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反思人类智能
张靖笙
如果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简称BI)也算一种人工智能(AI)应用的话,笔者试水
AI也有近20年的光阴了,当然昨天BI和今天的AI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水平,连我自己
也不认为BI是AI。为了捍卫IT和BI老兵的尊严,我也从企业信息化(IT)走入了大数据(DT),
从BI走向AI。
其实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和向往是早而有之的了,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有一部今天
看也还不过时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由斯坦利·库布里克
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这部电影
里面很多关于计算机的镜头今天正在一步一步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比如平板电脑,也比如
飞船里能和人类对话甚至于斗智斗勇的超级计算机HAL,有人说HAL是从IBM各前挪一个
字母取名的,的确,今天IBM的Watson在2011年也拥有了类似HAL的智能。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驱动AI各种表现背后的算法是无意识的,但最近央视热播的综艺节
目《机智过人》里面的不少AI系统却表现出了充满人类情感的温度,让观众在感受AI科技
神奇的同时也被屏幕中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了。坦白说,作为一个IT人,我并不迷信
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除了目前最新的量子算法我还尚未参透之外,我清楚今天的计算机
体系结构所依赖的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二进制逻辑算法,如果把这种算法和人脑来类比,
充其量只是相当于显意识中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而完全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
维能力,0和1两个数字能构成世间万物的一切逻辑,却无法诸如人类创造灵感、拥有直觉、
获得情感的思维能力,更不要说人脑中更加复杂的潜意识问题。
所以,我们要了解AI,除了计算机算法,就不得不同时去了解人类认知心理学,当然,
根据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的描述,人类的情感和心理也可以归入生物算法,道理上貌似
能说得通,而实际上AI算法和生物算法在今天还是天壤之别,理论上我们可以猜想一下,
也许只要数据是极其充分的,AI应该是可以模拟所有生物算法的走向了吧?两者之间是否
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了?这个问题目前证实是困难的,我想试试能不能证伪,出AI算
法和生物算法必然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哪里。
思考这个问题,让我不得不反思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AI是人类智能的产物,在相当
长时间内也是学习和模仿人类智能来取得进步和发展。就像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机一样,人
类智能也离不开的运行环境,就是心智系统,意识这个高级生物算法就是在心智系统里面产
生和运行的,意识活动的状态可以简单地分为四种: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这四大形态
经常穿插而行,完成这一系列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念之间,人类大脑完成这一念之间的过
程一秒钟也不用,准确地说是佛语里面的一刹那,所谓一刹那应当是我们现在的七十五分之
一秒(0.013秒),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所以,在不经意的
弹指一挥间(5秒),我们的心智系统应该已经可以生灭四百个念头了,当然,速度对于计
算机来说不是问题,而念头如何生灭才是问题。
我们姑且认为AI可以产生类似人类意识活动的念头,就是用算法完全模拟人类意识感
知、联想、评估和决策四种运行状态,但很明显,这个AI的念头的触发条件是人为预设进
去的。以前所谓的电脑,直接就是根据人的控制指令来“起心动念”的,比如人在电脑里面
操作运行某个软件功能,输入数据触发运算程序产生输出结果,BI其实也没有离开以前电脑
这个套路。而今天的AI,很多情况下已经不需要人工的直接操作干预了,AI算法可以基于
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自适应触发各种各样的念头(预设的算法),从而表现出了脱离人的
控制而自主思考自主进化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棋无对手的AlphaGo、知识渊
博的Waston、善解人意的小爱、一步成诗的小冰、稳健敏捷的无人车等等,他们表现出了
在特定方面打败人类对手强大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确无意识的AI算法在很多特定的工作
场合已经表现得比有意识的人类还要好,使得当前很多人类工作岗位岌岌可危,在这些岗位
用机器替代人工是一种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潮流。
而问题是,AI凭什么来起心动念?AI表现出意识活动的能力是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各种
深度学习的预设算法,从数据中提炼出信息和知识,从而具备了认知的基本能力,并且能利
用从数据中发掘的知识来驱动一些智能的行为,然而,数据驱动只是技术层面的概念,上升
到哲学层面,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解读。
而对于自然生物体这根本不是问题!作为生命的本能,即使是单细胞生物,也能表现出
适应环境的有意识行为,活下去的欲望是驱动生物行为最本初的念头,如果连这个念头都没
有,则没有生命可以维持,所以意识是和生命关联的,而生命是自然界中无数种环境要素相
互牵连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缝过程整体表现,个体生命的意识本质上也是和无数种环境要
素的信息融合和无缝反映,众缘和合就是这个意思,而个体生命的表现和进化除了环境的作
用,也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主体选择性的自由,而每个个体生命的意识却又能翻过来驱动行
为影响环境,参与到环境变迁的建构过程而留下独特的痕迹。
从哲学的角度,AI并没有一个作为完整自然生命所必须活下去的理由,这就是AI算法
和生物算法必然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反过来说,如果哪天人类发明了一个类似电影《鹰
眼》(D·J·卡卢索执导的动作电影,于2008年9月26日在美国上映)里面那种打不死的
AI系统,那恐怕肯定会是一场人类的大灾难。
我们从这个角度面对人工智能,自几十亿年前的生命本初意志开始,人类智能所代表的
生物算法的本能就是一定要活下去,而且还要活得更好,在没有意识的AI算法面前,基于
对生命的信仰,我们必须培养更加强大的内心,唯有不放弃内心中致良知、建构意义、创造
和享受价值感受的权力,我们才不至于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潮冲击下失去留下宝贵脚印的自由。
(本稿完成于2018年10月23日,如需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文发布于:2022-08-01 16:3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50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