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中国,物权法]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更新时间:2024-11-14 23:53:19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14日发
(作者:pos刷卡套现)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自解放以来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述评,指出了现行有关

物权法律法规的缺陷,提出在我国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中坚持对合法财产一体保护原则,

实行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相区分的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用益物权体系并完善担保物

权制度。

关键词:物权法立法建议原则制度

一、导言

(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对民事生活的调整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

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放弃“人治”,

实行法治。相继制定了若干重要的民事法律,初步形成一个民事立法体系。这个民事立法

体系,分为以下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第二个层次,是各民事

特别法,包括属于债权法性质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属于家庭法

性质的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属于物权法性质的担保法;属于商事法性质的公司法、

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证券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第三个层次,是民事法

规,例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加工承揽合同条例、借款合同条例、国内航空旅客身体

损害赔偿暂行条例等。第四个层次,是各行政性法律、法规中的民法规则,例如土地管理

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定、民用航空法中关于民用飞行器权利的规定、城市房

地产管理法中关于房地产抵押的规定等。

(三)现行民事立法体系中属于物权法性质的法律法规

按照大陆法系民法理论,规范财产关系的法律,为财产法。财产法分为物权法和债权法两

大部分。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债权法是规范财产流转关系(主要是市场交

易关系)的法律。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发展市场交易开始的,[2]因此比较重视规

范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现行民事立法体系中,规范市场交易关系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

要完善一些。[3]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法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物权法立法明显薄弱和滞

后。

属于物权法性质的现行法律法规有:

1.民法通则

2.民事特别法

3.财产管理法

4.行政法规

5.行政规章

(四)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的缺点

1.因经济体制的原因发生的缺点

上述法律法规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因旧的经济体制刚开始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

尚未确立,难免在法律精神和制度上反映和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和要求。例如,按

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对财产所有权进行分类,并强调所谓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而对自然人和法人的财产保护不力。此外,动产和不动产物权,属于基本的民事权利,由

行政管理法加以规定,也未必合适。

2.因立法体制的原因发生的缺点

中国现行立法体制受行政体制的制约,除宪法、民法通则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

委员会组织起草外,多数法律法规均由国务院所属部委负责起草。负责起草的部委往往不

可能从全局考虑,而是较多地考虑本部门、本系统的利益。这就难免导致现行法律法规的

互不协调、重复规定、相互抵触,和缺乏基本制度的规定。迄今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动

产登记制度,其原因也在此。

3.因民法理论的原因发生的缺点

中国原有民法理论是在50年代继受苏联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大体符合改革开放前单

一的所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体制,而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原有民法理论片面强调

对公有财产的保护,1986年的民法通则仍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至少给人其他

财产可以任意侵犯的印象。民法通则之未采用物权概念,未规定取得时效制度和善意取得

制度等,均源于原有民法理论。

4.因立法指导思想的原因发生的缺点

中国向来的立法指导思想强调所谓“立法宜粗不宜细”、“成熟一个制定一个”,不着重

法律的科学性和体系性,造成现行法律法规的分散零乱,缺乏最根本的和基本的概念、原

则和制度。例如,缺乏物权、动产、不动产、主物、从物、原物、孳息等概念,缺乏关于

动产和不动产物权发生、取得、变更和消灭的基本规则,缺乏关于用益物权的基本规则、

物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等。

5.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制定物权法

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主要是缺乏关于物权的最基本的规

则和基本制度。例如,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准则、不动产物权和动产物权发生、变更与消

灭的基本规则、物权保护的原则和制度、关于土地使用权的基本规则、关于高层建筑区分

所有权的基本规则,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等。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学界一再讨论的所谓“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社会

问题,均与未及时制定完善的物权法,致社会生活中缺乏规范财产归属关系的基本规则有

关。说明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对法律调整的要

求。

6.民法起草工作小组的成立与物权法的起草

按照国家确定的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要在2010年前建成一个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法治

国家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按照立法机关的构想,该法律体系犹如一个金字塔,最上

层是宪法,其次是各基本法,再次是各特别法,下层是各行政法规。宪法和各基本法均应

制定成文的法典。现今宪法和刑法、刑诉法、民诉法均已制定较完善的法典并经过修订,

唯有民法仅有一个民法通则,尚未制定民法典。因此,1998年3月,立法机关委托9位民法

学者、专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4]负责中国民法典编纂和草案准备工作。

二、坚持对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原则

(一)放弃对某类所有制的财产特殊保护的提法

关于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传统民法理论中是所谓“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

圣不可侵犯”,民法通则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区分为国家财产与劳动众集体财产,仅规

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73条)。现今民法学界一致认为,所谓“公有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或者“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不过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在法

律上的反映,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可将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改为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们认为不可。无论“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或者“私

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均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要求。按照中共十五大报

告的提法,现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要

求法律给予平等的保护。因此,制定物权法应贯彻的基本原则只能是:凡合法取得的财产

无分公有私有,均予平等对待,一体保护。依此原则,当然应放弃传统理论和立法以生产

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所有权类别的做法,仅对公有物和公用物作特别规定。

(二)规定公有物和公用物制度,不规定国有企业财产权

鉴于国有企业实行公司改组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公司法调整的范围,依公

司法原理,国家享有股东权而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且企业财产权中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

权利,如对土地的基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对厂房及其他建筑物的权利属于不动产所有

权,对机器、设备、车辆等的权利属于动产所有权,对企业名称的权利属于人格权,对专

利、商标的权利属于知识产权,等等,应分别适用各有关法律规定,因此不宜在物权法上

概括规定“企业财产”的归属问题。[6]

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所谓全民所有制财产),可以分为经营性

财产和非经营性财产两大类。其中,经营性财产主要是国有企业财产,前已述及,不须在

物权法上专门规定。至于非经营性财产,主要是属于自然资源的山脉、河流、湖泊、森林、

草原和矿藏,及国家机关专用的建筑物、军事设施、装备等公有物,和社会公用的道路、

桥梁、港口、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公用物。其中,自然资源一类,物权法仅规定

矿藏专属国家所有,其他自然资源不在物权法上规定,而由各自然资源法规定。物权法应

对公有物和公用物作出规定。

物权法草案,在第二章所有权的第一节一般规定中,专设第62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依照法律特别规定”。按照这一规定,矿藏属于国家

专有,农民集体虽然可以享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但对于土地中的矿藏没有所有权。享有

土地使用权的自然人或法人,对土地中的矿藏不享有所有权。对矿藏的开发和经营,应由

特别法(矿藏法)规定。自然人或法人可以依据矿藏法的规定,取得开发经营矿藏的权利

(采矿权)。

在第二章第一节,另设第63条规定公有物、公用物:“公有物和公用物属于国家所有,不

得转让,不得作为取得时效的客体。但已不再作为公有物和公用物的除外”。所谓公有物,

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由国家机关使用的财产,包括国家机关的建筑物、军事设施、

军用武器装备。不包括国家机关所有的办公用具及有价证券等动产。后者与一般财产相同,

属于可交易财产,应许可转让,并适用取得时效。所谓公用物,指为社会公众共同使用的

财产,例如公共道路、公路、街道、桥梁、水库、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公园,可以

航行的水道、海岸、海滩、港口、海港等。公有物与公用物的区分,在于公有物是由国家

机关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使用,公用物是由社会公众直接使用。

另一类有必要在物权法上明文规定的财产,是宗教财产。而在现行法制之下,宗教财产的

性质不明确。按照现行的有关政策,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教会的建筑物,归中国教会

所有;佛教、道教寺庙宫观的建筑物和法器等,为社会所有;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物,

为信教众集体所有。但在不动产登记实务中,无论何种寺庙宫观、教堂的房产,均将宗

教协会登记为所有权人,显然违背宗教财产的性质。考虑到宗教寺庙财产的特殊性(出于

信徒捐赠并用于特殊的宗教目的),物权法专设的64条规定:“宗教财产,属于宗教法人

所有”。

(三)严格限定公益目的,重构国家征收制度

坚持对合法财产权的一体保护,必然要涉及国家征收制度。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作为一

项基本原则,当然包含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被强制转让其财产权的含义。但国

家出于社会公益并经法定程序的征收应属例外。[7]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征收制度被

滥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和各级政府频繁地、大量地为商业目

的用地,而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农户、城镇居民的土地使用权,且往往不能给予公

正补偿。如果政府将以极低的代价(补偿)征收的土地,以市场价出让给用地的企业(中

国企业、外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则政府获得市场价与补偿价之间的差额;如果以优

惠价出让给用地的企业,则企业获得此差额。无论如何,均导致严重的不公正。因此,物

权法立法方案,提出重构国家征收制度的建议。采用征收方式强制剥夺自然人和法人财产,

应仅限于真正的社会公益目的,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给予公正的补偿。非真正公益目的,

如商业目的用地,不得适用征收,建议改为由国家批给用地指标,再由用地人与土地所有

权人、使用权人谈判签约。

现行法制混淆征收与征用两个不同概念。[8]所谓征用,是国家不经同意而强制使用自然

人、法人的财产。征用的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征用与征收的相同点,在于其强行性。

不同点在于,征用只是暂时的使用,使用后将予以返还,征收是强行收买,不存在返还问

题。另外,征用的对象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而征收的对象只是不动产,主要是土地。因此

物权法草案严格区分征收与征用,在规定了征收之后,另设第49条规定征用:“因处于紧

急状态,国家可以征用自然人和法人的财产。关于被征用财产的返还及损害赔偿,由法律

另行规定”。

(四)区分委托物与脱离物,建立善意取得制度

现代民法为保护交易的安全,有所谓善意取得制度。指没有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的动产,

在交付该动产于买受人后,如果该买受人属于善意,即可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原所有人仅

可向无权处分人请求赔偿,而不得向该买受人请求返还。因善意取得制度之贯彻,使买受

人免于因出卖人无处分权而承担购买的动产被剥夺之风险,可以保护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

中国现行法制关于善意取得未有明文规定,买受人即使对于出卖人之无处分权全然不知且

其购买行为发生在合法交易场所,也有可能被剥夺所购买的动产,尤其该动产属于遗失物、

盗窃物的情形,更是如此。这显然不利于交易安全之保障和买受人正当利益之保护。于是,

立法方案建议参考各国立法经验,规定善意取得制度。

物权法草案第二章第五节动产所有权,其中第145条规定了善意取得的一般规则:“基于

法律行为善意且有偿受让动产的占有,即使让与人无处分权,受让人仍取得该动产的所有

权”。“受让人在受让动产时不知让与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为善意”。按照这一

规定,发生善意取得的要件是:标的物为动产;让与人无处分权;受让人基于有偿法律行

为受让该动产;受让人已占有该动产;受让人为善意。

在民法理论上,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动产,区分为委托物和脱离物两类。委托物指基于所

有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借用物、租赁物、保管物。脱离物指非基于所有人的意思

而丧失占有之物,包括遗失物、遗忘物、盗窃物。对于委托物,在符合善意取得各项要件

时,立即发生善意取得的效果,即善意受让人立即取得所有权,原所有人不得向该受让人

请求返还。对于脱离物,在符合善意取得各项要件时,并不立即发生善意取得的效果,所

有人在1年内有取回权,仅在此1年期满所有人未行使取回使时,发生善意受让人取得所有

权的效果。另外,考虑到对公共市场交易的信赖,应特别规定,即使属于脱离物,如果是

善意受让人因拍卖或于公共市场购买,所有人取回时必须偿还受让人支付的价金。

(五)借鉴各国经验,建立取得时效制度

中国现行法制不承认取得时效制度,是因为原有民法理论认为取得时效有背于道德。且在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认取得时效制度,符合公有制的要求。1986年

的民法通则仅规定诉讼时效(消灭时效)制度,而未规定取得时效制度。现在看来,取得

时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必要性,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已经达成共识。物权法草

案在第二章的第一节关于所有权的一般规定中,第65条至第86条专门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

按照该规定,仅对于可以交易的物,适用取得时效。不能在市场上交易的物,不适用取得

时效。关于动产取得时效的规定是:“以所有的意思,十年间和平、公然、连续占有他人

动产者,取得其所有权。但其占有之始为善意并无过失者,为五年”(第66条)。关于不

动产取得时效的规定是:“现时登记为不动产所有人,虽未实际取得该项权利,但占有该

不动产并依所有人身份行使其权利的,自其权利登记之日起满二十年而未被涂销登记者,

实际取得该不动产所有权”(第67条)。“以自主占有的意思,和平、公开、持续占有他

人未经登记的不动产满二十年者,可以请求登记为该项不动产的所有权人”(第68条)。

三、实行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

(一)关于物权行为的争论

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是德国民法所采的立法理论。认为债权合同与物权合同是两

个不同的法律行为。债权合同的效力在于使双方当事人享有债权和负担债务,并不能发生

物权变动。要发


本文发布于:2022-08-14 14:1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3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