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上)
目录
曾炳钧关于法的继承性问题
蒲坚试论中国国家与法的历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韩延龙略论卢梭的政治思想
——为纪念卢梭诞生二百五十周年而作
叶孝信唐《律疏》系据《永徽律》考
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与法权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张希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
曾宪义1840年战争以后清朝的国家与法权
刘海年唐律的阶级实质
高恒秦律中“隶臣妾”问题的探讨
方克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
林榕年略谈法律的继承性
游绍尹论秦律的阶级本质和基本内容
杨景凡关于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
高潮试论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散文
邱远猷国家以法制为先
——重读《资政新篇》和《立法制諠谕》
乔伟荀韩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研究
——兼论荀况所属学派的性质问题
刘海年秦汉诉讼中的“爰书”
许显侯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和运用
陈鹏生略论诸葛亮的法治观
韩延龙关于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
林中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潘华仿略论美国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权
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对象商榷
肖永清论两汉刑法的基本原则
杨堪评谭嗣同反封建的政治法律思想
蒲坚试论《唐律疏议》的制作年代问题
张梦梅基督教会与教会法在西欧封建统治中的作用
陈盛清论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郭成伟略论北宋惩治“贼盗”的《重法》
张大元谈法学词语的训释问题
周枏罗马《十二表法》
俞荣根孔子法律思想探微
徐静琳美国违宪审查权的历史考察
徐轶民罗马法学家在罗马法发展中的作用
张警《七国考》《法经》引文真伪析疑
林榕年西欧封建法制史的几个问题
——兼谈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
高潮略论李斯
孔庆明“铸刑鼎”辨证
李力秦刑徒刑期辨正
从希斌《周易》中记载的周代刑法
怀效锋明代中叶的宦官与司法
张彩凤试论英国衡平法的起源、发展演变
叶孝信试论《唐律疏议》
赵晓耕试论宋代的有关民事法律规范
林向荣应当大力开展法学史研究
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兼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若干特点
乔伟论法制建设中借鉴历史经验的几个问题
马建石对儒法两家犯罪学说的研讨
马小红“格”的演变及其意义
方克勤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罪的立法与实践
俞鹿年中国职官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
饶鑫贤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大要
李启欣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及其发展
郑秦清代的民事审判与调处息讼制度
曾尔恕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的法律制度初探
刘广安简论清代民族立法
钱大《唐六典》性质论
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吕世伦菲希特的法律思想探讨
徐尚清回顾与思考
——剖析查士丁尼的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活动
陆昕从沈家本的生平活动看其变法的核心
史彤彪中西方法律思想家法律价值观的比较思考
——兼议东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段秋关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演变与更新
郑定天理、国法与人情:中国传统刑法中的孝道
孙守煌论康德的法哲学思想
高恒论中国古代法学与名学的关系
李贵连《法国民法典》的三个中文译本
汪汉卿许衡的法律思想
张建国论文帝改革后两汉刑制并无斩趾刑
曲可伸从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
王立民阴阳五行说与我国古代法律
米健从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看澳门法律制度的未来
由嵘关于法类型划分问题的思考
钱大律、令、格、式与唐律的性质
杨师商鞅变法的性质与作用问题驳论
皮继增法学家的成长与法典编纂
朱勇论中国古代情与法的冲突
江兴国试论中国封建王朝的谏诤制度及对君权的制约机制
梁凤荣论北宋前期治吏惩贪的特点
何勤华布莱克斯通与英美法律文化近代化
武树臣寻最初的“法”
——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冯卓慧罗马法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王哲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
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为隐”
高积顺“狱”的法文化考察
袁兆春析孔氏家族宗族法对当时国家政权的影响
郝铁川法典的法家化
严存生自然法、规则法、活的法
——西方法观念变迁的三个里程碑
陶广峰清末民初中国比较法学的产生
徐永康中国百年宪政梦的追寻
杨永华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与净化执法环境
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
马志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若干成因质疑
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绪论
周训芳20世纪上半叶大众思想启蒙与社会制度取向
胡旭晟描述性的法史学与解释性的法史学
——我国法史研究新格局评析
杨鹤皋程颢、程颐法律思想研究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之变迁
于语和王宠惠法律思想与实践评述
陈汉生法治、吏治:历史与现实
叶秋华希伯来法论略
——古代东方法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第二卷当代大陆卷(下)
目录
肖周录陕甘宁边区的破产立法
张大元《明史·刑法志》勘误示例
冯潇论晏子的法律思想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的办案方法
阎晓君两汉“故事”论考
王云霞印度社会的法律改革
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
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
张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
张铭新论中国古代法的双轨式公法体系
曹旅宁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
陶毅婚姻无效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借鉴
丁凌华宗祧继承论
戴建国唐“天宝律令式”说献疑
夏锦文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洪永红非洲习惯法初探
付子堂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法律探索
龙大轩羌族习惯法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儒家化倾向
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
王健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
陈景良讼学、讼师与士大夫
——宋代司法传统的转型及其意义
高鸿钧心寄治邦
苏亦工大志与王法辨
徐祥民中国古代法制研究中的几个思维定式及其消极影响
——兼论战国前法制研究的方法
刘惠荣洛克对英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贡献
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方立新从权力制衡角度探索监督理性
——质疑现行检察监督兼及权力监督系统的历史学、比较学的思考
柏桦明清州县的监狱
李交发论古代中国家族司法
张兆凯朱元璋重典惩贪得失新论
杨一凡科学地认识中国法制史
吴建璠商鞅改法为律考
杨景凡关于荀子的法律思想的几点看法
倪正茂论隋律对北周律之因袭
孙光妍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徐静琳演进中的香港法启示录
——关于比较法的思考
曾代伟《大元通制》渊源考辨
周少元近代西方刑法新旧派理论对《钦定大清刑律》的影响
刘艺工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简论
邱远猷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李玉生魏晋律令分野的几个问题
汤唯宗教文化的法律定位
——兼论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的变革趋向
曾宪义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
——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
胡留元卜辞金文法制资料论考
刘斌敦煌所出买卖、借贷契约考评
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兼论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
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
——析联邦最高法院的两项判决
林明多元思想背景下的伦理法制
——兼议东晋南朝法律思想的时代特点
吴永明民国前期新式法院建设述略
刘星历史主义法律移植研究与接受法律移植的社会共识建立
宋四辈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制约因素的法律文化分析
张生《大清民律草案》摭遗
侯欣一民国晚期西安地区律师制度研究
郑祝君美国公司制度理念变迁
张国华法家的法律思想概述
王宏治略述唐代的司法监督制度
赵昆坡略论中国古代立法制度的发展
张希坡长者风范学术知音
——记同陈守一同志交谈有关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
吕丽古代冠服礼仪的法律规制
徐忠明权利与申冤:对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
杨育棠《盟水斋存牍》点校札记
张伯元古代判例考略
霍存福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制度与观念的比较
李秀清《撒里克法典》若干问题之探析
林乾从“法与天下共”论对君主擅法的限制
张仁善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
赵元信《清秋审条例》及其董康
陈金全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康德法治论解读
崔永东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现代性诠释
王立中国古代环境法律史论要
李力清代民法语境中关于“业”的表达及其意义
马长山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
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
——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
蒋传光论中国古代宗教与法律的关系
张晋藩中华法系特点再议
汪世荣判例在中国传统法中的功能
徐爱国政体与法治:一个思想史的检讨
程春明认真对待福柯
——一个可能影响法律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评说
钱福臣道德态势与社会控制模式需求定律
——我国接受西方法治思想与模式原因的新解读
潘佳铭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
——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
方慧论我国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张培田先秦时期债流转的史实补析
徐世虹汉律中有关行为能力及责任年龄用语考述
刘笃才中日近代宪政道路不同选择的历史约束条件
——兼论中国近代宪政与革命的关系
徐立志《大清民律草案》现存文本考析
王圣诵论中国户政制度
编后记
编后记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逐渐向文明的更高层次迈进,为
中国法律史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曾宪义教授指出的,“学术研究是同社
会的进步共繁荣、共进退的。科学研究需要社会为它提供和民主的环境,需要时代赋予
它动力。同时,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应该给社会不断提供理智思维的结晶,促进社会的健康、
文明与进步”。在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大背景下,中国法律史学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
期,得以蓬勃发展。经过法律史学同仁的不懈努力,在法制通史、断代法制史、部门法制史、
专题法制史和法律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以及法律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代大陆卷”作为由曾宪义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
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配套项目“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的组成部分,
旨在反映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间法律史研究的骄人成就。
面对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本卷编辑部决定采用较为客观的方式,面向2005年年底我
国内地从事法律史学研究的具有正高职称的学者约稿,由其本人选取最能代表本人的研究水
准的一篇作品加以收录,对于1979年之前也有研究成果的学者,则可增选1949年至1979
年间的一篇成果,以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研究风貌。同时,我们亦请作者提供个人简介、个
人照片(以著文之时为佳)以及刊载论文的书刊封面。自2006年起,编辑部陆续组织中国
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研室的博、硕士生以信函、电话、电邮等多种渠道,尽我们所能地
向符合标准的学者们发出约稿函。约稿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积极配合,截至2009年,一
共收到了百余位学者的187篇文章。在此,我们对各位学界同仁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表达
由衷的谢意。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个别学者未能联系上,希冀今后有机会出版增订本
以弥补遗憾。
对于所征集的稿件,我们按照文章发表时间的先后精心地编排整理,同期发表的则按照
作者姓氏的拼音字母顺序进行排列。对于作者提供的照片、简介、期刊封面和附记,依出版
要求进行了统一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教研室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晁宝栋、郭嘉、冯勇、邱少晖、
彭亦菲、李红果等同学为本书的约稿、汇总、整理和校稿工作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囿于约稿学者、所选论文数量众多,加之编者学术水平所限以及种种条件的限制,疏漏
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专家学者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发布于:2022-08-14 15:1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3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