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
议的立法构建(法学本科毕业论
文)
LT
论我国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立法构建
写作提纲
一、绪论
婚外同居是对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一夫一妻制
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破坏了他人的婚姻家庭,侵犯了我
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应在思想上
进行道德教育,在行为上受到法律的制约。
二、本论
(一)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认识
1、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含义
2、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性质及效力的认定
(二)我国有关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立法现状
1、公法
2、私法
(三)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立法完善建议
1、对“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法律含义要作出明确的
界定
2、在《婚姻法》中建立夫妻非常财产制
3、构建婚内侵权赔偿责任机制
4、明确规定“第三者”侵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
三、结论
我们不能用道德评判代替法律思考,婚外同居是违
反性道德的可并不是所有与婚外同居有关的行为都必须
否决,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保
2
护,“第三者”的正当权益理应也得到法律的保护,理
性地对待及分析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第三者”
财产转移的起因也许是不道德的,但是只要其符合的法
律规定,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权利的转移符合于法律
规则,法律就应该对这样的权利进行保护。
3
4
5
补偿协议的性质和效力的认定还存在异议,如何判断这类协
议才合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呢?
有的学者认为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实质是民法上的契
约,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应当认定该协议是有效。其理由是婚姻
一方当事人有自由处分个人财产的权利,公民有自由订立各种协
议的自由,只要是意思表示是真实的,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4
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就必须受到法律保护,
这是私法自治的要求。所谓私法自治,指私人相互间的法律关系
应取决于个人之自由意思。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作出这个行为
时是出于自己完全的自愿,没有受到他人的欺诈、胁迫等。民法
遵从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并不干涉,该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
是双方自愿且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况下签订的,也没有违法法律的
禁止性规定或者出现无效的情况。既然已经签订了补偿协议,那
么就应该遵守,这也是一种诚信的要求。而且,从实际情况,婚
外同居中确实也有可能存在伤害行为,比如说导致女方怀孕流产、
家务承担、照顾孩子等等,伴随损失的发生。我国《民法通则》
第55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有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
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
会公共利益。而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只要符合了民事法律行
为合法有效的实质要件,就应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是有
效的。这种观点强调婚外同居行为违法,但不必然导致婚外同居
当事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无效;他强调婚外同居与财产补偿是两个
不同的民事行为,各具独立性,婚外同居当事人之间的其他民事
法律行为,与其他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样,均应受到法律的同等
保护。但也有些学者提出该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违反了民法
6
上公序良俗基本原则,依民法理论,任何民事行为不得违反民法公
序良俗原则。所谓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
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公序良俗原则在现代民法上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具有修正和限制私法自治原则的功能。《民法通
则》第7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58条:民事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此所
谓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与违反公序良俗同义。性道德为善良风俗
之基本内容。依公序良俗原则确认这类行为无效,对于维系社会
起码的道德秩序,至关重要。对“婚外同居人”的补偿,均属违
反性道德,该行为理应被认定无效。所以,不受法律保护。
法律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问题,甚至在很
多情况下只是起到权利确认和行为指引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处
理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不能单从一方面分析和考虑,不应
一概定为有效或者无效,应结合多方面进行考量并由承办法官综
合分析,发挥其自由裁量的权利。
1.应对婚外同居当事人进行认定,主要是对“第三者”主
观心态判定协议之效力
有的学者指出,“第三者”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介入合法婚姻
关系,致使合法婚姻关系破裂的人。从“第三者”的主观心态上
进行分析,我们可将“第三者”分为有过错“第三者”和无过错
的“第三者”两种。有过错的“第三者”又可分为善意“第三
者”和恶意“第三者”,而无过错的“第三者”即为受害“第三
者”。将恶意“第三者”归纳为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发生不
正当的男女性关系,从而故意导致他人夫妻感情破裂,希望与之
成为合法配偶的行为。善意“第三者”指知道或应当知道对方有
7
配偶,仍与其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导致合法婚姻关系破裂,但
不具有恶意破坏他人合法婚姻关系并希望成为其合法配偶主观意
识的人,虽不具有成为其合法配偶的主观意识,但明知对方有配
偶仍与其发生男女关系,漠视婚姻法对配偶权的保护,在主观上
是一种过错。受害“第三者”指其本人根本不知道他人为合法婚
姻当事人,而与其发生男女关系,从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人。
如将第三者仅界定为恶意第三者,笔者认为这种界定过于狭小,
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因此,“第三者”不仅包括恶意“第
三者”而且也包括所谓的善意“第三者”和受害“第三者”。
合法的婚姻关系受法律的保护,其他任何作为婚姻关系之外
的“第三者”对此均负有不作为的义务,作为恶意“第三者”其
主观上有侵害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之意,故意破坏婚姻的一夫一
妻制原则,尽管其与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协议是建立在
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并且意思表示真实,但只考虑到了当事人的意
思自治,没有考虑签订该协议的双方当事人侵害了合法婚姻中无
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婚外同居中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和恶意“第
三者”在主观上都认识到对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侵害,恶意“第
三者”更是有剥夺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权利之嫌。既然恶意“第
三者”明知同居的当事人有配偶,而且还想取而代之,故其就无
伤害与补偿可言。如果认定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与恶意“第三者”
签订的财产性补偿协议有效,无疑会侵害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
权利,也是纵容“第三者”的婚外同居行为。善意“第三者”主
观上有过错,故与其签订的财产性补偿协议也应认定为无效的,
但考虑到善意“第三者”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有时身心确实是受
到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对身心受到重大伤害善意“第三者”,
8
法官可以酌情予以支持,这样方显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受害“第
三者”是受骗与有配偶者同居,且一直并不知同居者有配偶,其
主观上没有过错。婚外同居中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因其欺骗的行
为已经构成了对受害“第三者”的伤害,受害“第三者”有权要
求有配偶者补偿,对于这类的财产性补偿协议法院可以支持。
2.应当适当考虑补偿财产的性质及价值而区别判定协议之效
力
众所周知,婚后实行夫妻共同财产制是中国人的传统,至今
也是占据主流的婚姻财产制度。从性质上讲,这种共同财产制属于
不分份额的共同共有,在此情形下,认可一方配偶对婚外同居补
偿的有效,就意味着认可对另一方配偶共同财产权的侵犯。如果
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将其夫妻共同财产作为给予“第三者”的补
偿,侵犯了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且该协议因为有配
偶的一方当事人对共有财产无单独处分的权利欠缺法律生效要
件,故应以无效为宜。
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对其个人财产的处分,原则上可以生效。
个人特有财产属于配偶个人所有,与另一方配偶不形成共有关系,
单纯从财产性质看,这种做法似可以被允许。因为财产所有权人
对属于其个人所有的财产享有处分权。然而,如果补偿的财产价
值过大或者补偿财产价值明显超出了一般人接受能力的,应当酌
情认定超出部分无效。一方面,婚外同居者获得的财产价值过大,
对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对社会可能产生错误的价值引导;另一
方面,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的个人财产是其履行婚姻家庭生活中
扶养义务或其他债务的偿还能力担保,其将个人财产大部分或者
9
统统补偿给婚外同居者,无疑损害了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家庭
成员甚至是债权人的利益,且不具有正当性。
同时,必须注意到,假设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以其个人特有
财产向婚外同居者支付补偿这种观点被接受,将会引出以下三个
问题:(1)如果个人特有财产被允许用于支付婚外同居者的费用或
代价,会造成法律逻辑混乱。夫妻共同财产不得用于婚外同居第
三者,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则被允许用于婚外同居第三者,这明显
违反《婚姻法》“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立法价值取向。
(2)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将个人财产大部分甚至全部约定给婚外
同居者作补偿,势必导致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不平衡,故并
不可行。此疑问的产生,源于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有婚姻配偶、
有家庭,对于夫妻而言,相互扶养是夫妻法定义务。如果一方将
自己的个人财产全部或者大部分补偿给了婚外同居者,他(她)
本人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时,其配偶依法就得履行法定扶养义务。
如此情形,对于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当然是不公允的。但是,如
果婚姻仍然存续,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能够对这方配偶的扶养需
求视而不见吗?
3.适当的时候引用公序良俗以作为考量原则
婚外同居当事人的行为在一般情形下并不直接违反法律强制
性规定,故对其是否有效的判断,有赖于引用公序良俗原则。根
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就是我国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公
序良俗反映了国家、社会、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和利益要求,是社
会大多数人的一般道德标准。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就是看是否在
10
社会大众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是社会大多数人
不能忍受的,例如通过不法行为谋得不当利益,则应归于违反公
序良俗;反之,行为无损公众的感情和道德感的,则可以承认其
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婚外同居行为与签订婚外
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是两个独立的行为,婚外同居违反婚姻法禁
止性规定,当属无效,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
基于婚外同居而产生的财产补偿,并非无一例外地均违反法律规
定,不宜一概认定有效或者无效。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
效力时,应当具体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态、涉及财产的性质和价
值大小以及公序良俗为主要考量等因素
一、我国有关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立法现状
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作为民法上的一种契约,更多的取
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协议生效要件,并
且没有发生协议无效、可撤销或者效力待定等情况,同时不能违
反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及有违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般不会过多的干
涉,法律只起引导和确认的作用。我国现在的法律没有对婚外同
居财产性补偿协议作出直接的规定,往往是通过综合和间接的法
律运用,才能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效力。
(一)公法
在我国公法很少去干预公民之间的个人纠纷或者规定相应的
解决办法,一般都以社会为基础,触及到社会或者集体利益的层
面。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
家的保护”。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规定的是最基本的权
利和义务,法院不能直接引用宪法的规定作出相关判决。我国《刑
11
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
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项规定对重婚
型的婚外同居作了严厉的打击,但仅限于对婚外同居行为有配偶
的一方当事人的惩罚制度。可以在公法领域说很难出相关的法
条作为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是否有效的依据。
(二)私法
公民之间的纠纷更多的依赖于私法的救济。我国《民法通则》、
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合同法》的规定主要
是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当事人签订的协议必须满足法律最基本的
要求,符合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婚外同居财产性
补偿协议首先要达到民法上的实质要件才能进一步探讨。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
事权益,应当承担责任;第27条规定:损害是应受害人故意造成
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这两条规定可以间接的认为如果签订的
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当事人主观上都有过错,过失相抵,那
么婚外同居当事人签订的协议就不是补偿协议,可以看做是有配
偶的一方当事人对婚外同居者的赠与;如果婚外同居的第三者为
受害“第三者”,那么受害“第三者”可以要求有配偶的一方当
事人承担补偿责任。具体的理解和判断必须依靠当事人和法官的
法律思想。
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效力主要是根据我国现行的
《婚姻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
最新的《最高法院就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第二
条对此做了特别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为解除同居关系约
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该补偿或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
12
还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法婚姻当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
为由起诉主张返还的,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这表明为了摆脱“第三者”而达成的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是
无效的。这样规定,无疑让法律更明朗化、透明化但同时也缩小
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能否有效地保护婚姻关系合法当事人的权
利和遏制婚外同居的不正之风还是有待考证的。这种补偿协议是
不是一概规定为无效呢,笔者在上述中已阐述过。该解释只是征
求意见,解释(三)中有关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效力还
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婚姻法》第2条规定: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
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同时,《婚姻法》第3条第2款进
一步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两条的规定是原则
性的规定,是对婚外同居的行为的否定,但并未涉及由此行为所
签订的婚外同居者约定的财产性补偿的问题。
《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诚、互相尊重。”
这仅是原则性地规定了夫妻忠实的义务,并没有规定夫妻一方违
反此项义务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更没有规定夫妻一方违法忠诚的
义务而与婚外同居者约定的财产性补偿的问题。
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一)
第3条规定: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
民法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这一规定事实上限
制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无过错配偶方向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配
偶方主张侵权损害赔偿和婚外同居财产性协议无效的权利。
《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
处理权。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
13
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
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
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
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关
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规定:婚姻法第
17条关于“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的
规定,应当理解为:(一)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
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
有权决定。(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
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
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
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也就是说,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任
何一方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财产,包括劳动所得、受赠、继承等,
都是夫妻共同财产但有约定的除外。对财产的重要处理应经双方
协商一致,否则会因侵犯共有人的合法权益而招致行为的无效。
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中的补偿财产很显然不属于日常生活的
需要,那么是不是对财产的不重要处理呢?既然夫妻对共同所有
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对财产的不重要处理
也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否则这种处理行为就是无效的呢?另外,
如果夫妻之间实行财产分别制,那么有配偶的一方当事人与“第
三者”的财产就是处理个人财产的行为,这个行为是否有效?对于
种种问题法律都没有明确地作出规定,而我们也只能间接地通过
上述的法条规定认定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效力,但毫无
法律直接的依据。
我国法律没有直接的规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如何认
14
定,且未确立婚姻关系中婚外同居的财产制度,立法上的空白无
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致各地法院对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
的认定有不同看法。
三、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的立法完善建议
法律是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的一种救济方
式,法律的空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秩序和家庭的稳定,婚
外同居行为往往涉及到多方面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婚内和婚外的
权益冲突,对于婚外同居财产性协议法律理应发挥其指引作用予
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所以笔者认为要进行相关的立法,从立法
方面使婚外同居行为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平衡
由婚外同居产生各种利益冲突,让司法实践更具操作性。以下几
点是笔者的建议,仅做参考:
(一)对“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的法律含义要作出
明确的界定
立法或司法解释应该对何为“婚外同居的财产性补偿协议”
作出明确的界定,这是把不可诉条款具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
个重要前提。
(二)在《婚姻法》中建立夫妻非常财产制
非常财产制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当出现法定事由时,依据法
律之规定或经夫妻一方的申请由法院宣告,撤销原以法定或约定
设立的通常财产制,改设为分别财产制。其实质是在婚姻生活发
生特殊情形时,通过法院将夫妻财产强行分离。当配偶与婚外同
居的第三者签订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通常构成适用非常财
产制的理由。这样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通过分割共同财产,保
护了自己的权益。
15
(三)构建婚内侵权赔偿责任机制
笔者认为,法律救济不应以离婚为前提,这样不利于保护合
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权益。《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
有义务就有责任,也就确立了夫妻之间的忠实请求权这一配偶身
份权。该身份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而婚外同居的行为违反了夫妻间应当忠实的义务,由婚外同居的
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法理上是有充分依据的。允许婚内赔
偿,对于解决婚外同居及婚外同居相关问题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
性。
(四)明确规定“第三者”侵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
我国婚姻法仅以“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尊重”原则性条款
做了相关规定,显得笼统而不具操作性,尤其对无视他人合法婚
姻,无视一夫一妻国家政策,以满足单纯个人化的感情,以欲望
为目的有过错“第三者”更缺乏制裁措施,这对合法婚姻关系中
无过错方是极不公平的。一旦法律明确规定“第三者”
侵害配偶权之民事责任,那么合法婚姻中无
过错方可以以第三者侵权为由,申请法院认定婚外同居财产性补
偿协议无效。一方面维护婚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受害人的
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为弘扬我国的道德价值,推进我国法制化
建设。
结语
纵上所述,婚外同居是对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一夫一妻
制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破坏了他人的婚姻家庭,侵犯了我们正在
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应在思想上进行道德教育,
16
在行为上受到法律的制约。但我们不能用道德评判代替法律思考,
婚外同居是违反性道德的可并不是所有与婚外同居有关的行为都
必须否决,合法婚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三者”的正当权益理应也得到法律的保护,理性地对待及分
析婚外同居财产性补偿协议。“第三者”财产转移的起因也许是
不道德的,但是只要其符合的法律规定,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
权利的转移符合于法律规则,法律就应该对这样的权利进行保护。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的价值高于任何价值,以道德的理由否定“第
三者”的正当权利,并不会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只会对法律造
成最严重的伤害。法律对于婚外同居当事人签订的补偿协议的的
规制,应当合理引导向着平等、非歧视的方向发展,应当保护合
法婚姻,平衡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月,《婚外同居当事人的赠与》[].《法学月刊》,2010
年第12期。
[2]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4年。
[3]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4年。
[4]裴桦,《夫妻一方将共同财产赠与婚外同居者问题探析》
[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99-101。
[5]刘柳、孙昀,《追究婚姻“第三者"侵权责任之法律思考》
[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2):86-92。
17
[6]《法制与社会<立法保护“二奶”权益,公正还是荒唐>》,
主持人:周鑫;嘉宾:李力强、刘仁、云翔。
[7]李娜,《夫妻忠实义务之浅析》[J].《法制与经济》,
2010,2(243):92-94。
[8]杨利华,《婚姻关系中“第三者”侵权的法律救济》[J].
《法制与社会》,2010年。
[9]李文.《夫妻一方给“第三者”的补偿费可以要求返还
吗?》[].《法制经纬》,2007年第8期,(36)。
[10]蒋月,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第三版)[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28-159。
18
本文发布于:2022-08-10 12:1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67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