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形式逻辑案例

更新时间:2024-11-07 13:35:35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3日发
(作者:脱贫标准 人均收入2020)

《形式逻辑》课程

教学案例

二零零六年八月

一逻辑学基本问题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案例八:

案例九:

案例十:

案例十一:

矛盾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案例八:

案例九:

案例十:

案例十一:

案例十二:

2

4

4

4

5

5

6

6

7

7

7

7

8

8

8

9

9

11

11

11

10

10

10

10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案例十三:

排中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三词项逻辑

定义、划分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四命题逻辑

选言命题

案例一

多重复合命题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习题选编

3

17

17

17

18

18

19

20

20

21

21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4

24

25

25

25

26

26

26

28

一、填空题

二、单项选择题

三、双项选择题

28

29

37

37

40

42

43

44

46

47

(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答案)

四、多项选择题

五、欧拉图解题

六、真值表解题

七、分析题

八、证明题

九、综合题

一逻辑学基本问题

案例一:

德国的一个城市发布了一条规定:“任何进入城市公园的运输工具的速度不得超过每

小时20公里。”一天,该市有一名中年男子进入了某一城市公园。这位中年男子是一位残

疾人,平时以电动轮椅代步。当他坐着电动轮椅进入城市公园时,他突然加大了速度。根

据电子监测装置的测算,该男子电动轮椅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2公里。城市公园里的行

人纷纷避让,警察要求该男子停下轮椅接受询问,但是该男子置之不理。警察只好强行使

该名男子停下轮椅。警察称将根据上述规定对该男子进行惩罚。该男子则认为因其身体残

疾,电动轮椅是日常的行动工具,仅仅起到了代步的作用,而并不是一种运输工具。关于

城市公园的这条规定仅仅限定了进入城市公园的运输工具的最高时速,电动轮椅不在限定

范围之内,因此它的行动并不违法,而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逻辑问题]

本案涉及什么逻辑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

案例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3年4月14日、15日、

20日,江苏高等法院江宁地区法院刑二庭三次对称独秀进行了公开审讯,终以“叛国罪”

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3年。然而在法庭上陈独秀慷慨陈词,揭露国民党政府的罪恶,痛

4

陈自己的爱国之心。

国民党检察官指控陈独秀图谋推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背叛国家。陈独秀慨然陈词:

检察官论告,谓我危害民国,因为我要推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但我只承认我反对国民党

和国民政府,却不承认危害民国。因为政府并非国家,反对政府并非危害国家。例如,满

清政府也曾自认朝廷即是国家,北洋政府也自认代表国家,但是孙中山、黄兴等,曾经推

翻满朝,推倒北洋政府,如谓推翻政府即是危害国家,即是叛国,那么国民党岂非已经叛

国两次?但是这句话谁都不承认,因为满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根本就不能算作国家!因此在

理论上我们反对国民党,反对国民政府,并不能认为我们就是危害国家,就是叛国。我们

反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因为人民不自由,贪官污吏横行,政府不能彻底抗日,故不得不

反对。我们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并不危害民国,而正是强国之路。这一事实可以从苏俄得到

证明,苏俄因实行苏维埃专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正是强国之路。

[逻辑问题]

陈独秀的自我辩护涉及什么逻辑问题?

案例三:

1911年,清王朝制定颁布的《十九信条》第9条规定:“总理大臣受国会之弹劾时,

非解散国会即内阁总理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总理大臣已经收到弹劾。他怎么还能解散国会呢?

[逻辑问题]

这一疑问涉及什么逻辑问题?

附:“弹劾”实际就是议会的弹劾制,一般是指议会对国家机关高级官员的犯罪和严

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有别于普通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追究,是

由立法机关提起的。一般而言,在议会制国家,弹劾的对象限于国家元首和最高法院法官,

而在总统制国家里,弹劾的对象可以是一切国家机关高级官员。

案例四:

被告人李某(1978年2月15日生,学生)1992年2月13日晚在大队晒谷场与同村

少年发生口角并互殴,在互殴中,被告人在地上捡起一块约一斤重的石头朝被害人脸上砸

去,被害人鼻梁大出血不止,后经送医院抢救脱险。经法医鉴定为鼻梁骨断裂,脑组织受

到严重伤害,致残疾,属重伤。

某县公安机关于2月16日对李某拘留审查,李某供认了以上事实。在审理该案时,

法院对李某是否构成犯罪产生了争议。

[逻辑问题]

本案中,对被告人李某是否构成犯罪的争议涉及设么逻辑问题?

附: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

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

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复:“已满14周岁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4周岁的生

日,从第二天开始,才认为是已满14周岁。”

5

案例五:

杨某与张某长期通奸,为达到结合为夫妻的目的,预谋要杀害杨某的丈夫王某。他

们共同商定由张设法搞来毒药,由杨伺机下毒。张到医院工作的钱某要。钱问张干

什么,张讲出真情,钱拒绝。张便以揭发钱的隐私相要挟,钱无奈,给张一包硫酸铜(一

种会引起呕吐而不会致命的药物),张将药交给了杨。

某日阳在王的饮食中下了药,王吃后翻胃呕吐,十分痛苦,杨观察了一段,见王仍

在痛苦之中,便后悔,遂急送王到医院抢救,王很快恢复了健康。

审判员对杨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以及钱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发生了争议。

[逻辑问题]

对于杨某和钱某的定罪问题涉及什么逻辑问题?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行为;主观故意)

案例六:

1998年11月9日,王某租用被告人卢某的车去火车站,途中,王某突然记起有东

西忘在家中,于是要卢某调头开回家,车开到王某的居民楼下时,王某便匆匆忙忙下车往

家赶并告诉卢某等一下,一会儿就下楼。

卢某看见王某留在车上一个精致的手提包,等了几分钟,见王某尚未返回,于是开

车回家。卢某发现包里有BP机、手机各一部,人民币9万元,以及身份证等证件,遂藏

于家中。

王某于当天晚上报案,公安机关根据王某所提供的出租车车牌号,迅速将被告人卢

某抓获,并缴获了全部赃款、赃物。

一审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卢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判处卢某有期徒刑8年,被告不

服提起上诉。二审人民法院改判被告卢某犯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逻辑问题]

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的主要分歧涉及什么逻辑问题?

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侵

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

拒不退还的行为。

6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

案例一:

在一起侵权诉讼中,一审法院根据中国专利局授予原告专利的相关文件,确认原告专

利的权利要求为两项:一为产品权利要求,二为方法权利要求。一审法院又认定被告生产

的产品在原告专利的产品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而被告制造该产品所使用的方法并不在原

告专利的方法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因此被告生产该产品的行为构成侵权。一审法院判决

被告停止生产该产品,并且赔偿原告因被告侵权所遭受的损失。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

法院受理此案。在二审期间,中国专利局通过正式文件变更了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的专

利权利要求范围,将第一项产品权利要求撤销,仅保留第二项权利要求。二审法院认为被

上诉人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的确定应当以中国专利局的最终文本为准,认定原告专利的权

利要求范围仅为方法权利要求。同时认定上诉人(原审被告)生产产品的方法并不在被上

诉人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上诉人并没有侵权行为。二审法院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

但鉴于二审期间中国专利局撤销了讼争专利的部分要求,原判所依据的专利保护范围已经

变更,需要根据新的专利权利要求来认定是否存在侵权问题,故对该案予以改判,判决撤

销一审民事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逻辑问题]

二审法院的判决是否违背同一律?

案例二:

1991年5月,杨甲(25岁)和杨乙(17岁)在某区湖西路口卖西瓜。顾客刘某等

三人前来买西瓜。刘某拿起一块西瓜发现娄了,要换一块,杨甲不同意,为此双方发生口

角。

杨甲先动手打了刘某一拳,杨乙也对刘某进行了殴打,致使刘某“头外伤、右前额

皮肤裂伤。”该市公安局某区分局以殴打他人为由分别给予杨甲、杨乙拘留7天和10天的

处罚。二人不服,申诉至该市公安局,该市公局经复议维持了原裁决,二人不服,诉至某

区人民法院,某区人民法院维持了原裁决。

二人仍不服,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杨甲和杨乙殴

打顾客,致使刘某受伤,应给予处罚。但是杨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时系未成年人,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9条规定,应予从轻处罚。因此维持对杨甲的

处罚,撤销了对杨乙的处罚,要求该市公安局某区分局重新作出处罚决定。

[逻辑问题]

该市公安局某区分局对杨乙的处罚决定违背了什么逻辑规律?

7

案例三:

某村李财主之子幼时与同村张员外之女订婚,不料李18岁时,一把火把家财全部烧

光,嫌贫爱富的张家由此见异思迁,又同有财有势的孙秀才定了百年之好,张女友了两个

未婚夫。此事被李知道,便一状告到了开封府处。

包公令差役将张女、孙秀才传到堂上审问,本希望他们解除婚约,使张女重归李家,

但张女执意不从。包公一看强劝不成,只得智取。于是让孙秀才、张女和李三人面向包公

竖排跪下。张女前面跪着孙秀才,后面是李,包公有言在先:“公道无戏言,你愿同前夫

结婚,还是愿同后夫结婚,由你自己选择,但一经认定就不能改口,立据为凭。”张女一

看,前面是孙秀才,便说:“小女子愿与前夫结婚。”包公大笑,一边让师爷成文,让张女

画押,一边说:“张女究竟贤惠,不嫌贫穷,还是认定要同前夫结婚。”于是对李说:“张

女已自愿认定你这个前夫,你们还是回去成亲吧。”

此时,张女明白过来,可为时已晚,一想李也不错,也就不再计较了。

[逻辑问题]

包公使用了何种手段,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案例四:

有一位律师,平时喜欢赖账,无人愿意与他打交道。有一天,他的妻子突然得了重

病,所有的医生都不愿意为他妻子看病,最好,好说歹说说通了一位医生。

治病欠医生说:“你能保证我看完病先付给我工钱吗?”

律师立即从夹子里抽出一张支票说:“这里是500英镑,无论你救活她还是医死她,

我都如数付给你。”

这样医生就放心地给病人看了病。但是医生虽然全力抢救,病人还是死了。医生表

示了歉意和同情之后,提出要律师付给他报酬。

然而律师问:“我妻子是你医死的吗?”

“当然不是,先生,我的诊断和用药都是正确无误的。至于贵夫人仙逝,的确是由

于她的病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医生连忙解释。

“那么,也就是说,你没有把她救活?”律师又问。

“很遗憾,先生,一切都太晚了,我实在无能为力。”医生惋惜的说。

“这么说,你既没有医死她,也没有救活她,是这样吗?”律师又一字一句地强调

说。

“是的,是这样的,先生。”

“这就好,看来我用不着付给你出诊费了。”律师说。

[逻辑问题]

律师使用了什么手段?

案例五:

一个差役到农夫家强借了三斗米,走时向农夫保证说:“到了二月的时候我会连本

带利还给你的。”

8

两个月过去了,农夫向差役要账,得到的回答却是:“要等到二月啊,现在还不是二

月呢。”

农夫每次去要账,差役总是一口咬定还不是二月。农夫便告到了官府。

县官了解了案情,在湖边设了个法庭,对两个人说,这个案子很复杂,还有些关节

没有解开。应该先休息一下,等到掌灯的时候再来。

当法庭被火把照得通明的时候,县官重新开庭审问,他问差役:“按照你们说定的条

件,所谓‘二月’你指的是一年当中的‘月’还是天空中的‘月’?”

差役说:“天空中的月。”

县官便指着映在湖中的一轮满月的影子,说:“这湖里淡黄光辉的东西是什么?”差

役不假思索地说:“是月亮啊。”

“那是什么?”县官指着天上的月来问。差役说:“月亮。”

县官放声大笑:“湖里有一个月亮,天上也有一个月亮,加起来不是二月吗?所以你

必须在今天连本带利把债还清!”

差役张口结舌,汗流满面,只得还清了农夫的债务。

[逻辑问题]

差役是如何逃避债务的?

案例六:

某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衣袋里,若无其事,

十分傲慢。法官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

谁知这位小偷不慌不忙,仍然没有把手拿出来的意思。当法官再次斥责他时,这小

偷竟然回答说:“这可太为难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口袋里,你们要我把手抽出来;而我

把手放在别人口袋里,你们又要把我送进监狱。法官先生们,难道你们要我把手一直举在

空中不成?

[逻辑问题]

小偷的回答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案例七:

在一起借款纠纷案中,原告是一个集体企业,被告是个人。集体企业为出借方,个

人为借款方。在法庭审理中,被告代理律师指出出借方以企业法定代表人名义起诉是错误

的,法院不应受理此案。因为借条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是单位的公款。

出借方法定代表人说:“我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当然借的就是我的钱,你说钱不是我

的,难道是你的不成?”

被告代理律师反驳道:“钱当然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单位的。法人和法人的

法定代表人之间能否划等号,请认真学习一下有关法律。”

[逻辑问题]

出借方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9

案例八:

王某因其女友不愿与他恋爱而毁了女友的容貌。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分析王某的

犯罪思想时指出,王某在日记中多次写到要用各种手段报复其女友,可见其早已萌发了犯

罪思想。

王某的辩护律师马上辩护说:“公诉人不应把日记里的东西当作证据使用。我国刑法

没有规定思想犯!”

公诉人也当即反驳:“我说的是犯罪思想,而不是思想犯罪,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犯罪思想是指犯罪分子的主观心理状态,这是犯罪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考虑它就

无法弄清楚其犯罪动机和目的,也就难以确定其犯罪是故意还是过失。我们怎能因废除思

想犯罪而否定研究犯罪思想呢?”

[逻辑问题]

辩护律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案例九:

1967年8月初,江南某农村一位中农社员刘某在劳动时,遇到台风,顿时乌云蔽日。

他怕一同劳动的人淋雨,高叫了一声:“变天了!回去吧!”后来,此话传到公社保卫组织

的人耳中,便以“现行反革命”逮捕了刘某。理由是话语中为阶级敌人所梦想的复辟制造

声势。于是,刘某被判入狱12年。

[逻辑问题]

本案中,公社保卫人员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案例十:

被告人孟某,与刘某结婚,婚后感情不和,孟某产生杀死刘某另嫁孔某的念头。某

年2余12日晚,孟勾结孔一起到刘家杀害刘某。途中,孔某反悔不想去,经孟某劝说后

又同意了。

到刘家后,孟某用手灯照引,孔用木棍将刘某打死在床上。然后二人用绳子缠勒死

者颈部,将尸体投入院内井中,并将粘有血迹的被褥等物点燃后逃跑。被告人孟某被捕时

已怀孕4个月。在起诉前给她做了人工流产。

一审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孟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审法院认为,

孟某主动勾结孔某故意杀人,情节恶劣,罪该处死。但是刑法第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

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及时起诉前做了人工流产,仍然属于怀孕的范畴。因此,

对孟某不适用死刑,撤销了原判,改判为死刑,缓期2年执行。

[逻辑问题]

二审判决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案例十一:

被告人妥某与同乡马某去甘肃省某县采购皮毛。途中,妥某和马某被齐某、杨某拦

10

住去路,以“我们有刀有,你们是给钱还是要命”等言语相威胁,索要钱财。妥某向其

求情,要求让路。齐某见妥某、马某不给钱,突然对妥某拳打脚踢,致使其鼻子流血。妥

某在于齐某扭打中,顺手掏出随身带的割皮毛用单面刃刀,在齐某身上连刺数刀,将其刺

倒。接着,妥某见杨某与马某正在厮打,便上前相助,在杨某身上连刺数刀。齐某、杨

某被刺后,均当场死亡。

经法医鉴定:齐某系被他人用单面刃刀刺穿肝脏大量失血而死亡。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妥某在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有权实施防卫行为。

但是,防卫行为必须与不法侵害的程度相适应才是正当的。妥某在受言语威胁和拳打脚踢

的情况下,明知用刀在人体要害部位连刺数刀,可能发生将人刺死的危害结果,但为了摆

脱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而放任这种危害后果的发生,是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

应有的危害后果,显然属于防卫过当。依照《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负刑事

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据此,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妥某犯故意

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逻辑为题]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违背了什么逻辑规律?

矛盾律

案例一:

公安机关正在侦查一起杀人分尸案,经鉴定,死者是一个30岁左右的已婚女人。公

安人员发动众寻失踪的已婚成年妇女。某区居委会主任杨大娘查到该区居民谭某和冯

某家时,发现屋里亮着灯,床上拉着窗帘,挡得严严实实。杨大娘敲了敲门。

“谁?有什么事?”谭某伸出头问。

“你爱人小冯呢?”杨大娘问。

“她去娘家了。”谭某回答。

“多久去的?”杨大娘又问。

“昨天。”谭某回答的声音很微弱。

“是今天去的吗?”杨大娘追问道。

“是今天去的”谭某回答。

杨大娘一听这话又故意问:“哦,你爱人上班去了!”

谭某支支吾吾地说:“对,对,是上班去了。”

杨大娘发现谭某的回答很有问题,赶忙向公安机关汇报。公安机关于是将谭某列为

重大嫌疑对象。最终确证谭某就是凶手。

[逻辑问题]

谭某的回答违背了什么逻辑基本规律?

案例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消费者协会受理了这样一起投诉:患者张先生在某医院特诊

11

专家处看病,发现该专家所开处方的多味中草药名称,出现了奇怪的代号,患者取药的地

点还不在专家所在的医院。张先生认为:我到抵吃的什么药?医生不告知成分,侵犯了我

的知情权。该专家认为:如果患者由于吃错了药,病情加重,可以起诉,但自己的行为并

不存在侵权。因为该处方是他多年的心血,之所以在关键的几味药上“加密”,是怕看出

门道的同行剽窃,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

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

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

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

况。张先生享有知情权是毋庸置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

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根据法律规定,商业秘密应当具有秘密性、价值性和独特性。秘密

性一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只限于一定范围的特定人或少数人所掌握的技术或商务信息;

二是指权利人对这些信息在主观上有保密意识,客观上采取了适当的、合理的保密措施。

该专家疾病的特殊处方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因为该处方系该专家脑力劳动的成果,为

其自身享有,而且使用代码的行为显然是一种保密措施。

[逻辑问题]

在本案中知情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冲突吗?

案例三:

在一起黑社会犯罪案件中,针对受贿的执法人员杨某翻供所称:“2万元是黑社会

分子潘某借来装修房子的,不是受贿。”公诉人在法庭上进行了如下质问:

公诉人:“有无借条?”

杨某:“有„„可能没有„„唉!我忘了!”

公诉人:“这钱投入装修没有?”

杨某:“没有,我借给了他人”

公诉人:“既然是装修需要钱,为什么不投入装修却又借给了别人?”

杨某:“当时房子已经装修好,我有多的钱。”

公诉人:既然你有多的钱,为什么要潘某借钱?既然是潘某借钱,为什么在石

某、潘某被抓获后却对房管办会计称这钱是税务局的朋友借的?

杨某:(支支吾吾,无语以对)

[逻辑问题]

杨某的回答违背了什么逻辑基本规律?

案例四:

1996年12月9日(星期一)下午2点,在宾夕法尼亚的波次顿有人发现了格林太太

的尸体。她是一家轮胎厂的雇员,27岁。格林太太一向严守时间,但那一天却没有准时上

班,房东太太得知后,打开了这个妇人的房门,只见一条蓝围巾紧紧地缠绕在格林太太

脖子上,她已经被人勒死。

警方一直不能确定死亡时间。但是经过调查,一个叫文策尔的男子和格林太太的关

12

系非常密切,有恋爱关系。在侦查员一再追问下,他承认在星期天晚上到过格林太太的公

寓,发现她已经死啦,文策尔是个有妇之夫,他不想让妻子知道他与格林太太之间的关系,

所以没有报警。并且文策尔直接提出了自己不在场的证据,经过调查这个证据是成立的。

但警方只到文策尔这一个嫌疑犯,他们决定指控他是杀人凶手。

[逻辑问题]

警方在此案件中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案例五

台湾某机械公司与大陆某纺织公司签订国际设备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纺织公司向机

械公司购买生产设备100台,价值180万美元,交货地点为中国天津港。合同签订后,机

械公司按期交货90台机械设备,价值165万美元。另外10台机械,纺织公司擅自违反合

同从德国购进,而台湾机械公司仅收到货款100万美元,尚有65万美元没有收到。双方

协商不成,台湾机械公司向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纺织公司支付设备款65万美

元。

纺织公司认为,机械公司与纺织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明文规定:“如果双方友好协商

不能解决争议,与合同有关的全部争议比按国际商会的调解和仲裁规则,由按此原则指派

的一个或几个仲裁人做出唯一的、也是最终的裁决,仲裁地点在中国北京,仲裁程序以中

文进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规定:“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

纷,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在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

外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没有又在合同

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机械公司则认为该合同中仲裁协议规定,仲裁使用国际商会的仲裁规则,国际商会

是一个为世界商业服务的非政府间组织,下设国际商会仲裁,总院在巴黎,该仲裁院有自

己的仲裁规则。而同时,合同中还约定仲裁地点在中国北京,按照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

会仲裁规则的规定:“凡当事人同意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均视为同意按照本

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也就是说,在中国北京进行仲裁,不适用国际商会中仲裁院的仲裁

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7条规定,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

裁范围的仲裁协议无效。

[逻辑问题]

机械公司指出了仲裁协议中的何种逻辑错误?

案例六:

鲍勃和塞里塔夫妇在米尔福德城郊外1号公寓建立了他们的新居。1998年8月20

日,塞里塔把家务料理完之后,急匆匆地离家赶去上班。他在医院工作,上司同意她在做

完3点到1点的班以后,第二天不来上班。鲍勃后来说,那天晚上给孩子洗了个澡,10点

多就入睡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被儿子的哭声吵醒,发现塞里塔不在自己的身边

并且塞里塔这边的被褥铺的平平整整,于是朝窗外的车道望去,发现塞里塔躺在血泊里,

头上还冒着血,脖子上套着一根绳索,已经停止了呼吸,鲍勃冲进房间内,给警方挂电话。

当警察赶到现场时,看见了用毯子裹者的塞里塔的尸体,鲍勃告诉他们是他把尸体

包住的。在离尸体几尺远的地方,警察发现了一根轮胎杠杆。这是凶手猛击被害人头部的

13

凶器。当警察伸手拉开毯子想看一下尸体时,他把整个手握住毯子,过了一会儿他发觉刚

才触摸到的毯子有点潮湿,这显然是露水所致。而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上午6点多是

不可能有露水出现的。这证明尸体被毯子裹住的时间是在鲍彼所说的发现尸体以前。这是

一个重大的发现。尔后,根据塞里塔父母的口供,证实勒死他们女儿的那条绳索是他们用

来做大外孙的玩具火车的手柄的。于是检察院正式对鲍勃提起一级谋杀的诉讼。

[逻辑问题]

警方有什么重大发现?

案例七:

公诉人指控:被告人冯某利用职权,于1997年乘本单位与某建筑队结算建造职工宿

舍工程费之机,指使主管基建的负责人李某以加大工程开支的方法,将上级下拨的简易建

筑费专款15000元转给建筑队,然后冯某又指使李某开出提款证明信,假冒别人之名,从

建筑队将15000元取回,购买了李某新建的私房三间,让其母亲和两个兄弟搬进居住,占

为己有。1999年,被告人冯某授意李某以自己的名义领取可私人房地产证,并指使李用单

位基建材料建造厨房两间及院墙、门楼等,造价6000多元,已触犯刑法,构成贪污罪。

在开庭审理时,被告人冯某一反常态,在三个主要情节上改变了以前的供述。

审判长宣读了被告人在审讯期间供词后问被告人:“这是你的供词吗?“

被告人当庭翻供:“那个笔录是检察人员事先写好的,没让我看就让我签字按了手

印。”

“你是以在检察院交代的为准,还是以今天当庭交代的为准?”

“笔录写的不是事实,当庭讲的是事实,以今天交代的为准。”

为了澄清事实,公诉人不失时机当即就几次口供向被告人发问:“检察人员在侦查期

间对你有逼供、指供的情况吗?”

“没有,但有诱供行为。我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乱纪,检察院认为是贪污,这等

于引诱我承认贪污。”

“你说刚才那份笔录你没有看过,那么,那份笔录以前的笔录也是检察人员事先写

好的吗?”

“不是。”

此时,公诉人当庭宣读了被告人4份与刚才的笔录供述一致的口供,然后问被告:

“以上笔录都是事实吗?这4次笔录与刚才那份笔录完全一致,也是检察人员事先写好让

你按手印的吗?”

被告人无言以对。

[逻辑问题]

被告人问反了什么逻辑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案例八:

在一起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在法庭上被告人辩护律

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

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

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上熟悉。”

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掐过被告人?”

14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的斑痕和一块红的斑痕呢?”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张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的胎记都知道,你还说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逻辑问题]

律师利用了什么逻辑规律来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案例九:

某村民在便道旁的麦田里发现一具男尸,尸体颈部有条状索沟和掐痕,颞颌部有一

处8×11厘米的血肿,身体多处有钝器伤。经勘查,尸体两侧有两个不同花纹的立体鞋印,

距尸体东、西、南分别约12、20、10米处,有7节新鲜断裂棍棒,经过拼接后,为两个

类似爪勾把之物的木棍。

经查,死者孙某,现年38岁,10天前外出做生意,不料惨死。而近来其妻王某与

邻村李某往来密切,其夫外出后,王某有许多反常举动。后王某交代死者外出是与李某及

其兄约好到外省做生意的。

案情线索明显了:如果孙某果真和李某一起外出,那么,李某有杀害孙某的重大嫌

疑,或可能就是凶手。

后经李某交代,他在和孙某共同偷盗几户的财物后,用爪勾把将其打伤,用手扼死,

并且李犯一再声明交代完了,听候处理。

破案人员很是怀疑,果真交代完了吗?如果真象李某所说,凶手是他一个人,那么

现场尸体旁边为何留有两个人的脚印?李某承认作案时穿的是蓝帮网球鞋,而杀人现场却

另有一种不容花纹的鞋印,这个鞋印又是谁的呢?根据死者之妻王某的交代,半月前,李

某及其兄到过孙家,约孙某一起外出做生意,对此,李某为何避而不谈呢?

再次提审,李犯在铁证面前无法抵赖,只得打消了妄图掩盖其兄罪行的幻想,交代

了伙同其兄杀害孙某的罪行。

[逻辑问题]

破案人员是如何揭穿李某的谎言的?

案例十:

检察机关根据范某的口供,指控李某构成罪,范某的口供称,1990年前后,李

某与她姘居期间,共给她30万元人民币。1992年她下云南时,带有李某的10万元及

她自己的4万元。经征得李某同意后,她将李某的9.8万元交给了了毒贩。

辩护律师认为李某的口供极不稳定,在案卷材料中,范某共作了13次交代,其中5

次口供中有以上的交代,而且交代中有时说她当时跟李某说清入股是,有时又供述说

入股是做牛皮生意。而在另外8次交代中则没有以上供述,相反却明确告诉公安人员:贩

毒的钱全部是她自己的。

[逻辑问题]

辩护律师根据什么说范某的口供不可信?

15

案例十一:

2001年1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的三个孩子在公路边行走,突然一辆汽车冲出公

路将三个孩子撞倒,两个孩子当场死亡,一个孩子成了植物人。驾驶员郭某当即逃走。当

地交警大队认定:车主系个体运输户高某,驾车者郭某系高某外侄,郭某应当负全部责任,

三个孩子没有责任。

2001年2月,被害人的家属以高某和郭某为共同被告起诉到法院。3月,雁江区人

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高某称肇事车不是他的,而是他人拾到他遗失而且过了期的

身份证冒名办理的。他要向有关部门提起行政诉讼,以澄清事实。法院宣布中止审理,待

澄清真正车主后再行审理。

2001年3月高某以资阳市雁江区农机监理站不依法颁发农用四轮车证照为由,向同

一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法院经过审理后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高某在法定期限内没有

上诉。

2001年7月,雁江区法院恢复了前一案的审理,并于2002年7月作出判决,认定

高某不是车主,在逃的被告郭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高某不承担任何责任。

[逻辑问题]

法院的判决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

案例十二:

在英王查理一世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对外战争,财政亏空,查理一世采用各种办法,

甚至解散与之作对的国会来强制借债和收税。1630年,竟然恢复了古老的“船税”,即借

口海岸有被袭击的危险,规定有关各州的全部居民都要为建造战舰纳税。如果实行,国王

将因此有大量收入。

查理一世的这些做法引起民众的广泛不满,白金汉州的富裕乡绅约翰·汉普登拒绝

向政府交纳“船税”,并且还向“上级裁判所”控诉征收船税的不合法行为。这就是当时

闻名全国的“船税案”。

法庭上,查理一世政府的代理律师声称:

“我们承认几个世纪以来,征税必须先经国会的通过,这已成为原则,这一原则一

再由宪章明白认可,而国王在十年前作了最后的核准。但现在有一种危机,有威胁国家安

全之势,究竟怎样威胁,固然难以说清楚,,但国王的话必当尊重,此项征税既然是政府

的行为,是不能加以诘究的,要知道权力即是法律啊!”

汉普登的律师反驳道:

“根据英国的法律,征税必须依据国会法案,这已为双方所确认,而国王征收“船

税”并未得到国会的同意。因此本案中提出的要求,是不能成立的,要知道法律才是权力

啊!”

。。。。。。

辩论结果,12名陪审官7名拥护国王,5名拥护汉普登,以两票多数判汉普登有罪。

汉普登虽然败诉,但他得到各地民众的有力支持。此案影响很大,“权力即是法律”还是

“法律才是权力”的争议,被认为是君主专制与法治之争,这一争论成为英国1642年革

命爆发的导火线之一。

[逻辑问题]

查理一世政府的代理律师的陈词中存在什么逻辑错误?

16

案例十三:

古希腊有位残暴的国王,以杀人寻开心。每次杀人之前,国王先让囚犯自由选择被

杀的方式,即囚犯可以任意说一句话,如果这句话是真话,就以绞刑处死;如果是假话,

就以斩首处死。

犯人们自知必死无疑,大都随便说句话。即使有人挖空心思说一句很难马上判断是

真是假的话来,也一律被看作是假话,送上断头台;倘若犯人什么也不说,则被视为说真

话,处以绞刑。

一位聪明的犯人对国王说:“你们要砍我的头”

假如真的砍下该犯人的头,那么,该犯人说的是真话,而说真话应该处以绞刑;如

果处以绞刑,那么,“你们要砍我的头”就成了假话,而说假话又应该是砍头的。所以,

国王既不能对聪明的犯人处以“绞刑”,也不能对其处以“砍头”。

最后,国王只好下令把这个犯人释放了。

[逻辑问题]

这个犯人为什么会免于一死?

排中律

案例一:

1985年,一座名为白宫庄园的英国庄园发生了一起惨案。庄园的主人罗尔夫·巴姆伯、

巴姆伯的妻子朱恩、有和精神病史的养女希拉、希拉的两个孩子5人共身中25,

死在庄园里。

警察经过调查提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是外人所杀,而是希拉发病时的疯狂

行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是希拉发病时的疯狂行为,而是外人所杀。

支持不是外人所杀的证据有:第一,现场所有门窗都是从里面锁好的;第二,那支杀

人的步就在希拉的身上;第三,希拉以前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第四,巴姆伯的养子声

称,在案发是曾经接到巴姆伯的电话,电话中巴姆伯告诉他希拉正在杀人。

支持不是希拉所杀的证据有:第一:虽然在希拉身边,但是上的消音器却被人拧

下来藏到武器柜的后面,难道希拉在自杀后仍然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而且加上消音器后

非常的长,希拉无法用这样的自杀;第二,巴姆伯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但尸体上的伤

痕表明他先被人用钝器打伤了头部和肩部,然后才用打死的。身材纤细的希拉很难做到

这一点;第三,希拉的赤脚非常干净,如果她在死前曾疯狂的奔跑者追杀其父母和孩子的

话,她的脚总该有些尘土和血迹;第四,希拉的两处伤都是致命伤,而这种步每发一颗

子弹都要扣动一次扳机,那么一个人绝不可能在开射中自己的大脑或脊柱后再一次扣动

扳机。

[逻辑问题]

警察的问题是否违反排中律?

17

案例二:

在中世纪,某国制定了一条奇特的法律:犯人抓阄决生死。具体做法是,法官在宣

判前把写有“生”和“死”的两张字条装如同一个瓶中,犯人当众从瓶中抽出一张字条,

如果是“生”,当众释放;如果是“死”,即被处死。法官宣称,这是“神意裁判”。

一个名叫阿里亚的人一直反对宗教,在他的鼓动下,许多人都对这种“神意裁判”

表示反对,认为不公平:一些该死的恶棍得以逃生;一些无罪的人反而要死去。

宗教裁判所早就想置阿里亚于死地,他们授意政府将阿里亚逮捕,又授意法官在两

张纸条上都写下“死”字,然后开庭审判阿里亚。

阿里亚是个很有声望的人,开审的那一天,法庭里座无虚席,人山人海,大家都想

看看阿里亚如何与法庭斗争到最后。开审的铃声响过后,一切都按部就班,最后,首席法

官宣布判决,当众把两张卷好的字条放如瓶中,让阿里亚去抓阄。

法庭立刻沉静下来,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惴惴不安,所有的人都把目光盯在瓶口。

阿里亚平静地走到瓶子前,伸手捏出一张字条——他既没有呈给法官,也没有当中

打开,而是看也不看地放入口中,咽下肚去。法官们都大吃一惊:既然谁也不知道阿里亚

抓到的是“生”还是“死”,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看瓶中的那张纸条了。在众的催促

之下,首席法官只好拿出瓶中的字条,并当众打开——“死”!

“自由了!阿里亚!”

人们欢呼起来,并簇拥着阿里亚走出法庭。

原来在开庭之前,在众多审判员中有一个人是阿里亚的朋友,他偷偷把这一置他于

死地的消息告诉了阿里亚,让阿里亚自己去想办法。

阿里亚终于用智谋挫败了宗教裁判所的阴谋,死里逃生。

[逻辑问题]

阿里亚利用了什么逻辑规律挫败了宗教裁判所的阴谋?

案例三:

有一个犯人被判处了死刑,对其执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毙,一种是绞刑。法官

为了戏弄犯人,执行前先确定好执行死刑的方法,然后便当众宣说:“犯人可以猜一猜,

对他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如果猜对了,就毙,如果猜错了,就处以绞刑。”

犯人听了法官的话反问说:“高贵的法官大人,看来您只有权判决我的死刑,却无权

执行我的死刑。“

法官:“笑话!我这里早已写明了执行的方式了。”

犯人:“不错,您虽然确定了执行方式,可您又叫我猜,并根据猜的结果,再决定用

何种方式执行。这样您自己就否定了您已经确定的执行方式,这不是把执行权交给我了

吗?

法官:“我出于仁慈的考虑,让你自己选择你怎样,少废话,赶快猜!”

犯人:“我不猜!”

法官:“你不猜,我也毙了你!”

犯人:“法官大人,高贵的上等人,您怎么出尔反尔,您刚才说的不是很明白吗,我

猜对了,就执行决;我猜错了,就执行绞刑。这说明究竟是决还是绞刑,决定于我猜

对了还是猜错了。可我对这两种执行方式都不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不猜了。既然不猜了,

18

当然不存在对或是错的问题。这样,执行的方式岂不是就失去了依据而无法执行了?感谢

法官大人的‘仁慈’,希望您不要反悔,就‘仁慈’到底吧!”

法官弄巧成拙,聪明的犯人死里逃生。

[逻辑问题]

犯人的回答是否违反排中律?

案例四:

某县某村妇女陈某是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赵某之妻,夫妻结婚后生有三个孩子。某年

的7月26日凌晨,有人发现陈某死吊在室内房梁上。

地县两级公安机关进行了现场勘查、检验,发现死者颈部索沟呈马蹄形,有自活反应,

系生前伤,据此认定死者是由于生前上吊绳索压迫颈部引起窒息而死,自杀可能性大。

死者亲属及当地众不服,声言要到市里告状。他们不服的原因有:

(1)陈某在众威信高,当过妇女主任,三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且正在准备出席

地区和省妇代会。她政治进步、作风正派,热爱劳动,为本村众做了不少好事,其事迹

亦曾被报刊宣传。

(2)大家感到她死的可疑。当天下午她还在照常劳动,毫无自杀征象。

(3)其夫平时与她关系不甚好。

死者亲属告到军区保卫部门,军、师、团保卫部门组织9人和地县公安部门组成16

人联合专案组,复勘了现场,并访问了众,得知:陈某12岁时到赵家为童养媳,结婚

时,赵某嫌陈某不够漂亮,不太愿意,后屈从母命才勉强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好,赵某

曾提出离婚,在其母和他人的劝说之下,加之已生育3个孩子,以后不再提离婚之事,但

感情一般。

经过复勘现场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专案组认为仍不能确定陈某是死于自杀还是他

杀。

专案组认为不能确定陈某死于自杀的理由如下:

(1)陈某死前无反常表现,对三个孩子也没有又作任何后事安排;

(2)从卧室到上吊处相距12步,死者赤脚而脚掌上无泥土。经试验,赤足走12步

必定沾上泥土;

(3)死者下身只穿裤头,不合农村妇女自杀常情;

(4)家人说死者上吊所用的棕绳平时未曾见过;

专案组认为不能确认陈某死于他杀的理由如下:

(1)死者全身无任何搏斗伤;

(2)颈部索痕呈马蹄形,索沟边沿有出血现象系列生理特征符合生前上吊绳索压迫

颈部的特征。

(3)死者作风正派,对人和气,无情杀、仇杀可能,也无图财害命的迹象;

(4)赵母、赵弟及弟媳与死者紧邻,陈某的三个孩子都睡在室内,当晚未闻呼救声

和搏斗声;

(5)其夫赵某正在市招待所开会,该处距现场单程55华里。经两次侦查实验,往返

最少需要9个小时。与赵某同室住宿的两人反映赵某当天下午6时吃晚饭出去,就寝时赵

19

某未归,第二天早5点40分,两人醒来见赵睡在自己床上。赵某称当晚去市里堂弟家玩。

堂弟及其母证明赵某当红日晚7点来玩,10点过后离去。从晚10点至次日晨5点40分,

共计7小时40分,在这段时间里夜间行走110华里还要作案时不可能的。

[逻辑问题]

专案组的说法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排中律?

案例五:

一次,华盛顿家里丢了一匹马,他获悉是邻人偷的,便到邻人的农场去要马。谁知,

这个邻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拒绝归还华盛顿,于是华盛顿告到了法庭,马也作为证物

被牵到了法庭。

正当双方争论不休时,华盛顿突然灵机一动,走上前去用双手蒙住马的双眼,对邻人

说:“如果这匹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人想了一会儿,答道。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德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忙辩解道。

华盛顿又放开了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有说错了……邻人还想辩解。

此时法官对邻人说:“是的,你错了。而且你已经证明了马不是你的,比你必须把马

还给华盛顿先生。”

[逻辑问题]

华盛顿使用何种逻辑方法揭露邻人的谎言?

案例六: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生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捏造罪名打击迫害大批

党政领导干部,并不择手段地陷害过去在白区工作的同志,对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赵健民

的审问就是其中一例:

康生:“赵健民,你在白区是哪一年被捕的?”

赵健民:“1936年4月”

康生:你能不能讲讲在监狱时你是怎样自首的?

赵健民:“…….”

[逻辑问题]

康生利用了何种逻辑方法来提出问题?

20

案例七:

明朝末年某乡间有郑某,因写过一首有讽刺意味的诗,被同乡的财主怀恨在心。一

日一差役急急跑来,说:“郑老爷,你家养的贼,偷了财主家的东西,现在在县衙候审哩。”

郑某一听就知道是财主要陷害他,他在街上向熟人要了一格纸盒,戴在头上,把脸

盖住,只留两只眼睛。

郑某来到大堂上之后,县官问那贼,这就是你家主人?

贼说:‘是的,我在他家已经3年了。

这时郑老爷问那贼道:“我郑某人人虽不出名,我这脸麻子可是远近闻名的。你在我

家3年了,那你说说,我是子还是小麻子,是黑麻子还是白麻子?”

这一问便把“贼”难住了,他愣了一会儿,心想:说白的黑的都没有把握,于是“机

灵”的“贼”便说出活络的话来:

“你这个麻子啊,不打不小,不黑不白。”

这时郑老爷取下纸盒来:“县老爷,你看我脸上哪有麻子啊?”

此时,“贼”面如土。原来这贼是财主买通的一个二流子。后来县令判他诬陷罪。

[逻辑问题]

郑老爷如何让使“贼”暴露了身份?

三词项逻辑

定义、划分

案例一:

在美国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甲和乙乐队协商决定,请该乐队从1977年11月23

日到1978年1月17日在甲经营的夜总会演奏。甲和乙乐队的老板在合同订立之前口头

约定,如果乙乐队演奏的不好,只要甲提前两个星期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甲可以解除合

同。这个有关合同解除的协议没有写入双方订立的书面合同。

后来,乙乐队没有能够像甲所期望的那样把老主顾吸引来,于是甲在乙乐队演出到

第四个星期的时候通知解除合同,并在后来解雇了乙乐队。为此,乙乐队提起诉讼。

法官认为,此案适用口头证据规则。当事人订立了一个合同,把该合同用书面形式

表达出来,并且就该合同的最终订立达成了一致意见时,有关当事人事先的理解和协商的

证据,无论是口头的还是其他形式的,都不能出于更改或对抗者以书面文件的目的而被接

受。

甲主张的口头证据与书面合同中明确的无可否认的条款是相抵触的,该书面合同规

定了确定的履行合同的期限,根本没有提到解除合同的权利。

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当事人在确认性备忘录中所同意的条款或当事人在书面文件

中规定的作为当事人对他们的协议的最终表述的条款,不得以证明事先达成过协议的证据

21

或者以证明同时达成过口头协议的证据加以反驳。

[逻辑问题]

法官所理解的口头证据规则和统一商法典的规定一致吗?

案例二:

2002年8月13日上午,石家庄市某医药公司经理尹先生开车送朋友又到

郊区开会。车沿308国道行驶至市郊一个路口时,尹先生突然发现一条狗在车

前一闪,随即感到车后轮颠了一下,后来发现撞死一条狗,狗主人穆某表示这

条狗是世界名犬,最少要赔1万元才行。尹先生表示难以接受。但穆先生坚持

索赔1万元。

有人提出:车撞了狗到底算不算是交通事故?

交通管理部门说法不一。石家庄市交通公安管理局事故科的一位工作人员

认为:按照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第一、车撞死狗不属于交通事故;第二、

公路、国道上根本不允许跑狗,在公路上车撞死狗白撞,不应该赔偿。

石家庄市交通管理局下属某交警大队负责人认为:在公路上撞死狗属于交

通事故,因为交通事故构成的要素之一就是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狗

作为其主人的私人财产,被撞死了,可视为一种财产损失,事发当地交管部门

的事故处理单位应该受理这起事故,核实事故造成的损失并判定当事人双方的

责任,这样对双方纠纷的解决也就有了依据。

[逻辑问题]

本案涉及哪些重要法律概念?本案应如何处理?

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以

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于

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

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

产损失的事故。”

案例三:

赵某,10岁,系6某小学学生,1996年11月5日中午放学后,班主任王

某让尚未回家的赵某为其打开水。赵某打开水上楼时,被正在学校楼道的防盗

门横梁上荡秋千的小学生闫某撞碎了瓶胆,右腿烫伤,花去医疗费1543.4元。

赵某项法院起诉要求该小学、王某及闫某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尽管王某让赵某为其打开水纯属个人行为,不是职务行为,不

能体现学校的意志,但是,所谓法人的过错是指团体意志的过错,以及法人未

尽到对其成员的监督和管理责任的过错。王某的行为与学校平时的日常管理部

严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此事件上是由过错的,学校应该承担责任。

22

[逻辑问题]

法院在审理本案时对“法人的过错”的定义是否正确?

案例四:

在审理《秋菊打官司》(以下简称《秋》片)肖像权一案的过程中,被告

方以《秋》片系“探索片”,故与“赚钱营利想去甚远”为由,否认其营利目的。

原告代理人辩称:同一事物可以做出多种分类。要了解事物某一方面的性

质,就要用相应的标准去分类,否则就会答非所问。《秋》片是探索片,但他也

可以划入故事片、合拍片、彩片、西部片等等类别之中。是探索片还是传统

片,这种分类只能回答创作方法的新旧问题,不能说明制片人有无营利目的的

问题。试销品不等于不要钱,探索片不等于白看白送。按是否具有营利目的这

个标准来划分,所有影片只能分为商业片和非商业片,这也是广电部对电影的

基本分类方法。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业,特别是故事片生产企业,已经成为典

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秋》片作为故事片,是典型的商业片。

[逻辑问题]

原告代理人指出被告方犯了何种逻辑错误?

案例五:

1994年2月,陈某被皮革总厂(国有企业)任命为该厂所属物资贸易公司

的经理,并于皮革总厂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规定,物资公司完成利润基数的,

本公司留利20℅,向皮革总厂上交80℅。在物资公司所留20℅中,将60℅用

于职工奖励或集体福利事业,40℅用于发展生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严禁私设

小金库。

陈某在承包期间采用各种手段,截留应上交皮革总厂和用于本单位扩大再

生产的部分资金,利用其经理职权以奖金形式分发给职工,先后分发截留资金

11次,金额计507581.1元,陈某本人分得82000元。

当地检察院依据《刑法》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本案发生在新《刑法》实施前。新《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本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

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

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

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陈某的行为按原《刑法》构成贪污罪,比新《刑法》规定的私分国有资产

罪的法定刑重。

[逻辑问题]

根据新《刑法》12条的规定,本案是否应当适用新《刑法》?

23

案例六:

小王外出到A城市打工3年,事业有成,娶妻生子,但是小王的户口还在

某县某乡B村。因此小王敬爱那个户口从该村迁出,但是在A城的落户手续一

直没有办下来。为了确认自己的住所以便从事一些商业交易活动,小王特地查

阅了一些法律规定,发现规定住所的相关法律规范有如下两条:其一是《民法

通则》第15条,该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位住所,经常居住

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其二是关于贯彻执行

《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条。该条规定:公民由其户籍所在

地迁出后至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逻辑问题]

依据这两条法律,小王住所应为何处?

四命题逻辑

选言命题

案例一

某农资公司经理李某出差时遇上了某化肥厂业务员郭某,李某表示可以考虑从该化肥

厂买入一批钾肥。双方相互看过证件后,郭某拿出已盖好化肥厂合同专用章的合同文本并

填好有关事项、签名,李某也三在合同上签了名,因当时是出差,李某没有带合同专用章,

约好等里某回到公司再盖章,然后传真给郭某。因合同约定化肥厂在3月15日之前送货

上门,化肥厂于3月12日将准备好的钾肥送到农资公司,农资公司却已经从别的厂采购

了相同的化肥,拒绝收货。

化肥厂到法院起诉,要求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判决对方履行合同。农资公司答

辩说,合同上没有盖章,合同还没有成立。

法院审理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2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

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

[逻辑问题]:

1、《合同法》第32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在那些情况下成立?

2、农资公司与化肥厂之间的合同关系是否成立?

24

多重复合命题

案例二

律师甲在代理一起刑事案件过程中,突然发现担任该案书记员的乙同被害人有姻亲

关系。于是该律师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当即提出该书记员应当回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

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

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

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四)与

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同法第29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

有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

其委托的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同法第31条规定:本法第28条、

第29条、第30条的规定也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逻辑问题]

1、回避适用于什么情况下那些人?

2、该律师的主张是否成立?

案例三

甲是一个饭店的老板,一天,因客人太多就将乙、丙安排在自己的卧室中。在乙、丙

就餐期间,甲因急用钱,就到卧室拿出了装有5000元的包,取出了一张100元,便将包

放回原处。半小时后,乙、丙用餐后离开,甲发现自己卧室的剩余的4900元钱不见了,

放在卧室的手机也不见了。甲马上报了案。侦查人员迅速到乙、丙调查,乙、丙承认动

过包,但是否认作案。乙丙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在乙、丙就餐期间,丁到过卧室也动过

包。侦查人员到丁,丁否认自己作案。但是几天后丁到承认自己拿了钱和手机,并将

手机还给了甲,但是请甲不要声张,声称自己刚刚到一份工作,如果这时候让别人发觉

自己作出了这样的事情,就会丢掉费尽千辛万苦才到的工作。丁主动给甲打了一张5000

元的欠条,表示自己一定尽快把钱还上。甲答应了丁的要求,没有报告公安机关。但是过

了一段时间,甲见丁还不还钱,于是就想拿着欠条到法院去告丁。

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逻辑问题]:

25

1、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哪些情形下合同无效?

2、甲的主张是否成立?

案例四

沈某是A公司代销科长,任职期间办理了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很多代销业务,后

来沈某离职自己独立开办了公司,他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由自己签字、以甲公司作为卖方

的代销合同,将存放在自己公司办公房间内的一批A公司所有的设备卖个了B公司。B公

司发现这批设备由故障,无法正常运行,就到A公司要求退货。A公司认为自己并未

授权沈某,因此沈某的代理行为无效,拒绝承担责任。

法院依据《合同法》第49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

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的规定,

认定沈某的代理行为有效,A公司应该承担责任。

[逻辑问题]

1、《合同法》第49条规定哪些代理行为是有效的?

2、A公司陈述的理由能否对抗B公司的请求?

案例五

1986年7月2日,某县计量局发现某供销社销售给4名农民的化肥短秤,其中购25

公斤的两人,各少500克,购50公斤的两人分别少500克和700克,当场检查计量器具,

确认计量器具是标准合格的,随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下简称《计量法》)

第27条“适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

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的规定,对某供销社作出

500元的决定。

[逻辑问题]

1、我国《计量法》第27条规定所要处罚的是哪些违法行为?

2、在本案中能否按照第27条规定对供销社给予行政处罚?

案例六

某技术开发中心与某供暖设备厂签订了一份技术转让合同,由技术开发中心向供暖设

备厂提供自己开发的“保温燃煤炉”。合同约定,供暖设备厂先向技术开发中心提供2万

元经费,技术开发中心提供炉样,派人到供暖设备厂帮助施工、生产、培训工人,并保证

当年10月份冬季到来之前将产品投放市场。投产之后,设备厂付给技术开发中心技术转

让费5万元。

合同签订后,设备厂付给技术开发中心2万元。技术开发中心如约提供了炉样,设备

厂工人按照技术开发中心所讲的要求和方法安装了一台煤炉,经过双方多次测试,保温性

26

能达不到要求。设备厂认为对方技术不成熟。技术开发中心则认为是设备厂工人未按要求

安装所致,并撤走技术人员,停止了合作。直到11月份,设备厂的供暖设备还未投产。

设备厂要求技术开发中心退回2万元开发费并赔偿损失,技术开发中心则要求设备厂交付

所欠的5万元技术转让费。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

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

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法院判决技术开发中心退还2万元钱并赔偿对方损

失。

[逻辑问题]

1、《合同法》67条规定了合同当事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行使履行抗辩权?

2、设备厂是否有抗辩技术开发中心的要求?

27

习题选编

一、填空题

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在“(p∧q)→r”中,逻辑常项是。

2.在“所有S是P”中,逻辑常项是;而在“p←﹁q”中,逻辑变项是。

3.“演绎推理”与“间接推理”在外延上具有关系,“必然性推理”与“或

然性推理”在外延上具有关系。

4.从属加种差的定义的结构看,在定义“负判断是否定某一判断的判断”中,“否定

某一判断的”是,“判断”是。

5.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而“子项”

与“子项”之间具有关系。

6.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党员而不是教师”为假,则充

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

7.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只有甲是大学生,甲才是运动员”

为真,则联言判断为假。

8.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推理和推理。

9.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推理。

10.当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具有关系或关系时,SEP取值为假而

SOP取值为真。

11.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是“甲班同学”,谓项是“青年人”,其主、谓项均不周延,

表述这一判断的自然语句是。

12.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则该判断是判断;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周

延,则该判断是判断。

13.若﹁SAP取值为真,则﹁SIP取值为;若SO﹁P取值为假,则SE﹁P取

值为。

14.若SE﹁P取值为真,则SA﹁P取值为;若SI﹁P取值为假,则SO﹁P取

值为。

15.若“有S不是P”取值为真,则“所有非P不是S”取值为。

28

16.若“所有S是P”取值为真,则“所有非P是非S”取值为。

17.若“所有S不是P”取值为真,则“有些非P是S”取值为。

18.在概念外延间的“真包含”、“交叉”、“全异”关系中,属于传递性关系的是

关系,属于反对称关系的是关系。

19.在概念外延间的“全同”、“真包含于”、“交叉”、“矛盾”关系中,属于反对称关

系的是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的是关系。

20.若﹁p→q取值为假,则p∨q取值为,pq取值为。

21.若﹁p∨q取值为真,且p亦取值为真,则﹁q取值为。

22.设p为“小王是工人”,q为“小田是工人”,则与“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田

不是工人”相等值的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23.设p为“甲去北京”,q为“乙去北京”,则与“并非‘甲和乙都去北京’”相等

值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24.若﹁p→q取值为真,p取值为假,则﹁q取值为。

25.若﹁p←q取值为真,﹁q取值为假,则p取值为。

26.若﹁r←p∧q”取值为真,r亦取值为真,则﹁p∨﹁q取值为。

27.当“p→q”、“p→﹁q”与“﹁p→q”均真时,P取值为,q取值为。

28.在第一格三段论中,大项是大前提的项,小项是结论的项。

29.已知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O判断,则此三段论是第格式。

30.已知一有效第四格三段论的结论为E判断,则这一三段论的式是式。

31.在“[()ỳ﹁q]∧﹁q→﹁p”的空括号中,填入变项符号,可构成有效的

推理式。

32.在“[﹁p()q]→q”的空括号中,填入逻辑常项符号,可构成有效的推理

式。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性质判断中,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

a.逻辑常项b.变项c.语言形式d.思维内容

2.如A与B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性质判断,则它们具有()。

29

a.相同的常项与变项b.相同的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常项与变项d.不同的常项,相同的变项

3.在性质判断中,逻辑形式相同,是指()相同。

a.主项和谓项b.主项和量项

c.谓项和联项d.量项和联项

4.设A为假言判断,B为选言判断,并且A与B等值,则A与B()。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5.设A为联言判断,B为选言判断,并且A与B矛盾,则A与B()。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6.“并非如果p那么q”与“有S不是P”这两个判断形式的()。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7.“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判断形式()。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d.常项与变项均不同

8.“没有S是P”与“没有S不是P”这两个判断()。

a.质与量均相同b.质相同但量不同

c.质不同但量相同d.质与量均不同

9.若两个性质判断的变项完全相同,而常项则完全不同,则这两个性质判断(

a.可同真、可同假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10.刻划“并非S都不是P”的逻辑形式为()。

a.﹁SEPb.﹁(SEP)c.SIPd.SOP

11.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

a.A与B都是单独概念

b.A与B都是普遍概念

c.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

d.A是普遍概念,B是单独概念

30

)。

12.若AB两概念具有同一关系,则A与B()。

a.内涵与外延均相同b.内涵相同而外延不同

c.内涵不同但外延相同d.内涵与外延均不同

13.在(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2)“青年应当又红又专”中的“青年”()。

a.都是集合概念b.(1)是集合概念(2)不是集合概念

c.都不是集合概念d.(1)不是集合概念(2)是集合概念

14.设A为“《孔乙己》”,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a.A真包含于Bb.B真包含A

c.A与B全异d.A与B相容

15.设S

1

是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S

2

是特称否定判断的主项,则()。

a.S

1

与S

2

都是普遍概念b.S

1

是普遍概念,S

2

是单独概念

c.S

1

与S

2

都是单独概念d.S

l

是单独概念,S

2

是普遍概念

16.下列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c.关系判断分为关系项、关系者项和量项

d.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17.下列限制或概括有错误的是()。

a.“复合判断”限制为“肢判断”b.“单独概念”概括为“概念”

c.“矛盾关系”概括为“不相容关系d.“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18.定义可用公式表示为“D

S

就是D

p

”,犯“定义过窄”的错误指的是在外延上()。

a.D

S

全同于D

P

b.D

S

真包含于D

P

c.D

S

真包含D

P

d.D

P

真包含D

S

19.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

20.若A是属加种差定义中的被定义项,则A不能是()。

a.普遍概念b.单独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

21.当具有SIP形式的判断为真时,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必然具有()关系。

a.同一b.交叉c.属种d.非全异

22.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A与B具有()关

系。

31

a.真包含于b.真包含c.交叉d.全异

23.“小林与小王是同时入团的”这一判断是()判断。

a.性质b.关系c.联言d.负

24.“判断p与判断q是矛盾的”这一判断属()判断。

a.性质b.关系,c.联言d.负

25.若两个性质判断主谓项素材相同,但主、谓项周延情况均不相同,则这两个判断

具有()关系。

a.反对b.差等c.矛盾d.下反对

26.若一个有两个肢判断的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则这两个肢判断具有(

关系。

a.可以同真,可以同假b.可以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以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27.当S真包含于P时,()。

a.SAP与SEP均假b.SEP与SOP均真

c.SAP与SIP均真d.SIP与SOP均真

28.若A与C交叉,B既真包含于A又真包含于C,则下列为假的判断是()。

a.B是A或B是Cb.若B不是A,则B不是C

c.要么B是C要么B是Ad.只有B是A,B才是C

29.下列公式中,其真假情况不完全取决于其变项的真假取值的是()。

a.◇﹁pb.p→qc.p∧qd.﹁p∨﹁q

30.断定一个主、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也就断定了主项与谓项的外延具有(

关系。

a.同一b.属种c.交叉d.全异

31.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属于()关系。

a.对称且传递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d.非对称且非传递

32.判断间的蕴涵关系,属于()关系。

a.对称且传递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d.非对称且非传递

33.与“必然有S是P”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

32

)

)

a.可能有S是Pb.可能所有S不是P

c.可能有S不是Pd.不可能有S是P

34.下列各组判断中,不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非p或非q”与“p并且q”b.“只有p,才q”与“p并且非q”

c.“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d.“有的S不是P”与“没有S不是P”

35.设p表示“小王是大学生”,q表示“小李是大学生”,则与“如果小王是大学生,

那么小李不是大学生”相矛盾的联言判断形式是()。

a.p∧qb.p∧﹁qc.﹁p∧qd.﹁p∧﹁q

36.设p表示“甲是教师”,q表示“乙是教师”,则与“如果甲是教师,那么乙也是

教师”相等值的选言判断形式是()。

a.p∨qb.p∨﹁qc.﹁p∨qd.﹁p∨﹁q

37.已知“只有小王是大学生,小王才懂英语”为假,则()为真。

a.如果小王不是大学生,那么小王不懂英语

b.小王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c.小王不是大学生并且小王不懂英语

d.小工不是大学生或者小王懂英语

38.当P为假时,则()为真。

a.必然pb.可能Pc.必然非pd.可能非p

39.若﹁rp∧q为真,﹁r为假,则()。

a.p与q至少有一真b.p与q至少有一假

c.p必为假d.p必为真

40.已知“p→q”、“﹁p→﹁q”与“p∨q”均真,则()为真。

a.p∧qb.p∧﹁qc.﹁p∧qd.﹁p∧﹁q

41.若“p∧q”与“pỳq”均假,则()为真。

a.p∧qb.p∧﹁qc.﹁p∧qd.﹁p∧﹁q

42.若“p当且仅当非q”与“q”均真,则()为真。

a.p∧qb.p∧﹁qc.﹁p∧qd.﹁p∧﹁q

43.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具有不可同真可以同假关系的是()。

a.SAP与SOPb.p→q与﹁p→﹁q

c.p∨q与﹁p∨﹁qd.p∧q与p∧﹁q

33

44.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不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a.p→q与p∧﹁qb.SA﹁P与SO﹁P

c.﹁(p∧﹁q)与﹁(p→q)d.p∨q与﹁(﹁p∨﹁q)

45.“pq”与“﹁p﹁q”具有()关系。

a.等值b.可同真不可同假c.矛盾d.不可同真可同假

46.“p→q”与“﹁p→﹁q”()。

a.可同真也可同假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同假d.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47.当p∨﹁q与pq仅有一真时,()取值为真。

a.p∧qb.p∧﹁qc.﹁p∧qd.﹁p∧﹁q

48.若p→﹁q为假,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a.p∧qb.p∧﹁qc.﹁p∧qd.﹁p∧﹁q

49.下列公式中,全面而恰当地表达了SAP与SOP真假关系的是()。

a.SAP→﹁(SOP)b.﹁(SAP)→SOPc.SAPỳSOPd.SAP∨SOP

50.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E的真假关系的是:()。

a.A∨Eb.AỳEc.﹁A∨﹁Ed.﹁Aỳ﹁E

51.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I的真假关系的是()。

a.A→Ib.A∨Ic.AỳId.﹁A→﹁I

52.普通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

a.前提的真假b.前提与结论内容间的联系

c.结论的真假d.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53.若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均假,则其推理形式()。

a.必然无效b.必然有效c.不可能无效d.可能有效

54.一有效的换位法推理,其前提判断与结论判断之间必然不具有()关系。

a.等值b.不等值c.蕴涵d.矛盾

55.一有效的AAI式三段论,其大小项在前提中均不周延,则此三段论为()。

a.第一格b.第二格c.第三格d.第四格

56.“氧化铁不是有机物,因为氧化铁不含碳,而凡有机物都是含碳的”这个三段论

的中项是()。

34

a.氧化铁b.含碳的c.有机物d.不含碳的

57.由规则“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可以推知()。

a.在前提中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必须周延

b.在结论中不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必须不周延

c.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

d.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可以周延

58.“有的哺乳动物是有尾巴的,因为老虎是有尾巴的”是一有效省略三段论,其省

略的判断是()。

a.有的哺乳动物不是老虎b.老虎是哺乳动物

c.有的哺乳动物没有尾巴d.有些哺乳动物没有尾巴

59.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E判断,其大前提可为()。

a.MAPb.POMc.PEMd.PAM

60.在“[﹁p()﹁q]∧p→q”的空括号内,填入符号(),可构成有效推理式。

a.→b.←c.∨d.ỳ

61.以“如果甲乙都不是木工,那么丙是木工”为一前提,若再增加另一前提(),

可必然推得“乙是木工”。

a.丙是木工b.丙不是木工c.甲不是木工d.甲和丙都不是木工

62.当一个三段论两前提均真时,这个三段论不可能是()。

a.形式有效且结论真实b.形式有效但结论虚假

c.形式无效而结论真实d.形式无效且结论虚假

63.关系推理(1)“A与B矛盾,B与C矛盾,所以A与C矛盾”与(2)“A蕴涵B,

B蕴涵C,所以A蕴涵C”()。

a.都是有效的b.(1)有效,(2)无效

c.都是无效的d.(1)无效,(2)有效

64.当一三段论大前提真实而结论虚假时,这个三段论不可能是()。

a.形式有效且小前提真实

b.形式有效而小前提虚假

c.形式无效而小前提真实

d.形式无效且小前提虚假

65.若对两个相互等值的判断(),则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35

a.同时肯定b.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

c.同时否定d.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66.若肯定p∧q,而否定p∨q,则()的要求。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67.若对()同时肯定,则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a.SAP与SOPb.SA﹁P与SE﹁P

c.SA﹁P与SEPd.﹁SEP与﹁SIP

68.如对SE﹁P与SOP同时加以否定,则()的要求,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69.若A蕴涵B,则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

a.A真且B真b.A真但B假c.A假但B真d.A假且B假

70.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征之一是()。

a.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出现

b.在每个被考察场合中,被研究现象均不出现

c.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相同

d.在负事例组的各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情况不同

71.假说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a.有事实材料依据又有科学知识依据

b.有事实材料依据但无科学知识依据

c.无事实材料依据但有科学知识依据

d.无事实材料依据又无科学知识依据

72.“当p←q取值为假时,那么p假而q真。因为如果p假和q真中有一不成立,则

p←q取值为真”这一论证是()。

a.直接证明b.反证法c.归纳证明d.选言证法

73.“当p→q取值为真时,那么p与q均真,因为当P与q均真时,p→q取值为真”

这个论证()。

a.是正确的b.犯有“推不出”的错误

c.论据虚假d.犯有“预期理由”的错误

36

三、双项选择题

(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判断组是()与()。

a.﹁SAP与SA﹁Pb.﹁(SIP)与SEP

c.◇SOP与﹁(□SAP)d.p→q与r→s

e.p→q与﹁p∨q

2.已知“有A不是B”为假而“有A是B”为真,则A与B的外延关系是()关

系或()关系。

a.全同b.全异c.交叉

d.A真包Be.A真包含于B

3.如A与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或()关系。

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

4.若有S是P并且有S不是P,那么S与P的外延的外延关系或者是()关系或者

是()关系。

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

5.若A与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不可能是()关系,也不可能是

()关系。

a.全同b.属种c.交叉d.矛盾e.反对。

6.若SAP与PAS恰为一真一假,则S与P在外延上可能是()关系也可能是()

关系。

a.全同b.交叉c.S真包含Pd.全异e.S真包含于P

7.下列关系中同时具有反对称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是()与()。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b.判断间的等值关系c.判断间的矛盾关系

d.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e.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8.若“所有S是P”与“所有P是S”均假,则S与P在外延上具有()关系或()

关系。

a.全同b.S真包含Pc.全异d.交叉e.S真包含于P

9.断定一个主项(S)周延、谓项(P)不周延的判断,也就断定了其主项与谓项具有()

37

关系或()关系。

a.全同b.S真包含Pc.全异d.交叉e.S真包含于P

10.若SOP与SIP恰有一真,则必然有()与()。

a.SAP与SEP恰有一真b.SAP与SIP恰有一假

c.SEP与SOP恰有一假d.SAP与SEP恰有一假

e.SAP与SIP恰有一真

11.若判断A与判断B有矛盾关系,则下列断定中()与()违反了逻辑基本规

律的要求。

a.A∧﹁Bb.﹁A∧Bc.A∨Bd.A∧Be.﹁A∧﹁B

12.下列各组判断形式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是()与()。

a.﹁(p∧q)与﹁p∨﹁qb.p→q与p∧﹁q

c.p∧q与﹁(﹁p∨﹁q)d.pỳq与pqe.﹁(p→q)与﹁p∧q

13.直接推理(1)“SAP→﹁PES”和(2)“PO﹁S→﹁SOP”()()。

a.都有效b.(1)有效,(2)无效c.不都有效

d.都无效e.(1)无效,(2)有效

14.“科学是有用的,逻辑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科学是有用的”这一推理不是()

也不是()。

a.演绎推理b.或然性推理c.间接推理d.直接推理e.必然性推理

15.若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具有()关系或()关系,则此推理是形式有效的。

a.矛盾b.等值c.下反对d.反对e.蕴涵

16.若一有效兰段论的小前提是全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堤可以是()或()。

a.所有P是Mb.扒有P是Mc.有M不是P

d.没有P不是Me.所有M是P

17.以p→(q∧s)为一前提,若再增加()或()为另一前提,可有效地推得﹁p

∧r。

a.qb.﹁qc.rd.﹁q∧re.﹁s∧r

18.以q为一前提,应增补()或()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结论﹁P。

a.p→﹁qb.q→pc.﹁p←qd.p∨qe.p↔q

19.设SOP假,下列判断中为假的是()与()。

38

a.SEPb.PISc.SAPd.SIPe.﹁PIS

20.以PAM为前提,应增补()或()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SOP。

a.SIMb.SAMc.SOMd.SEMe.MOS

21.若◇﹁p假,则()、()。

a.﹁p假b.□﹁p假c.□p假d.p假e.◇p假

22.若□p为真,则()、()。

a.□﹁p假b.p假c.◇p假d.﹁p假e.◇﹁p真

23.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

关系或是()关系。

a.全同b.A真包含Bc.A真包含于Bd.交叉e.全异

24.已知“如果甲去苏州,那么乙或丙也去苏州为真”,则()与()必然

为真。

a.只有甲去苏州,乙或丙才去苏州

b.如果乙和丙去苏州,那么甲也去苏州

c.如果甲不去苏州,那么乙和丙均不去苏州

d.如果乙和丙都不去苏州,那么甲也不去苏州

e.只有乙或丙去苏州,甲才去苏州

25.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是假的,则其大小前提不可能是()或()。

a.都真b.都假c.一真一假d.都不假e.不都真

26.下列式子中,正确表达I判断与O判断的真假关系的是()与()。

a.﹁I→Ob.﹁I∨﹁Oc.I∨Od.O→﹁Ie.IỳO

27.设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关系或是()

关系。

a.同一b.A真包含Bc.A真包含于Bd.交叉e.全异

28.以SE﹁P为前提,可必然推出()和()。

a.﹁PA﹁Sb.﹁SIPc.﹁SO﹁Pd.PE﹁Se.﹁SOP

29.以“p←(q∧r)”为前提,若要必然推出﹁r,则应加上前提()或()。

a.p∧qb.p∧﹁qc.﹁p∧qd.﹁p∧﹁qe.﹁(﹁p∧﹁q)

30.设﹁SI﹁P为假,则下列公式中为假的是()与()。

a.PI﹁Sb.﹁SOPc.﹁PASd.SAPe.SOP

39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中,逻辑常项相同的判断是()、()、()、()、()。

a.并非pb.p是假的c.并非qd.这个S不是Pe.有S不是P

2.若“A可以分为B、C、D”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与C的外延不能是()、

()、()、()、()关系。

a.同一b.真包含于c.交叉d.矛盾e.真包含

3.设A是一单独概念,B是一普遍概念,则A与B的外延不可能是()、

()、()、()、()关系。

a.全同b.A真包含于Bc.交叉d.全异e.A真包含B

4.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不正确的是()、()、()、()、()。

a.“形式正确的推理”概括为“有效推理”

b.“假言判断”限制为“前件”

c.“被定义项”概括为“定义的组成部分”

d.“间接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e.“模态判断”概括为“简单判断”

5.下列各组概念中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a.“《选集》”与“《纪念白求恩》”b.“太阳系”与“地球”

c.“负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d.“青年”与“共青团员’

e.“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6.设A、B、C是同一次划分的三个子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与C在外延上

不能是()、()、(、)、()、()关系。

a.全同b.属种c.交叉d.矛盾e.反对

7.下列关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关系有()、()、()、()、()。

a.概念间的同一关系b.概念间的交叉关系c.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

d.判断间的等值关系e.判断间的矛盾关系

8.下列关系中,具有传递性质的关系有()、()、()、()、()。

a.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b.概念间的交叉关系c.判断间的等值关系

d.判断间的矛盾关系e.判断间的蕴涵关系

9.已知p真,就可以确定()、()、()、()、()的真假值。

40

a.﹁p→pb.p∧qc.◇pd.﹁pe.□p

10.若﹁p∧q为真,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b.p→qc.﹁p→﹁qd.﹁p∨﹁qe.p∨q

11.若p∨q为假,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b.p↔qc.p∧qd.﹁p∨﹁qe.﹁p∧﹁q

12.当“p→q”、“﹁p→﹁q”与“﹁p∨﹁q”三公式均真时,下列公式中取值

为真的是()、()、()、()、()。

a.p→﹁qb.﹁p→qc.q→﹁pd.p↔qe.﹁p∧﹁q

13.已知“﹁p←q”、“p∧q”与“p∨q”三公式中恰有两假,则公式()、()、

()、()、()为真。

a.p→qb.﹁p→﹁qc.p∨qd.﹁p∨﹁qe.p→﹁q

14.若﹁r(p∧q)为真,r为假,则必有()、()、()、()、()。

a.p真b.q真c.p假但q真d.p真但q假e.p与q均真

15.以PEM为一前提,增补()()()()()为另一前提,可必

然推出SI﹁P。

a.SAMb.SOMc.SIMd.SEMe.MAS

16.以r←(p∨q)为一前提,若再增加()()()()()为另一前

提,可有效地推得r。

a.pb.qc.﹁pd.﹁qe.p∨q

17.以﹁p→(q∧r)为一前提,若再增加()、()、()、()、()

为另一前提,可有效地推得P∧S。

a.qb.﹁qc.﹁q∧sd.﹁r∧se.(﹁p∨﹁r)∧s

18.在“[p()q]→(﹁p∨q)”的空括号内,填入符号()、()、()、()、

()都可构成有效式。

a.∧b.→c.↔d.←e.ỳ

19.下列各项中属于类比推理特征的是()、()、()、()、()。

a.从个别到个别或从一般到一般b.从个别到一般

41

c.前提不蕴涵结论d.前提中的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是不同的

e.结论蕴涵前提

20.下列各列中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特征的是()、()、()、()、

()。

a.从个别到一般b.前提蕴涵结论

c.结论蕴涵前提d。前提中考察了某—类的所有对象

e.能够被应用于一切有穷的类和无穷的类

五、欧拉图解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标有横线的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①《祝福》(A)是鲁迅(B)写的,不是巴金(C)写的,巴金是《家》的作者(D)。

②小明是个小学生(A),她表哥是个中学生(B)并且是三好学生(C),他爸爸是个

工人(D)。

③巴金(A)是文学家(B)不是历史学家(C),郭沫若(D)既是文学家又是历史学家。

④演绎推理(A)是推理(B)的一种类型。它是必然性推理(C),而不是或然性推理

(D)。

⑤概念外延间的交叉关系(A)是一种对称关系(B),同时又是非传递关系(C),而

判断间的等值关系是一种传递关系(D)。

2.已知:概念A与概念B交叉,A与C全异,A真包含D,B与C交叉,

B真包含D,请用欧拉图表示A、B、C、D间的外延关系。

3.已知:A类与B类交叉,B类真包含C类,请用欧拉图表示A类与C

类各种可能的外延关系。

4.一个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为真,请用欧拉图表示其主项(S)

与谓项(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5.已知:(1)M与P外延不相容(2)“所有M是S”为真

请用欧拉图表示S与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6.已知:(1)M真包含于P(2)“有些S是M”为真

请用欧拉图表示S与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7.已知:(1)“所有M不是P”为真(2)M真包含S

42

请用欧拉图表示S与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六、真值表解题

1.列出下列A、B两个判断形式的真值表,并据表回答A是否是B的充分条

件。

A:p→﹁qB:﹁p↔﹁q

2.请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当p→q与p﹁q均真时,p∨﹁q和p∨q的真假情

况。

3.请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当p→q与pq均假时,p∨q与﹁p∨﹁q的真假情

况。

4.请列出下列A、B、C三判断的真值表,并回答A、B、C均真的,甲是否

去北京,乙是否去北京。

A:只有甲去北京,乙才去北京B:如果甲去北京,那么乙也去北京

C:甲不去北京或乙不去北京

5.请列出下列A、B、C三判断的真值表,并回答当A、B、C三判断恰为一

真二假时,甲是否考上大学,乙是否考上大学。

A:如果甲考上大学,那么乙也考上大学

B:乙考上大学,当且仅当甲考上大学

C:如果甲考上大学,那么乙没考上大学

6.根据下列条件,列出真值表,并据表回答:甲、乙、丙三人的名次。

甲、乙、丙三人争夺围棋比赛前三名,小毛预测:如果甲是第一,那么丙

是第二;小田预测:甲是第一,当且仅当丙是第二。

现事实证明:小毛与小田两人中有并且只有一人预测正确。

7.请用真值表方法解下列问题。

己知下列A、B、C三个判断中,恰有两个为真。试问:甲是否懂英语?乙

是否懂英语?

A:如果甲懂英语,那么乙不懂英语B:甲懂英语或乙不懂英语

C:甲懂英语但乙不懂英语

8.列出A、B、C三判断的真值表,并回答:当A、B、C中恰有两假时,能

43

否断定甲村所有人家有彩电、能否断定乙村有些人家没有彩电?

A:只有甲村有些人家没有彩电,乙村所有人家才有彩电

D:甲村所有人家有彩电并且乙村所有人家有彩电

C:或者甲村所有人家有彩电或者乙村所有人家有彩电

9.用真值表方法解答:丁的话能否成立?为什么?

甲:如果小王第一,那么小李第二。

乙:只有小王不是第一,小李才是第二。

丙:小王第一,当且仅当小李不是第二。

丁:甲、乙、丙三人的话都不对。

10.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在什么情况下,丁的话能成立?

甲:李平是大学生或者王卫是大学生。

乙:如果李平不是大学生,那么王卫也不是大学生。

丙:如果李平是大学生,那么王卫不是大学生。

丁:甲、乙、丙的话都对。

11.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在什么情况下,丁的话不能成立广:

甲:小陈是木工并且小李不是电工。乙:小陈是木工或者小李不是电工。

丙:如果小陈是木工,那么小李不是电工。丁:甲、乙、丙的话并非都真。

12.用真值表方法解答:是否有一方案可同时满足甲、乙、丙三位领导的要求。

甲、乙、丙三位领导对是否选派小丁与小马去疗养发表如下意见:

甲:如果小丁去,那么小马也去。乙:只有小丁去,小马才去。

丙:或者小丁去,或者小马去。

七、分析题

1.在下列三个判断中“甲班学生”是否表述了集合概念?为什么?

(1)甲班学生是从华东六省来的。

(2)小刘是甲班学生。

(3)甲班学生都应当努力学习。

2.在A真包含于B并且A与C交叉的情况下,“所有B不是C”是否为

真?为什么?

44

3.设下列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请问:甲班班长是否懂得电子计算机?

(1):甲班所有学生都懂电子计算机。

(2):甲班小张懂电子计算机。

(3):甲班所有学生都不懂电子计算机。

4.下列公式中,哪一个全面地表达了E与I的真假关系?为什么?

(1)E→﹁I(2)﹁E→﹁I(3)E∨I(4)EỳI

5.当q取值为真时,能否确定(p→q)∧q的真假值?为什么?

6.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有交叉关系,试问:以S为主项、P为谓项的四

个性质判断中,哪几个取值为真?这些取值为真的判断中,哪几个可以进行有效

的换位法推理?请用公式表示这些换位推理。

7.断定一个复合判断为假,是否意味着断定了其所有肢判断为假?

试以不相容选言判断为例加以说明。

8.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是否意味着断定了其所有肢判断为真?

为什么?

9.甲断定“班上有些同学学英语”为真,乙断定“班上有些同学不学英语”

为假,甲的断定与乙的断定是不是等值?为什么?

10.甲断定“如果p,那么q”,乙断定“如果非p,那么非q”,试问:甲

的断定与乙的断定是不是等值?为什么?

11.下列A、B两判断能否同真?能否同假?它们是不是一对具有等值关系

的判断?

A:小李是大学生并且小李是团员B:如果小李是大学生,那么小李是

团员

12.对下列(1)、(2)两种意见,甲都赞成,乙都反对。试分析甲和乙的断定

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王强与张明都独唱。(2)如果周红独唱,那么张明也独唱,这不

好。

13.如断定下述a和b都真,又断定c假,是否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为什么?

a.有的甲班学生会英文打字。b.有的甲班学生不会英文打字。

c.甲班学生都会英文打字。

14.如肯定A而否定B,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45

A:甲上场而乙不上场。B:只有甲不上场,乙才上场。

15.如果同时肯定下列a、b、c三个判断,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为什么?

a.ME﹁Pb.SAMc.SI﹁P

16.已知“或者B真包含于C,或者C真包含于A”与“C与A交叉”均

真,能否断定“A不真包含于B”亦真?

17.已知“只有B与C全异,A才不真包含于B”与“B真包含于C”均

真,能否断定“C不真包含于A”亦真?

18.若A与B全异,B与C不全异,试问A与C的外延关系可能有哪几

种?为什么?

19.“I与O至少一真,因为如果I与O都假,则根据对当关系A与E同

真,但A与E同真是不可能的。”

试分析上述论证的论点和推理形式。

20.“如果A真,则I真;如果A假,则O真;而A真或假,故I与O至

少一真。”

试分析上述论证中的论点和推理形式,并说明该论证是否正确。

八、证明题

1.已知:(1)若概念A与概念B全异,则A与概念C全异

(2)A真包含于C求证:概念B不与C全异。

2.用选言证法证明:小前提是O判断的有效三段论必定是第二格三段论。

3.用反证法证明:有效的第四格三段论式的大小前提都不能是O判断。

4.试证明:若有效的第四格三段论式的小项在结论中周延,则该三段论必

为AEE。

5.试证明:第一格三段论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大前提是全称判断。(2)小前提是肯定判断。(3)小项不得扩大。

(4)大项在前提与结论中的周延情况相同。

6.试证明:第二格三段论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有、且只有一前提为否定判断。(2)大前提是全称判断。

46

(3)小项不得扩大。(4)大项在结论中周延。

7.试证明:第三格三段论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大项在前提与结论中的周延情况相同。(2)中项至少周延一次。

(3)小前提是肯定判断。(4)结论是特称判断。

8.若以A和B为前提可以必然推出C,而D与C矛盾,E与A矛盾。

试证明:由D和B可必然推出E。

9.若A、B、C分别为有效三段论的两个前提和结论,D是与B相矛盾的

性质判断。

试证明:“D∧A→C”不是有效三段论式。

10.已知:(1)若P不真包含于M,则S与P全异;(2)若S不与M交叉,

则S与P交叉(3)S不与P全异,也不与P交叉.试证明:S真包含P

九、综合题

1.下述甲、乙、丙的猜测各对了一半,试问:A、B、C中谁是律师、谁是法

官、谁是检察官?请写出推导过程。

甲:A是律师,B是法官。乙:A是法官,C是律师。

丙:A是检察官,B是律师。

2.已知:(1)若P不与M全异,则S与P全异

(2)若S与M全异,则S与P交叉(3)S不与P全异,也不与P交叉

试推出S、M、P三者的外延关系,并用欧拉图表示之。

3.下面A、B、C三公式两真一假,试推出﹁r∨﹁s的取值情况。

A:r→pB:s→qC:p∧q

4.下面A、B、C三公式两真一假,试确定r的取值情况,并说明理由。

A:p→rB:q→rC:﹁p∧﹁q

5.下面三句话一真两假,试确定S与P的外延关系。

(1)有S是P(2)有S不是P(3)有P不是S

6.下面三句话一真两假,试确定S与P的外延关系。

(1)有S不是﹁P(2)有S不是P(3)有﹁S是P

7.设下列四句中只有一句为真,问:小周、小陈、小刘是否学日语?写出推导

47

过程。

(1)或小周不学日语,或小陈不学日语。(2)只有小周学日语,小陈才学日语。

(3)小刘学日语,小陈也学日语。(4)小周不学日语。

8.下面三句话两真一假,试说明王强和赵平至少有一个是电工。

(1)如果李明不是木工,那么王强是电工。

(2)如果张元不是木工,那么赵平是电工。

(3)李明和张元都是木工。

9.下面三句话一真二假,请问:甲组的十二名同学中有几人会游泳?

(1)有些甲组的同学会游泳。(2)有些甲组的同学不会游泳。(3)甲组的小林会游泳。

10.设下面三句话一真两假,问:甲、乙、丙、丁的一至四名的名次如何排定?

(1)若乙是第二,则甲是第一。(2)若丙是第三,则甲是第一。(3)甲不是第一。

48


本文发布于:2022-08-03 08:4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53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逻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