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2400字

更新时间:2024-11-07 01:36:16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9日发
(作者:刑拘的条件)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2400字

法律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作为衡量与制约国家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法律的设定对

于社会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法律中,根据不同形式,不同惩罚程度等因素划分成

不同法律形式,如刑法,民法等,不同法律形式运用于不同的判定场合。犯罪行为的构成具

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而在刑法中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尚未进行有效的划分。当前,

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两者的认知仍然较为容易混淆,在刑法中,规定以现行立法为基石,

从两者之间的根本属性来讲,当犯罪主体难以克制主观要素时,可对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

行划分,在心理学中不论哪种犯罪形式与犯罪行为,其作为一种犯罪方式都将受到法律的制

裁。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为主题,对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目的进

行划分,以其更好的维持法律的严谨性。

毕业

刑法犯罪动机犯罪目的

实际上,在法律上有效的划分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目的,可促使案件审理更佳便捷,准

确定位犯罪罪名,有助于全力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犯罪动机在法律中将其定位于刺激犯罪

者实施犯罪的心理行为,在法律中对于犯罪动机的定义更加偏向于心理。犯罪目的在法律中

解释为通过行为达到的一种追求,法律中讲求是一种行为结果。本文认为犯罪动机,即一种

迫使犯罪者实施犯罪的重要方式,而犯罪目的及犯罪者,最终想要达到的一种要求,两者之

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一种是犯罪前的思想活动,而一种是实施犯罪最终造成的结果方式。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定

经济社会中,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持,发展得以稳步提升,其社会建设难以脱离法律

的制约。刑法作为我国法制化建设重要法律项目,相对民法等法律,刑法在法律处罚中药高

于其他法律,因此将犯罪行为定位于刑事犯罪时,犯罪者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处罚也较

为严厉,故在定位犯罪行为时,应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于其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进行有效界

定。

(一)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即在犯罪前,犯罪份子内心之中的一种心理行为活动,是某种想法,某种行

为刺激犯罪份子实施犯罪的,对于犯罪动机的有效划分可帮助公安机关定位犯罪行为。在犯

罪份子实施犯罪前,存在一定的诱因条件,而构成动机需要满足两种条件,一种为心理条件,

即需求,与期望,欲求。一种为外界条件,即外界行为,某种犯罪行为,刺激致使犯罪份子

实施刑事犯罪。

(二)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实际即实施犯罪的构成要求,犯罪目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意愿,目的的构成

受到多重影响因素的干预,犯罪行为,首先受犯罪动机构成,受到社会诱因的影响,形成犯

罪动机,并在犯罪动机的构成上,之间明确犯罪目的,是致使犯罪行为构成的重要。明确犯

罪目的后,将会进一步谋划犯罪过程,及时进行筹划,防止犯罪行为难以有效开展。实际上,

在刑法判定中,法官需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评判,了解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指出具有意

义的犯罪结果,作为最终审判的依据,但是关于犯罪目的的规定,在法律中并未全面的进行

规定,只是粗略的对其进行理解,实际是一种刑事判定中所空缺的案件构成要素。

二、犯罪目的以及犯罪动机的理解

著名思想家恩格斯曾提出:“行为受思想的支配”可理解成为,任何行为的发生之前,

其存在一定的思想活动过程,思想活动后决定实施某种行为,在人体中,肢体感受到感应,

将行动思想传递到大脑,进而由大脑进行过滤,再由大脑支配肢体施展行为。犯罪动机将会

推动犯罪行为的实行,在刑法中,即犯罪未遂,犯罪终止等不同犯罪行为的定义,而这些行

为发生程度将会受到犯罪动机的影响,犯罪动机推动犯罪行为形式。在犯罪时,大脑不受犯

罪动机的影响时,将会终止犯罪行为,即犯罪终止,但当大脑继续受到犯罪动机影响,但犯

罪行为受到客观原因影响,未能致使犯罪目的实行时,这时也被称之为犯罪未遂。在刑法中

犯罪动机也可理解成为具有反对社会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任何人在思想中都不可避免的具

有某种犯罪动机,但受到大脑的控制,不受到动机的诱惑致使犯罪动机被及时扼杀在摇篮之

中。

对于犯罪目的的理解,应首先从犯罪动机中进行了解,犯罪目的在法律中尚未真正明

确,而是作为一种法律明确方式实施,本文认为,不论是犯罪动机,亦或是犯罪目的,有效

的对其进行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对于两者界定才能有效的评判案件的违法性,才能真正

的在法律层面对犯罪份子进行刑法判断。但当前犯罪目的存在于法律犯罪行为定位之中,但

却不予以规定,这种形式讲究进一步影响法官的评判,增加刑法审判的难度,法官需在判定

之前对犯罪构成进行分析,补充完成之后方可审判。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刑法是规定刑事责任与刑事行为一种法律,刑法的制定为了更好的维持社

会发展的稳定。法律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质,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犯罪动机以及犯罪目

的,可帮助审判官更好的审判案件,更好的维护法律的严谨性与公平性,权衡两者之间的利

益,更好的定位刑法犯罪行为。我国法律在古代中历经汉典,宋法等不断的变迁,流传至今,

不断的进行修改以及完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法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有效

性,但我国法律众多,倘若使得法律更加的完善,仍然需在长期的时间中不断的更新预升级,

明确各项法律要求,更好的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推动我国法制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董玉庭.主观超过因素新论[J].法学研究,2005,(03).

[2]邵维国,吴晓红.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1).

[3]陈建清.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探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04).

[4]刘艳红.论非法定目的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2,(05).

[5]金泽刚,侯永久.对犯罪目的与目的犯的探讨[J].山东法学,1999,(02).


本文发布于:2022-08-19 18:2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80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我国的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