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法典化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4:11:44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7日发
(作者:房子过户费怎么算)

行政程序法典化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法/行政权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之一。但是,当

下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所面对的现状却是行政程序法治观念缺失,行政程序价值理

念的失落,行政程序法律化程序滞后。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行政程序如何“法典

化”,我们需要若干基本共识加以引领。这若干的基本共识应当是有限制的且有

效率的行政权是行政程序立法的价值取向,借鉴他国经验且重视法律本土资源是

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法,而单一立法与统一立法的并存则是行政程序立法的基

本模式。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应当是制定具有通则意义的行政法典。

一、当下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所面对的现状

虽然我们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但是由程序性法律、法规和规章所

构成的行政程序制度却并不少见,如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虽然我们宪法

和法律上还没有“正当法律程序”的字眼,但是现有成文法条文背后却不缺乏这

种法治理念,即使在一直被视为相对保守的法院也在其判决书中表达了对正当法

律程序理念的认同,尽管是个别法院的作为,但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晨曦的

点点霞光。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下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所面临的现状仍然是

相当严峻的。

(一)行政程序法治观念缺失

近20年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行政法制建设,尽管我们在行政程序立法

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行政程序的法治观念却并没有较好地与行政

机关的执法人员意识相结合。许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仍停留在“法律管的是

老百姓”、“穿制服是高人一等”的认识水平上。在执法上只看结果的合法性,

不重视过程的正当性,虽然执法效率较高,但执法的实效却很低。没有行政程序

法治观念,必然导致行政程序中“人治”观念占主导地位,法律实用主义大行其

道。

行政机关是依法行政还是随意行政,关键是看它是否遵守行政程序,但是,

实践中的随意行政、恣意行政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我认为,形成这种现状

的原因在理论上是流行于我们法学理论上的“法律工具论”和“治国运动论”。

1

“法律工具论”是将法律当成可以随意取舍的工具,只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方式、

手段和步骤等程序是可以忽略的,行政权可以不受其制约。而“治国运动论”则

表现在各种“执法运动”中抛弃法律程序,从而助长整个社会民众普遍蔑视法律

的心理,使普法在社会民众中树立起来的法律信任感、亲近感荡然无。近几年各

行政机关掀起一个又一个的专项整治运动,虽然对整合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建构行政法治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从实际情况看,要行政机关转变执法

方式,还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涉及到更深层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但无论是“法

律工具论”还是“治国运动论”,归根到底都是行政程序法治观淡薄的集中表

现。

(二)行政程序价值理念失落

我们诉求的不应当是行政程序法的形式意义,即制定一部形式意义上的行政

程序法典,而应当是其内涵的科学价值理念,即正当的行政程序,也就是说仅有

行政程序是不够的,该行政程序必须具有正当性。

现行政治体制的缺陷导致对行政机关委任立法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行政程

序法的正当性理念有时无法得到张扬,由行政机关自己设计的“行政程序”经常

是以维护行政权的为己任,它表现在为行政相对人设置各种较为困难的行政程

序,从而导致行政相对人难以实现自己的权利。这种“刁难”程序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是以开明的专制形式出现的。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的“两公开一监督”的

办事制度,似乎是一种公开、民主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实不然,因为它对违反者

并不追究法律责任,公民对于违反者的投诉也无法律保障,况且它公开的内容以

及公开的程度都是由行政机关自己说了算,不公开的内容也无需说明理由,公开

的程度不能超过行政机关自我承受的最低线,否则行政机关随时可以收回这一办

事制度。这种行政程序是否被遵守,完全取决于行政机关的自律能力。因此,从

本质上讲,它仍是以维护行政权为核心的一项制度,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

开明的专制表征。

(三)行政程序法律化程度滞后

行政程序法律化作为现代行政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已为步入或者将要步

入法治社会的人们所共识。作为法治社会的一个标志,行政程序法律化──进而

发展成为法典化──已成为现代国家政策性选择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成为测试一

2

个社会法治化程度高低的刚性指标。80年代我们的立法基本上侧重于行政实体

法,忽视行政程序法,导致行政法发展在内容上极不平衡,其原因是那个时期的

行政法仍未完全脱去行政管理法的痕迹,行政程序法也不可获得其应有的地位。

9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的制定,

使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的行政行为缺乏应

有的行政程序加以规范。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行政程序法律化程度还是比较

低的。尽管行政机关内部制定了不少内部行政程序,以弥补外部行政程序的不足,

但由于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这种内部行政程序本质上仍是维护行政权有效行使

的工具,因为这种内部行政程序中根本看不到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地位的规定。

再如现行的“行政首长接待日”、“现场办公制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现实的

需要。为什么老百姓平时到政府机关不能办成的事,到了“行政首长接待日”或

者“现场办公制度”时却能顺利办成?这不正是说明我们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缺

少起码的程序规范,为具体经办的“小吏”欺压百姓提供了机遇。如果受欺的百

姓只能在以“青天”形象出现在“接待日”或者“现场办公”的行政首长“面

前,才能获得个来自不易的伸冤机会,那么我们所诉求的法治将永远不可实现。

因此,就本质而言,”行政首长接待日“、”现场办公制度“仍是一种人治制度,

是对行政程序欠缺的一种补救机制。对于这种制度我们不必过分的称赞的,更不

能将这种制度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面对这种令社会民众不解的制度,我们不是用心地、

真诚地去反思这种制度的缺陷,却常常津津乐道地通过新闻媒介张扬着这种制度

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个别正义”,而对老百姓通过正常途径不能办事的原因却

讳莫如深,惧怕说出来影响政府的“形象”。“行政首长接待日”和“现场办

公”是我们政府中某些人给上级领导的一种做秀,如不加以彻底废除,必然阻碍

着现代行政程序法治精神的宏扬,也不利推进行政程序法典化的进程。

二、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基本共识

时至今日,中国需要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这是业界绝大多数人可以

接受的观点。但是,如何做成这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各方的见解分歧还是

比较明显的。好在这些分歧主要在于行政程序“法典化”的条文设计、章节编排

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各方之间形成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几个基本共识还是有思

3

想基础的。对以下几个围绕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的认

识,如果我们能够达成一个基本共识的话,那么它对于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事

业来说肯定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幸事:

(一)行政程序立法的价值取向:有限制的且有效率的行政权

要确定行政程序立法的价值取向,应当对中国实际情况在一个较为公允的认

识。依我的观察,当下中国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的基本状况是应该强大的不强大,

不应该强大的却是大而无边。前者如环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矿山整治、

医药食品安全等方面,即使法律授予的权力有时也不能正常行使,有些地区的行

政机关在这方面的权力显得过于疲软,失去了管理社会秩序的基本能力,从而导

致了这些行政领域的秩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如行政裁量中所表现出

来的随意性,尤其是不确定法律概念解释,有的行政机关为了私利、局部利益而

曲解法律,导致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背离了立法目的。如此怪象形

成的原因,与行政权力缺乏行政程序规范具有直接的关联性。行政机关的法定权

力不能正常行使,与没有行政程序保障有关;而行政裁量的滥用,又因欠缺行政

程序规范之故。而所有的这些问题几乎都与行政和法律之间应当构建一种什么样

的关系有关。

行政应当服从法律,这个理念在我国法律文化中过去是不存在的,即使在今

天也是很淡薄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是一种治国者赏罚的工具。费正清说:

“中国的法律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它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天理(自然秩序)的

观念,认为人的行动必须合乎天理,而统治者的职责是维护这种协调一致。统治

者是以懿行美德而不以法律来影响百姓的,所以认为通晓事理的文明人会受这种

榜样和高尚行为规范的指引,而毋需绳以法规。按照这一理论,只有对那些野蛮

的、未开化的人,即那些不遵圣贤教导和皇帝榜样的人,才需要实行惩罚而使其

慑服。明正赏罚,在于表明每个人按其身分应采取什么样的合乎体统的行为。但

在理论上,赏罚总被认为是保证人们循规蹈矩的次要手段,其目的是‘以罚止

罚’。”[1]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形成权力产生法律并使之成为权力的工具之观

念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我们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的半个多世纪之后,我

们发现今天关于法律为何而生、为何而存的认识的依然是中世纪的;即使在措辞

表达上用了一些法治的言辞,但内涵上并没有达到脱胎换骨的程度。

4

在这样的法律文化背景下,行政机关对于其行使的权力,有时并没有意识到

它源于法律,更没有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所以,行政机关随意行政就难以避免。

如依这样的认识来引领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进程,我以为是难以满足法治行政

的需求的。因为,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制定法律的目的往往会转向满足权力的

要求,而不是对权力的控制。当下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价值取向究竟如何界定,

应该说它是行政程序立法最为首要的问题。我们知道,行政实体法所要解决的问

题是行政机关有哪些权力?即法律通过授权确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行政实体

法在授予行政机关权力并确定其范围之后,在要求其正当地行使权力方面几乎是

无所作为。由于现代社会中行政权是一种相当大的国家权力,具有强大的支配力,

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密切相关,且行政权的核心是行政裁量权,更具有侵权的可

能性。而行政程序法通过预设的法定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行政权力正当行

使。因此,作为解决行政机关如何行使权力的行政程序法,其立法价值取向理所

当然应当是“控制行政权”。行政程序有助于行政机关在实现目的时采取更善的

手段,从而使行政行为为行政相对人真心接受。失去了正当行政程序的理念支持,

行政程序也可以被设计成为行政机关作“恶”提供合法性的保障和便利性的籍

口。

当然,通过行政程序法控制行政权并不意味着以法律消极地限制行政权,而

应当在坚持限制行政权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升行政权行使效率。传统行政法过度

强调消极控权,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现代社会不仅需

要一个受到法律限制的行政权力,也同样需要一个能够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

服务的行政权。有限制地且有效率地的行政权力,是行政程序法立法价值的全部

内容。正如有学者所说:“建立一套公正而富有效率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是我

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目的。”[2]我国行政程序法在设计上应当体现公正兼顾效率

的法律价值,任何走极端的立法都无助于控制行政权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

们既要反对固守传统行政法的“控权论”,也要防止为了回应社会需求而放纵行

政机关“无法行政”。所以,在行政程序的设计上,既要有为确保基本公正的一

般行政程序,同时也应当有为了适应行政效率需要的行政简易程序,还需要有应

对行政紧急情况的行政紧急程序。

(二)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法:借鉴他国经验且重视法律本土资源

5

现代行政程序法源于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许多西方法治国家

都在20世纪制定了各自的行政程序法典。80年代伴随着对外开放和法制建设的

发展,西方法治观念逐渐导入我国,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影响日益加重。有关中

译本的行政程序法典的陆续出版,[3]对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

进作用。西方法治国家的一些好的制度也开始逐渐为我国立法所接受,如听证、

说明理由等。这些程序性的行政制度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因此,要构

建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借鉴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在行政程序法典化方面成功的经验

以免走我们可以避开的弯路,这是一个应当认真对待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制定我国行政程序法过程中,重视法律本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也是应

当坚持的一个同样重要的基本方法。“虽然不能说人类的各项制度都是由地理决

定的,但也不能否认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大自然划定的。”[4]这也说明了一

国法制建设过程中重视法律本土资源的重要性。以日本为例,自明治维新以来,

尽管它接受了西方法治国家的法律影响,但它能很好地结合了本国的实际情况,

并有所创新,在行政程序立法上创造的行政指导、公听会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现代行政程序法进行制度创新我们也具有自身充分的条件,如兼听则明、偏听

则暗的传统法制思想,建国后形成的走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都是我们不可多

得的行政程序法律本土资源。所以,在行政程序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收集、

挖掘上述法律本土资源,在经过法理的锤炼之后生成一个个具有中国特征的法律

制度。

当下,中国行政程序立法的程序已经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行政法(学)发展

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行政程序法的灵魂是正当法律程序,正当法律程序作为

一个异域的法律思想如何溶入本国的法律规范,进而成为充满生命力量的法观

念,或许更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我国自近代以来发生的“西学东渐”过

程中,法制建设与法律移植一直形影不离。然而,法律思想的移植速度远远不如

法律规范,其实际效果似乎可以证明法律思想和法律规范的分离,足以窒息法律

规范鲜活的生命。即使今天我们仍然不能避免这样的失误。比如,虽然我们的法

官穿上法袍、敲起法锤,但似乎并没有让人们对法院更加敬畏,对法院不公的诟

语仍然不绝于耳。虽然“听证”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用语,但“走过场”的听证依

然屡见不鲜。这多少说明了本土对异域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排斥力量是一时难以消

6

解的。

法学界在接受法治思想方面始终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中国的行政法学在上个

世纪80年代末从“行政管理法”转向“管理行政法”,这与80年代的开放国门,

进而吸纳西方法治思想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行政法学界相对成熟的思想

理论的影响下,90年代之后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有关行政权的立法,如国家赔偿法、

行政处罚法等,不仅加重行政程序规范在法律条文中比重,而且在法律上确立了

作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的行政听证,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诸如告知、说

明理由等相关制度。这些法律规范虽然其实效不尽人意,但是通过学者的宣扬、

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通过这种制度产生的互动,虽然可能需要消磨我们并不坚

固的耐心,但是这一过程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支撑法治思想的基本共识。其

实,从现有的体制内生成、发展出一套法律制度可能比从体制外强加另一套法律

制度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比如,从座谈会中发出展出相对利益多元的听证制

度,或许比简单地引用外国听证制度更具有可行性。

更应让给予关注的是,系统地受过现代法治思想熏陶的基层法院的法官们已

经默默地在做着这一项工作。比如,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授予行政争议

案”和“田勇诉北京科技大学退学处理决定案”的行政判决书中,西方国家法治

思想中的程序正义的思想赫然可见。[5]尤其要指出的是,基层法院的法官们在

行政判决书所表达出的这种法治思想,已为最高法院所接受,并通过其公报公开

表达了最高法院的态度。[6]虽然这一无成文法律规范依据的行政判决书在具有

浓厚成文法传统的中国法制环境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无论是圈内圈外鲜有

人公开指责这样的行政判决。如此的“集体无意识”状态至少可以表达这样一个

事实:“程序正义”的法治思想正在渐渐地为我们所接受。这种通过判决引入法

治思想的具体个案虽然是点点滴滴的,但这正是一个国家法治形成的基本路径。

失去法律思想支撑的法律规范即使表达得很准确,无异于没有生命的木乃

伊。因此,在行政程序立法过程中法律思想的引入、诠释与宣扬,以及保证现有

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合法运作,使程序正义或者正当法律程序中蕴含的法治理

念、价值为越来越多人所认同,从而成为未来“行政程序法”运作的法治思想基

础。这可能是我们今天在准备行政程序立法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

三、行政程序立法的模式:单行法律与统一法典

7

立法模式是指法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种。单一式

是将法的基本内容集于同一法典,而复合式是将法的基本内容用单行法规定,从

而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法典。单一式的立法模式有利于法典内部分子结构之间的

协调,从而形成一个内容统一、结构完整的法典。但是这种立法模式需要较高的

立法技术,否则不容易制定出一部较为科学的法典。复合式虽然不需要较高的立

法技术,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重复相关条文的立法现象。以比较法的视

野看,这两种立法模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一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权衡。因为一个

法制背景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一立法模式的选定。

我国传统上是成文法典的国家,所以法典以治理社会的做法是可以为人们所

普遍接受的。自1978年恢复法制建设以来,我们在20多年的立法工作中制定了

大量的法典,并积累了许多的立法技术与经验,立法质量的逐年提升基本上回应

了行政法制的需求。这几年来,我们制定了不少单行的、仅适用于某一行政领域

的行政程序规章、法规,如《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是一部比较典型

的行政程序规章。但是,我们也应当看,虽然我们在立法上不乏成功之作,但是

驾驭重大、复杂的法律制定工程之能力仍然是不够的。几部重要法律在制定实施

之后的短时期不断地被修改的事实多少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回避这样的问

题来讨论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可能会误导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向。所以,在

行政程序需要法典化已成为一句肯定句的今天,讨论行政程序法典化的模式仍然

是具有重在意义的。

对于这个问题,台湾学者叶俊荣曾经把行政程序法典化模式分为四种:(1)

最完全的法典化,它是针对所有行政权行使,不论是程序或实体事项,都通过法

律内部结构的安排,统一规定于一部法律。但这在目前仍是一个理想,也仍必须

通过许多理论上的考验。(2)除去实体的法典化,仅对程序作出统一规定,但在

行政程序上。则作完全法典化,所有的行政事项都适用于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其

他法律都不必有程序的规定。(3)抛弃全部立法的排他意图,仅就各种行政管制

事项的共通适用部分纳入行政程序法,但内容上包括程序与实体在内。此种立法

形式是针对行政共通事项所作的总则立法。此种总则性质的法典化,相当可行,

但在那些是“共通事项”的判断上必须相当讲究,才不致落入失之空泛或巨细无

遗两个极端之中。(4)只对几种重要行政类型规定其适用程序,对于实体问题留

8

待其他法律作具体规定,这是最低限度的法典化。此种立法可称得上网架立法,

在立法的可行性上最禁得起考验,可行性也最高。[7]从叶俊荣的分析中可以看

出,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确定“共通事项”的范围,那么,第三种行政程序立

法模式可能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行政程序法典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这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从行政法治发

达西方国家看,其制定行政程序法典先后都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准备期。这

可能与行政程序法典所涉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鉴于我国的立法技术和行政

法学理论发展的状况,近期可先制定单行的行政程序法,除已制定的行政处罚法、

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还有“行政强制法”、“行政调查法”等。通过切

实有效实施上述法律,将行政程序法所内涵的价值与观念为社会基本接受,等条

件成熟后再编纂为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当然我们现在就开始起草制定统一的行

政程序法典,也不排斥单行立法的同时进行,在行政程序法实施若干年之后再进

行一次法典编纂,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作为“通则”的行政程序法典

行政法不能法典化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鲜有人提出质疑。虽然荷兰制

定了《基本行政法典》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但许多章节的部分段落仍然处于

空白状态。[8]这也多少说明了行政法法典化的困难。“所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来,各国在行政法法典之立法工作上,所作的努力,皆表现于行政手续法之

制定。因而一方面,由于行政手续法立法之成功,以及行政实体法法典化之枉然,

行政手续之概念,已日见扩张;过去被归类于行政实体法之事项,逐渐有被纳入

行政手续法条文内之趋势;欲藉此,增加行政法法典化之功能。他方面法学者主

张:行政实体法之重心,在于行政法分则;至于行政手续法则构成行政法总则之

核心,因为行政法总则,实系行政法总则与行政手续法,在概念上密切牵连,进

一步造成行政法法典化与行政手续法之吻合,所以今日法学者所谓行政法法典化

之问题,大致即指行政手续法制定之问题。”[9]这一说法,基本上符合20世纪

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发展历史。国内有学者认为,“行政程序立法的内容应严格限

制在程序方面,行政程序的法典化不是行政法的法典化。”[10]

但我以为,从当下许多国家的行政程序法内容看,纯粹的“行政程序法”并

不存在,倒是大量的行政实体规范冲淡了名为“行政程序法”的意义,使之名不

9

符实。其实,随着行政法学总论部分的理论成熟度不断提升,行政实体法的法典

化也不是不可能,如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澳门等行政程序法都已

经作了比较成功的尝试。所以,以程序规范兼容实体规范,以正当法律程序为核

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不是纯粹的、有关“行政程序”的法,而

应当是一部“行政法通则”。作为“通则”的行政程序法典,至少蕴含如下意义:

(一)无论是实体规范还是程序规范,只要可以适用于各个行政领域的,都

应当在行政程序法中加以规定。仅仅适用于某一具体行政领域的规则,可以在为

该领域制定相关法律时加以规定,从而构成作为一般法的行政程序法与作为特别

法的专门法律之间关系。我国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中有不少共

同的规范,这是因为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所产生的立法资源浪费,等到《行

政程序法》出台之后,这些法律应当进行修改,消除它们之间的规范重叠现象,

从而确保行政程序法基本规则统一。

(二)行政程序法就内容而言,它实质是行政法的通则,即在实体规范和程

序规范中抽象出一般的法律规范加以法律化,并以通则统帅各个行政领域中的分

则。比如,无论是公安行政行为还是工商行政行为,它们的合法要件适用于通则

的规定,同样有关行政听证的程序也是如此。因此,作为通则的行政程序法,它

的法律效力应当是涉及所有的分则调整的行政领域。同时,通过立法构建适用于

个别领域的特别行政程序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立法任务,通过特别行政程序填补

一般行政程序所产生的漏洞,从而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行政程序法律体系。

(三)具有通则地位的行政程序法仅仅是确立一种最低限度的正当法律程

序。也就是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如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应

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程序。只要行政效率允许,法律不反对行政主体为自己增加程

序义务。但是,由于正当法律程序本身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法院在司法

审查中可能会以它自己的理解来向行政机关提出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所以,正

当程序与其说是一种规则,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法律精神。

总之,作为“通则”的行政程序法是中国未来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向。这

不仅符合世界范围内行政程序立法的基本方向,而且也适应现代社会法治行政的

需要。

注释:

10

[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

109页。

[2]张春生:中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与展望,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

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1998.上海)提交论文。

[3]如应松年主编的《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法]罗迪埃:《比较法导论》,徐百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

8页。

[5]参见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行政判决书([1999]海行初字第103号)和北京

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

[6]在《公报》1999年第4期公布“田勇诉北京

科技大学退学处理决定案”中说道:“按退学处理,涉及到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

利,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原则出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

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送达,允许被处理者提出申辩意见。北京科技大学没

有照此原则办理,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

[7]叶俊荣:《转型时期的程序立法: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设计与立法影响

评估》,载《当代公法理论》(翁岳生教授六秩诞辰祝寿论文集)第387-388页。

[8]应松年主编:《比较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9]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祥新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6月

第5版,第188页。

[10]沈开举:行政程序法立法中实体与程序关系探析,载张庆福主编《宪政

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3页。

11


本文发布于:2022-08-17 17:3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7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程序法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