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原则

更新时间:2025-02-24 22:50:15 阅读: 评论:0


2022年8月2日发
(作者:公司办理社保开户)

1.辩护原则:基本要求1、必须确认嫌疑人、被告人自我辩护的权利及其必要性2、应保证

律师辩护的权利3、司法机关应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4、应提供辩护权行使的条件

2.审判:是法院对控诉机关提请审理的刑事案件作出法律评价的国家职权活动。

3.对“审判”的理解:1、刑事审判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的专门权力活动。2、刑事审判是刑

事诉讼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3、审判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力。1)审判权独立。2)

审判最终裁决原则。

4.审判的地位和作用(一)审判中心主义(二)审判的作用1、终结刑事诉讼。2、体现社会

主流观念,维护社会有序发展。3、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

5.审判原则的概念和特征:审判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事审判过程并对审判机关开展诉讼活

动起指导作用的行为准则。特征:1、贯穿性2、强制性3、抽象性

6.审判公开原则:指审判活动对社会公开,及要求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公开进行,

在不损害审判公正和其他合法利益的情况下,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

7.意义:审判公开原则植根于现代民主政治对审判公开和公众能够监督审判的要求。

审判公开的基本意义在于创造了社会监督的必要条件,具体体现在:1、满足公民

作为国家主人对国家权力及其运作的了解权,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心。2、监督审判

公开,防止司法专横。3、保证阳光照射,防止司法腐败。4、审判公开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手

段。

8.直接、言词原则: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被告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陈述,案

件事实和证据必须以口头的方式向法庭提出,调查证据以口头辩论、质证、辨认方式进行。

9.直接原则:1)直接审理原则: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应

当在场,否则原则上不得进行法庭审理。2)直接采证原则:刑事审判中证据的调查与采取,

应由法官亲自进行,只有以直接调查并经衡量、评判后采信的证据,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10.言词原则:法庭审理中如无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有关人员的陈述、作证、辩论、调查

等应以口头的方式进行。

11.意义:1、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2、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12.辩论原则:法庭审理中控辩方应以公开的、口头的、对抗性的方式就案件的事实认定和

法律适用进行辩论,未经充分的辩论,不得进行裁判。(二)理论基础

辩论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赋予双方平等的、直接的对抗手段,通过双方充分陈述己方理由,反

驳对方主张,使法官得以“兼听则明”,形成自己最符合事实和法律的正确判断。

13.参审与陪审原则(一)概念指从公民中产生的陪审员参与法院对案件的审判。

在大陆法系的参审制下,陪审员与专业法官共同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陪审员与专

业法官有平等的表决权。在英美法系的陪审制下,陪审团单独认定事实,决定被告有罪与否,

而由法官来决定被告的量刑。(二)理论基础普通公民参与刑事审

判,本质上是公民行使国家管理权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民主形式。

14.六、集中审理原则(一)概念刑事案件的审判原则上应当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即行判决。

(二)含义1、整个审判阶段以庭审为中心,所有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都应在庭审中一

并提出、辨明,审判结论也应在庭审中进行。2、审判不间断,即对一个案件的审判应该一

次性连续完成。(三)意义1、避免审判拖延,提高诉讼效率。

15.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要求(1)一案一报(2)报送全部诉讼材料

16.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内容;案由;简要案情;审理过程;判决结果

17.死刑案件综合报告内容: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对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认定及其证据;量刑

的法律依据。

18.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的内容(一)复核的组织与方式1、组织2、方式:

1)听取被告人的意见2)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二)审查的重点:原审法院判处死刑的案

件事实(三)死刑案件复核后1、制作复核审理报告内容:(P.363)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复

核后的处理

19.的死刑复核程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行政化裁判程序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只是通过秘密、书面和间接的阅卷工作对下级法院的事实裁判进行复审;

2、不在公开的法庭上听取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意见;

3、核准被告人死刑不在公开的法庭上进行,只采取秘密提审、讯问的方式。

20.确立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要求1、具有普遍意义2、贯穿诉讼过程3、体现诉讼价值4、

决定具体程序5、指导诉讼操作

21.刑事程序法定原则:(一)基本内容:1、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刑事程序。2、司法活动严格

遵守刑事程序进行。(二)具体要求1、国家保障刑事程序的法治化。2、国家司法机关严格

守法。3、确立违法制裁。1)排除非法证据。2)终止诉讼。3)撤销判决。4、建立诉讼监

督制约机制。

22.无罪推定原则要求;1)不得强迫被告自证己罪2)检察官负证明责任3)被告享有与被

推定为无罪的权利相一致的待遇(如保释、沉默权)4)疑罪从无

23.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一)法律内涵1、适用对象:嫌疑人和被告人2、供述的非强

制性(自愿性)3、一系列法律保障(二)意义避免嫌疑人、被告人沦为刑事诉讼的客体

24.平等对抗原则三点要求:1、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2、控辩双方信息平等。3、控辩

双方实质能力平等。

25.一事不再理与禁止双重危险一事不再理:源于大陆法系的既判力理论,既决裁判的具

有权威的效力。禁止双重危险:同一行为不得遭受两次以上定罪的危险。

26.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含义:1、司法机关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个人的干涉。2、司法机关行使职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3、司法机关作为

一个组织整体集体负责。

27.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包含要求;1、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查明事实。

2、刑事诉讼所认定的事实是法律事实。3、在事实认定上必须牢固树立证据的概念。

28.(二)我国配合、制约原则的负效应及其防止1、配合制约原则所体现的刑事司法关系扭

曲了刑事诉讼的三角构造,是一种国家权力运作的线性关系2、可能模糊诉讼关系。因为公

检关系与检法关系不同,要求检法配合损害了法官的中立性。3/可能抑制检察和审判职能的

发挥,导致相互扯皮。因为相互制约肯定了制约的相互性,却忽视了其递进性,具有平分秋

的意味,导致互不买帐。4、防止措施:在审前阶段应以检察官为中心,在审判阶段以法

官为中心,因而这种制约具有层次性。

29.检察监督原则(二)主要内容1、立案监督2、侦查监督3、审判监督4、执行监督

30.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一)目前法律规定二)应当恢复检察机关的机动管辖权

31.三、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

案件。(三)公诉转自诉案件

32.指定管辖一)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其目的是保障司法公正,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

用。二)但是存在一些弊端:1、适用随意性较大2、公、检、法在指定管辖上不能有效衔

接3、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指定管辖申请权不受尊重(三)改善措施1、在指导思想上,坚

持程序法定原则,慎重适用指定管辖;2、坚持管辖便利原则,指定地点应当方便办案。3、

在制度方面:明确指定管辖的适用范围;明确指定管辖的相关主体、考量因素及决定程序;

合理设置指定管辖的具体程序,确认公民的管辖异议权与管辖申请权并予以保障。

33.庭前审查:指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活动。

34.我国庭前审查的特点1、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在公诉与审判之间缺乏预审程序,因此对检

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的活动缺乏司法审查机制;2、我国的庭前审查是程序性的审查,法院

对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几乎照单全收,很少发回。

35.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一)组成合议庭(二)送达起诉书副本(三)召开审前会议

就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的意见。(四)

通知和传唤(五)公告(六)拟定法庭审理提纲

36.法庭审判程序(P.314-322)(一)开庭(二)法庭调查1、宣读起诉书2、被告人、被害人

陈述3、讯问被告人4、出示、核实证据(1)询问证人、鉴定人(2)出示物证、宣读鉴定

意见和有关笔录5、调取新证据6、申请专家辅助人出庭7、合议庭调查核实证据8、非法证

据排除程序(三)法庭辩论1、公诉人发言2、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3、被告人自行

辩护4、辩护人辩护5、控辩双方辩论(四)被告人最后陈述(五)评议和宣判

37.证据开示二、理论基础1、平等武装2、提高庭审效率三、开示范围1、控方:全部

证据;2、辩方:将要在庭审中使用的证据四、与阅卷制度的区别一)制度背景不同当事人

主义职权主义二)价值观念不同程序公正发现真实三)控辩关系不同对等与否四)案件范围

1、被告人不认罪而进入正式庭审的案件2、全部案件

38.刑事证据一、刑事证据的概念1、证据事实说2、证据资料说3、证据方法说4、信息载

体说/痕迹说

39.二、刑事证据的特征(一)1、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

40.证据能力与证明力:1、证据能力指有无在审判中充当证据的资格,英美法称之为证据的可

采性。2、证明力证据能否、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待证事实。3、区别证据能力从形式上解决证

据资格问题,证明力则从实质上解决证据的价值问题。4、关系1)无证据能力者无证明力2)

有证据能力不一定有证明力

42.刑事证据制度的种类:1、神示证据制度2、法定证据制度3、自由心证制度4、新中国的

证据制度:印证1、传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客观真实论”2、现代:

发现真相是刑事司法的旗帜,但案件真相并不总能被发现“法律真实论”


本文发布于:2022-08-02 01:0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515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