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例文汇总三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
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依法
治国心得体会例文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例文汇总一
依法治国重要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公民法治意识的强弱,法
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一要坚持把全民普法作为依
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
法、解决问题靠法;二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领导干部要做尊
法学法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
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三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
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
庭责任。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例文汇总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
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
1/5
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
刻影响。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
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从制定出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到中国特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形成,我国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法律要充分发挥作用,离不
开信法、守法的深厚土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治信仰,一个社会缺乏法治精
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虽立而难行。只有把培育
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置于法治建设全局的重
要位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在社会运行中生
效。
信仰不会自发产生。培育法治信仰,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只有通过
深入基层、走进社区等方式,深化和创新法治宣传,扩大和增进人民众对法治
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
氛围。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现代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把法治教育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让法治进校园、进教材,将法治精神和
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普法教育的有效性,从知法懂法进而到信法用法,牢固
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法治建设有赖实践。人民众对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来源于切身体验,完
善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众合
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全社会尊法守法必然渐成风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
理,畅通众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建立健全人民众化解纠纷、利益表达等机
制,使众合法权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就会极大增强全
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法治信仰落地生根到坚固支点。
2/5
事实是最有力的说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信仰的支撑。法治不是抽
象概念而在于具体实施,存在于每一次执法、司法实施的过程中。公正的裁判是
加固法治信仰的基石,而不公正的裁判会污染法治精神的源头。如果通过正常程
序不能得到公平正义,人民众对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就难以形成信任,其公信力
就会受到损害。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让违法者付出
代价,杜绝法外开恩,对每一起司法个案都公正审理,才能使法治精神、法治意
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信仰。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培育法治信仰,离不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
引领示范。近些年来,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
贪赃枉法、违法违纪插手干预司法个案等现象依然存在,侵蚀着法律的权威,损
害了人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带头依法办事,带头
遵守法律,体现出对法治的忠诚和捍卫,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
压法、徇私枉法,违法者受到惩处,才能引导众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带动
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之风,坚定法治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持
之以恒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中国特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例文汇总三
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3/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
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
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
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
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
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
素,其中一些涉及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
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
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
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
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
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
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
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
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
4/5
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
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
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
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
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
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
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
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
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
5/5
本文发布于:2022-08-11 18:5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0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