和体现。但是,从 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审判效率低下仍然是困扰审判工作的 一个突出问题。诉讼的过分迟延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随着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


本文发布于:2022-08-24 20:2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85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性的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