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体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
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
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
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是前提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新中
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无到
有,以宪法为核心,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领域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
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不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
-1-
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立法工
作部门化、争权推诿现象较为突出,立法工作效率不高,有时因
利益博弈,久拖不决。“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
提”。面对立法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
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学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
验。《决定》明确提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
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
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严格执法是关键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
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决定》就严格公正执法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职能
能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关系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走下
-2-
去。政府部门要从以前的权力集中向权力下放转变。要继续大力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
清单。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
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
惩处失职、渎职。要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通过党内监督、
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
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
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二是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坚
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决策和立法紧密衔接。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
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
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积极推行政府法
律顾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
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讨论,确保做到依法科学决
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倒查机制,落实决策领导
责任制。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
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理顺行政强制执
行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
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实现分事行权、分
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
-3-
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
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
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
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
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
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
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是重点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
引领作用。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司法不
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平正义要靠制度来保障,确保依法独立行
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和落实好办案
人员终身负责制,谁办案、谁签字、谁负责,对违法办案导致错
案的,“一案双查”,既要纠错又要追责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效抓
手。既要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又要加强对司
法活动的监督和司法人员的追责。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查司
法腐败案件,保持司法队伍的纯洁。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实现司法公正,就必须建
-4-
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把每
一起案件的审理都作为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来认识和对待,对历
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让司法
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公正
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
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众参与,构建开放、动态、透明、
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
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司法公正的难点是司法能否独立。《决定》规定,建立领导
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
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
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
机制。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
民商事案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
除地方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建立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
度,有效制止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
会公共利益侵害事项的发生。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
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民守法是保障
-5-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
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
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中小学
开设法治课,从小培养法治意识和守法精神。建立公民诚信档案,
在违法必究硬约束的同时,完善诚信档案软约束,促进全民守法。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
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
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
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畅通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
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
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
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不断
-6-
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
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公民美德,
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7-
本文发布于:2022-08-11 18:4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70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