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3 13:11: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8日发
(作者:a2驾驶证)

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着力点研究

田青

【摘要】Universitie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functionto

serve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withthedevelopmentofmarket

sitiesinShandongshouldclearaboutthedevelopment

orientation,firmlyestablishtheconceptofservingthelocaleconomic

development,setupcommunicationbetween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

innovat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mode,andexplorecombinationof

industry,instruction&researchwithlong-actingmechanism,strengthen

disciplineconstruction,developinnovationfunctionofscienceand

technologytoimproveinvolvementandcontributionrateoftheeconomic

development,andmineanimportantroleinassociationwithinnovation,

foreconomydevelopmenttoprovidethesupportforscienceand

technology.%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日益凸

显。山东省高校要想成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智力引擎”和“加速器”,必

须明确发展定位,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架设沟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

桥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构,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作

用;加强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形成显著生产力;发挥高校科技

创新功能,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挖掘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名称】《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5页(P74-78)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对策研究

【作者】田青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随着智力因素及科技成果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

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智力引擎”

和“加速器”。那么,如何将山东省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山东经济的发展呢?本文认为高校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

政策设计,引入市场机制,创设良性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为此,可以从以

下六个方面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当前,在整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能否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既关

乎高校办学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我省高校要实现自身发展与服

务经济发展双赢,应树立以下办学理念:

第一,秉承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要有外部压力,更要有

内部动力;既要有外部环境,更要有内在要求。要从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

三者内部关系,高校与省地市社会的外部联系,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充和发展空间的

拓展,国家、省、地市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等几个方面,提高高校服务经济发

展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以山东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服务山东工作,

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加强服务地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组织。2004年以来,策

划并出台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先后与济南、威海、临沂、济宁、日

照、德州等10个地市,以及潍柴动力、海信集团、山东高速、齐鲁证券、兖矿集

团、新矿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从发展战略上突

出和确立了主动服务山东发展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学校成为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紧贴经济发展的脉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增长、结构

优化、质量提升中所起作用的日渐重要,科研服务在高校社会服务的总体格局中占

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省高校要紧紧围绕山东经济建设,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密

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把生产的难点、热点作为科研

的重点,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结合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

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相一致。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山东科大是1998年由煤炭部下放到山东省管理的

大学,由部属院校到省属院校,由行业办学到地方办学,亟需调整和拓展服务面向,

山东科大十分重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确立了进入经

济发展主战场的目标,在“全面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

展”的区域经济服务新目标带动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该校机器人研究中心已

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研发基地,研制的机器人种类包括喷浆机器人、四周履带

式蛇形机器人、污水管道作业机器人、喷砂除锈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炮筒检

测爬行器以及动物机器人等,其中“大型喷浆机器人”产品在济南绕城公路隧道、

西安东秦岭隧道、昆石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仅此一项,就为企业创造直

接经济效益近900万元。

我省高校要解决好服务山东经济发展问题,必须要首先解决好发展定位问题,要建

立有利于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合理、良

性的社会服务系统,这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与服务经济发展双赢的积极举措。

在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高等院校衍生知识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

这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可以解决长期困扰高等院校科研与区域经济发

展相脱节的难题,可以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张振助.高等教

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在这种形势下,校企

的合作就成为时代的命题。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山东省创新体系建设

的新要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逐渐走上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

研究、中试研究到产业化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道路,形成了内外相辅、点

面结合的工作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助推器。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

校内科研力量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构筑与企业对接平

台,加快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例如,该校与烟台万华集团合作,成功开发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MDI技术的垄断封锁,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的国家;该校与青岛颐

中烟草集团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土木格栅,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

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英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

主生产高性能格栅工程材料技术的国家。

把科研成果“植入”企业,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产业化,是青岛科技大学校

企合作的重要形式。青岛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证明,架设沟通高校与企业

之间的桥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高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地方经济

发展服务,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强强联合,把自身优势同企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优

势相结合,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同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当然,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调动

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随着校企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合作对象的不

断增多,校企合作不应再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悄悄话”,应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

的关注和重视。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

它是由产业界所启动,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

践,从而在高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

目前我省产学研合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

还是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发机构

及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许多大、

中型企业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对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有兴趣,而对那些事

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则很少关心。二是产学研合作的资金不足。产学

研协同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

支撑。要化解这两方面的问题,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大企业、大合作战略,集成支撑企业创新发展。要将产学研结合的目

光首先投向山东大、中型企业,抓住行业龙头,加强战略合作,形成具有学校特

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是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推动高端产学研合作。要依托高校的人才、成果、技术

等优势条件,与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各种研发平台,形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合

作平台的层次结构,在服务国家目标、区域战略和企业技术创新中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发挥各自优势,构筑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高地。要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人才、

技术资源,共同成立联合体,直接承接学校科研成果的规模化生产;以项目为纽带,

吸引政府、企业投资,推动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应用。

四是校企强强联合,携手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山东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

益的尝试。山东大学始终坚持把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协作,共同承担国家

及山东省重大科技研发任务,作为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的重要形式,先后与海信集

团、潍柴动力等单位联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课

题。与海信集团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快速热循环绿注塑成型新技

术及其成套工艺与装备研究开发”,在海信6个系列18种电视机前壳150多万

件产品上应用,直接创造产值3亿多元,整机价值近百亿元。

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是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若干相关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的集合【李静.打造优势

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势学科是指体学科间通过相互交叉、渗透和联合,

能发挥优势和效能的学科。实践证明,高校学科在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静.打造优势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山东省高校应

针对山东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项目为引导,整

合高校资源,积极探索高校间以及学科间的合作机制、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科

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要加大对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力度。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是学科队伍

建设的核心,是整个优势学科建设工作的关键。目前,我省高校总共有两院院士

22人,在全国排名到了第14位;2012年,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排行榜10强

中也未有我省高校(见图1),这与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是极不相称的。

二要加大优势学科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我省高校共有研究生培养

机构27个,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3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

设高校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2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个,这一切为我省优势

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但这相对于我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战

略发展目标依然偏少。因此,我省高校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撑作用,

应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重大战略作用的实验室、大型基地及研究中心等基础平

台,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争取为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切实的平台和

土壤。

三要创新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优势学科建设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资

金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优势学科建设的主体单位必须以政府法律

法规文件为指导,建立包括投入管理制度、运行监督制度和成效评估制度相结合的

管理制度。

山东省高校要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抓住国家和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把生产的难点、热

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多研发高水平的成果和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

支撑。在这方面,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走出了一条特鲜明的办学和

服务社会之路。山东农业大学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办学特着力

打造,创建了‘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即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内——

校内教学基地——校外实践三阶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层次,以

实践教学改革为主要研究课题的项目,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

项、二等奖2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地方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注重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在

特优势学科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就能提高对所在区域的科技贡献度和经济

贡献度。

二是探索高等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与扩张的新机制,形成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大

舞台、大空间。在这方面,中国海洋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海大是一所国家教育部

直属的地处青岛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重点

共建的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的高水平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海大科技

工作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开

展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多学科交叉及科技人才密集

的综合优势,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创新型学术团队构筑为载体,不断提升源头创

新能力建设,在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取得了大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和学校服务区

域经济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省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

展存在脱节,科技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数字表明,山东省省域竞争力

居全国第18位(见表1)。这既是我省教育、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省份的主要差距,

也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协同创新,充

分挖掘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协同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应充分发挥各地科教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重建科技“举国体制”,对各部门的资源和部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进行整合,最大

限度地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确定的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重点支持。要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

的创新平台,实现“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源泉。要在

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和应用,通过技术路线图强化对科技资

源配置的顶层设计,集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技界的专家,对技术路线图确定的关

键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

二是改革创新现有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分配机制。由于高校社会服

务职能本身的特点,开展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也应有相应的办法。通过采取

一定的激励措施,建章立制。

三是加强政策项目支持引导。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政府必须完善与之

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加快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要建立

支持协同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风

险投资能够顺利介入科技成果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继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的基金额度,为协同创新提供稳定支持。在加快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

发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应明确高校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要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研发项目作为高校科技创新重要选题的目标;要通过立法

和相关政策引导,促进高校和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各种科技创新的要素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为开展大协作、大攻关、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关键技

术创造条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制定更有力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

产业化。

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

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我省高校必须

肩负起时代重任,抓住机遇,依托自身的优势,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

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深层次的问题,为我省经济发展插上科技之翼。

【相关文献】

[1]潘慰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5C1:12.

[2]朱向.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湘潭大学.

[3]张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对全国111所地方高校校长的问卷调查

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4]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9:221-222.


本文发布于:2022-08-08 13:3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63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