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论文关键词】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法律性动态性主观渗透性 【论文摘耍】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应及 其痕迹。借鉴“因果结构观”,文章从动态的角度观察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将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予以了新的诠释。 一般而言,在法律上研究因果关系,最终都是为确定行为人在法律上是否 承担责任服务的,本文探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拟在归责的意义上!在对因 果关系有新的取舍的条件下,以新的视角观察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综观法律上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或理论,无论认为因果关系是构成要件之 一,还是认为因果关系是归责原则之一,还是认为因果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只是 确立了负责任的基础,在有些情况下才成为确立责任的基本构成要件,他们都 未强调过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在确定法律责任时的重要影响。本文将把司法者的 主观因素作为一重要因素来论述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笔者的出发点是归责,所谓,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国家机关或其 他社会组织根据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判断、认定、归结和执行法律责任 的活动。一般来讲,法律责任的概念具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法律责任等 同于法律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法律上的义务而导致的法律上的不 利后果,在归责意义上,法律责任即指后者,而在此概念下的法律责任只能是 (因果责任)我的出发点是归责!即研究法律上因果关系的目的就在于确定法律责 任的性质和范围,负责对行为人应承担的损害及其范围进行定性和量化,因而 可以说!行为人并非对其所导致的一切损害负责。以确定法律责任为尺度!在所 有客观存在着的引起损害的诸多原因中筛选出对确定法律责任有意义的原因, 这个过程就是寻法律上原因的过程,也是确定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过程。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异中有同!法学作为具体部门科学 离 不开哲学的指导,所以,这种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离不开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 论的指导。但,此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非彼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彼哲学 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指哲学的传统因果论,它认为,因果关系是指客观世界 中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和现象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前后相继的两个现 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这种必然的联系!其中一个现象存在必定引起 另一现象接着出现,而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在这种因果观的指导下,就易于把原因简单地等同于某种类似于质点的单纯事 物,而没有把它看作事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此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 是指新的因果结构论,这种因果结构论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唯物主义因果观的 基础上!提出*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应及其痕 迹 并且 只有当因素参与相互作用过程 才能构成现实的原因!也便产生结果。 , , , 也就是说,现实的原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因果关系的发生是 同一过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便无法局限于传统意义上
x0c对。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同时不能不研究一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 程,并且无法不将司法者的主观渗透作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来考察。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指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在法律当中!由司法者,广义的 司 法者,即归责的主体-根据该种规定!经过法律的价值评判和选择。最终将案件 定性定量的因果关系,从概念也可以看出!这种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有如下特 点, 法律性,即判定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标准被法律予以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司法 者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和法律价值进行评判、选择和定案。动态性!即它是一个 寻、筛选、定性的过程!这是与本文的特定视角,动态的观察法律上的因果关 系相一致的,主观渗透性。即它首先体现了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因为其意志及 价值取向被明确或蕴含地规定在法律之中,其次体现了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因 为是他在具体的执行,便不可避免地掺杂其认识+意志+价值取向等因素。
一、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法律性,具体地说!国家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不同 情况下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果关系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由立法者规定于法律 之 中。这种标准一旦确定!它的存在与否就不依人们,包括行为人,司法者和其他 人主观方面是否认识以及能否认识为转移。另一方面!损害,危害一旦发生,即 是客观的!加害行为,危害行为与加害后果,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客 观 的。以上两方面正体现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换言之,在法律上,因果关系的 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因果关系的法律标准是客观的,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也是 客观的,实际上,这正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表现。可见,虽然法律上 的因果关系具有主观渗透性,但它并不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问题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动态性,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在 运动当中,运动是绝对的,一个法律结果的产生。同样是各种因素运动的结
果, 法律要实现其公正,公平的价值。就必须对各种复杂的法律现象尽可能精确, 真实地分析,评价,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正是为了尽可能的还原事情的本来面 目,以便实现法律的目的。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 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复杂的,因果关系属于联系的范畴,虽然一般情况下。 因果关系可以是一因一果,但由于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情形%同时"由于联系的复杂性"一果的原因往往是另一原 因的结果〃所以孤立的强调一方面〃根本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法律现 象,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公平,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强调还致果 之因素以动态,在动态中,看其相互之间之作用及其致果之作用。这里,法律 上因果关系的因素包括自然事件,直接行为人的行为,他人行为,受害人自身 行为等多种因素,具体哪些因素参与相互作用过程,需结合法律和具体案件确 定,因为对于不同的法律责任。法律所要求的因果关系的联系程度也不会完全 相同,本文中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特点正在于不是机械地寻求法律责任构成要
x0c件,而是出相关因素,再现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效 应,再确定法律责任的质与量的问题。而在以往大多数的因果关系理论中,因 果关系及其他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只是一个固定量"只要确定了其存在,就实现了 其对丁•确定法律责任的固定的价值!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虽然脱不 了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理论的指导"但是却试图放大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间的有机 联 系!我们认为,这正是对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的理论的弥补,所谓弥补。就不是要 将责任构成要件理论取代,事实上也无法取代。因为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是有着 坚实的法律依据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不会成为法律责任构成要件之外的另 一个要件,因为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是研究角度 不同的结果,是不同标准下的产物!从根本上说。我们再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只是欲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新视角新角度,它是另一个角度下的产物。 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司法者的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该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主观渗透性,它除了体现为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外, 还体现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司法者的主观因素的关系上。虽然法律上的因果 关系具有法律性,其因果关系的法律标准是客观的。但是,这种标准有时比较 抽象,有时比较具体,有时比较明确,有时又比较含糊。然而,根据立法维护 国家利益的需要这
一总的原则,通过法律条文所体现的立法精神,研究法律中 的有关规定之间的关系,总是能够大致确定这种标准的。司法者就是在这种限 制下具体地确定和执行之。同时,对丁•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也是由具有主 观 能动性的司法者来完成的。总的来说,确认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 是司法者积极地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司法者对致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的认识和评价的统一。而如何认识和评价总是涉及到知、情、意的领域,总是 表露出评价者的知识、态度、情感和意志。也就是说,司法者的品行素质、知 识水平以及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必然会对法律责任质与量的认定产生影响。 例如,相同案件在同一时期得到的判决结果不同,有时甚至差距很大,很显然。 原因在于主观因素作用的程度不同,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将司法 者的主观因素作为动态的法律因果关系的构成因素之一,当然,除此之外还有 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只不过这种主观因素一旦被客观地确定下来,其作用力的 确定性便相对的稳定下来。而司法者的主观因素则不然,其作用力的不确定性 太大。因而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意义更突出。为此,要维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律 的尊严,就要对其作用力加以限制,使其效果相对稳定,这对法治具有重要意 义,法治的本质就在于限制权力。权力在主观支配下的劣控和失控即表现为司 法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力的膨胀。因此,规制这种作用力应该成为法治的一个重 要的具体任务。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其后便可以在各个方面,由外而 内地落实和实现这种规制!如,可以引入判例制度"完善各部门法的程序制度, 加大立法广度和力度,人事制度上把好关,加强司法者队伍建设。司法者自身 自觉地提高修养和素质,正确理解法律,严格依法办事,解释和适用法律时严 格遵循一定原则和步骤,排除个人的需要、好恶、意向等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 等等。可见,动态的研究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会让我们更全面更清醒地认识法
x0c治,将司法者的认识因素作为其一构成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2 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3 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修订版)[M]法律出版社 [4] 王天思!因果结构论——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J]中国社会科学, 1991, (1) [5] 侯国云!将哲学上因果关系应用到刑法中来需注意的问题[J]法学评论 1997, (4)
x0c
本文发布于:2022-08-15 00:0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4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