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背诵手册-高二政治新教材背诵手册(选择性必修)

更新时间:2024-11-05 02:36:48 阅读: 评论:0


2022年7月31日发
(作者:网约车司机赔钱)

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

(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具体表现: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法律保障。是维护高效、诚信

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在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权提

供基本保障。民法为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一般规则和行为规范。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法

促进民主政治。

(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

则。

(3)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

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提醒: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意义

①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民法是由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

权、社员权等构筑起来的权利大厦。实施好民法典,可以创造、完善权利实现的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②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的颁

布,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③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开出了需要保障的“权利清单”和“利

益清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些权利和利益,是对党和政府提出的实实在在的要求。

④实施好民法典,需要把握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边界。民法典对权利的规定,不仅是在为人与人之间

划清行为自由的界限,也是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指示行权履责的边界。

2.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例

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

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法治与德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

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

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3)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

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

益关系。

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

则。

3.具体内容

(1)平等原则

①内涵:民事主体不论职位高低、社会状况如何,在民法面前,所有个体一律平等。

②表现: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互不隶属,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平等;自由平

等地协商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平等地受到保护。

(2)自愿原则

①内涵:保障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不被国家权力、其他民事主体非法干涉,享有充分的意志自

由。

②表现: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没有强制力影响,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而实施的民事法

律行为是违背自愿原则的,受欺诈方或者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予以撤销。

(3)公平原则

①内涵: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②要求:对利益或损害的分配在主观心理上应持公平的态度;反对暴利,要求民事活动的结果不能显

失公平,否则就应以公平为尺度加以平衡;要求民事案件处理的结果应当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

(4)诚信原则

①内涵:是道德标准的法律化,对于民事活动的公平进行具有普遍的控制作用。

②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心存善意、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

益。不做欺诈行为,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正当竞争,反对垄断;尊重社

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①内涵: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②要求:对民事主体滥用权利、违反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保护未成年人、残

疾人等社会弱势体的合法权益;张扬社会正义。

(6)绿原则

①实质:是民法典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法律导向,符合绿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②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资源开发

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1.依据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

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提醒:人格尊严权涉及精神层面,人身自由权涉及物质即身体本身层面。造谣中伤、辱骂等,违反了

人格尊严权;非法,违反了人身自由权。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①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是其他人格权和人格利益的基础。

②健康以身体为物质载体,破坏身体完整性,通常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

③侵害生命健康权的应给予受害人或其家属以财产和精神赔偿。

提醒:法律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是心理状

态的良好表现。对于心理健康多通过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进行保护,只有当精神损害影响心理健康时才得

以成为健康权客体上的健康。

2.范围

(1)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

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3.要求

(1)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意义: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

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

(1)依据: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

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3)表现

①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

②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

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想一想]某中学高一学生林某,嫌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太土气了,所以想给自己换个名字,请问可

以吗?如果林某对所改的姓名仍不满意,还可以频繁更改吗?

提示:①要具体分析林某的年龄情况。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年满

十八周岁可以更改姓名。②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因而不宜频繁更改名字。

2.肖像权

(1)含义: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3)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

权。

比较:姓名权与肖像权

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

内容

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

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

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法律特

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

姓名权;姓名权的客体是自然人对自己人

格的文字标识的专有权;姓名权的核心问

肖像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

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

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

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肖像具

有物的属性;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

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肖像权具备一种财产利

题就是专有权,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

能是权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姓名权的基

本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

侵权行

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盗用他

人姓名;冒用他人姓名

益,允许肖像权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限度地转

让肖像权,允许他人制作和使用自己的肖像,

并从中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

商业广告、商品装潢、书刊封面及印刷挂历等

提醒:在现实生活中有重名的现象,并不是侵权行为。重名也叫姓名的平行,即数人合法取得同一姓

名。在这样的情形下,各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也都是正当行使权利,但是故意混同的除外。

拓展:姓名权的具体表现

(1)姓名决定权,指自然人决定采用何种姓、名及其组合的权利。自然人的命名权在出生后由户主、亲

属、抚养人或者邻居行使,但这并不影响具备命名能力后的姓名变更权。

(2)姓名变更权,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改变自己姓或名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

俗,都是允许的,只不过需要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3)姓名使用权,指自然人依法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包括积极行使:在自己的物品、作品上标示自己

的姓名,作为权利主体的标志;在特定场合使用姓名,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消极行使:在作品上不署

名,特定行为后拒绝透漏自己的姓名。其限制在于:在特定条件下,自然人不许使用非正式姓名,如户口

登记、身份证、护照上必须使用正式姓名。

提醒:以侮辱方式使用他人姓名、故意错误使用他人姓名、给他人取“浑名”或“绰号”等,均属于侵害

他人姓名权的行为。

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1.名誉权

(1)含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

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比较:名誉权与荣誉权

(1)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

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

名誉的权利。

(2)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对

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

(3)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而与名誉有联系。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

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

2.隐私权

(1)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3)意义

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提醒: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

公开或传播;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

除外;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或骚扰;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

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

搜集、传输、处理、利用;公民的社会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

大知晓范围;不得非法向社会公开公民过去的或现在纯属个人的情况等;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

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3.公民人身权的比较

法律允许法律禁止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

生命健康

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

自然人享有生命健康权

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

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

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

姓名权

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

用自己的姓名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

的姓名权

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

肖像权

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

用自己的肖像

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

保护

法律保护自然人的隐私,

保障私人生活安宁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

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

害他人的隐私权

提醒: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

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

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2.1保障各类物权

一、定分止争——所有权

1.财产制度与财产权

(1)财产制度

①作用: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财产关系。

②地位: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制度。

(2)财产权

①含义: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

②范围:包括所有权、他物权。

③意义:有利于确定财产归属,并以此促进财产的流通使用。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

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家通过不断完善财产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权,

激励人们创业创新。

④保护财产权的措施:国家通过不断完善财产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

权。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宪法规定公共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公民私有财产实行征

收或征用要给予补偿。

[想一想]怎样理解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提示:一方面,财产是各种形式的劳动所得;另一方面,只有投资资本获得保护,劳动者的价值和权

益才有保障。如果财产权不能获得有效保障,人们便失去投资和劳动的积极性,经济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

的动力。清晰的产权是市场交换的前提,也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有力的财产权

保护,其后果是经济纠纷、扯皮,市场主体自然就缺乏安全感,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也

受影响,市场繁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所有权

(1)含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

对于财产的实际管领或控制。所有人的占有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侵犯。对于动产,除非有相

反证明,占有某物即是判定占有人享有该物所有权的标准

使用

是权利主体对财产的运用,以便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拥有物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使用。所有权

人可以自己使用,可以授权他人使用,这些都是所有权人行使使用权的行为

收益

是通过财产的占有、使用等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收益通常与使用相联系,但是处分财产也可

以带来收益。收益也包括孳息。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家畜生仔、果树结果等属于天

然孳息;存款所得的利息、出租所得租金属于法定孳息

处分

指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最终处置。处分权一般由所有权人行使,但在某些

情况下,非所有权人也可以有处分权,如运输的货物,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承运人也可以依法

进行处分

(2)分类: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3)取得方式

①不动产: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

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法律规定在一些特殊情形中,不动产所有权取得可以不经登记而发生

效力。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

依据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取得不动产所

有权

因继承取得不动产所有权

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自法律文书生效时发生效力

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

②动产: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般来说,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

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

(4)共有关系:由多人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

提醒: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财产属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3)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的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船

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所有权变动,以交付动产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买卖合同生效,且登

记之后,才可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物尽其用——他物权

1.他物权

(1)含义:所有权之外的物权。

(2)实质: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分别对应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3)意义: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2.用益物权

(1)含义: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2)分类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

地位

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

产权

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

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

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

意义

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

可靠的生活保障

宅基地使用权也是农民的一

项重要的财产权,关系到农

民切身利益

建设用地使用权

是权利人依法利用土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

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这项权利往往与房屋所

有权相联系

①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

包经营制度,法律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

期稳定。

保障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

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

就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

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担保物权

(1)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2)质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权、股权、知识

产权等也可以进行质押担保)。

[想一想]买房时办理按揭贷款,急需用钱时在典当行用自己的财产作担保换取相应的资金。这两种

担保方式分别称作什么?

提示:前者是抵押,后者是质押。

比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

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

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都是主权利,不以用益物权人对财产所

有人享有其他财产权利为前提

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主要是不动产

担保物权

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

物权

具有从属性,因债权的产生而产生,因债权

的消灭而消灭

实现商品的价值

不限于不动产

以确保债务的履行为目的;在债务人或第三

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权利;以支配担保物

的价值为内容;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农村宅基地以及承包地被征

收征用的,农民有权获得合

理补偿

人们从开发商那里购买

商品房,并且办理转移

登记和取得不动产权属

证书之后,既拥有商品

房的所有权,又合法享

有该商品房所在地块的

建设用地使用权

含义

性质

目的

标的物

特征

用益物权具有用益性;用益物权具有独

立性;用益物权具有占有性

主要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

内容

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国有自

然资源使用权等

拓展:抵押权和质权的关系

抵押权和质权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而产生的;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以某种财产作为债权担保时,就

达成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抵押权人并不直接占有抵押物,该抵押物仍由抵押人占有使用;质权人则必须

占有质物。抵押权通常针对不动产或价值较大的动产,而质权的对象通常是动产。

提醒:用益物权不是一种所有权,而是一种他物权,即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

的的物权。其基本特征是:没有所有权;不能处分;以利用物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以占有为条件。

主要包括抵押权、质权等

2.2尊重知识产权

一、保护创作——著作权

1.知识产权

(1)含义:是权利人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享有的专有性

权利。

(2)内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3)意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全社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体制机制

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

2.著作权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

(2)内容

①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②著作财产权:作者对其作品的自行使用和被他人使用而享有的以物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复制

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提醒: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一是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

而成的,作品的表现不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不是抄袭、剽窃或者篡改他人作品。二是可复制性,

复制形式包括印刷、录制、摄影、绘画、表演等。

3.著作权保护

(1)表现: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就可能构

成侵权。

(2)期限

①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

②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

表的,法律不再保护。

(3)保护期届满: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

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

提醒:保护期

①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利保护期不受限制。

②自然人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③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保护期

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

护。

提醒:常见的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2)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

定、命令和其他属于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3)欠缺作品实质要件的对

象,如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

二、激励创新——专利权

1.专利权的含义:专利权是权利人就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在规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

2.专利权的取得: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完成发明创造后,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国家知识产

权局经过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条件的,则颁发专利证书,授予专利权。

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专利权人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

3.专利权的种类及保护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

种类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涉及产品设计的美观效果

涉及内容

针对技术创新

核算日期

均从申请日开始

计算

法律保护期

20年

10年

10年

期满后

进入公共领域,任

何人都可以免费使

4.申请和保护专利的意义(作用)

①发明人取得专利,是以公开其发明内容为条件,换取国家在限定时间内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其他

人即使独立作出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得实施该发明,否则构成侵权;

②专利权是维护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特别提示】正确把握专利权的申请和特点

①专利申请坚持书面原则和优先原则。申请人申请专利必须以书面形式整理材料,同样的专利以先申

请者为准。

②专利权具有专有性。专利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性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其专利

产品的权利。

③专利权具有地域性。一个国家授予的专利只在该国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效力。

④专利权具有时间性。专利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期满后,专利权即告终止。

三、点石成金——商标权

1.商标

(1)含义:商标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记。

(2)表现形式:商标表现为文字、图案等形式。

(3)意义: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经营者信誉良好,其商标往往具有巨大的价

值。

2.注册商标

(1)注册商标: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

(2)商标注册的意义:商标注册人获得注册的商标才可以依法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在核定使用的

商品或者商品包装上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者“®”符号。

【特别提醒】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但是不能享有商标专用权,只有获得注册的商标才可以依法

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

(3)商标注册的条件:

①允许注册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

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

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②禁止作为商标使用并不得注册的情形:与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

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

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

(4)商标注册人享有的权利及侵权规定

商标注册人

享有的权利

侵权规定a.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b.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

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

商标保护期

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

数不受限制。

注册商标专用权。

【特别提醒】商标与注册商标

商标

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

注册商标

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

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志获得注册的商标

获得注册的商标才可以依法享有注册商标专

用权

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商品包装上标明“注

册商标”字样或者“®”符号

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

文字、图案等

【知识整合】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区别

是否需要

保护对象权利分类

办理手续

除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外,著作权

著作权作品

著作人身权、著

作财产权

一般不需要

办理手续

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

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

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

实施许可权、转

让权、标示权

专用权、禁止

商标权商标

权、许可权、转

让权

需要办理手

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

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

保护期限

专利权发明创造

需要办理手

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次

数不受限制

第三课订约履约诚信为本

3.1订立合同学问大

一、生活离不开合同

1.合同的含义: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特点:必须由订立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就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

设立、变更、终止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

3.合同的意义

(1)大到国际贸易,小到生活点滴,合同渗透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依靠诚实守信等道德约束,还需要合同法律制度的保障。

提醒:合同的作用

(1)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社会生活中难免发生矛盾和纠纷,有些纠纷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事人缺

乏合同意识,没有签订合同或者没有正确地签订和履行合同。

(2)处理已经发生的纠纷的依据:只要正确地签订合同,即使纠纷已经产生,依据合同办事也是一个有

效的解决之道。

4.正确认识自愿原则

(1)内涵:①是否订立合同自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②与谁订合同自愿。③在不违法的情

况下自愿约定合同内容。④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变更有关内容。⑤当事人可以协议

解除合同。⑥可以约定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的方式。

(2)必要性

①可以满足市场交易者的特定需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增加整体的社会财富。

②促成市场交易者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社会的信用机制。

(3)保护:法律鼓励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尊重市场交易者的合同自由,维护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

(4)限制:由于合同主体的谈判能力与地位可能存在差异,法律对合同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护

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自愿也不是绝对的。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

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提醒:合同自愿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在缔结合同、选择合同相对人、决定合同内容以及在变更和解除

合同、选择合同补救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合同自愿原则是合同法最基本的原则。确立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是

鼓励交易、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须采取的法律措施,它不仅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法律原则,而

且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充分尊重主体的自由和权利的新的法治原则。

二、要约承诺订合同

1.要约与承诺

要约

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

表示

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

承诺

含义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求

①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

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

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

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

致。

②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

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

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

思表示

主体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

2.订立与生效

(1)有效情形

①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

②法律鼓励交易,从严认定无效合同。

③订立一份有效的合同,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

[想一想]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还是无效合同?

提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一般必须经过法定代理人追认才有

效。但是,他们可以订立纯获利益的合同,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还可以订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

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如乘坐交通工具等。这会构成有效合同。

(2)无效情形

①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仍然可能导致合同

全部或者部分无效。

②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

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比较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

有效合同

订立合同的行为人具有

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无效合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

且法定代理人不予以追认的

从行为人看

从外在表示行为

与内心意思是否

一致看

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

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

违背公序良俗

意思表示真实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

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从是否合法、合

理看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

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三、立字有据更可靠

1.合同形式的意义:会对当事人能否顺利实现其合法权益产生影响。

2.分类

(1)口头合同

①含义: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

②优点: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

③缺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多不明确,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合同的履行期限越长,当事人忘记约定

内容或者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和执行就越容易产生争议。

④适用范围:通常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

(2)书面合同

①含义: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

子数据交换、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

式。

②优点: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

约责任。书面合同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

③适用场景: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④成立条件: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当

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

比较:口头合同与书面合同的异同

口头合同书面合同

是以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它是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

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等

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

据电文

是以口头形式订立的合同,是当

含义

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一致

所形成的合同

适用对

可以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

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

事法律关系中

适用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履行期限较长的或

重要的合同

优点

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

的快捷性要求

签订书面合同有助于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书面合同还可

以作为仲裁机构、司法机关仲裁、调解、处理合同纠纷的

证据

缺点

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多不明确,发

生纠纷时难以举证

订立书面合同比口头合同稍复杂

提醒:依据合同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口头约定不具有

法律效力。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也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在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之前,口头约定的合

同内容无效。若非上述两种情况,当事人双方的口头约定具有法律效力。

3.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树立合同意识,尤其要用好白纸黑字这个工具。

[想一想]庄老伯经熟人介绍请了一家装修公司装修新居,碍于情面没有与之签订合同,只是口头约

定了装修项目、材料、价格、质量等内容,装修结束验收时,庄老伯发现装修公司遗漏了好几个项目,要

求重做,但装修公司认为庄老伯口说无凭,因而拒不重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纠纷?怎样避免上述纠纷?

提示:口头合同虽然便捷,但存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的问题,当事人对

合同的理解和执行容易产生争议。订立书面合同,要求施工方做出具体的工程方案,可以减少纠纷的发

生。

3.2有约必守违约有责

一、一诺千金重在履行

1.合同履行的含义: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

2.合同履行的原则

(1)全面履行: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

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2)诚信履行:当事人应该恪守信用,言行一致,尽最大的善意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在合同没有明确

约定的情况下,合同当事人也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及保密等义务。

(3)协作履行:当事人要积极配合对方,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

务。只有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合同才会得到适当履行。

提醒:履行合同的核心是履行合同义务:在合同的履行中,双方当事人互有权利和义务,而履行合同

义务是履行合同的核心;履行合同义务是享有合同权利的前提。没有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债权人的债权

就无从谈起;合同的履行是双方当事人的行为,而履行合同义务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

3.合同履行的要求

(1)履行合同的关键:明确合同内容。

(2)合同的内容:就是合同的条款。

①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

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②民法典规定的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并非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缺少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

点、违约责任等内容时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提醒:合同的一般条款

当事人的姓名

或者名称和住

标的

数量和质量

它是一切合同的主要条款标,是合同权利义务执行的对象

标的的数量和质量是确定合同标的的具体条件,是这一标的区别于同类另一标的的具体

特征。标的的数量要确切,质量需详细具体,如技术指标、质量要求、规格、型号等都

要明确

价款或报酬

价款是取得标的物所应支付的代价,报酬是获得服务所应支付的代价,由哪一方支付,

需在合同中写明

履行的期限、履行期限直接关系到合同义务完成的时间,涉及当事人的期限利益,也是确定违约与否

当事人是合同权利义务的承受者,没有当事人,合同权利义务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给付

和受领给付便无从谈起,订立合同必须写清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地点、方式

的因素之一,十分重要。履行地点是确定验收地点的依据,是确定运输费用由谁负担、

风险由谁承受的依据,有时是确定标的物所有权是否转移、何时转移的依据,还是确定

诉讼管辖的依据之一。履行方式(一次交付还是分期分批交付,交付实物还是交付标的物

的所有权凭证,铁路运输还是空运、水运等)同样事关人的物质利益,合同应写明

违约责任与解

决争议的方法

违约责任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对守约方给予的救济。解决争议的方法

是指有关解决争议运用什么程序、适用何种法律、选择哪家检验或者鉴定的机构等内容

(3)合同的变更

①原因: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可能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

②要求: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

承担违约责任。

二、言而有信违约有责

1.违约: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

2.违约责任

(1)实质: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

(2)判定

①依据民法典,对守约方的损害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

益。

②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3)承担方式

①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

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继续履行

表现

一方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可要求其履行或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合同规定的

特定义务,而不允许其以金钱或其他方法代替履行

赔偿损失

它以违约行为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事实为基础,具有典型的补偿性。赔偿损失也

有一定的限制,即损害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

以获得的利益

采取补救措施

比如质量不符合约定,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如无约定或约定不

明确的,非违约方可根据标的性质和损失的大小,合理选择要求对方采取修理、

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报酬等措施

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是当事人一方违约时,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当事

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未约定则不产生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的约定不应

过高或者过低

适用定金罚则

定金是以确保合同履行为目的,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前预先交付于另一方的

金钱。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定金按担保法规定执行,但如果同时约定定金和违

约金,当事人可选择适用其一

提醒:违约责任的特点

(1)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在目的、构成要件、责任形式等方面均有别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具有相对性,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不承担违约

责任。

(3)合同有效是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履行合同不完全或不履行合同义务是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因。

(4)违约责任以补偿守约方因违约行为所受损失为主要目的,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形式。

(5)违约责任是财产责任,不是人身责任,可以约定(如约定违约金、约定定金),也可以直接适用法律

的规定(如支付赔偿金、强制实际履行等),违约相对人可以选择违约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3.免责情形

(1)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

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2)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

限内提供证明。

拓展:违约行为免责的两种情形

(1)法定的免责情形。最常见的就是不可抗力,即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

震、洪水、火灾、战争等情况。当客观上已经发生不可抗力,而且合同的当事人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

务是由这一不可抗力所导致时,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可以免责。

(2)约定的免责情形。这是双方在订立合同时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免责情形,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的

强制性规定,届时就可以对违约行为免责。

提醒:地震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不可抗力。如合同发生在地震之前,地震即为合同不能履行之免

责情形;如在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对于合同的订立成为可以预见、可以避免的客观情况,不能为冒险签订

的合同免责。

[想一想]小明与某房地产有限公司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但是由于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按照政府

统一要求地产建设工程停工,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小明被告知交房延期。这种情形属于合理顺延吗?

提示:属于。根据民法的绿原则,政府在重污染天气要求企业停工属于不可抗力的情形。

第四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4.1权利保障于法有据

一、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侵权责任

(1)原因: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2)承担方式

①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

复名誉。

②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③民事权利遭受侵害的形式多种多样,侵权人所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有所不同。

④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拓展: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停止侵害

停止侵害是指被侵权人对于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正在进行的或继续之中的侵权行为有权请求法

院予以终止,它可以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只要这种违法行为正在进行之中或在延续的情形

排除妨碍

排除妨碍是由侵权人解除因其行为引起的妨碍他人正常行使权利和实现利益的客观事实状

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物权,特别是相邻权受到侵害的场合

消除危险

危险是对将来的、有造成侵权损害后果可能的事实和状态而言的,处在此种状态中的被侵权

人有权请求法院要求侵权人予以消除

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侵权人将其非法占有的或管理的财产转移给被侵权人。一般而言,有权请求返还

财产的是财产的所有人;同时该财产必须还存在,如果不复存在,只得赔偿损失或承担其他

责任;如果侵权人将该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的,还要看第三人在受让财产时是否符合财产取得

的条件,如果符合,为第三人利益及整个交易安全考虑,也不得请求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恢复原状主要适用于财产损害的场合,它是请求侵权人恢复到物原来的状态。请求恢复原状

需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可能性,即被损害的物有恢复到原状的可能;二是必要性,即该物有

恢复到原状的必要

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它不仅可能适用于侵害财产权益的场合,也可以适

用于侵害人身权益的情形,损失的范围不仅包括积极损失还包括消极损失,赔偿损失一般以

实际损害为限

赔礼道歉

赔礼道歉是侵权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侵权人承认错误、表示歉意,它主要适用于侵害

人身权益的情形

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是指侵权人在不良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消除对被侵权人的不利后果;恢复名誉是指侵

权人在其造成损害所及的范围内恢复被侵权人的名誉于其未曾受损的状态。它们通常只适用

于侵害人身权益的情况

2.诉讼时效

(1)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

[想一想]2016年5月1日,甲借给乙10000元钱,约定1年后还款,后因乙失业,生活拮据,甲并

没有向乙提出还款的要求。2020年6月,甲结婚需要用钱,便向乙索要欠款,乙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还

款。

甲还能要回钱吗?

提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乙拒绝偿还10000元欠款,甲将不

能要回原本属于他的钱。

比较: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是行为人以其不法行为或法律规

违约责任

含义

定的不当行为致使他人人身、财

产权益受到损害而承担的民事责

基于行为人没有履行法律上的规

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

未按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所应

承担的民事责任

产生

定的或者认可的应尽的义务而产

以过错责任为重点,极少采用无

过错责任

侵权行为人通常不负举证责任,

受害人必须就其主张举证

损害事实是侵权赔偿责任成立的

基于合同产生的违反合同的责任

原则

主要以债务不履行以及该行为与违约后果之

间具有因果关系为要件

受害人不负举证责任,而违约方必须证明违

约是由法定事由引起

举证责任

责任构成要

件和免责条

前提条件,且免责条件或原因只

有是法定的,当事人不能事先约

定免责条件,也不能对不可抗力

的范围事先约定

侵权责任赔偿范围原则上包括直

接和间接损失;在侵害人格权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

抗辩事由,就应承担违约责任。且除了法定

的免责条件,如不可抗力以外,合同当事人

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责任的情况

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如果没有这种

约定,依《合同法》的规定,赔偿损失额应

当相当于受害人因违约而受的损失,一般包

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责任范围

时,还可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不

法造成他人死亡的,赔偿范围还

要扩大至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

的生活费用等

承担责任的

法律后果及

方式

既包括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

又包括非财产责任,如消除影

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主要是财产责任,如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

施、赔偿损失、定金罚则、支付违约金等

提醒:侵权责任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违约责任一般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

二、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

1.一般侵权责任

(1)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①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形式:故意或者过失。

影响: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

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的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的民事权利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

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

过失

(3)侵权责任的必备条件: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

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特别提醒】区分几种不同侵害

财产损害

人身伤害

精神损害

既包括直接损害,如车辆被盗,也包括间接损害,如因车辆被盗导致营业收入的减少

包括生命的损害、身体的损害、健康的损害三种情况

具有无形性,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2.特殊侵权行为:过错推定侵权责任和无过错责任

(1)过错推定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

责任。

简而言之:先推定有过错,行为人需要自证。

(2)无过错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

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简而言之:无论有无过错,均需承担责任。

【知识拓展】常见过错推定侵权责任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人身损害的,推定教育机构具有过错;

②患者因医疗机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者医疗机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

资料遭受损害的,推定医疗机构具有过错;

③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过错推定责任;

④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推定动物园具有过错;

⑤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

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过错;

⑥堆放的物品倒塌致人损害的,推定堆放人具有过错;

⑦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过错

⑧地下施工(包括窨井)致人损害的,推定施工人具有过错。

【知识拓展】常见无过错侵权责任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③提供个人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

④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⑤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

⑥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由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⑦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经营者承担无过错

责任;

⑧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⑨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3.法律规定侵权责任的意义(作用)

(1)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合理确定相关行为人与权利人之

间的利益。

(2)同时,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适用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社会某些体的合法权利给

予特别保护,体现了社会公正。

(3)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合理预防损害,促进社会和谐。

4.2权利行使注意界限

一、民事权利有限制

1.限制的内容

(1)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2)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2.对于人身权设定了界限

(1)表现: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2)原因: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的。

(3)例外: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3.对知识产权的限制

(1)作品的合理使用

①处理: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②情形: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

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

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

[想一想]甲老师在期中考试题目中引用某乙的一幅漫画,某乙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甲老师构

成对某乙侵权。法院审判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提示:甲老师引用某乙的一幅漫画命题,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一般情况下不构成侵权;但是应该在

命题时注明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出处,否则也会形成侵权。

(2)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①处理: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

②情形:报刊转载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在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

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

二、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

(1)实质: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2)类型:包括相邻用水、排水,相邻通行,相邻不动产利用与管线安设,相邻通风、采光、日照,相

邻有害物质排放,等等。

2.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1)原因

①邻里之间如果在排水、通行、通风、采光、观景等方面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侵权纠纷。

②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处理

①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

系。

②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想一想]甲与乙是某村村民,平日关系甚好。但在年初甲在乙房屋后面建房时,没有留出足够的空

间,其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后墙太近,以致下雨时乙房屋后墙墙体因水滴受潮导致屋内墙皮脱落,进而

影响正常居住生活,甲屡劝乙不听,两家关系交恶,最终甲将乙告上法庭。

法院处理甲乙两人的纠纷的实质是什么?处理这种纠纷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甲应该负什么责任?

提示:甲乙两人的纠纷的实质是相邻关系纠纷;处理这种纠纷应该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

助、公平合理的原则;甲应该负责赔偿乙的损失,并加固乙的房屋。

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

第五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5.1家和万事兴

一、育小职责大

1.亲属关系

(1)内容: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情,但亲情与爱情的背后,还存在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处理:民法典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既调整夫妻

关系,也调整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关系。

2.父母对子女的义务

(1)不仅有抚养义务,也有教育义务。

①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

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②父母应当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

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

务。

(2)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

①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②在履行监护职责时,父母应当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

③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拓展:父母对子女不履行义务的处理

(1)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2)因迫索抚养费而发生的纠纷,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处理。对拒绝抚

养、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一般来说,子女成年独立生活后,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不再有抚养义务。但是,对以下情况下

的成年子女,父母有能力负担时,父母有教育抚养的义务:①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其收入

不足以维持生活的;②尚在校就读的;③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3.父母的权利

(1)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

(2)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

[想一想]初中生小明因打架不慎将同学小亮打伤,小亮的父母要求小明的父母支付医疗费,遭到小

明父母的拒绝。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小明父母的态度。

提示:父母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未成年子女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

事责任。小明属于未成年人,小明的父母需要履行监护职责,负有侵权责任中的无过错责任。

二、敬老是义务

1.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1)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

(2)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

[想一想]如果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该怎么办?

提示:父母有权通过有关部门调解或向法院起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对有赡养能力而拒不赡养的子

女,如果情节恶劣,还可以依法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比较:抚养、赡养与扶养的关系

抚养

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

定义

适用范

适用于长辈对晚辈适用于晚辈对长辈适用于平辈之间

习等提供物质条件,在

生活上加以妥善照料

赡养扶养

子女应该在精神上、生活

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

平辈人之间在物质上和生

活上相互扶助

联系

三者都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应履行的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

裁;三者都是构建和睦家庭的条件

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

(1)含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

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2)要求: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3)必要性: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能力减弱,老年人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判断力下降。

(4)意义: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

(1)主要行为

①遗弃:一个人拒绝扶(抚)养其有义务扶(抚)养的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

庭成员的行为。

②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暴力侵犯的行为,这是破坏家庭关系的祸首。

③虐待: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治、强迫过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

由、凌辱人格等方法,从身体或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的行为。

(2)法律责任

①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不得遗弃未成年人;遗弃未成年人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②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

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公安机关有权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构

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醒: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需要遵循的原则

(1)依法及时、有效干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对已发现的家庭暴力,应

当依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不能以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属于家务事为

由而置之不理,互相推诿。

(2)保护被害人安全和隐私。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应当首先保护被害人的安全,通过对被害人进行

紧急救治、临时安置等措施,制止家庭暴力并防止再次发生,消除家庭暴力的现实侵害和潜在危险。对与

案件有关的个人隐私,应当保密,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3)尊重被害人意愿。在立案、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判处刑罚、减刑、假释时,应当充分听

取被害人意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合情、合理的处理。

(4)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病患者特殊保护。

5.2薪火相传有继承

一、法定继承有顺序

1.继承

(1)含义: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与代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

2.继承关系

(1)被继承人与遗产

①死者是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是遗产。

②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

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

(2)继承人与继承权:依法承受遗产的人是继承人,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称为继承权。

3.继承权

(1)贯彻平等原则:民法典强调继承权男女平等、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平等。在行使继承权时,如有

歧视妇女、非婚生子女的行为,当事人有权提出异议,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

(2)债务清偿责任: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本应由被

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

愿偿还的除外。

(3)取得继承权的根据

①法定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含义

特点

范围和顺

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

是根据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

配偶、子女、父母(第一顺序),兄弟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二顺序);丧偶儿媳对公

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

原则

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

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

时,可以多分

②遗嘱继承(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

[想一想]老益是个企业家,年轻的时候一场车祸,妻子孩子都丧命黄泉,而老益的父亲早在他小时

候就去世了。悲痛之余老益开始做生意,在商场里闯荡几十年后做出了一番事业,但是因为患有癌症不幸

撒手人寰,因为死前老益没有立遗嘱,和老益感情很好的大哥站出来,召集两个弟弟和老母亲商量把老益

财产分四份,他们几个继承人一人一份。老益的大哥做法合法吗?

提示:我国《民法典》对法定继承的顺序是这样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

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

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本案中,因为老益的母亲还健在,而且属于第一顺

序继承人,所以在继承的时候轮不到老益的哥哥弟弟们。所以老益的财产应当全部由老母亲继承。

二、遗嘱继承重意愿

1.遗嘱

(1)含义: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

方意思表示。

(2)依据:法律尊重死者生前通过遗嘱处分个人合法财产的意愿。

(3)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六种。

(4)效力

①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

效。

②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5)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6)作用: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

家庭的和睦。

提醒:遗嘱继承又称“指定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是由设立遗嘱和遗嘱人死亡两个法律事实所构成,它分别具有设立效力和执行效力。遗嘱继承有

四个特点,一是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和立遗嘱人死亡是遗嘱继承的事实构成;二是遗嘱继承

直接体现着被继承人的遗愿;三是遗嘱继承人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相同,但遗嘱继承不受法定继承顺序和

应继份额的限制;四是遗嘱继承的效力优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2.非继承遗产处理形式

(1)遗赠:通过遗嘱指定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接受遗产。

(2)遗赠抚养协议

①内涵: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

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②目的: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拓展: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关系

(1)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的补充。继承开始后,先适用遗嘱继承,只有在不适用遗嘱继承时才适用法定

继承。

(2)法定继承是对遗嘱继承的限制。我国法律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

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3)遗嘱继承能改变法定继承关系。继承开始后,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遗赠办理;没有遗嘱的,

按法定继承方式继承。

(4)遗嘱继承人必定是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但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不一定是遗嘱继承人。

提醒:遗嘱继承是否有效要从两个方面判断,一是在内容上看四点:立遗嘱人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本

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形式合法;遵循养老育幼的原则。二是在形式上看两点:时间上最后一份有

效,代书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均需有见证人。

第六课珍惜婚姻关系

6.1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一、珍惜婚姻

1.结婚

(1)地位:是夫妻关系的起点。

(2)内涵: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

(3)意义:结婚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身份关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

养的义务。

(4)要求:严肃对待婚姻、珍惜婚姻,既是对自己负责、对配偶和子女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2.我国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其他原则: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

3.结婚条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3)符合一夫一妻制。

(4)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4.结婚登记程序

(1)原因

①必要性:结婚会对男女双方的人身和财产产生强制约束力。

②意义: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

(2)步骤

①申请:男女双方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

②审查:审查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齐全,当事人是否具备法律规

定的结婚条件。

③登记: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

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想一想]只要男女感情好,是否办理结婚登记并不重要。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夫妻关系的确立是以是否进行结婚登记为准。办理结婚登记后,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受国家

的承认和法律的保护。未按法律规定办理结婚登记的,没有法律效力,国家不予承认,合法权益难以受到

保护。

5.同居关系

(1)两种情况

①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

②夫妻双方离婚后,未履行复婚登记手续,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

(2)法律后果:当事人不是夫妻关系,不享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同居期间当事人各自继承的财产,

一般按照个人财产处理。

二、离婚要慎重

1.离婚要慎重的原因: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但双方都应彼此忠诚,珍惜夫

妻感情,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反对轻率离婚

(1)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不

予受理。

(2)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应当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3)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提醒:生活中,不少夫妻在处理家庭琐事时,常常容易“冲动”——争吵或者分居,甚至是提起离婚诉

讼,急不可耐!当然,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坚持以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化为原则,不轻易作出

离婚判决。为了使双方都能冷静下来,《民法典》为“冲动离婚”的夫妻二人,设置了三十日的“离婚冷静

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让他们能回想起对方的付出和不易,反思自身

的缺点和不足;珍惜缘分、修复感情,对婚姻和家庭不轻言放弃;待冷静期结束后,再遵从内心真正的想

法作出决定。

3.离婚的程序

(1)离婚自由的条件: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

(2)协议离婚

①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申请离

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

②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之时起,解除夫妻关系。

(3)裁判离婚(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纠纷)

①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②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

③一审判决离婚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当

事人违反告知另行登记结婚的,构成重婚。

6.2夫妻地位平等

一、平等的人身关系

1.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1)地位:是夫妻关系的核心。

(2)实质:并非指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

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3)要求: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

(1)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

①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不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

养关系而发生变化。

②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2)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

①表现:夫妻双方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②意义: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成就美满婚姻,构建和谐家庭。

提醒:夫妻人身关系需要禁止的行为

(1)禁止家庭暴力、虐待、遗弃。

(2)禁止夫妻一方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对方的身体或精神方面造成

一定伤害后果的暴力行为。

(3)禁止构成虐待的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

(4)禁止有扶养义务的一方不尽扶养义务的违法行为。

二、平等的财产关系

1.特点:夫妻财产关系与夫妻人身关系密不可分。

2.内容

(1)夫妻共有财产

①范围: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

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②原则: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2)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

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拓展:正确认识夫妻财产的内容

(1)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

有: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具有

只归一方情形的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2)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

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提示: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应当理解为:①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

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②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

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

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

3.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

(1)关键:相互坦荡,遇事商量。

(2)方式

①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约定决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

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②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3)法律后果: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

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拓展:判决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原则

(1)男女平等。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有平等的处理权,离婚分割时双方也处于平等地位。

(2)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得侵害女方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并视女方的经济

状况及子女的实际需要给予必需的照顾。

(3)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这是尊重公民财产权利的一种表现。

(4)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分割时不应损害财产的效用和价值,做到方便生活,物尽其用。

(5)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

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7.1立足职场有法宝

一、法律守护劳动者

1.法律对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保障

(1)宪法规定与国家职能

①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

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②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2)劳动法与劳动者

①劳动法

作用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

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

面发展

意义

②劳动者

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

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

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含义

要求

[辨一辨]有人认为,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企业让劳动者加班加点是违法行为。这种观点正确

吗?为什么?

提示:以上观点不正确。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经与工会

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

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作为对劳动者牺

牲休息或休假时间的回报,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工资。

2.劳动法基本原则

(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地位: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②意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劳动法就是劳动者权益

保护法。

(2)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

①内涵: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

同而受歧视。

②要求: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

(3)特殊劳动保护的原则

①表现:除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保护外,劳动法还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等特殊劳动者的

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意义:显示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劳动也要签合同

1.劳动合同

(1)含义: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意义:有了劳动合同,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

劳动关系。

(3)内容

①必备条款:是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

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

②可备条款:是除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中可以规定的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

和福利待遇等条款。

(4)要求: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订立

(1)原则

原则

合法

公平

内涵

指劳动合同的主体、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

不得强制对方接受某种条件。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诚实,恪守信用。

平等自愿

协商一致

诚实信用

(2)有效劳动合同及其法律效力

①劳动合同一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即对双方形成约束力,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不得随意

变更。

②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对劳动者的各项义务,并且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③劳动者则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3)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形

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②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7.2心中有数上职场

一、明明白白工作

1.劳动者的权利

(1)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①含义:劳动报酬就是人们常说的工资,它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

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②形式: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

下支付的工资等。

(2)休息休假的权利

①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②我国还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

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③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作为对劳动者牺牲休息

或休假时间的回报,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工资。

(3)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①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理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关心和保护。

②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

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①必要性: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会出现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现象,可能暂时或永久丧失

劳动能力。

②要求:为了确保劳动者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和社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

(5)其他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2.劳动者要承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

职业道德。

二、清清楚楚维权

1.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

2.劳动争议解决方式

(1)协商与和解

①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

②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申请调解

①当事人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②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

③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3)劳动仲裁

①含义: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

②条件: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

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③效力: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

提起诉讼。

(4)提起诉讼条件

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拓展:劳动争议的处理

(1)各国处理劳动争议所遵循的立法原则不外两种: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强制原则。遵循不同的基本原

则,就会形成不同的组织体制和办案体制。

(2)根据自愿原则,调解或仲裁机构独立于政府的特征较强,由双方当事人协议是否调解或仲裁;和解

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达成;仲裁人员应由当事人选择。这就形成了“裁审自择”“裁审分轨”的双轨体制。

(3)根据强制原则,调解或仲裁机构与政府的联系较多,政府常常从中起主要作用;劳动争议任何一方

当事人或者政府无须协商均可依据法律规定交付仲裁解决争议;仲裁人员由仲裁机构指定。在强制原则下

有的国家规定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效力,有的国家则规定对裁决不服,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形成“裁审衔

接”的单轨体制。

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8.1自主创业公平竞争

一、迈出创业第一步

1.选择创办什么样的经营主体

(1)形式: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2)影响: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

2.准备相应的文件

(1)内容: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必须订立投资人协议、制定公司章程,在章程中规定全体股东认缴的

出资额、公司名称和公司住所、组织机构等。

(2)意义:确立了股东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1)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3)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

4.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1)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

(2)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

况的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5.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学会风险管理。

二、市场竞争讲公平

1.市场经济要求经营者公平竞争

(1)我国法律确立了有关市场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的规则。

(2)经营者应当遵守规则,公平竞争。

2.不正当竞争的三种主要行为

(1)“搭便车”行为

①含义: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的混

淆行为。

②危害: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

③表现: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擅自使用他人

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社会组织名称、姓名,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

页等。

(2)进行虚假宣传、制作虚假广告的行为

①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

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②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3.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

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提醒: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

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反法律的方式,采取弄虚作假、

欺诈和其他损人利己的手段以谋取高额的利润。

比较: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正当竞争行为的区别

法律基础

竞争目的

正当竞争

依法竞争

促进自身发展,也为社会创造财富

采用正常的、积极的手段,本着诚

实信用、公平交易原则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

违法行为

击败竞争对手控制市场,牟取暴利或优势

非法的、不道德的手段,违背或规避法律,诋

毁、损害对方,损害消费者

不但为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带来危害,为社会

造成负面效应,而且也为自身带来经济上的不

利后果和法律上的制裁后果

竞争手段

竞争后果

受法律保护和支持,给社会和经营

者都必然带来正面效果

8.2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一、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

1.保护消费者利益

(1)必要性

①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上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消费者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分辨商品的实际

品质。

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2)意义:不仅有利于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扩大市场,并最

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

2.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1)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

①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

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②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

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2)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①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

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②对消费者就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提出的询问,经营者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3)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①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3.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1)消费者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可以向有

关行政部门投诉。

(2)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

二、依法纳税是义务

1.公民依法纳税的依据

(1)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3)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

2.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

①含义: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②作用: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2)企业所得税

①含义: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适用范围:除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外,其他企业统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3)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的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②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

③作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

[想一想]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有何意义?

提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拓展:影响很大的税种

征税对象

增值税

增值额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

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外取得的所得;在我国境内无住

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

境内取得的所得,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

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

纳税人

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

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特点只对增值额征税

作用避免重复征税、偷漏税行为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9.1认识调解与仲裁

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1.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

(1)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

(2)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

(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开始建设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充分发挥其、评

估、调解、仲裁的功能,为纠纷主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本文发布于:2022-07-31 08:3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lv/fa/82/48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与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