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学专嚣黑舅盅umd
应对法律全球化的中国战略思考
——“法律全球化高端战略研讨会”纪要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的发展,伴随经济全球化,法律也出现了全球化趋势。面对法律全
球化的挑战,如何完善立法,改革司法,改进法学研究,重构法律文化,从而在国际法律交往
中,争得更大主动权和更多利益,推动公平世界法律秩序的建立和发展,并在国内的法治发展
中,维护民权,改进民生,安顿民心,实现长治久安,是中国当下和未来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
义的大问题。
本年度4月21日,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律全球化高端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江
平、王家福、潘汉典等老一辈学者,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等中国著名院校的院长、校长,以
及法学各学科领域的诸多专家汇聚一堂,围绕中国如何应对法律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王振民:
尊敬的江平先生、王家福先生、潘汉典先生,各位校长、院长、同事,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清华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可以说是星灿烂、蓬荜生辉!今天出席的各位学
者都是我们法学界令人尊敬导师、泰斗,还有一些年轻的后起之秀。专业领域涵盖法学方方面
面,从法理到法律史,从公法到私法。我们共同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中国如何应对研究法律全
球化的挑战问题。
今天这个会只有一天时间,我相信大家能够在这个短时间内,就法律全球化的全球治理问
题和中国的战略思路,提供真知灼见。我们要通过中国的参与,用中国人的法律规则,用中国
人的法律文化,影响法律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研讨会。
一、趋同与趋异
江平: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清华大学的法律全球化高端论坛,我们现在讨论的“法律全球化”问题,
很有现实意义,也有紧迫性。
全球化应该说与法律的现代化可以划等号。我们讨论的法律全球化也就是意味着法律的现
代化。我们国家一百年来法律的发展,本身就说明中国在逐渐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我们
・】67・
万方数据
⑧
的法律现在实际上也是在与全世界法律的共同方面发生融合。这便给我们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
题:到底法律共性大还是个性大?我们今天讲法律,还是应该更多强调它的共性。我觉得法律
一定有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维护人的权利。
我们可以把法治的概念分析为三。一个是法治作为理念而存在,一个是法治作为制度而存
在,一个是法治作为方法而存在。实际上这三种东西的共性和个性都不一样。在制度方面,差
异多一些。在方法层面,应该承认是共性更大,就象医学要有医学的方法一样,法学也有共同
的方法。而法律作为理念尤其重要,法律的理念除恰强调人类的共性,恰恰在这些方面要融合。
我觉得,我们讨论的法律全球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法律的全球化,一个是法学的
全球化。法律的全球化在中国说来,至少到今天为止,我所看到的中国立法还是朝着这个方向
在迈进的。但如果我们现在看一看法学方面的全球化,应该说,我们的距离还很远,也就是说
中国人能真正在国际法学的论坛里面有自己的声音,还差得太多。因此,中国要在国际法学论
坛上站得住脚,必须要有厚重的学术成果让世界承认,如果在国际上没有学术的分量,我们的
发言权就比较差。
韩大元: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目前的趋势是全球化还是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还是
别的“化”?在我们中国的理念里面,加入“化”这个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对于全球化本
身,我们要考虑一下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给我们的学术命题带来了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另外就
是战略。我想,我们都有一种思考,在中国目前法律转型时期,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
在推动法律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比较法领域里面,应该推出什么样的国家战略。
其次,不管是什么全球化,我觉得一个国家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中国特,
不在于制度上的特,而在于学术的主体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当我们谈及学术问题时,中
国学者谈论的出发点还是中国人生存的实践。我国现在欠缺的是学术的话语和学术的表达。我
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实践往往借用的是西方解释的话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回到我们中国学术
的本土,寻我们学术共同体的话语也是需要考虑的。
朱景文:
我接着韩大元教授说的“化”的问题来说。中文一说“化”,好像就只有一个路径,没有其
他的路径,但是相对的地方性、国家主权范围内的规则又算什么呢?是不是只有全球化,没有
所谓地方化?争论的焦点是国家主权与全球化的关系。我认为,这里存在两种趋势:一方面存
在全球化,另一方面其他的“化”也存在。“化”并不代表唯一趋势。法律全球化也不能与其他
方面的全球化割裂开来看。
二、传统与现代
张恒山:
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我想把我这两年的一些成果给大家讲一下。
我想讲的概念是“文明转型”。
我所讲的文明转型是指,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至今,人类文明大概分
・168・
万方数据
廛盟鎏堡全叠焦煎主国些堕墨耋
为两个大段,一般现代西方史学书将其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大段,大约以公元1500年
为界。但是,工业化远远不足以概括现在这个文明的特征。根据我的看法,我们现代文明就是
从1500年以来,以西方为开端所逐步形成的文明,主导型应当叫作“商工文明”。这个商工文
明,主要的意思是以商业为主导,工业生产为表现方式的,一致相应的,由一些制度化的因素
和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文明整体。
按照我的想法,这种文明整体有九大特征:一是思维方式的理性化,二是价值观念的人本
化,三是交换方式的市场化,四是生产方式工业化,五是分配方式的普位化,六是生活方式的
城市化,七是组织方式的民主化,八是管理方式的法制化,九是交往范围的全球化。全球化以
这些共同要素为基础,是整个交往范围发挥的渠道。
各个国家文明转型走的先后次序不一样。有些国家比较早地完成了文明转型,有些国家经
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现在仍然没有完成转型,我们现在正在转型的过程中。全面地具备这九大特
征,文明转型才能算基本完成。尤其是后发国家,文明转型的路十分艰难。
吴汉东:
我想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谈谈全球化。我认为,法律全球化是“全球化”这个大概念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这个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拉维特在《市场的全球化》这篇
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所说的市场全球化指涉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概念——即以经济
全球化为核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诸领域的交往的规则、方式与秩序的一体化。有
些研究认为,15世纪末的哥伦布航海大发现或地理大发现,是人类社会最早意义上的全球化,
当然,这是指宽泛意义的全球化。
应当看到,中近时代的全球化与今天谈论的全球化的意义是不同的。现代的全球化显然是
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在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生活的人们,都会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会有相同的行为规则,会遵行同
样的社会秩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规则秩序的全球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全球化。
王明远: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在地球村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下,我们人类无论
是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我们的法律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和挑战来梳理其背后的根源,对
症下药,到切实可行、理论上说得通,而且能够系统兼容的理念、原则、制度和规则,这是
法律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使命。
我觉得在当今比较重要的几个潮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全球化。全球化最初的来源,或
者说最根本的含义是经济和投资贸易这一维度,后来又进一步拓展到相邻的领域。但归根结底
还是国际市场的需求、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在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第二个潮流是高科技化。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仅仅几百年的工商业发展,就使得我们
人类的科学技术是一日千里地进步。与此相对应,就是我们的法律规则和理念也要相应地调整
和改进。
第三个潮流就是民主化。这一个潮流在今天的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全世
界都更加注重对人权和自由这些价值和利益的维护。
・169.
万方数据
⑧
第四个潮流就是生态化。前面已经提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科技的应用,产业的进步,导
致对大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索取的范围和强度都越来越史无前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越来
越大。
三、东方与西方
张中秋:
我考虑的问题是反全球化的,但我主要想听听法律全球化的理由,看能否说服我。
我基本同意朱景文教授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理解全球化。从哲学上,世界永远是多样的统
一。从中国的哲学讲,万物是相反和相成的,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西方的。很多西方的与非西方
的共同组成了人类世界。为什么要以一种人的生活理念来涵盖、代表全人类的理念?
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理解。我相信在全球化的方向和潮流中,谁也阻
挡不了,但在其中依然有非全球化、本土化、地方化等因素的交互存在,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
在,在多样的不同中才能够产生出共同的全球化,即趋同,但非绝对化、同质化。
我理解的法律全球化是从大视野来看法律,那么不单单是看今天,看未来,这个视野也可
以向后拉,向前拉,向上拉。要用大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法律发展的图像和前景。站在中国人的
立场上,在全球化的大框架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法的过去,中国法的今天和中国法的未来。
我的观点是,如果从大视野出发,传统中国法就是世界性的,它是中华法系的母法,中华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